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目光掃過其他官員,繼續安排道:“其他的省級官員,除了一人留守長沙外,一人選一個受災嚴重的地點去賑災。”
在長沙又做了風行雷厲的安排之後,張偉又匆匆帶人趕往了水災最嚴重的常德地區。
在常德呆了半個月以後,張偉又來到嶽陽跟譚懷德交換,隨後又來到益陽。
在三個水災最嚴重的地方,張偉終於親身體驗到了古代普通百姓麵對災難時脆弱的抵抗能力。
此次受災的三個地方可以稱之為湖南的魚米之鄉,富庶之地。
無論是從建築規模還是百姓的衣著來看,都比自己老家昭陵府武隆縣強很多。
盡管如此,麵對這滔天的洪水和基本絕收的糧田,很多百姓已經被逼的無家可歸,甚至要賣兒賣女才能活下去了。
張偉麵對這種情況也救不了太多的人,隻能督促官府盡量公平的賑災,確保盡可能多的人有活下去的機會。
根據張偉不完全的統計,普通的災民在這次水災中生存下來的概率大約隻有7到8成。
這還是在官府積極賑災,這個地區本身物產比較豐富的情況下。
災民中最容易存幸,存下來的就是青壯,其次是小孩,最次是老人。
一群災民中,往往最先消失的是老人,然後不見的是小孩,挺到最後的基本上都是青壯。
因為充分見識了災民的無助和可憐。
張偉對於與在賑災時還敢於撈錢貪糧的官吏,見一個殺一個,絕不手軟。
張偉靠著自己的欽差身份和禦賜的王命旗牌,對四品及以下官員有便宜行事的處置權利。
靠著便宜行事,先斬後奏的權力,張偉手起刀落,一連殺了好幾個州縣的主官和負責賬災的次官。
在確認嶽陽府的通判貪汙了兩千石賑災糧之後,張偉直接把這位從五品的官員當著災民的麵就地正法了。
完事之後,張偉還把瀆職的嶽陽知府也罷免掉,從長沙直接安排了一位精明能幹的官員接任嶽陽知府。
此消息一出,整個湖南官場都為之一振,賑災的風氣也大為好轉。
由於張偉指揮得當,調度及時,又帶頭親赴一線。
整個湖南行省的賑災工作頗有成效,把絕大部分賑災糧都用在了災民身上。
當然,老天也比較消停,到了九月初,天氣開始逐漸放晴。
到了九月中旬,湖南的水災基本消停下來。
到九月底,賑災工作也基本收尾。
張偉的湖南之行總算要告一段落。
十月初,張偉在嶽陽安置好最後一批災民之後,快馬返迴長沙,準備從長沙返京。
當然,返京之前,張偉還有一件不得不的事。
那就是去祭拜故去好些年的鄒二伯,並拜訪自己的好友兼大舅哥兼親家鄒標。
鄒二伯從鴻瀘寺少卿的位子退下來返迴長沙老家之後,沒幾年就走了。
當時遠在蘇北的張偉夫婦自然沒有辦法親身迴長沙祭拜。
這次張偉來長沙之前,妻子鄒若芙一再要求張偉一定要好好祭拜鄒二伯一番。
鄒二伯就葬在長沙鄒家的祖墳裏。
由於張偉要來祭拜鄒二伯,所以鄒標也特意趕迴來陪同張偉祭拜。
鄒二伯算是張偉實際意義上的第一個官場領路人。
他不僅庇護了的自己妻子鄒若芙的成長。
實際上,他在張偉成為官員之前和成為官員的初期對張偉也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人生就是這麽殘酷,像這樣對自己有莫大幫助的長輩,張偉自從十多前分別後也就沒有再見過麵。
此時再見,已經是陰陽兩隔。
張偉在鄒二伯墳前上過三柱香之後,開口對鄒標說:”修文,你在長沙的工作怎麽樣?
要不要調到北京去,和永平\/婉寧他們小兩口團聚團聚團,婉寧給你生個了大孫子,小家夥十分可愛。”
鄒標自嘲道:";打托卓然你的福,有你這個擔任閣老的親家在。
現在我在長沙當著七品的小官,但是享有待遇卻和布政使大人差不多的待遇。
連我們長沙府正四品的知府大人見了我的麵,都客都要客客氣氣的先打招唿。";
";至於調去北京的事,暫時就不用了,我從小就在長沙生活,在這裏待慣了。
當年父親在北京當官的那麽多年,我們夫妻兩口子都一直待在長沙。
現在老了老了,更是不想動了。”
";至於永平和婉寧小兩口,就讓他們自己侍在北京生活吧,我們兩個老人過去有什麽用呢?
更何況我現在還有個官位在身,還不舍得走呢。
對了,卓然你是不是馬上就要迴京了?
我這裏有太多的請托想求見你。
我都推辭掉了,但是有兩份我覺得你可能會有意見一下。”
張偉:";那你說說看。";
鄒標:";第一份是長湘書院的現任山長,想請你迴長湘書院看一看。
你當年讀書的地方,還有你的宿舍,現在都保留的好好的。”
張偉想了一下說:";行吧,明天走之前,上午抽空去長湘書院轉一轉,看一看我當年讀書用功的地方。";
鄒標:";這個第二份邀請就是像李玉清等當年折桂學社的老朋友,老同學想見你一麵。”
張偉哈哈一笑道:";什麽?”折桂學社";這個當年我和李玉清一起創立文學學社還在呢?
那行吧,正好把他們也請到長湘書院來,咱們就在長湘書院邊逛邊聊吧。”
鄒標:";這折桂書學社能夠延續至今也是托你的福啊。
由於你的傳奇經曆,折桂學社現在在長沙四大書院中頗有影響,每年總要中一兩個新科進士。”
張偉:";我以前一直在蘇北為官,這兩年才調迴北京,以後可以關注一下這些同鄉的後輩。”
張偉在北京為官的這幾年,有不少湖南同鄉的官員投到張偉門下。
張偉依據能力和品行也收下了幾個同鄉作為自己圈內人。
但張偉還真的沒有留意到有人提及過這個當年自己創辦的學社。
當天,張偉與鄒標這對老友在張偉的欽差大營內把酒言歡至深夜。
借著酒勁,兩人好好迴憶了一番當年求學的青春歲月。
在長沙又做了風行雷厲的安排之後,張偉又匆匆帶人趕往了水災最嚴重的常德地區。
在常德呆了半個月以後,張偉又來到嶽陽跟譚懷德交換,隨後又來到益陽。
在三個水災最嚴重的地方,張偉終於親身體驗到了古代普通百姓麵對災難時脆弱的抵抗能力。
此次受災的三個地方可以稱之為湖南的魚米之鄉,富庶之地。
無論是從建築規模還是百姓的衣著來看,都比自己老家昭陵府武隆縣強很多。
盡管如此,麵對這滔天的洪水和基本絕收的糧田,很多百姓已經被逼的無家可歸,甚至要賣兒賣女才能活下去了。
張偉麵對這種情況也救不了太多的人,隻能督促官府盡量公平的賑災,確保盡可能多的人有活下去的機會。
根據張偉不完全的統計,普通的災民在這次水災中生存下來的概率大約隻有7到8成。
這還是在官府積極賑災,這個地區本身物產比較豐富的情況下。
災民中最容易存幸,存下來的就是青壯,其次是小孩,最次是老人。
一群災民中,往往最先消失的是老人,然後不見的是小孩,挺到最後的基本上都是青壯。
因為充分見識了災民的無助和可憐。
張偉對於與在賑災時還敢於撈錢貪糧的官吏,見一個殺一個,絕不手軟。
張偉靠著自己的欽差身份和禦賜的王命旗牌,對四品及以下官員有便宜行事的處置權利。
靠著便宜行事,先斬後奏的權力,張偉手起刀落,一連殺了好幾個州縣的主官和負責賬災的次官。
在確認嶽陽府的通判貪汙了兩千石賑災糧之後,張偉直接把這位從五品的官員當著災民的麵就地正法了。
完事之後,張偉還把瀆職的嶽陽知府也罷免掉,從長沙直接安排了一位精明能幹的官員接任嶽陽知府。
此消息一出,整個湖南官場都為之一振,賑災的風氣也大為好轉。
由於張偉指揮得當,調度及時,又帶頭親赴一線。
整個湖南行省的賑災工作頗有成效,把絕大部分賑災糧都用在了災民身上。
當然,老天也比較消停,到了九月初,天氣開始逐漸放晴。
到了九月中旬,湖南的水災基本消停下來。
到九月底,賑災工作也基本收尾。
張偉的湖南之行總算要告一段落。
十月初,張偉在嶽陽安置好最後一批災民之後,快馬返迴長沙,準備從長沙返京。
當然,返京之前,張偉還有一件不得不的事。
那就是去祭拜故去好些年的鄒二伯,並拜訪自己的好友兼大舅哥兼親家鄒標。
鄒二伯從鴻瀘寺少卿的位子退下來返迴長沙老家之後,沒幾年就走了。
當時遠在蘇北的張偉夫婦自然沒有辦法親身迴長沙祭拜。
這次張偉來長沙之前,妻子鄒若芙一再要求張偉一定要好好祭拜鄒二伯一番。
鄒二伯就葬在長沙鄒家的祖墳裏。
由於張偉要來祭拜鄒二伯,所以鄒標也特意趕迴來陪同張偉祭拜。
鄒二伯算是張偉實際意義上的第一個官場領路人。
他不僅庇護了的自己妻子鄒若芙的成長。
實際上,他在張偉成為官員之前和成為官員的初期對張偉也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人生就是這麽殘酷,像這樣對自己有莫大幫助的長輩,張偉自從十多前分別後也就沒有再見過麵。
此時再見,已經是陰陽兩隔。
張偉在鄒二伯墳前上過三柱香之後,開口對鄒標說:”修文,你在長沙的工作怎麽樣?
要不要調到北京去,和永平\/婉寧他們小兩口團聚團聚團,婉寧給你生個了大孫子,小家夥十分可愛。”
鄒標自嘲道:";打托卓然你的福,有你這個擔任閣老的親家在。
現在我在長沙當著七品的小官,但是享有待遇卻和布政使大人差不多的待遇。
連我們長沙府正四品的知府大人見了我的麵,都客都要客客氣氣的先打招唿。";
";至於調去北京的事,暫時就不用了,我從小就在長沙生活,在這裏待慣了。
當年父親在北京當官的那麽多年,我們夫妻兩口子都一直待在長沙。
現在老了老了,更是不想動了。”
";至於永平和婉寧小兩口,就讓他們自己侍在北京生活吧,我們兩個老人過去有什麽用呢?
更何況我現在還有個官位在身,還不舍得走呢。
對了,卓然你是不是馬上就要迴京了?
我這裏有太多的請托想求見你。
我都推辭掉了,但是有兩份我覺得你可能會有意見一下。”
張偉:";那你說說看。";
鄒標:";第一份是長湘書院的現任山長,想請你迴長湘書院看一看。
你當年讀書的地方,還有你的宿舍,現在都保留的好好的。”
張偉想了一下說:";行吧,明天走之前,上午抽空去長湘書院轉一轉,看一看我當年讀書用功的地方。";
鄒標:";這個第二份邀請就是像李玉清等當年折桂學社的老朋友,老同學想見你一麵。”
張偉哈哈一笑道:";什麽?”折桂學社";這個當年我和李玉清一起創立文學學社還在呢?
那行吧,正好把他們也請到長湘書院來,咱們就在長湘書院邊逛邊聊吧。”
鄒標:";這折桂書學社能夠延續至今也是托你的福啊。
由於你的傳奇經曆,折桂學社現在在長沙四大書院中頗有影響,每年總要中一兩個新科進士。”
張偉:";我以前一直在蘇北為官,這兩年才調迴北京,以後可以關注一下這些同鄉的後輩。”
張偉在北京為官的這幾年,有不少湖南同鄉的官員投到張偉門下。
張偉依據能力和品行也收下了幾個同鄉作為自己圈內人。
但張偉還真的沒有留意到有人提及過這個當年自己創辦的學社。
當天,張偉與鄒標這對老友在張偉的欽差大營內把酒言歡至深夜。
借著酒勁,兩人好好迴憶了一番當年求學的青春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