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覆試
科舉:啟稟皇上,狀元郎又發瘋了 作者:一隻綠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覆試考四書文一道,論題一道,詩一首,最後還要默寫一二百字的官修典籍。
覆試的難度跟正場差不多。
沈舟坐的還是堂號。
進來時,他便留意到了。
他們這些被提坐堂號的府試前二十,在正試中的通過率還挺高。
除去真的沒來參加院試的馮川,十九人裏,有十一人通過了正試。
此時的堂號比起正場那會,要冷清不少。
沈舟掃過去時,一眼便看到了柳承書。
柳承書正掩嘴低聲咳著。
不過臉色比起之前,看起來要好一些。
沈舟把考籃裏的東西拿出來,然後跟正場那會一樣,安靜地等著發題。
隨著封閉考場的號炮響起,沒一會,考題也出來了。
覆試的考題不分縣,沈舟看了眼牌子上麵寫著的四個字,思考了一瞬,才把考題抄到草稿紙上。
【天下鮮矣】,看著草稿紙上的考題,沈舟陷入沉思。
做題的第一步,首先便是要找到考題的出處。
知道出處,才能更加了解題目的意思。
【天下鮮矣】,鮮,非常少的意思。
天下少有的,何為天下少有?
光看題目,不了解出處,解題範圍尤為廣泛。
一招不慎,就會理解錯題目所要表達出來的正確意思。
沈舟並沒有著急落筆,而是在想出處。
他的記性算是不錯的,但對於這一道題,他還是花了些時間去想。
好在,不到一炷香,沈舟便有了眉目。
【天下鮮矣】,出自《大學》裏的【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意思是,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
因此,因的便是前麵的【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
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
這些通通是為了說明,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修養自身,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沈舟寫得頭也沒抬。
知道出處之後,這一道題對於他而言,就尤為簡單了。
想題想了不少時間,但是做題做得很快。
沈舟終是在第二道題發下來的時候,把第一道題做完了。
第二道題是經題,亦是四個字。
【禮者何也】,這是談論禮的題目。
題目很直白,禮是什麽?
出處是《禮記》,題目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簡單。
沈舟並沒有下筆,而是把毛筆擱置在硯台邊上。
這道題,要解答起來,就得知道出處的整篇文章。
因為,整篇文裏就是在論禮。
字數太多,沈舟不可能把整篇文章都抄寫到草稿紙上。
隻能默背兩遍,隨後拿筆,記下關鍵內容。
【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
表示敬意卻不合乎禮的要求,那叫粗野;雖然外表恭順卻不合乎禮的要求,那叫花言巧語;雖然勇敢卻不合乎禮的要求,那叫亂來。
【禮乎禮!夫禮所以製中也。】
隻有禮,禮就是用來掌握火候使人做到恰到好處的。
【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
禮是什麽?禮就是做事的辦法。
【禮也者,理也】,所謂禮,就是道理。
出處的文中從個人修養、家庭關係、社會治理以及國家安定等幾個方麵,來說明禮是什麽,以及禮的重要性。
能記住全文,這道題自然不難解。
但若是記不住全文,便有些難了。
沈舟先是在腦中思考自己要寫的東西,直到大概的文章輪廓出來,才開始下筆。
正場考的是應變和分析能力,覆試倒是考起背誦和總結能力來了。
簡單吃過中飯,沈舟便把試帖詩也給做了。
然後開始謄寫。
最後在答卷上,默寫出官修典籍指定的一二百字內容,等到交卷的信號傳來時,他檢查了一遍,揭下浮票,便直接交了卷。
最後一場考完,沈舟倒覺輕鬆。
這會就算在院子裏待了不長的時間,他也沒覺得身子有任何不適。
這比起正場那會哪哪都不舒服來說,簡單像是換了個人,心情好得很。
就算嘴唇起皮,腰也酸,他也覺得沒什麽。
考完試的心情,隻有考過試的人才知道。
沈舟整個人都鬆懈了下來。
看天天藍,看雲雲白。
看棵野草都覺眉清目秀,婀娜多姿的。
這會,沈舟正等著人數湊齊,便看到柳承書也出來了。
不過柳承書並未走到他這邊,而是笑著點了點頭,便去了一個無人的角落站著。
他的咳嗽聲被壓抑著傳了過來,沈舟轉頭看著,發覺柳承書的臉色紅潤,其實並不是氣血好的緣故。
沈舟心裏有股不好的念頭。
他看了眼周圍把守監督的士兵,慢慢往後退去,來到了柳承書身旁。
他直接伸手觸碰柳承書的額頭,之前的想法得到了驗證。
“承書兄,你還好吧?”
柳承書覺得自己還好,就是渾身提不起勁,身子忽冷忽熱的。
他覺得自己是迴答了沈舟的問題,道了聲還好,並且還讓沈舟離自己遠點。
可在沈舟聽來,柳承書的聲音?細若蚊蚋,隻能看到嘴唇微微在動,湊近也隻隱約聽到一兩個詞。
沈舟神色變得凝重起來。
手掌再次伸向柳承書的額頭。
由於在角落裏,注意到柳承書異常的,也隻是靠近角落的兩三人罷了。
之前幾人聽到柳承書的咳嗽聲便下意識遠離了。
剛剛沈舟慢慢退過來時,還好奇地看著。
這會見沈舟又是摸額頭,又是臉色難看的,也知道這咳嗽的人情況不對了。
都是讀書人,雖然在觸及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下意識遠離是真的,但關心也是真的。
有人看了眼柳承書的臉色,再一看周圍的人數,小聲道:“還差六人,你要不去找學政說說,讓學政提前開門,我幫你看著他。”
沈舟看了眼臉色通紅的柳承書,點了點頭。
“那麻煩你了,我這就過去。”
沈舟知道他們怕被傳染上風寒,便把身子已然發軟,腳步站得不穩的柳承書扶到簷下坐著。
“承書兄,你別睡過去,我去找學政開門。”
覆試的難度跟正場差不多。
沈舟坐的還是堂號。
進來時,他便留意到了。
他們這些被提坐堂號的府試前二十,在正試中的通過率還挺高。
除去真的沒來參加院試的馮川,十九人裏,有十一人通過了正試。
此時的堂號比起正場那會,要冷清不少。
沈舟掃過去時,一眼便看到了柳承書。
柳承書正掩嘴低聲咳著。
不過臉色比起之前,看起來要好一些。
沈舟把考籃裏的東西拿出來,然後跟正場那會一樣,安靜地等著發題。
隨著封閉考場的號炮響起,沒一會,考題也出來了。
覆試的考題不分縣,沈舟看了眼牌子上麵寫著的四個字,思考了一瞬,才把考題抄到草稿紙上。
【天下鮮矣】,看著草稿紙上的考題,沈舟陷入沉思。
做題的第一步,首先便是要找到考題的出處。
知道出處,才能更加了解題目的意思。
【天下鮮矣】,鮮,非常少的意思。
天下少有的,何為天下少有?
光看題目,不了解出處,解題範圍尤為廣泛。
一招不慎,就會理解錯題目所要表達出來的正確意思。
沈舟並沒有著急落筆,而是在想出處。
他的記性算是不錯的,但對於這一道題,他還是花了些時間去想。
好在,不到一炷香,沈舟便有了眉目。
【天下鮮矣】,出自《大學》裏的【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意思是,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
因此,因的便是前麵的【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
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
這些通通是為了說明,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修養自身,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沈舟寫得頭也沒抬。
知道出處之後,這一道題對於他而言,就尤為簡單了。
想題想了不少時間,但是做題做得很快。
沈舟終是在第二道題發下來的時候,把第一道題做完了。
第二道題是經題,亦是四個字。
【禮者何也】,這是談論禮的題目。
題目很直白,禮是什麽?
出處是《禮記》,題目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簡單。
沈舟並沒有下筆,而是把毛筆擱置在硯台邊上。
這道題,要解答起來,就得知道出處的整篇文章。
因為,整篇文裏就是在論禮。
字數太多,沈舟不可能把整篇文章都抄寫到草稿紙上。
隻能默背兩遍,隨後拿筆,記下關鍵內容。
【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
表示敬意卻不合乎禮的要求,那叫粗野;雖然外表恭順卻不合乎禮的要求,那叫花言巧語;雖然勇敢卻不合乎禮的要求,那叫亂來。
【禮乎禮!夫禮所以製中也。】
隻有禮,禮就是用來掌握火候使人做到恰到好處的。
【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
禮是什麽?禮就是做事的辦法。
【禮也者,理也】,所謂禮,就是道理。
出處的文中從個人修養、家庭關係、社會治理以及國家安定等幾個方麵,來說明禮是什麽,以及禮的重要性。
能記住全文,這道題自然不難解。
但若是記不住全文,便有些難了。
沈舟先是在腦中思考自己要寫的東西,直到大概的文章輪廓出來,才開始下筆。
正場考的是應變和分析能力,覆試倒是考起背誦和總結能力來了。
簡單吃過中飯,沈舟便把試帖詩也給做了。
然後開始謄寫。
最後在答卷上,默寫出官修典籍指定的一二百字內容,等到交卷的信號傳來時,他檢查了一遍,揭下浮票,便直接交了卷。
最後一場考完,沈舟倒覺輕鬆。
這會就算在院子裏待了不長的時間,他也沒覺得身子有任何不適。
這比起正場那會哪哪都不舒服來說,簡單像是換了個人,心情好得很。
就算嘴唇起皮,腰也酸,他也覺得沒什麽。
考完試的心情,隻有考過試的人才知道。
沈舟整個人都鬆懈了下來。
看天天藍,看雲雲白。
看棵野草都覺眉清目秀,婀娜多姿的。
這會,沈舟正等著人數湊齊,便看到柳承書也出來了。
不過柳承書並未走到他這邊,而是笑著點了點頭,便去了一個無人的角落站著。
他的咳嗽聲被壓抑著傳了過來,沈舟轉頭看著,發覺柳承書的臉色紅潤,其實並不是氣血好的緣故。
沈舟心裏有股不好的念頭。
他看了眼周圍把守監督的士兵,慢慢往後退去,來到了柳承書身旁。
他直接伸手觸碰柳承書的額頭,之前的想法得到了驗證。
“承書兄,你還好吧?”
柳承書覺得自己還好,就是渾身提不起勁,身子忽冷忽熱的。
他覺得自己是迴答了沈舟的問題,道了聲還好,並且還讓沈舟離自己遠點。
可在沈舟聽來,柳承書的聲音?細若蚊蚋,隻能看到嘴唇微微在動,湊近也隻隱約聽到一兩個詞。
沈舟神色變得凝重起來。
手掌再次伸向柳承書的額頭。
由於在角落裏,注意到柳承書異常的,也隻是靠近角落的兩三人罷了。
之前幾人聽到柳承書的咳嗽聲便下意識遠離了。
剛剛沈舟慢慢退過來時,還好奇地看著。
這會見沈舟又是摸額頭,又是臉色難看的,也知道這咳嗽的人情況不對了。
都是讀書人,雖然在觸及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下意識遠離是真的,但關心也是真的。
有人看了眼柳承書的臉色,再一看周圍的人數,小聲道:“還差六人,你要不去找學政說說,讓學政提前開門,我幫你看著他。”
沈舟看了眼臉色通紅的柳承書,點了點頭。
“那麻煩你了,我這就過去。”
沈舟知道他們怕被傳染上風寒,便把身子已然發軟,腳步站得不穩的柳承書扶到簷下坐著。
“承書兄,你別睡過去,我去找學政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