張偉接過公文一看,事情起因很簡單。
今年上半年天氣惡劣,淮南鹽場的產量沒有達標。
蘇北的巡鹽司和揚州知府及鹽商們商量了一下,三方共同拿出十萬兩銀子。
準備讓淮南鹽場的鹽工們加班加點兩個月把上半年損失的產量補上來。
可是這銀子到了下麵的鹽官和鹽監手中,他們一合計,自己全分了,一分都不發給下麵的鹽工。
但要求增加鹽產的命令反而多增加了三成執行了下去。
結果最底層的鹽工就慘了,連續日夜不停的加了兩個月的免費班不說。
還有很多人因為沒有完成產量被打死打殘。
到這時,底層鹽工的怨氣本來已經很重了。
這時又有人拿著巡鹽司的公文,四處散播了本次增產的真實情況。
特別是兩點,一是上麵衙門有下發的十萬兩銀子的加產“辛苦費\",鹽工們卻一分都沒有見著,
二是,上麵要求增加的真實產量隻有十萬石,但鹽場的鹽官們卻要求增產十三萬石。
這兩條消息在底層鹽工廣泛流傳開來。
這時,廣大鹽工們的怒火已經壓製不住了,紛紛組織起來向基層鹽官們要一個說法,特別是被打死打殘的鹽工親友們。
但基層鹽官們此時還想用武力把鹽工們鎮壓下去。
結果鹽工們組織起來,推出了三個頭領,把淮南鹽場的鹽官和鹽監全部都打死了。
然後數千名組織起來的鹽工把東台縣縣衙和揚州府府衙給圍了起來,要求官府給他們一個說法。
揚州府府衙被鹽工包圍,這件事再也蠻不住了,終於天下皆知。
蘇北行省也馬上行動起來,派出了蘇北布政司左參政曾光達來揚州府主持鹽亂的解決。
同時發文要求全省其他府縣自查有無類似的情況。
張偉看完公文後把它遞給王陽說:“景明,此事咱們鹽城縣的鹽場有沒有收到影響?”
王陽:“迴大人,據下官在鹽城縣多年的任職經驗所知。
我們鹽城縣的鹽場大多屬於淮北鹽場,不歸淮南鹽場管。
並且上半年的產能也沒有因為天氣減少,因此鹽亂應該不會牽涉到我們鹽城縣的鹽場。”
張偉:“小心無大錯,你們把付通判,趙通判都請過來,咱們幾個分工一下,把下麵有鹽場的縣都巡查一下。”
王陽,何經曆:“是,大人。”
不到七日,張偉等人把淮安府的各個鹽場都巡查完畢了。
還好,淮安府這邊的鹽工沒有任何暴動的苗頭。
張偉等人迴到府衙不久,一直負責對外聯絡的鄭經曆急匆匆的走了過來。
鄭經曆:“大人,據下官得到的情報,揚州鹽亂好像失控了,鹽工已經在圍攻揚州府了。”
張偉:“怎麽迴事,我們前幾天在外麵聽到的消息是,左參政曾光達曾大人已經跟鹽工的首領談好了條件。
鹽工都放開揚州府府衙,退迴城外去了。”
鄭經曆:“大人,現在最新的消息是從揚州城逃迴來的劉員外提供的。
據劉員外說,曾參政並不是真心想和鹽工談條件。
隻是鹽工人太多,曾參政怕衙役和巡檢彈壓不住鹽工,所以他一邊和鹽工談條件,一邊在等揚州衛召集人馬,用的是緩兵之計。”
張偉:“那現在的又是怎麽迴事,鹽工為什麽在圍攻揚州府了。”
鄭經曆:“按劉員外所說,曾參政這緩兵之計玩砸了,他原來想設個鴻門宴,來個摔杯為號,把鹽工的三個頭目先拿下。
不想曾參政行事不周密,事情被鹽工頭目提前得知,於是他們三個頭目暴起挾持住曾參政,並曾參政為人質出了城,迴到了鹽工的隊伍中。
而曾參政這個堂堂蘇北行省的二號大員居然落於了鹽工之手。
原本已經安定下來的鹽工們聽三個頭目說官府談判是假,想要把他們殺光是真。
於是再次憤怒的鹽工們開始圍攻起揚州城來了。
劉員外逃迴來時,揚州衛已經集結完畢,正準備去平複鹽工之亂。
但是曾參政在鹽工手中,揚州衛到底會如何行事,劉員外並不知道。
張偉:“不知道這個劉員外所說有幾成是真的,但朝廷的公文想必也快到了。
咱們府緊鄰揚州,一定要提前做好鹽亂擴散的準備。
還有,把相關情況傳遞給淮安衛,讓衛所做好隨時出兵的準備。“
眾人:“是,大人“
到了九月底,因左參政曾光達陷在鹽工之手,
蘇北行省的其他高層要麽無能,要麽不想摻和進此事。
所以蘇北布政使左定宇不得已親自出馬。
左定宇親自帶了蘇北都指揮司的精兵前去揚州,到揚州後匯合之前揚州衛官兵,一舉就擊潰了幾乎手無寸鐵的鹽工們。
數千鹽工勉強整合在一起,根本就沒有戰鬥力。
糧草也全部都是靠從鹽場和沿途大戶手上搶的。
這樣的組織和後勤鹽工們還能堅持這麽久沒有自己潰散,等到官兵攻來才一轟而散也是相當不錯了。
蘇北左參政曾光達也被官兵救了出來,但他被救前,被看守他的鹽工砍了兩刀,曾參政現在是重傷在身,生不如死。
大順二十年十月初,北京城終於收到了完整的揚州鹽亂的通報。
大順帝在朝會上把蘇北行省的通報傳給眾大臣看完之後,非常生氣地說:“眾卿家,誰能告訴朕,這揚州城怎麽老是出事?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此時,去年負責督察蘇北倭亂的督察院院左副都禦史海剛峰站了出來說:“陛下,臣看了蘇北的通報,此次鹽亂直接原因是由淮南鹽場基層的鹽官和鹽監造成的。
但包庇和縱容這些貪官的,正是揚州知府湯正信和他的親信下屬東台縣令。
所以揚州知府湯正信對此次揚州鹽亂負有重要責任。
臣去年就上折子說過揚州知府湯正信此人不堪重用。
可惜朝中有人不同意罷免湯正信,不然此次暴亂應該是可以避免的。“
海剛峰剛說完,太子就站了出來接著說:“父皇,兒臣也是這麽想的,湯正信此人早就應該被免職了的。”
去年太子也是這樣說的,但被內閣首相王偉傑和財相李柏聯手攔了下來。
現在湯正信又出事了,保他的內閣首相王偉傑和財相李柏自然就成了攻擊目標。
正好大順帝也動了把兩人換下的心思,所以太子又站出來舊事重提了。
太子說完,朝臣們都默默地看向了內閣首相王偉傑和財相李柏。
王偉傑等了一會,見大順沒有開口維護他們的意思,心裏歎了一口氣,
他慢慢站了出來說:“陛下,湯正信之事,是臣識人不明,臣老矣,臣請陛下恩準臣告老還鄉。”
今年上半年天氣惡劣,淮南鹽場的產量沒有達標。
蘇北的巡鹽司和揚州知府及鹽商們商量了一下,三方共同拿出十萬兩銀子。
準備讓淮南鹽場的鹽工們加班加點兩個月把上半年損失的產量補上來。
可是這銀子到了下麵的鹽官和鹽監手中,他們一合計,自己全分了,一分都不發給下麵的鹽工。
但要求增加鹽產的命令反而多增加了三成執行了下去。
結果最底層的鹽工就慘了,連續日夜不停的加了兩個月的免費班不說。
還有很多人因為沒有完成產量被打死打殘。
到這時,底層鹽工的怨氣本來已經很重了。
這時又有人拿著巡鹽司的公文,四處散播了本次增產的真實情況。
特別是兩點,一是上麵衙門有下發的十萬兩銀子的加產“辛苦費\",鹽工們卻一分都沒有見著,
二是,上麵要求增加的真實產量隻有十萬石,但鹽場的鹽官們卻要求增產十三萬石。
這兩條消息在底層鹽工廣泛流傳開來。
這時,廣大鹽工們的怒火已經壓製不住了,紛紛組織起來向基層鹽官們要一個說法,特別是被打死打殘的鹽工親友們。
但基層鹽官們此時還想用武力把鹽工們鎮壓下去。
結果鹽工們組織起來,推出了三個頭領,把淮南鹽場的鹽官和鹽監全部都打死了。
然後數千名組織起來的鹽工把東台縣縣衙和揚州府府衙給圍了起來,要求官府給他們一個說法。
揚州府府衙被鹽工包圍,這件事再也蠻不住了,終於天下皆知。
蘇北行省也馬上行動起來,派出了蘇北布政司左參政曾光達來揚州府主持鹽亂的解決。
同時發文要求全省其他府縣自查有無類似的情況。
張偉看完公文後把它遞給王陽說:“景明,此事咱們鹽城縣的鹽場有沒有收到影響?”
王陽:“迴大人,據下官在鹽城縣多年的任職經驗所知。
我們鹽城縣的鹽場大多屬於淮北鹽場,不歸淮南鹽場管。
並且上半年的產能也沒有因為天氣減少,因此鹽亂應該不會牽涉到我們鹽城縣的鹽場。”
張偉:“小心無大錯,你們把付通判,趙通判都請過來,咱們幾個分工一下,把下麵有鹽場的縣都巡查一下。”
王陽,何經曆:“是,大人。”
不到七日,張偉等人把淮安府的各個鹽場都巡查完畢了。
還好,淮安府這邊的鹽工沒有任何暴動的苗頭。
張偉等人迴到府衙不久,一直負責對外聯絡的鄭經曆急匆匆的走了過來。
鄭經曆:“大人,據下官得到的情報,揚州鹽亂好像失控了,鹽工已經在圍攻揚州府了。”
張偉:“怎麽迴事,我們前幾天在外麵聽到的消息是,左參政曾光達曾大人已經跟鹽工的首領談好了條件。
鹽工都放開揚州府府衙,退迴城外去了。”
鄭經曆:“大人,現在最新的消息是從揚州城逃迴來的劉員外提供的。
據劉員外說,曾參政並不是真心想和鹽工談條件。
隻是鹽工人太多,曾參政怕衙役和巡檢彈壓不住鹽工,所以他一邊和鹽工談條件,一邊在等揚州衛召集人馬,用的是緩兵之計。”
張偉:“那現在的又是怎麽迴事,鹽工為什麽在圍攻揚州府了。”
鄭經曆:“按劉員外所說,曾參政這緩兵之計玩砸了,他原來想設個鴻門宴,來個摔杯為號,把鹽工的三個頭目先拿下。
不想曾參政行事不周密,事情被鹽工頭目提前得知,於是他們三個頭目暴起挾持住曾參政,並曾參政為人質出了城,迴到了鹽工的隊伍中。
而曾參政這個堂堂蘇北行省的二號大員居然落於了鹽工之手。
原本已經安定下來的鹽工們聽三個頭目說官府談判是假,想要把他們殺光是真。
於是再次憤怒的鹽工們開始圍攻起揚州城來了。
劉員外逃迴來時,揚州衛已經集結完畢,正準備去平複鹽工之亂。
但是曾參政在鹽工手中,揚州衛到底會如何行事,劉員外並不知道。
張偉:“不知道這個劉員外所說有幾成是真的,但朝廷的公文想必也快到了。
咱們府緊鄰揚州,一定要提前做好鹽亂擴散的準備。
還有,把相關情況傳遞給淮安衛,讓衛所做好隨時出兵的準備。“
眾人:“是,大人“
到了九月底,因左參政曾光達陷在鹽工之手,
蘇北行省的其他高層要麽無能,要麽不想摻和進此事。
所以蘇北布政使左定宇不得已親自出馬。
左定宇親自帶了蘇北都指揮司的精兵前去揚州,到揚州後匯合之前揚州衛官兵,一舉就擊潰了幾乎手無寸鐵的鹽工們。
數千鹽工勉強整合在一起,根本就沒有戰鬥力。
糧草也全部都是靠從鹽場和沿途大戶手上搶的。
這樣的組織和後勤鹽工們還能堅持這麽久沒有自己潰散,等到官兵攻來才一轟而散也是相當不錯了。
蘇北左參政曾光達也被官兵救了出來,但他被救前,被看守他的鹽工砍了兩刀,曾參政現在是重傷在身,生不如死。
大順二十年十月初,北京城終於收到了完整的揚州鹽亂的通報。
大順帝在朝會上把蘇北行省的通報傳給眾大臣看完之後,非常生氣地說:“眾卿家,誰能告訴朕,這揚州城怎麽老是出事?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此時,去年負責督察蘇北倭亂的督察院院左副都禦史海剛峰站了出來說:“陛下,臣看了蘇北的通報,此次鹽亂直接原因是由淮南鹽場基層的鹽官和鹽監造成的。
但包庇和縱容這些貪官的,正是揚州知府湯正信和他的親信下屬東台縣令。
所以揚州知府湯正信對此次揚州鹽亂負有重要責任。
臣去年就上折子說過揚州知府湯正信此人不堪重用。
可惜朝中有人不同意罷免湯正信,不然此次暴亂應該是可以避免的。“
海剛峰剛說完,太子就站了出來接著說:“父皇,兒臣也是這麽想的,湯正信此人早就應該被免職了的。”
去年太子也是這樣說的,但被內閣首相王偉傑和財相李柏聯手攔了下來。
現在湯正信又出事了,保他的內閣首相王偉傑和財相李柏自然就成了攻擊目標。
正好大順帝也動了把兩人換下的心思,所以太子又站出來舊事重提了。
太子說完,朝臣們都默默地看向了內閣首相王偉傑和財相李柏。
王偉傑等了一會,見大順沒有開口維護他們的意思,心裏歎了一口氣,
他慢慢站了出來說:“陛下,湯正信之事,是臣識人不明,臣老矣,臣請陛下恩準臣告老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