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繼續說:“還有一件事,就是今年底到明年初這段時間內,要通知各府保持境內安定,不要出現任何不和諧的事件或輿論。
另外海防也是重中之重,立新後這段時間內,崔參議,黃參議,你們兩要多和蘇北都指使使和駐蘇北的海軍溝通。
一定要保證我蘇北海防的安全,如果有必要,你們要去沿海看一看。”
崔勝,黃東山:“下官遵命。”
視線轉迴北京城,在大順二十四年年底北京城最大的事件就是,大順下旨要在大順二十五年年初立太子的生母林貴妃為皇後。
在大順帝確認要立林貴妃為繼後之後,林貴妃所居的長春宮頓時變得又熱鬧又喜氣洋洋起來。
白天各宮的女主人絡繹不絕的前來恭賀,到了晚上,林貴妃的兩個兒子,太子和晉王也帶著家人一起來長春宮給林氏道喜。
兩兄弟行禮之後,林氏按慣例說道:“老七,你先帶著其他人出去,我跟你大哥說點事。“
七皇子晉王說道:“娘,兒子今年都快三十了,不是小孩了,還不能參與你跟大哥之事的大事嗎?“
林氏不悅道:“聽話,出去。“
晉王隻得不甘的退了出去,隻是林貴妃和太子誰也沒有注意到晉王眼角那一絲深深的恨意。
等殿內隻有兩個人時,林氏對太子說:“阿耀,今天陛下來長春宮時,那劉淑妃也過來了。
她求了你父皇,說明年去老三越王去南方的封地,你父皇一開始沒同意。
等你父皇走了後,那劉氏後麵又來求我,說實話,看著曾經高貴的劉貴妃跪到在我麵前求我。
為娘都想當場答應了她的請求,可是娘又怕此事有什麽蹊蹺,沒敢把話應下來,你說說劉氏這麽做,是不是有什麽陰謀。“
太子周誠耀說道:“娘,這能有什麽陰謀,我大夏朝廷的親王去了封地也不能帶兵和管理民政,隻是遠離京師相對自由一點,這沒什麽大不了的。
不過這種事都隻能由父皇聖心獨裁,父皇並不喜歡別人幹涉這種事,您還是不要參與的好。”
林氏:“嗯,娘知道了。”
太子:“對了,娘,您封後一事開始準備了嗎?
宮裏事務繁瑣,要不要太子妃過來幫你?”
林氏:“也罷,讓太子妃偶爾過來幫幫為娘也行。”
….
正在林氏母子聊的火熱之時,晉王在長春宮內某個隱蔽的角落裏,正抱著長春宮的親信宮女之一心瑤想要上前去親熱。
晉王一邊親一邊說:“寶貝,你可想死本王了。”
心瑤一邊堅決地擋住了晉王,一邊說道:“王爺,不行,您還沒有向娘娘求得旨意,奴婢可不敢輕易隨了您。
否則到時候一旦事發,您可能沒事,奴婢隻有死路一條。”
晉王停下來說:“本王也想快一點把你要到本王身邊來伺候本王。
但一想到馬上就是母後的封後大典了,本王也隻能讓你幫著母後忙完這一陣再說。”
“你放心,隻要本王開口,母後一定會同意的。”
這倒是真是,林貴妃雖然在大事上隻信任自己的長子也就是皇太子周誠耀。
但在美色或財貨這等小事上,林貴妃對晉王這個次子都是百依百順的。
心瑤得了晉王的保證後,抵擋晉王的手仿佛沒了力氣一樣。
畢竟對一個宮女來說,能給親王當側妃或夫人那都是極好的出路了。
大順帝下旨要立皇後的第二天,時隔近三個月,他終於在太和殿重新召開小朝會,來討論朝廷大事的安排。
小朝會前,吏部左侍郎馬閣老馬民找到內閣副相代如海說:“代相,上次山東和蘇北的布政使名單還沒有定下來。
現在一直由他們各自省的左參政代理布政使,這時間一長也不是辦法,是不是趁明天的小朝會上把人選定下來?“
代如海:“山東的布政司左參政金師滿是你推薦的,所以馬大人你真正的目標是蘇北布政使是吧?“
馬民:“代相果然是慧眼如炬,下官的確是想把現任的湖北布政使宋青山調到蘇北去。
蘇北是我大夏的稅賦重省,讓張偉那個毛頭小子在那裏主事,總是讓人不放心啊。“
代如海:“那這個宋青山的湖北布政使的位子?”
馬民:“下官會推薦翰林院的文如龍文學士。”
這個文如龍是前前作內閣副相文成功的堂侄,也是代如海在翰林院的鐵杆支持者之一,後來幹脆拜入了代如海門下。
代如海:“一言為定,馬大人的意見本相一定大力支持。”
小朝會開始,第一件事就是確認立新皇後的儀式和費用。
這個事大順帝隻稍微考慮就說:“按故孝康皇後的儀式辦理,少府出銀兩百萬兩做作宮內的慶典花費和賞賜用,戶部出銀一百萬負責宮外的部分。”
孝康皇後是大順帝之父高宗皇帝的繼後,按孝康皇後的儀式就是按繼後的標準來。
這些年來,皇室的錢袋子少府的產業越來越盈利,盡管內閣大佬多次想給少府的產業加稅,但基本上都沒有成功,所以現在的少府存銀非常豐厚。
聽到大順帝的話,現任的少府府監劉太監都還沒說話,戶部尚書財相李明道說:“陛下,這到年底了,戶部的銀子都花的的差不多了,一下子拿不出一百萬的銀子啊。”
以大夏戶部的銀子流水,摳個一百萬兩出來還是輕輕鬆鬆的。
但文官集團麵對皇室的花費,都習慣性的先叫窮再說,萬一能少花點銀子呢?
大順非常不客氣的說道:“近些年戶部每年的稅收和花費都至少在收一億四千萬兩以上,你說擠不出這一百萬兩,擠不出自己迴去想辦法。”
隨著大順十二年,大夏實行統一“攤丁入畝,統一商稅”這兩項新稅政以來,大夏王朝的民生和經濟快速發展,又正好趕上日本和南美洲的銀子大批流入?
大夏朝國民的財富持續增長,稅收也是連年增長。
說國庫拿不出一百萬兩銀子來,確實有點可笑。
另外海防也是重中之重,立新後這段時間內,崔參議,黃參議,你們兩要多和蘇北都指使使和駐蘇北的海軍溝通。
一定要保證我蘇北海防的安全,如果有必要,你們要去沿海看一看。”
崔勝,黃東山:“下官遵命。”
視線轉迴北京城,在大順二十四年年底北京城最大的事件就是,大順下旨要在大順二十五年年初立太子的生母林貴妃為皇後。
在大順帝確認要立林貴妃為繼後之後,林貴妃所居的長春宮頓時變得又熱鬧又喜氣洋洋起來。
白天各宮的女主人絡繹不絕的前來恭賀,到了晚上,林貴妃的兩個兒子,太子和晉王也帶著家人一起來長春宮給林氏道喜。
兩兄弟行禮之後,林氏按慣例說道:“老七,你先帶著其他人出去,我跟你大哥說點事。“
七皇子晉王說道:“娘,兒子今年都快三十了,不是小孩了,還不能參與你跟大哥之事的大事嗎?“
林氏不悅道:“聽話,出去。“
晉王隻得不甘的退了出去,隻是林貴妃和太子誰也沒有注意到晉王眼角那一絲深深的恨意。
等殿內隻有兩個人時,林氏對太子說:“阿耀,今天陛下來長春宮時,那劉淑妃也過來了。
她求了你父皇,說明年去老三越王去南方的封地,你父皇一開始沒同意。
等你父皇走了後,那劉氏後麵又來求我,說實話,看著曾經高貴的劉貴妃跪到在我麵前求我。
為娘都想當場答應了她的請求,可是娘又怕此事有什麽蹊蹺,沒敢把話應下來,你說說劉氏這麽做,是不是有什麽陰謀。“
太子周誠耀說道:“娘,這能有什麽陰謀,我大夏朝廷的親王去了封地也不能帶兵和管理民政,隻是遠離京師相對自由一點,這沒什麽大不了的。
不過這種事都隻能由父皇聖心獨裁,父皇並不喜歡別人幹涉這種事,您還是不要參與的好。”
林氏:“嗯,娘知道了。”
太子:“對了,娘,您封後一事開始準備了嗎?
宮裏事務繁瑣,要不要太子妃過來幫你?”
林氏:“也罷,讓太子妃偶爾過來幫幫為娘也行。”
….
正在林氏母子聊的火熱之時,晉王在長春宮內某個隱蔽的角落裏,正抱著長春宮的親信宮女之一心瑤想要上前去親熱。
晉王一邊親一邊說:“寶貝,你可想死本王了。”
心瑤一邊堅決地擋住了晉王,一邊說道:“王爺,不行,您還沒有向娘娘求得旨意,奴婢可不敢輕易隨了您。
否則到時候一旦事發,您可能沒事,奴婢隻有死路一條。”
晉王停下來說:“本王也想快一點把你要到本王身邊來伺候本王。
但一想到馬上就是母後的封後大典了,本王也隻能讓你幫著母後忙完這一陣再說。”
“你放心,隻要本王開口,母後一定會同意的。”
這倒是真是,林貴妃雖然在大事上隻信任自己的長子也就是皇太子周誠耀。
但在美色或財貨這等小事上,林貴妃對晉王這個次子都是百依百順的。
心瑤得了晉王的保證後,抵擋晉王的手仿佛沒了力氣一樣。
畢竟對一個宮女來說,能給親王當側妃或夫人那都是極好的出路了。
大順帝下旨要立皇後的第二天,時隔近三個月,他終於在太和殿重新召開小朝會,來討論朝廷大事的安排。
小朝會前,吏部左侍郎馬閣老馬民找到內閣副相代如海說:“代相,上次山東和蘇北的布政使名單還沒有定下來。
現在一直由他們各自省的左參政代理布政使,這時間一長也不是辦法,是不是趁明天的小朝會上把人選定下來?“
代如海:“山東的布政司左參政金師滿是你推薦的,所以馬大人你真正的目標是蘇北布政使是吧?“
馬民:“代相果然是慧眼如炬,下官的確是想把現任的湖北布政使宋青山調到蘇北去。
蘇北是我大夏的稅賦重省,讓張偉那個毛頭小子在那裏主事,總是讓人不放心啊。“
代如海:“那這個宋青山的湖北布政使的位子?”
馬民:“下官會推薦翰林院的文如龍文學士。”
這個文如龍是前前作內閣副相文成功的堂侄,也是代如海在翰林院的鐵杆支持者之一,後來幹脆拜入了代如海門下。
代如海:“一言為定,馬大人的意見本相一定大力支持。”
小朝會開始,第一件事就是確認立新皇後的儀式和費用。
這個事大順帝隻稍微考慮就說:“按故孝康皇後的儀式辦理,少府出銀兩百萬兩做作宮內的慶典花費和賞賜用,戶部出銀一百萬負責宮外的部分。”
孝康皇後是大順帝之父高宗皇帝的繼後,按孝康皇後的儀式就是按繼後的標準來。
這些年來,皇室的錢袋子少府的產業越來越盈利,盡管內閣大佬多次想給少府的產業加稅,但基本上都沒有成功,所以現在的少府存銀非常豐厚。
聽到大順帝的話,現任的少府府監劉太監都還沒說話,戶部尚書財相李明道說:“陛下,這到年底了,戶部的銀子都花的的差不多了,一下子拿不出一百萬的銀子啊。”
以大夏戶部的銀子流水,摳個一百萬兩出來還是輕輕鬆鬆的。
但文官集團麵對皇室的花費,都習慣性的先叫窮再說,萬一能少花點銀子呢?
大順非常不客氣的說道:“近些年戶部每年的稅收和花費都至少在收一億四千萬兩以上,你說擠不出這一百萬兩,擠不出自己迴去想辦法。”
隨著大順十二年,大夏實行統一“攤丁入畝,統一商稅”這兩項新稅政以來,大夏王朝的民生和經濟快速發展,又正好趕上日本和南美洲的銀子大批流入?
大夏朝國民的財富持續增長,稅收也是連年增長。
說國庫拿不出一百萬兩銀子來,確實有點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