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創紀錄價格令很多人津津樂道了許多年。
很多年後,大家已經不記得揚州鹽亂了,也不記得張偉曾經當過揚州知府了。
但依然還有人記得這個一百三十三萬兩的價格。
一百三十三萬兩!讓揚州府其他高官也都驚到了,拍賣會後大家都對這個數字驚訝不已,也讓大家對張偉從心底裏感到佩服。
麵對謝子欣,黃東山,等人的讚美之詞,張偉隻是輕輕一笑。
他說道:“好了,這下府衙的公賬上多了三十三萬兩,你們說說應該怎麽花。”
謝子欣:“應該多修幾所官學學堂,讓貧困的學子有機會讀書。”
黃東山:“應該把揚州城外的直道好好整修一下,很多直道都是多年沒修過了。”
楊應也難得對銀錢分配出聲:“揚州府的捕頭捕快都快招不到能幹的好手了,應該給捕頭捕快們漲點俸祿了。”
何再道分管的是府衙的直屬部門,他自然也要為他們出聲爭取利益:“楊大人,你別光說捕頭捕快,府衙的六房三司其他公職人員也很苦的,大家都應該一起漲俸祿了.”
張偉看著吵麵紅耳赤的下屬們,搖了搖頭,慢慢跺步準備迴後宅。
周師爺看來張偉興趣不太,於是走上來問張偉:“大人對這麽多銀子都不感興趣?“
張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這揚州知府都當不了幾天了,還管他們怎麽分配幹嘛。“
周師爺:“這麽快,京師那邊有決議了嗎?“
張偉:“應該快了,上個月跟恩師通信。
恩師說朝廷已經有兩個候選的揚州知府,應該在九月的朝會上做出決議來,大概十月份就會有新揚州知府來上任了。“
周師爺:“大人似乎有點舍不得這揚州城。“
張偉:“倒不是,隻是感覺自己還沒好好感受在揚州城,就要走了,有點遺憾。“
周師爺:“那大人可是在剩下的時間多瀏覽一下揚州,感受一個揚州的繁華。“
北京城,九月初的朝會上,內閣閣老吏部左侍郎馬民開口道:“陛下,上次朝會所說的蘇北布政右參政兼揚州知府一職。
經吏部考察,有如下兩名官員符合任職條件,第一位是南京府同知崔勝,第二位是通政司副使公孫白,請陛下聖裁。“
這第二位人選正是張偉的同門師兄,也是副相劉勝武的弟子。
大順帝習慣性的先詢問下朝中大臣的意見。
副相劉勝武一聽,這覺得第二個人選很不妥。
連續兩任揚州知府都是自己的弟子,傳出去就不是什麽好事,但自己又不好出麵反對。
他求助的眼神看向了老朋友督察院左都禦史呂師賢。
品師賢雖然已經馬上七十歲了,但眼光和思維都還在線。
他一看到劉勝武的眼光,心思轉了幾圈,馬上明白了劉勝武的意思。
於是呂師賢出列說:“陛下,臣聽聞通政司副使公孫白也是劉副相的愛徒。由他來接任張偉的職位,是不是有點不太合適。”
大順帝本來興致缺缺,隨著年齡的增加,他現的精力已經關注不到這些普通的四五品崗位了。
但聽到這裏,大順帝來了點興趣,他向劉勝武問道:“劉先生,這公孫白是張偉的師兄吧。怎麽官職比張偉還要落後。”
劉勝武:“公孫白年紀比張偉大十五六歲,取得進士功名也比張偉早好幾屆。
陛下,張偉的官位升遷如此之快,實屬異數,不能以常人比之。”
張偉的官位這四五年來,沾了一點功勞和一點運氣,確實是升的太快了。
不僅把與他同屆的同科進士都比了下去,就是比他早上一兩屆的進士也沒有能與之比肩的。
大順帝聽到此言不以為意的說道:“張偉在抗倭和處理鹽工的問題上確實有功勞,他升官比旁人快一點也是正常的。
現在都來說一說,這個崔勝和公孫白誰更能勝任揚州知府一點。“
朝廷的一般大員們哪裏知道崔勝是何許人也,但對於同朝為官的公孫白則多少了解一點。
於是朝會上的大多數人都推薦了公孫白出任揚州知府。
大順帝又問了太子的意見,太子也沒有表示反對。
於是大順帝順勢宣布了任命通政司副使公孫白為蘇北布政司右參政兼揚州知府。
說明一下,兼任揚州知府的一般都是蘇北行省的右參政。
張偉以左參政接任揚州知府,隻是一個特例。
九月初十,旬休日,張偉不用去府衙辦公。
這天一大早,張偉帶著兩個護衛來到揚州瘦西湖的湖邊上,他想在離開揚州前盡量欣賞一下揚州的美。
此時晨曦初照,瘦西湖波光耀金,張偉放眼看去,隻見湖畔亭台錯落,朱簷金瓦生輝。
瘦西湖旁邊的長街上商旅雲集,販夫走卒已經開始叫嚷,行人匆匆往來不絕。
再來到這邊的高處登高一看,就看見運河之上,舟船忙碌,船夫號子起伏,往來運送四海之貨,一派繁榮之象。
張偉看到自己治下的揚州城如此繁華的景象,一時間心情大好。
當晚,張偉叫上黃東山,周師爺,何再道等親信,帶上護衛,準備來個夜遊揚州。
張偉等人沿著揚州主街邊走邊聊,說話間已經日暮低垂,華燈絢爛,揚州城展現出了他夜間的盛景。
一行人走走看看,碰到好吃的就停下來吃了再走,不知不覺又走到了瘦西湖的二十四橋邊上。
周師爺看著眼前的景色,脫口而出:“二十四橋懸月,湖似素練,五亭橋華彩奪目,仿若瑤台臨世。“
張偉打趣道:“前輩,你這詩不像詩,詞不像詞說的是什麽啊。”
周師爺:“小人隻是看到如此美景有感而發,並不講究什麽是詩是詞。話說這揚州城真是一番太平盛世的景像啊。”
何再道說:”多虧了大人這一年來的治理,揚州府才能保持如此太平繁華。“
黃東山等人一聽,也一齊向張偉恭維。
張偉搖搖頭說:“我凡凡一介文官,哪有那麽大的本事,你們不要把我吹的太高了,到時候掉下來會摔死我的。“
張偉此時想起後世一位真正的偉人說過的話:“隻有人民才是曆史的創造者。“
一切英雄都終將散去,隻有人民不滅。
張偉想通了這一點,對離開這麽繁華的揚州也就沒有那麽多的悲春傷秋了。
很多年後,大家已經不記得揚州鹽亂了,也不記得張偉曾經當過揚州知府了。
但依然還有人記得這個一百三十三萬兩的價格。
一百三十三萬兩!讓揚州府其他高官也都驚到了,拍賣會後大家都對這個數字驚訝不已,也讓大家對張偉從心底裏感到佩服。
麵對謝子欣,黃東山,等人的讚美之詞,張偉隻是輕輕一笑。
他說道:“好了,這下府衙的公賬上多了三十三萬兩,你們說說應該怎麽花。”
謝子欣:“應該多修幾所官學學堂,讓貧困的學子有機會讀書。”
黃東山:“應該把揚州城外的直道好好整修一下,很多直道都是多年沒修過了。”
楊應也難得對銀錢分配出聲:“揚州府的捕頭捕快都快招不到能幹的好手了,應該給捕頭捕快們漲點俸祿了。”
何再道分管的是府衙的直屬部門,他自然也要為他們出聲爭取利益:“楊大人,你別光說捕頭捕快,府衙的六房三司其他公職人員也很苦的,大家都應該一起漲俸祿了.”
張偉看著吵麵紅耳赤的下屬們,搖了搖頭,慢慢跺步準備迴後宅。
周師爺看來張偉興趣不太,於是走上來問張偉:“大人對這麽多銀子都不感興趣?“
張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這揚州知府都當不了幾天了,還管他們怎麽分配幹嘛。“
周師爺:“這麽快,京師那邊有決議了嗎?“
張偉:“應該快了,上個月跟恩師通信。
恩師說朝廷已經有兩個候選的揚州知府,應該在九月的朝會上做出決議來,大概十月份就會有新揚州知府來上任了。“
周師爺:“大人似乎有點舍不得這揚州城。“
張偉:“倒不是,隻是感覺自己還沒好好感受在揚州城,就要走了,有點遺憾。“
周師爺:“那大人可是在剩下的時間多瀏覽一下揚州,感受一個揚州的繁華。“
北京城,九月初的朝會上,內閣閣老吏部左侍郎馬民開口道:“陛下,上次朝會所說的蘇北布政右參政兼揚州知府一職。
經吏部考察,有如下兩名官員符合任職條件,第一位是南京府同知崔勝,第二位是通政司副使公孫白,請陛下聖裁。“
這第二位人選正是張偉的同門師兄,也是副相劉勝武的弟子。
大順帝習慣性的先詢問下朝中大臣的意見。
副相劉勝武一聽,這覺得第二個人選很不妥。
連續兩任揚州知府都是自己的弟子,傳出去就不是什麽好事,但自己又不好出麵反對。
他求助的眼神看向了老朋友督察院左都禦史呂師賢。
品師賢雖然已經馬上七十歲了,但眼光和思維都還在線。
他一看到劉勝武的眼光,心思轉了幾圈,馬上明白了劉勝武的意思。
於是呂師賢出列說:“陛下,臣聽聞通政司副使公孫白也是劉副相的愛徒。由他來接任張偉的職位,是不是有點不太合適。”
大順帝本來興致缺缺,隨著年齡的增加,他現的精力已經關注不到這些普通的四五品崗位了。
但聽到這裏,大順帝來了點興趣,他向劉勝武問道:“劉先生,這公孫白是張偉的師兄吧。怎麽官職比張偉還要落後。”
劉勝武:“公孫白年紀比張偉大十五六歲,取得進士功名也比張偉早好幾屆。
陛下,張偉的官位升遷如此之快,實屬異數,不能以常人比之。”
張偉的官位這四五年來,沾了一點功勞和一點運氣,確實是升的太快了。
不僅把與他同屆的同科進士都比了下去,就是比他早上一兩屆的進士也沒有能與之比肩的。
大順帝聽到此言不以為意的說道:“張偉在抗倭和處理鹽工的問題上確實有功勞,他升官比旁人快一點也是正常的。
現在都來說一說,這個崔勝和公孫白誰更能勝任揚州知府一點。“
朝廷的一般大員們哪裏知道崔勝是何許人也,但對於同朝為官的公孫白則多少了解一點。
於是朝會上的大多數人都推薦了公孫白出任揚州知府。
大順帝又問了太子的意見,太子也沒有表示反對。
於是大順帝順勢宣布了任命通政司副使公孫白為蘇北布政司右參政兼揚州知府。
說明一下,兼任揚州知府的一般都是蘇北行省的右參政。
張偉以左參政接任揚州知府,隻是一個特例。
九月初十,旬休日,張偉不用去府衙辦公。
這天一大早,張偉帶著兩個護衛來到揚州瘦西湖的湖邊上,他想在離開揚州前盡量欣賞一下揚州的美。
此時晨曦初照,瘦西湖波光耀金,張偉放眼看去,隻見湖畔亭台錯落,朱簷金瓦生輝。
瘦西湖旁邊的長街上商旅雲集,販夫走卒已經開始叫嚷,行人匆匆往來不絕。
再來到這邊的高處登高一看,就看見運河之上,舟船忙碌,船夫號子起伏,往來運送四海之貨,一派繁榮之象。
張偉看到自己治下的揚州城如此繁華的景象,一時間心情大好。
當晚,張偉叫上黃東山,周師爺,何再道等親信,帶上護衛,準備來個夜遊揚州。
張偉等人沿著揚州主街邊走邊聊,說話間已經日暮低垂,華燈絢爛,揚州城展現出了他夜間的盛景。
一行人走走看看,碰到好吃的就停下來吃了再走,不知不覺又走到了瘦西湖的二十四橋邊上。
周師爺看著眼前的景色,脫口而出:“二十四橋懸月,湖似素練,五亭橋華彩奪目,仿若瑤台臨世。“
張偉打趣道:“前輩,你這詩不像詩,詞不像詞說的是什麽啊。”
周師爺:“小人隻是看到如此美景有感而發,並不講究什麽是詩是詞。話說這揚州城真是一番太平盛世的景像啊。”
何再道說:”多虧了大人這一年來的治理,揚州府才能保持如此太平繁華。“
黃東山等人一聽,也一齊向張偉恭維。
張偉搖搖頭說:“我凡凡一介文官,哪有那麽大的本事,你們不要把我吹的太高了,到時候掉下來會摔死我的。“
張偉此時想起後世一位真正的偉人說過的話:“隻有人民才是曆史的創造者。“
一切英雄都終將散去,隻有人民不滅。
張偉想通了這一點,對離開這麽繁華的揚州也就沒有那麽多的悲春傷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