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正信:“張大人,以我的罪名,我的家人也跑不了被抄家和流放的罪名吧。”
張偉:“你也多年當官的人了,你難道不知道,流放和流放也可以完全不一樣的?
更何況了,你的家人現在離審判,和執行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他們可都還要待在揚州的。”
湯正信慘然一笑道:“不是不知道,然後當官當久了,不習慣自己有一天會被當犯人對待。
你想知道什麽你就問吧,不過我提前跟你說,有些事你知道多了對你沒啥好處。
我知道你的恩師是劉副相,不過揚州這裏的很多事,劉副相也不一定敢處理。“
張偉:“你就不勞你操心了,你隻管迴答我的問題就行。
如果本官覺得有用,就會讓你的家人好過一點。“
湯正信:“你問吧。“
張偉:“這次揚州鹽亂的最大原因是什麽。“
湯正信:“老夫說就是那幾個貪婪的蠢貨,害的你信不信?
他們那怕把十萬兩的提產費貪掉九萬兩,隻發一萬兩給那些鹽工,鹽工們也不至於敢起來造反。“
張偉:“你別嘲笑他們是蠢貨,明知道他們是蠢貨你還敢把這麽重要的事交給他們去辦,本官覺得你也不怎麽樣。“
湯正信突然哈哈大笑起來:“是啊,是啊,我也是蠢貨啊。
可是你知道嗎,我像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也是處處小心,事事提防。
心怕哪一步走錯了就毀了自己,可是官當久了,太平日子過久了,警惕心會慢慢鬆懈的。
哈哈,我現在跟你說,你也不會明白的。”
張偉知道湯正信說的都是真話,看來警惕心一點也不能鬆懈。
該堅持的原則什麽時候也要堅持到底,特別是官越當越大,越當越久。
不然自己未必不會有湯正信這樣的下場。
張偉問:“揚州的鹽業就這麽脆弱嗎,十萬銀兩子沒發,鹽工就要起來拿命鬧事。
淮安鹽場有近一萬鹽工,就算十萬兩銀子全部發下去,一人也才十兩銀子。”
湯正信:“才十兩銀子,張大人也很久不知道民間疾苦了吧。
對那些鹽工來說,十兩銀子能讓他和家人們多活兩個月。
能多掙十兩銀子,鹽工們再怎麽辛苦也不會有人說什麽的,更不會有人起來反抗官府的。“
張偉:“蘇北的鹽通行天下,身為鹽工不應該這麽窮才對。
這其中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湯正信:“怎麽張大人想給鹽工們當青天大老爺,你知道這鹽業之利都被誰分走了嗎?“
張偉略微一想,大概就明白了:“朝廷的特許經營費讓鹽商背上沉重的成本,鹽價官府還要管控,不能賣的特別高。
各個地方官府還要收稅,鹽商自己還要賺一點,這樣就隻能去勾結鹽官和鹽監去壓榨鹽工了。“
鹽工為什麽不跑?因為鹽工都是一些沒有地的農民,在農業社會沒有地的農民,他們是沒有任選擇的權利的。
湯正信:“你自己都能想通,何必還來問老夫。“
張偉:“本官想給這場鹽亂找幾個罪人,你說哪些人出來當這個罪人好呢?“
湯正信:“本官不就你們找的罪人嗎?還有那蘇北的巡鹽使老劉,我那個蠢學生東台縣縣令,
還有淮南鹽場那批鹽官和鹽監,還不夠給這次鹽亂擔罪?“
張偉:“你不覺得還缺點什麽嗎?揚州府內公認最有錢的鹽商,吃著鹽業最多利潤的鹽商怎麽一個都沒事?“
湯正信:“你繞了這麽久,原來是想問這個,你想知道鹽商中那家最好弄是吧。“
張偉:“那不一定,也可以是那家民憤最大,最容易成為鹽工和普通民眾的出氣口。“
湯正信:“揚州城稱的上大鹽商的有近二十家,他們每一家都有深厚的背景。
有的幹脆是某些勢力的代言人,但要說那好拿捏的就是喬家和梅家。
這喬家的靠山是前副相文成功,文相辭官後人走茶涼,有很多人都準備對他們家動手了。
這梅家是皇次子信王的舅家,信王本身不得勢,梅嬪又早就沒了,要不是他們家一直低調不惹事,應該早就沒了。
要說這名聲最差,讓普通鹽工和老百姓恨的牙癢癢的,非董家莫屬了。
不過這董家可不好惹,他們家祖上本就是開國功臣之一。
當今董家的家主與開國九公之一的鄭國公府如今的國公爺正是嫡親的表兄弟。
老夫給你提供了三個人選,各有優劣,老夫的誠意夠了吧。“
張偉:“本官知道了,本官會先派人去了解情況,如果你說的一切屬實,本官肯定會讓你的子女好過一點的。
“本官還有一個問題,揚州府那幾位同知和通判如果單純從能力來看,誰最能幹?”
湯正信:“張大人這點相人之術都沒有,這還要來問老夫?”
張偉:“本官的主職是蘇北行省的左參政,揚州這邊的事本官隻想快刀斬亂麻,沒時間去慢慢了解。”
湯正信:“要闖要拚自然是府同治謝子欣,要穩要麵麵俱到通判黃東山,刑名之事劉應比較在行。
其他人要麽迂腐,要麽無能,都不堪重用。”
張偉:“好了,本官明白了,你今天講的情況本官自然會派人去驗證。
如果都屬實,本官會給你的家人一些優待,如果你胡說八道刻意欺騙本官,後果你懂的。”
張偉雖然知道湯正信不太可能騙他,但對於這種官場老油子的話,張偉是一定都會查證再說。
反正何經曆,周師爺還有帶來的兩個親隨張偉都放出去打探消息了,
何經曆,周師爺找官方的人公開的去打探,兩個親隨則深入民間,從底層百姓的角度去收集消息。
忙了一天的張偉迴到府衙,趙靈菲趕緊上來服侍張偉。
趙靈菲邊伺候張偉邊更換常服,邊和張偉說:“老爺,這內衙裏麵剩下的三十多名奴仆和雜役妾身隻留下了十個人。
整個內宅目前隻有我們幾個人在東院這裏活動,留十個人綽綽有餘了,其他的等夫人她們過來再說。”
張偉:“行,就聽你的安排。”
張偉:“你也多年當官的人了,你難道不知道,流放和流放也可以完全不一樣的?
更何況了,你的家人現在離審判,和執行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他們可都還要待在揚州的。”
湯正信慘然一笑道:“不是不知道,然後當官當久了,不習慣自己有一天會被當犯人對待。
你想知道什麽你就問吧,不過我提前跟你說,有些事你知道多了對你沒啥好處。
我知道你的恩師是劉副相,不過揚州這裏的很多事,劉副相也不一定敢處理。“
張偉:“你就不勞你操心了,你隻管迴答我的問題就行。
如果本官覺得有用,就會讓你的家人好過一點。“
湯正信:“你問吧。“
張偉:“這次揚州鹽亂的最大原因是什麽。“
湯正信:“老夫說就是那幾個貪婪的蠢貨,害的你信不信?
他們那怕把十萬兩的提產費貪掉九萬兩,隻發一萬兩給那些鹽工,鹽工們也不至於敢起來造反。“
張偉:“你別嘲笑他們是蠢貨,明知道他們是蠢貨你還敢把這麽重要的事交給他們去辦,本官覺得你也不怎麽樣。“
湯正信突然哈哈大笑起來:“是啊,是啊,我也是蠢貨啊。
可是你知道嗎,我像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也是處處小心,事事提防。
心怕哪一步走錯了就毀了自己,可是官當久了,太平日子過久了,警惕心會慢慢鬆懈的。
哈哈,我現在跟你說,你也不會明白的。”
張偉知道湯正信說的都是真話,看來警惕心一點也不能鬆懈。
該堅持的原則什麽時候也要堅持到底,特別是官越當越大,越當越久。
不然自己未必不會有湯正信這樣的下場。
張偉問:“揚州的鹽業就這麽脆弱嗎,十萬銀兩子沒發,鹽工就要起來拿命鬧事。
淮安鹽場有近一萬鹽工,就算十萬兩銀子全部發下去,一人也才十兩銀子。”
湯正信:“才十兩銀子,張大人也很久不知道民間疾苦了吧。
對那些鹽工來說,十兩銀子能讓他和家人們多活兩個月。
能多掙十兩銀子,鹽工們再怎麽辛苦也不會有人說什麽的,更不會有人起來反抗官府的。“
張偉:“蘇北的鹽通行天下,身為鹽工不應該這麽窮才對。
這其中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湯正信:“怎麽張大人想給鹽工們當青天大老爺,你知道這鹽業之利都被誰分走了嗎?“
張偉略微一想,大概就明白了:“朝廷的特許經營費讓鹽商背上沉重的成本,鹽價官府還要管控,不能賣的特別高。
各個地方官府還要收稅,鹽商自己還要賺一點,這樣就隻能去勾結鹽官和鹽監去壓榨鹽工了。“
鹽工為什麽不跑?因為鹽工都是一些沒有地的農民,在農業社會沒有地的農民,他們是沒有任選擇的權利的。
湯正信:“你自己都能想通,何必還來問老夫。“
張偉:“本官想給這場鹽亂找幾個罪人,你說哪些人出來當這個罪人好呢?“
湯正信:“本官不就你們找的罪人嗎?還有那蘇北的巡鹽使老劉,我那個蠢學生東台縣縣令,
還有淮南鹽場那批鹽官和鹽監,還不夠給這次鹽亂擔罪?“
張偉:“你不覺得還缺點什麽嗎?揚州府內公認最有錢的鹽商,吃著鹽業最多利潤的鹽商怎麽一個都沒事?“
湯正信:“你繞了這麽久,原來是想問這個,你想知道鹽商中那家最好弄是吧。“
張偉:“那不一定,也可以是那家民憤最大,最容易成為鹽工和普通民眾的出氣口。“
湯正信:“揚州城稱的上大鹽商的有近二十家,他們每一家都有深厚的背景。
有的幹脆是某些勢力的代言人,但要說那好拿捏的就是喬家和梅家。
這喬家的靠山是前副相文成功,文相辭官後人走茶涼,有很多人都準備對他們家動手了。
這梅家是皇次子信王的舅家,信王本身不得勢,梅嬪又早就沒了,要不是他們家一直低調不惹事,應該早就沒了。
要說這名聲最差,讓普通鹽工和老百姓恨的牙癢癢的,非董家莫屬了。
不過這董家可不好惹,他們家祖上本就是開國功臣之一。
當今董家的家主與開國九公之一的鄭國公府如今的國公爺正是嫡親的表兄弟。
老夫給你提供了三個人選,各有優劣,老夫的誠意夠了吧。“
張偉:“本官知道了,本官會先派人去了解情況,如果你說的一切屬實,本官肯定會讓你的子女好過一點的。
“本官還有一個問題,揚州府那幾位同知和通判如果單純從能力來看,誰最能幹?”
湯正信:“張大人這點相人之術都沒有,這還要來問老夫?”
張偉:“本官的主職是蘇北行省的左參政,揚州這邊的事本官隻想快刀斬亂麻,沒時間去慢慢了解。”
湯正信:“要闖要拚自然是府同治謝子欣,要穩要麵麵俱到通判黃東山,刑名之事劉應比較在行。
其他人要麽迂腐,要麽無能,都不堪重用。”
張偉:“好了,本官明白了,你今天講的情況本官自然會派人去驗證。
如果都屬實,本官會給你的家人一些優待,如果你胡說八道刻意欺騙本官,後果你懂的。”
張偉雖然知道湯正信不太可能騙他,但對於這種官場老油子的話,張偉是一定都會查證再說。
反正何經曆,周師爺還有帶來的兩個親隨張偉都放出去打探消息了,
何經曆,周師爺找官方的人公開的去打探,兩個親隨則深入民間,從底層百姓的角度去收集消息。
忙了一天的張偉迴到府衙,趙靈菲趕緊上來服侍張偉。
趙靈菲邊伺候張偉邊更換常服,邊和張偉說:“老爺,這內衙裏麵剩下的三十多名奴仆和雜役妾身隻留下了十個人。
整個內宅目前隻有我們幾個人在東院這裏活動,留十個人綽綽有餘了,其他的等夫人她們過來再說。”
張偉:“行,就聽你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