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的話把太倉州知府夏一和嚇的臉色慘白,他站起來解釋說:“下官知罪,下官知罪,下官也是受了小人的蒙蔽,下官親自去防洪水壩檢查過了。
但下官後來才知道,隻有下官去檢查的地方是質量好的,其他地方都是豆腐渣,樣子貨。“
右參議黃宗高道:“如此說來,難道隻有那些承包水壩的奸商和太倉州的小吏有罪?
太倉州四縣數萬畝農田被淹,上萬的百姓流離失所,那些奸商和小吏能承擔這麽重的罪嗎?“
張偉:“責任的問題,我等據實上奏朝廷,朝廷自有判斷,現在還是說說賑災的問題吧。“
左定宇道:“張參政所說是正理,現在的關鍵點不是追究問題,而是如何賑災。
夏一和,現在太倉州賑災還缺什麽?
左定宇現在根本不敢拿太倉水災的事來說責任。
畢竟當初夏一和保證太倉州的防洪水壩沒事時,張偉是不太相信,主張偉派人下去再檢查太倉州的水利情況。
是左定宇相信了夏一和,布政司才放過再檢查了太倉州,所以說左定宇也是這次太倉州水災的間接負責人之一。
夏一和:“目前最缺的就是糧,等入冬了,就會缺棉衣和柴火。“
左定宇:“缺糧的問題,我前幾天已經已布政司的名義從常平倉調糧一萬石去賑災。
今天再調二萬石給太倉州,調一萬石給其他受災府縣。
張參政蘇北三大倉的常平倉糧食還夠用吧。”
張偉:“目前來看,賑災的糧食沒有問題,但南京和各府的糧價恐怕不好控製了。”
官府的糧食用來賑災了,民間自然會搶購糧食,官府手上沒有糧,自然不好控製市場上的糧價了。
左定宇:“糧價的問題,稍後再說,再說太倉州的賑災。
夏一和,夏知府,在朝廷的處罰沒到之前,本司命你迴太倉,戴罪立功繼續主持賑災。
特別是柴火和棉布等災民的過冬問題,你要盡量想辦法就地解決,一定要保證冬天不要凍死人。
如果你賑災得力,本司會向朝廷為你分說一二,讓朝庭寬恕於你。“
這夏一和也是左定宇的一員愛將,是左定宇一路提拔上來的\"人才\"。
如今的結局證明了這夏一和就是個中看不中用的草包。
但左定宇還是想保一保夏一和的,至少盡量讓夏一和的下場不是太難堪。
夏一和:“多謝大人體諒,下官一定盡全力安排賑災。”
左定宇道:張參政,何參政,崔參議,黃參議,目前我蘇北行省的工作一切要以賑災為第一要務。
其他所有的工作也好,私人恩怨也罷,均要為賑災讓路。
誰敢因此影響賑災,休怪本司無情。
還有這糧價的問題,本司決定向浙江和山東兩省的布政司衙門協調一部糧食來穩定我省的糧價,這期間誰敢囤糧漲價,就是與本司作對,一旦發現,本司絕不輕饒。\"
說完左定宇看了右參政何林一眼,畢竟大家都知道何林的小舅子就是這南京城內最大的米商之一。
何林看到左定宇的眼神,隻得開口表態道:“下官堅決支持左大人的決定。“
隨後,左定宇又安排了幾人分巡其他的受災府縣。
張偉分到的是巡查鬆江府的水災情況。
從上報的材料來看,鬆江府的水災不算太嚴重。
鬆江下轄的八縣中,隻有華亭受災比較嚴重,張偉接到左定宇的安排後,第二天就帶人直奔鬆江府華亭縣而去。
花了幾天把華亭的災區都跑完後,張偉得出一個結論,這裏的災情的確還在控製的範圍內。
跑完了華亭縣,張偉又去看了青浦縣和婁縣,奉賢縣等三個縣,
最後張偉又特意去看了一下後世的魔都上海縣。
此時的上海還完全不能和後世的魔都相提並論,不過得益於上海已是大夏朝的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此時的上海縣依然是人口數十萬的富饒之地。
說來也巧,上海縣令朱正與張偉本是同年的進士。
但他也是自從兩年前從山東某縣調到上海任縣令後,他才知道與自己同屆的張偉已經是從三品的左參政了。
對於這麽巨大的差距,朱正還不及羨慕和嫉妒,他直接選擇了巴結。
可兩者官位差距實在太大,之前又不相熟,朱正幾次去張偉府上求見都沒見到人。
如今自己這位同窗來到自己的轄縣視察,朱正喜不自禁。
為了拉近與張偉的關係,朱正出表現出了十二分的熱情。
張偉剛來上海時對朱縣令的熱情還不覺得有什麽,甚至還有點高興。
但上海待了幾天後,他實在受不了自己這位同年每天例行的十二分熱情招待了。
但在上海縣的地界上,張偉又不好直接訓斥和拒絕他。
於是張偉隻好留書一封,收起行頭,身穿常服準備悄悄乘船返迴南京。
令張偉感到驚奇的事發生了,在這艘從上海到南京的商船上,張偉居然發現了自己的好友,右僉都禦史卓不凡也在這艘商船之上。
一身常服的卓不凡看到同樣一身常服的張偉,也是驚訝的不行。
兩人默契的沒有驚動各自的隨從人員,來到船頭後,張偉小聲的說:“好你個逸塵,你還真來蘇北了啊。“
卓不凡:“哈哈,卓然,我不是說了會來蘇北公幹嗎,這不就來了嗎。“
張偉:“逸塵來上海公幹,是關於海貿的?還是關係鬆江府的?“
張偉忍不住好奇問道。
卓不凡:“卓然,抱歉,我的公幹內容還是保密的。
在朝廷和督察院沒有正式決定公開前,我不能透露任何有關的消息。“
張偉:“抱歉,是我多嘴了。“
卓不凡:“對了,卓然,正好有一件私事,我也要拜托你呢。“
張偉:“哦,什麽事?“
卓不凡:“我那長子今年中了秀才,我打算讓他去南京的金山書院讀書,到時候讓他住在你家如何?”
張偉有點吃驚的看著卓不凡說:“你的兒子我當然是歡迎的。
但我還是要問下北京有那麽多書院不讀,為什麽偏要來南京。”
但下官後來才知道,隻有下官去檢查的地方是質量好的,其他地方都是豆腐渣,樣子貨。“
右參議黃宗高道:“如此說來,難道隻有那些承包水壩的奸商和太倉州的小吏有罪?
太倉州四縣數萬畝農田被淹,上萬的百姓流離失所,那些奸商和小吏能承擔這麽重的罪嗎?“
張偉:“責任的問題,我等據實上奏朝廷,朝廷自有判斷,現在還是說說賑災的問題吧。“
左定宇道:“張參政所說是正理,現在的關鍵點不是追究問題,而是如何賑災。
夏一和,現在太倉州賑災還缺什麽?
左定宇現在根本不敢拿太倉水災的事來說責任。
畢竟當初夏一和保證太倉州的防洪水壩沒事時,張偉是不太相信,主張偉派人下去再檢查太倉州的水利情況。
是左定宇相信了夏一和,布政司才放過再檢查了太倉州,所以說左定宇也是這次太倉州水災的間接負責人之一。
夏一和:“目前最缺的就是糧,等入冬了,就會缺棉衣和柴火。“
左定宇:“缺糧的問題,我前幾天已經已布政司的名義從常平倉調糧一萬石去賑災。
今天再調二萬石給太倉州,調一萬石給其他受災府縣。
張參政蘇北三大倉的常平倉糧食還夠用吧。”
張偉:“目前來看,賑災的糧食沒有問題,但南京和各府的糧價恐怕不好控製了。”
官府的糧食用來賑災了,民間自然會搶購糧食,官府手上沒有糧,自然不好控製市場上的糧價了。
左定宇:“糧價的問題,稍後再說,再說太倉州的賑災。
夏一和,夏知府,在朝廷的處罰沒到之前,本司命你迴太倉,戴罪立功繼續主持賑災。
特別是柴火和棉布等災民的過冬問題,你要盡量想辦法就地解決,一定要保證冬天不要凍死人。
如果你賑災得力,本司會向朝廷為你分說一二,讓朝庭寬恕於你。“
這夏一和也是左定宇的一員愛將,是左定宇一路提拔上來的\"人才\"。
如今的結局證明了這夏一和就是個中看不中用的草包。
但左定宇還是想保一保夏一和的,至少盡量讓夏一和的下場不是太難堪。
夏一和:“多謝大人體諒,下官一定盡全力安排賑災。”
左定宇道:張參政,何參政,崔參議,黃參議,目前我蘇北行省的工作一切要以賑災為第一要務。
其他所有的工作也好,私人恩怨也罷,均要為賑災讓路。
誰敢因此影響賑災,休怪本司無情。
還有這糧價的問題,本司決定向浙江和山東兩省的布政司衙門協調一部糧食來穩定我省的糧價,這期間誰敢囤糧漲價,就是與本司作對,一旦發現,本司絕不輕饒。\"
說完左定宇看了右參政何林一眼,畢竟大家都知道何林的小舅子就是這南京城內最大的米商之一。
何林看到左定宇的眼神,隻得開口表態道:“下官堅決支持左大人的決定。“
隨後,左定宇又安排了幾人分巡其他的受災府縣。
張偉分到的是巡查鬆江府的水災情況。
從上報的材料來看,鬆江府的水災不算太嚴重。
鬆江下轄的八縣中,隻有華亭受災比較嚴重,張偉接到左定宇的安排後,第二天就帶人直奔鬆江府華亭縣而去。
花了幾天把華亭的災區都跑完後,張偉得出一個結論,這裏的災情的確還在控製的範圍內。
跑完了華亭縣,張偉又去看了青浦縣和婁縣,奉賢縣等三個縣,
最後張偉又特意去看了一下後世的魔都上海縣。
此時的上海還完全不能和後世的魔都相提並論,不過得益於上海已是大夏朝的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此時的上海縣依然是人口數十萬的富饒之地。
說來也巧,上海縣令朱正與張偉本是同年的進士。
但他也是自從兩年前從山東某縣調到上海任縣令後,他才知道與自己同屆的張偉已經是從三品的左參政了。
對於這麽巨大的差距,朱正還不及羨慕和嫉妒,他直接選擇了巴結。
可兩者官位差距實在太大,之前又不相熟,朱正幾次去張偉府上求見都沒見到人。
如今自己這位同窗來到自己的轄縣視察,朱正喜不自禁。
為了拉近與張偉的關係,朱正出表現出了十二分的熱情。
張偉剛來上海時對朱縣令的熱情還不覺得有什麽,甚至還有點高興。
但上海待了幾天後,他實在受不了自己這位同年每天例行的十二分熱情招待了。
但在上海縣的地界上,張偉又不好直接訓斥和拒絕他。
於是張偉隻好留書一封,收起行頭,身穿常服準備悄悄乘船返迴南京。
令張偉感到驚奇的事發生了,在這艘從上海到南京的商船上,張偉居然發現了自己的好友,右僉都禦史卓不凡也在這艘商船之上。
一身常服的卓不凡看到同樣一身常服的張偉,也是驚訝的不行。
兩人默契的沒有驚動各自的隨從人員,來到船頭後,張偉小聲的說:“好你個逸塵,你還真來蘇北了啊。“
卓不凡:“哈哈,卓然,我不是說了會來蘇北公幹嗎,這不就來了嗎。“
張偉:“逸塵來上海公幹,是關於海貿的?還是關係鬆江府的?“
張偉忍不住好奇問道。
卓不凡:“卓然,抱歉,我的公幹內容還是保密的。
在朝廷和督察院沒有正式決定公開前,我不能透露任何有關的消息。“
張偉:“抱歉,是我多嘴了。“
卓不凡:“對了,卓然,正好有一件私事,我也要拜托你呢。“
張偉:“哦,什麽事?“
卓不凡:“我那長子今年中了秀才,我打算讓他去南京的金山書院讀書,到時候讓他住在你家如何?”
張偉有點吃驚的看著卓不凡說:“你的兒子我當然是歡迎的。
但我還是要問下北京有那麽多書院不讀,為什麽偏要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