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鄒桐畢竟是鄒若芙的骨肉血親,是鄒二伯的親兒子。
雖說鄒若芙恨極了鄒桐夫婦不要臉的行為。
但真到了決裂的時候,鄒若芙還是狠不下心來,跟鄒桐家一刀兩斷。
鄒若芙說完之後,看著張偉問:“夫君,妾身這樣處置合適不?”
張偉對鄒若芙的處置,自然是認可的,畢竟哪怕看在周二伯和鄒標的麵子上,對鄒桐一家也不可能完全不管不顧。
並且鄒若芙的立場也不算太軟,讓鄒桐家一定要拿出現銀來,這是告訴鄒桐一家,別把張家的人當老好人,張家也是有底線的。
最後,張偉補充了一句:“對四哥,四嫂的態度還要再觀察,如果他們以後再有貪心不足的行為,咱們一定要減少和他們家的往來。”
處理完鄒家的事,接待了前來上門感謝的新任廣東左參議劉遠,張偉在六月份的其他安排都平平無奇。
皇宮內,到六月下旬,江國公李固已經入宮二十多天了。
他原以為大順帝找他聊一聊往事就會把他放迴去。
沒想到這二十多天內皇帝跟他聊的時間沒有幾迴。
但是每次聊完之後始終沒有讓他迴家,而是一直讓他呆在皇宮裏。
如此反複幾次,終於讓李固感覺不對勁,並開始著急起來。
可是在皇宮內,他什麽也做不了,有一次他實在等不及想向大順帝問個所以然出來。
結果態度急了點,被大順帝身邊的護衛攔住,並差點治了個禦前大不敬的罪名。
其實說到通訊,李固與江國公府之間的通訊倒沒人阻隔。
但是有些事是不能寫在信上的,有些事在信上也說不清楚,所以隻能幹著急。
比江國公李固更著急的是,他的繼妻霍氏和他的兒子們。
霍氏和李固的兒子們在幾次找內廷打聽,都沒有得到什麽確認的結果。
可江國公府這麽大的基業,李家這麽大的生意,都需要李固來做主。
特別是李固前妻的兒子們,以前李固在的時候,他們勉強聽命於霍氏。
現在李固出不了麵,他們對霍氏和霍氏兒子們的態度就大不如前了。
李固和霍氏最長的兒子李顯,早已經按耐不住。
到了六月下旬,眼見主心骨的父親被人隔離在宮中總是出不來,家裏這邊收到從廣東和福建寄過來的求救信件越來越多。
霍氏心思早就亂了,李顯兄弟幾人接著信件都拿不出一個主意來,隻能無奈的喝悶酒。
在酒席酒宴之中,不知哪個兄弟說了一句:\"不如把父親從宮中接出來,隻要父親還在,誰敢對付我們李家的人和李家的生意?”
李顯酒勁上頭,又聽到此言,不顧霍氏的勸說,帶著幾個弟弟要去皇宮內把父親李固接迴來。
江國公府的幾個紈絝子弟憑著酒勁一路闖到了皇宮內。
直到碰到了守城的禁衛軍才被攔下來。
即便碰到了禁衛軍,喝的失去理智的李顯兄弟幾人也沒有把普通的禁衛軍看在眼裏,對著禁衛軍一頓打罵,就要闖入皇宮的去把李固接出來。
禁衛軍也不曾受過這種屈辱,當下也沒客氣,不顧李顯兄弟江國公之子身份,把他們都逮了起來。
很快,江國公李固兒子們醉酒闖皇宮的消息就傳了出來。
在禮部辦公的張偉得到消息,匆匆忙忙來到太子府。
張偉見到的太子周誠光問道:\"太子,這李家的子弟如此猖狂,殿下打算如何處置?”
太子周誠光:\"李家那幾個小子都喝醉了酒,又沒有帶武器,所以依孤看是沒法給他們訂重罪的。
督察院關於李家犯罪的最後的證據還沒有呈上來,所以孤也打算先不治李家的重罪。
幾個喝酒犯罪的李家子弟,\"以酒醉擅闖皇宮,與禁衛軍動手\"等兩項罪名,都押往天牢杖三十,罰銀千兩,給禁衛軍賠禮道歉。
他們出獄之後,讓他們在家閉門思過兩個月,不得出門。
至於江國公李固,不知者無罪,但是仍然留在宮內,給父皇侍疾。
張先生,你看孤如如此處置是否合理?“
其實單以李家子弟擅闖皇宮這個罪就可以,就可以治他個大不敬,甚至整個李氏家族消消樂都不是不行。
但這是針對平民和毫無背景的人的處罰。
像江國公這種老牌的勳貴,又是開國九宮之一。
他們家幾個紈絝子弟,喝的爛醉想進宮裏去見父親,他們沒有帶武器,是很難把\"謀反\"一類重罪安在他們身上的。
張偉::“太子殿下,您如此處置合理是合理。
但是你接下來一定要頂住李家的親朋和相關的皇親國戚的求情啊!”
太子周誠光:“李家在宮內的親朋故舊的求情,姑一律推給父皇,他們也沒有膽量,敢在父皇麵前去鬧什麽?
現在關鍵是朝中的世襲勳貴和武將,他們多人執眾,如果一起為李家求情,孤就不知道怎麽應對了。”
張衛鄭重對周誠光說:\"太子殿下,這次李家的事是給您自己立威的機會,你一定要頂住。
首是李家的犯罪,大概率是逃不掉的,那麽你處置李家是師出有名的。
第二點,抓住李家的把柄之後,你要從快從重從嚴的處置李家,把自己的威信樹立起來。
第三點,你要抓住機會告誡跟李家來往過密的其他勳貴和武將。
是他們和李家的交情重要,還是他們對於您的尊重和服從更重要?
殿下,隻要這會把這李家的事處理好了,從此你在朝廷上的威望也就樹立起來了。
因此殿下你一定不能軟,向李家和其他世襲的勳貴們退讓。
也不能著急,要要把你家的案子辦成鐵案,不讓江國公李家沒有翻身的可能。
如果有武將求情,在沒有證據之前,你一定咬死,就是陛下讓李固在皇宮內侍疾,沒有別的意思,慰下你隻是遵旨行事。
等督察院把李家的證據收集完全之後,咱們再集中李家的人。”
太子周誠光:“孤知道了,父皇昨天也告訴本官,對付李家這種事,開弓就沒有迴頭箭。\"
雖說鄒若芙恨極了鄒桐夫婦不要臉的行為。
但真到了決裂的時候,鄒若芙還是狠不下心來,跟鄒桐家一刀兩斷。
鄒若芙說完之後,看著張偉問:“夫君,妾身這樣處置合適不?”
張偉對鄒若芙的處置,自然是認可的,畢竟哪怕看在周二伯和鄒標的麵子上,對鄒桐一家也不可能完全不管不顧。
並且鄒若芙的立場也不算太軟,讓鄒桐家一定要拿出現銀來,這是告訴鄒桐一家,別把張家的人當老好人,張家也是有底線的。
最後,張偉補充了一句:“對四哥,四嫂的態度還要再觀察,如果他們以後再有貪心不足的行為,咱們一定要減少和他們家的往來。”
處理完鄒家的事,接待了前來上門感謝的新任廣東左參議劉遠,張偉在六月份的其他安排都平平無奇。
皇宮內,到六月下旬,江國公李固已經入宮二十多天了。
他原以為大順帝找他聊一聊往事就會把他放迴去。
沒想到這二十多天內皇帝跟他聊的時間沒有幾迴。
但是每次聊完之後始終沒有讓他迴家,而是一直讓他呆在皇宮裏。
如此反複幾次,終於讓李固感覺不對勁,並開始著急起來。
可是在皇宮內,他什麽也做不了,有一次他實在等不及想向大順帝問個所以然出來。
結果態度急了點,被大順帝身邊的護衛攔住,並差點治了個禦前大不敬的罪名。
其實說到通訊,李固與江國公府之間的通訊倒沒人阻隔。
但是有些事是不能寫在信上的,有些事在信上也說不清楚,所以隻能幹著急。
比江國公李固更著急的是,他的繼妻霍氏和他的兒子們。
霍氏和李固的兒子們在幾次找內廷打聽,都沒有得到什麽確認的結果。
可江國公府這麽大的基業,李家這麽大的生意,都需要李固來做主。
特別是李固前妻的兒子們,以前李固在的時候,他們勉強聽命於霍氏。
現在李固出不了麵,他們對霍氏和霍氏兒子們的態度就大不如前了。
李固和霍氏最長的兒子李顯,早已經按耐不住。
到了六月下旬,眼見主心骨的父親被人隔離在宮中總是出不來,家裏這邊收到從廣東和福建寄過來的求救信件越來越多。
霍氏心思早就亂了,李顯兄弟幾人接著信件都拿不出一個主意來,隻能無奈的喝悶酒。
在酒席酒宴之中,不知哪個兄弟說了一句:\"不如把父親從宮中接出來,隻要父親還在,誰敢對付我們李家的人和李家的生意?”
李顯酒勁上頭,又聽到此言,不顧霍氏的勸說,帶著幾個弟弟要去皇宮內把父親李固接迴來。
江國公府的幾個紈絝子弟憑著酒勁一路闖到了皇宮內。
直到碰到了守城的禁衛軍才被攔下來。
即便碰到了禁衛軍,喝的失去理智的李顯兄弟幾人也沒有把普通的禁衛軍看在眼裏,對著禁衛軍一頓打罵,就要闖入皇宮的去把李固接出來。
禁衛軍也不曾受過這種屈辱,當下也沒客氣,不顧李顯兄弟江國公之子身份,把他們都逮了起來。
很快,江國公李固兒子們醉酒闖皇宮的消息就傳了出來。
在禮部辦公的張偉得到消息,匆匆忙忙來到太子府。
張偉見到的太子周誠光問道:\"太子,這李家的子弟如此猖狂,殿下打算如何處置?”
太子周誠光:\"李家那幾個小子都喝醉了酒,又沒有帶武器,所以依孤看是沒法給他們訂重罪的。
督察院關於李家犯罪的最後的證據還沒有呈上來,所以孤也打算先不治李家的重罪。
幾個喝酒犯罪的李家子弟,\"以酒醉擅闖皇宮,與禁衛軍動手\"等兩項罪名,都押往天牢杖三十,罰銀千兩,給禁衛軍賠禮道歉。
他們出獄之後,讓他們在家閉門思過兩個月,不得出門。
至於江國公李固,不知者無罪,但是仍然留在宮內,給父皇侍疾。
張先生,你看孤如如此處置是否合理?“
其實單以李家子弟擅闖皇宮這個罪就可以,就可以治他個大不敬,甚至整個李氏家族消消樂都不是不行。
但這是針對平民和毫無背景的人的處罰。
像江國公這種老牌的勳貴,又是開國九宮之一。
他們家幾個紈絝子弟,喝的爛醉想進宮裏去見父親,他們沒有帶武器,是很難把\"謀反\"一類重罪安在他們身上的。
張偉::“太子殿下,您如此處置合理是合理。
但是你接下來一定要頂住李家的親朋和相關的皇親國戚的求情啊!”
太子周誠光:“李家在宮內的親朋故舊的求情,姑一律推給父皇,他們也沒有膽量,敢在父皇麵前去鬧什麽?
現在關鍵是朝中的世襲勳貴和武將,他們多人執眾,如果一起為李家求情,孤就不知道怎麽應對了。”
張衛鄭重對周誠光說:\"太子殿下,這次李家的事是給您自己立威的機會,你一定要頂住。
首是李家的犯罪,大概率是逃不掉的,那麽你處置李家是師出有名的。
第二點,抓住李家的把柄之後,你要從快從重從嚴的處置李家,把自己的威信樹立起來。
第三點,你要抓住機會告誡跟李家來往過密的其他勳貴和武將。
是他們和李家的交情重要,還是他們對於您的尊重和服從更重要?
殿下,隻要這會把這李家的事處理好了,從此你在朝廷上的威望也就樹立起來了。
因此殿下你一定不能軟,向李家和其他世襲的勳貴們退讓。
也不能著急,要要把你家的案子辦成鐵案,不讓江國公李家沒有翻身的可能。
如果有武將求情,在沒有證據之前,你一定咬死,就是陛下讓李固在皇宮內侍疾,沒有別的意思,慰下你隻是遵旨行事。
等督察院把李家的證據收集完全之後,咱們再集中李家的人。”
太子周誠光:“孤知道了,父皇昨天也告訴本官,對付李家這種事,開弓就沒有迴頭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