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道:“首先是要保證太子您自己和太子妃及世子殿下的絕對安全。”
太子周誠光道:“這點先生放心,孤身邊的人都是跟了孤多年的老人,護衛由大內侍衛與禦林軍還有先生推薦的忠勇營三方共同擔任,十二時辰都有人輪番值守。";
這忠勇營是張偉的長輩兼老朋友,龍從雲所帶出來的部隊,有表現的機會,張偉自然想到了他們。
張偉繼續說:“皇後和各位皇子皇孫身邊要安排妥當的人,保護好他們的安全。”
這裏的保護當然是要加引號的
太子點頭道:";劉公公,這方麵安排的沒有問題吧?”
皇宮內的頭號太監,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劉和從張偉沒注意到的角落裏出來道:";請殿下放心,太和殿內所有人員的一舉一動,奴婢都派人看著,任何的風吹草動,奴婢都會稟告給太子殿下。
周誠光:";不錯,你做的很好,你的功勞孤記下了。";
大順帝生前已經把宮內的大權托付給了太子周誠光,這劉和作為宮內的頭號太監,自然早就已經站在了太子這一邊。
張偉:”這登基流程也不能緩,以臣的意見明天就可以讓文武大臣進行第二次勸諫,然後四天後再進行第三次勸諫。
到時候太子殿下就要以嗣皇帝的身份先繼承大統。
這個時候就應該給大行皇帝上廟號,尊皇後為皇太後,然後立太子妃為皇後。";
";太子的話,倒不急著冊立,得看殿下自己的意見。
殿下,守喪的時間還是按朝廷的舊規守喪,以日代月27天就好。
正式的登基儀式放在月底比較好。”
太子周誠光說:“那這樣會不會顯得有點太急了?”
張味道:”這個臣查過禮部的記錄,跟本朝前幾次登基的時間相比,這個時間剛剛好。
對的,陛下,殿下在這個時間內,一定對掌握皇宮,京城和京城周邊的武將們施以一定的恩惠,同時,也要嚴令他們保持京城地區的平穩。
太子周誠光道:“孤這就去要排。";
過了一會,太子周誠光問:";那現在乾清宮內的文武大臣怎麽辦?一直讓他們在宮內守孝?
張偉道:“這樣肯定不行,還得有人在外麵替殿下操持著登記的禮儀和流程呢。
還是按之前的老辦法,要把皇親貴族文武大臣及做好分組,然後輪流當值。
確保殿下身邊無論什麽時候都至少有兩位皇親,兩位勳臣武將,兩位內閣大臣,兩位近侍,彼此之間能相互監督。”
太子周誠光和張偉兩人又一條條全部複盤了一遍後,張偉才又迴到了守喪的大隊伍之中。
當天晚上,所有的皇宮大臣和都在都被留在太和殿,給大順帝守第一晚的喪。
到了第二天,內閣再次代表全體官員,向太子周誠光勸諫道:";殿下,雖然大行皇帝駕崩了,您實在悲傷,但是為了國家,為了朝廷的安定,還請您盡快繼承皇帝之位吧!";
周誠光迴複表示,自己的能力不足,德行不夠,請內閣另選賢明來繼承皇位。
這已經是朝臣們的第二次勸進和儲君的第二次辭讓了。
隨後,太子就去給大順帝哭喪去了,沒再給內閣大臣繼續第三次勸進的機會。
正當大臣們有點傻眼,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麽進行的時候。
宮裏大太監劉和出來宣布旨意:“皇後和太子殿下商量過了,諸位大人都是國家的棟梁。
現在全部在太和殿守喪,沒有人處理政事,會擔誤政事的處理,有損朝廷的穩定。
所以,皇後和太子殿下讓大人們分成三組輪流守孝,其他兩組照常去內閣辦公和休息。”
除了內閣重臣,皇親和勳貴們的也被分成了三組。
這些都是張偉剛才和太子周誠光建議的辦法。
按著旨意,內閣的七位成員相互商量之後,決定第一天由首相王楠和吏部左侍郎洪濤來值守。
張偉和副相郭義正被安排在第二天值守。
剩下的副相穀少海,財相向守輝,左都禦史嚴夏負責第三天。
依次輪迴,直到孝期結束。
張偉當天不用守孝,他趕緊從皇宮出來迴到家裏。
這時,張府已經按照規矩換上了喪服喪禮。
看到家裏不用操心,張偉跟妻子鄒若芙大概講述了一下皇宮發生的事。
張偉在家裏稍事休息之後,直接來到禮部衙門辦公。
沒辦法,大行皇帝的喪禮,還有新皇帝的登基儀式,禮部衙門都是負責具體辦事的,事務又多又雜。
張偉不來衙門盯著一點,他根本不放心。
此時的禮部衙門,張偉升任禮部尚書之後,擔任左侍郎的位置是之前的右侍郎楊曉波,而新任的右侍郎是從四川布政使位置升上來的於洋。
楊曉波是馬民當初在位時推薦的,他確實是個老禮部,但是辦事能力不足。
於洋倒是個幹實事的,但是他上任不到三個月,還是一個新手,張偉也不怎麽放心。
所以,對於朝廷這兩場大的禮儀事件,張偉還是要迴到禮部,跟所有直接辦事的郎中員外郎都交待一遍。
還好具體的辦事官員都是老手,隻要按照以前的規矩來辦事,一般不會出現什麽錯誤。
張偉在禮部辦完差事,然後又進宮為大順帝哭喪了一個時辰,才迴家休息。
次日,輪到副相郭義正和張偉代表內閣為大順帝守孝哭喪。
在白天一輪又一輪的哭喪之後,到了傍晚時分,大順帝孝堂內的人都變得疲倦起來。
郭義正和張偉在偏殿見完太子,說完第二天的安排之後,兩人在大順帝的靈堂角落裏開始閑聊起來。
郭義正是西北漢子出身,曾擔任過越南的總督和兵部尚書,現在已經是六十歲出頭的老人了。
不過,這位郭副相說話依舊中氣十足,他對張偉說:";張閣老,你今年才剛滿四十歲吧。
老夫在這個年齡的時候才剛剛從知府升到工部侍郎,張大人卻已經位列內閣,真是年少有為。";
太子周誠光道:“這點先生放心,孤身邊的人都是跟了孤多年的老人,護衛由大內侍衛與禦林軍還有先生推薦的忠勇營三方共同擔任,十二時辰都有人輪番值守。";
這忠勇營是張偉的長輩兼老朋友,龍從雲所帶出來的部隊,有表現的機會,張偉自然想到了他們。
張偉繼續說:“皇後和各位皇子皇孫身邊要安排妥當的人,保護好他們的安全。”
這裏的保護當然是要加引號的
太子點頭道:";劉公公,這方麵安排的沒有問題吧?”
皇宮內的頭號太監,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劉和從張偉沒注意到的角落裏出來道:";請殿下放心,太和殿內所有人員的一舉一動,奴婢都派人看著,任何的風吹草動,奴婢都會稟告給太子殿下。
周誠光:";不錯,你做的很好,你的功勞孤記下了。";
大順帝生前已經把宮內的大權托付給了太子周誠光,這劉和作為宮內的頭號太監,自然早就已經站在了太子這一邊。
張偉:”這登基流程也不能緩,以臣的意見明天就可以讓文武大臣進行第二次勸諫,然後四天後再進行第三次勸諫。
到時候太子殿下就要以嗣皇帝的身份先繼承大統。
這個時候就應該給大行皇帝上廟號,尊皇後為皇太後,然後立太子妃為皇後。";
";太子的話,倒不急著冊立,得看殿下自己的意見。
殿下,守喪的時間還是按朝廷的舊規守喪,以日代月27天就好。
正式的登基儀式放在月底比較好。”
太子周誠光說:“那這樣會不會顯得有點太急了?”
張味道:”這個臣查過禮部的記錄,跟本朝前幾次登基的時間相比,這個時間剛剛好。
對的,陛下,殿下在這個時間內,一定對掌握皇宮,京城和京城周邊的武將們施以一定的恩惠,同時,也要嚴令他們保持京城地區的平穩。
太子周誠光道:“孤這就去要排。";
過了一會,太子周誠光問:";那現在乾清宮內的文武大臣怎麽辦?一直讓他們在宮內守孝?
張偉道:“這樣肯定不行,還得有人在外麵替殿下操持著登記的禮儀和流程呢。
還是按之前的老辦法,要把皇親貴族文武大臣及做好分組,然後輪流當值。
確保殿下身邊無論什麽時候都至少有兩位皇親,兩位勳臣武將,兩位內閣大臣,兩位近侍,彼此之間能相互監督。”
太子周誠光和張偉兩人又一條條全部複盤了一遍後,張偉才又迴到了守喪的大隊伍之中。
當天晚上,所有的皇宮大臣和都在都被留在太和殿,給大順帝守第一晚的喪。
到了第二天,內閣再次代表全體官員,向太子周誠光勸諫道:";殿下,雖然大行皇帝駕崩了,您實在悲傷,但是為了國家,為了朝廷的安定,還請您盡快繼承皇帝之位吧!";
周誠光迴複表示,自己的能力不足,德行不夠,請內閣另選賢明來繼承皇位。
這已經是朝臣們的第二次勸進和儲君的第二次辭讓了。
隨後,太子就去給大順帝哭喪去了,沒再給內閣大臣繼續第三次勸進的機會。
正當大臣們有點傻眼,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麽進行的時候。
宮裏大太監劉和出來宣布旨意:“皇後和太子殿下商量過了,諸位大人都是國家的棟梁。
現在全部在太和殿守喪,沒有人處理政事,會擔誤政事的處理,有損朝廷的穩定。
所以,皇後和太子殿下讓大人們分成三組輪流守孝,其他兩組照常去內閣辦公和休息。”
除了內閣重臣,皇親和勳貴們的也被分成了三組。
這些都是張偉剛才和太子周誠光建議的辦法。
按著旨意,內閣的七位成員相互商量之後,決定第一天由首相王楠和吏部左侍郎洪濤來值守。
張偉和副相郭義正被安排在第二天值守。
剩下的副相穀少海,財相向守輝,左都禦史嚴夏負責第三天。
依次輪迴,直到孝期結束。
張偉當天不用守孝,他趕緊從皇宮出來迴到家裏。
這時,張府已經按照規矩換上了喪服喪禮。
看到家裏不用操心,張偉跟妻子鄒若芙大概講述了一下皇宮發生的事。
張偉在家裏稍事休息之後,直接來到禮部衙門辦公。
沒辦法,大行皇帝的喪禮,還有新皇帝的登基儀式,禮部衙門都是負責具體辦事的,事務又多又雜。
張偉不來衙門盯著一點,他根本不放心。
此時的禮部衙門,張偉升任禮部尚書之後,擔任左侍郎的位置是之前的右侍郎楊曉波,而新任的右侍郎是從四川布政使位置升上來的於洋。
楊曉波是馬民當初在位時推薦的,他確實是個老禮部,但是辦事能力不足。
於洋倒是個幹實事的,但是他上任不到三個月,還是一個新手,張偉也不怎麽放心。
所以,對於朝廷這兩場大的禮儀事件,張偉還是要迴到禮部,跟所有直接辦事的郎中員外郎都交待一遍。
還好具體的辦事官員都是老手,隻要按照以前的規矩來辦事,一般不會出現什麽錯誤。
張偉在禮部辦完差事,然後又進宮為大順帝哭喪了一個時辰,才迴家休息。
次日,輪到副相郭義正和張偉代表內閣為大順帝守孝哭喪。
在白天一輪又一輪的哭喪之後,到了傍晚時分,大順帝孝堂內的人都變得疲倦起來。
郭義正和張偉在偏殿見完太子,說完第二天的安排之後,兩人在大順帝的靈堂角落裏開始閑聊起來。
郭義正是西北漢子出身,曾擔任過越南的總督和兵部尚書,現在已經是六十歲出頭的老人了。
不過,這位郭副相說話依舊中氣十足,他對張偉說:";張閣老,你今年才剛滿四十歲吧。
老夫在這個年齡的時候才剛剛從知府升到工部侍郎,張大人卻已經位列內閣,真是年少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