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帝:“哦,那你自己說說,你能否擔任著太子之位。”
信王:“父皇,大哥沒了,兒臣自認為在諸位兄弟中兒臣年齡居長,能力也不比任何人差。
所以若是父皇選擇兒臣,兒臣一定會盡力當好太子,為父皇分憂。
如果父皇有別的選擇,兒臣也會全力支持父皇的決定,不給父皇添亂。”
大順帝:“假設現在就讓你當太子了,你想怎麽樣當這個太子?”
信王:“兒臣一下子能想起來的就是親賢臣,遠小人,仁愛寬厚等。
不過兒臣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善於學習。
兒臣記得當初大哥剛為太子時,也是很多東西都不會,但大哥經過兩三年的學習,已經成為了朝廷大臣們和您都喜歡的太子。”
大順帝沉思良久後說:“光兒,朕已經決定把太子之位交給你了,你可要好好把這副重擔起來。”
信王眼中一亮,小心翼翼地說道:“多謝父皇信任,隻是兒子心裏實在沒底。
如果讓兒臣擔任太子,能不能讓張偉張先生迴京來幫助兒臣,兒臣目前能信任的大臣也就隻有張先生一位了。”
大順帝:“光兒啊,父皇現在就給你上身為帝王的第一課,你一定要記住,身為帝皇,千萬不能偏聽偏信一人,即使你再信任他也不行。
再說了張偉剛升任蘇北布政使,現在也不好一下子就把他調到北京來,等過幾年再說的。
你放心,朕會給你安排精幹大臣來輔佐你的。
至於張偉,等他在地方上再多練曆一段時間再說吧,以他現在的資曆和才幹進到中樞,未必能勝任。\"
信王聽見大順帝這樣說,也就不再堅持了。
當然了,他迴到自己府上後,還是忍不住激動的心情,給張偉寫了一封報喜的信件。
大順二十五年二月二十,大順帝正式下旨,立三十四歲的皇次子信王周誠光為太子。
同時為信王這位新太子組建了新的太子詹事府,內閣首想王楠親自兼任太子太師,內閣副相郭義正兼任太子太傅,由於代如海之前在立儲中的態度,太子太保一職所以暫時空缺。
(由於端恪太子周誠耀的死亡,所以之前圍繞他主建的太子府和太子三公自然也就取消了。)
以督察院右副都禦史嚴夏為太子府新任詹事,翰林院學士王守禮為少詹事。
嚴夏和王守禮都朝廷中樞中目前負有盛名的中年大臣。
除了這兩位重臣,還安排數位中\/青年才俊來擔任太子府的舍人,校書等官職。
武臣方麵也重新從勳貴和年輕軍官中選派了得力的幹將來護衛太子。
總體來說,太子周誠光的規格不比大夏史上任何一位太子差。
隨著新太子周誠光的確立,大夏朝堂上的各派勢力也發生了一次深刻的變化。
這個變化首先體現在內閣中。
大夏朝內閣的值班房位於紫禁城內乾清門廣場的西北角,處於內廷和外廷的過渡地帶,緊鄰養心殿和乾清殿。
在目前的政治模式下,這裏是大夏朝廷實際的運行中心。
大順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隨著朝拜新太子的禮儀結束,內閣眾人迴到了內閣的值房。
值房內,剛代表內閣給新太子獻上賀詞的首相王楠,座在自己的坐椅上,對副相郭義正等人說:“唉,總算是忙完了,這一個月來,實在是太多事了。”
郭義正:“是啊,朝廷政事本來就多,這一個月來宮內宮外又出了這麽多事,我們幾個月都忙不過來了,我看可以向陛下建議給內閣增加兩個人。”
王楠:“老夫看可以,要不然我們這幾把老骨頭不知道能撐多久。“
聽完此言,內閣另一名副相代如海接話道:“王相,郭相,老夫有一事要先通報兩位及內閣其他同仁,老夫已經向陛下上書,準備辭官迴家了。“
王楠:“代相,何必如此,端恪太子固然不在了,但朝廷和內閣還是需要你的啊。
你年紀相對較輕,又身體好,在內閣中也有相當的經驗了,實在是內閣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怎麽能輕易談辭官呢?”
以前端恪太子周誠耀在的時候,王楠最擔心的內閣之人就是代如海。
當時的代如海身為太子的老師兼第一心腹,隨時有可能取自己而代之,擔任內閣首相。
可如今,新的太子一立,在內閣中代如海反而是最沒有威脅的一個人,畢竟就憑他之前極力支持寧王為太孫的態度,就沒有可能再上位成為內閣首相了。
所以現在的王楠反而希望拉攏代如海,讓代如海在內閣中多待一段時間。
督察院的左都禦史呂師賢呂閣老接話道:“是啊,代相,你還年輕,才剛六十出頭,在內閣中正是能幹事的好年紀。
切不可因為一時榮辱而放棄了自己的仕途。
要知道我輩讀書人,幾十年的努力才有了進入內閣,為朝廷效力的機會。
端恪太子在天之靈也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恩師如此消極模樣。“
兩人說完之後,內閣其他人也都開口勸說了代如海幾句。
但代如海不管其他如何說,反正低沉的臉色不曾展開過,看樣子內閣的變動已經是不可避免了。
王楠等人見代如海如此堅決也就不再勸他,反而默默盤算著。
代如海如果真辭官了,那他的副相位置應該由誰來做,這其中又得牽涉到多少人事變動。
大順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二日,新任太子周誠光第一次以太子的身份上朝輔助大順帝臨朝視事。
三十四歲的周誠光,體格微微偏胖,一副笑臉經常掛在臉上,一般人見了都會認為他是一個憨厚的人。
但深入了解他的人才知道,這僅僅是他在宮裏從小練習成就的保護色。
在這張憨厚的臉下,他真實的性格其實不僅不憨厚,甚至還有點腹黑。
當然了,周誠光的性格雖然遠沒有看起來那麽老實,但離大奸大惡也比較遠。
大順帝父子到了大殿之後,朝會正式開始。
信王:“父皇,大哥沒了,兒臣自認為在諸位兄弟中兒臣年齡居長,能力也不比任何人差。
所以若是父皇選擇兒臣,兒臣一定會盡力當好太子,為父皇分憂。
如果父皇有別的選擇,兒臣也會全力支持父皇的決定,不給父皇添亂。”
大順帝:“假設現在就讓你當太子了,你想怎麽樣當這個太子?”
信王:“兒臣一下子能想起來的就是親賢臣,遠小人,仁愛寬厚等。
不過兒臣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善於學習。
兒臣記得當初大哥剛為太子時,也是很多東西都不會,但大哥經過兩三年的學習,已經成為了朝廷大臣們和您都喜歡的太子。”
大順帝沉思良久後說:“光兒,朕已經決定把太子之位交給你了,你可要好好把這副重擔起來。”
信王眼中一亮,小心翼翼地說道:“多謝父皇信任,隻是兒子心裏實在沒底。
如果讓兒臣擔任太子,能不能讓張偉張先生迴京來幫助兒臣,兒臣目前能信任的大臣也就隻有張先生一位了。”
大順帝:“光兒啊,父皇現在就給你上身為帝王的第一課,你一定要記住,身為帝皇,千萬不能偏聽偏信一人,即使你再信任他也不行。
再說了張偉剛升任蘇北布政使,現在也不好一下子就把他調到北京來,等過幾年再說的。
你放心,朕會給你安排精幹大臣來輔佐你的。
至於張偉,等他在地方上再多練曆一段時間再說吧,以他現在的資曆和才幹進到中樞,未必能勝任。\"
信王聽見大順帝這樣說,也就不再堅持了。
當然了,他迴到自己府上後,還是忍不住激動的心情,給張偉寫了一封報喜的信件。
大順二十五年二月二十,大順帝正式下旨,立三十四歲的皇次子信王周誠光為太子。
同時為信王這位新太子組建了新的太子詹事府,內閣首想王楠親自兼任太子太師,內閣副相郭義正兼任太子太傅,由於代如海之前在立儲中的態度,太子太保一職所以暫時空缺。
(由於端恪太子周誠耀的死亡,所以之前圍繞他主建的太子府和太子三公自然也就取消了。)
以督察院右副都禦史嚴夏為太子府新任詹事,翰林院學士王守禮為少詹事。
嚴夏和王守禮都朝廷中樞中目前負有盛名的中年大臣。
除了這兩位重臣,還安排數位中\/青年才俊來擔任太子府的舍人,校書等官職。
武臣方麵也重新從勳貴和年輕軍官中選派了得力的幹將來護衛太子。
總體來說,太子周誠光的規格不比大夏史上任何一位太子差。
隨著新太子周誠光的確立,大夏朝堂上的各派勢力也發生了一次深刻的變化。
這個變化首先體現在內閣中。
大夏朝內閣的值班房位於紫禁城內乾清門廣場的西北角,處於內廷和外廷的過渡地帶,緊鄰養心殿和乾清殿。
在目前的政治模式下,這裏是大夏朝廷實際的運行中心。
大順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隨著朝拜新太子的禮儀結束,內閣眾人迴到了內閣的值房。
值房內,剛代表內閣給新太子獻上賀詞的首相王楠,座在自己的坐椅上,對副相郭義正等人說:“唉,總算是忙完了,這一個月來,實在是太多事了。”
郭義正:“是啊,朝廷政事本來就多,這一個月來宮內宮外又出了這麽多事,我們幾個月都忙不過來了,我看可以向陛下建議給內閣增加兩個人。”
王楠:“老夫看可以,要不然我們這幾把老骨頭不知道能撐多久。“
聽完此言,內閣另一名副相代如海接話道:“王相,郭相,老夫有一事要先通報兩位及內閣其他同仁,老夫已經向陛下上書,準備辭官迴家了。“
王楠:“代相,何必如此,端恪太子固然不在了,但朝廷和內閣還是需要你的啊。
你年紀相對較輕,又身體好,在內閣中也有相當的經驗了,實在是內閣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怎麽能輕易談辭官呢?”
以前端恪太子周誠耀在的時候,王楠最擔心的內閣之人就是代如海。
當時的代如海身為太子的老師兼第一心腹,隨時有可能取自己而代之,擔任內閣首相。
可如今,新的太子一立,在內閣中代如海反而是最沒有威脅的一個人,畢竟就憑他之前極力支持寧王為太孫的態度,就沒有可能再上位成為內閣首相了。
所以現在的王楠反而希望拉攏代如海,讓代如海在內閣中多待一段時間。
督察院的左都禦史呂師賢呂閣老接話道:“是啊,代相,你還年輕,才剛六十出頭,在內閣中正是能幹事的好年紀。
切不可因為一時榮辱而放棄了自己的仕途。
要知道我輩讀書人,幾十年的努力才有了進入內閣,為朝廷效力的機會。
端恪太子在天之靈也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恩師如此消極模樣。“
兩人說完之後,內閣其他人也都開口勸說了代如海幾句。
但代如海不管其他如何說,反正低沉的臉色不曾展開過,看樣子內閣的變動已經是不可避免了。
王楠等人見代如海如此堅決也就不再勸他,反而默默盤算著。
代如海如果真辭官了,那他的副相位置應該由誰來做,這其中又得牽涉到多少人事變動。
大順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二日,新任太子周誠光第一次以太子的身份上朝輔助大順帝臨朝視事。
三十四歲的周誠光,體格微微偏胖,一副笑臉經常掛在臉上,一般人見了都會認為他是一個憨厚的人。
但深入了解他的人才知道,這僅僅是他在宮裏從小練習成就的保護色。
在這張憨厚的臉下,他真實的性格其實不僅不憨厚,甚至還有點腹黑。
當然了,周誠光的性格雖然遠沒有看起來那麽老實,但離大奸大惡也比較遠。
大順帝父子到了大殿之後,朝會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