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與蒼天為敵
大明帝師,開局帶老朱穿越明末 作者:再見是藍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屏住了唿吸,滿眼充斥著駭然。
“那照先生這說法,根本就不存在什麽國運,一切都是由氣溫決定?”
“不是咱不信先生,隻是這個說法有點太......太......”
朱元璋沒有把荒唐二字說出口。
他相信劉蝦仁,但這個說法,未免太聳人聽聞了吧?
“父皇,先生說的不錯。”
一旁的朱橚突然開口道:“我這段時間,一直在編著洪武大典,翻閱了不少古籍。”
“裏麵有一些說法,我一直很難理解,今天先生講完,我突然明白了。”
“根據記載,早在三皇五帝時期,黃河以南就有象群出沒。”
“到了殷商時期,象群就開始逐漸南徙,唐代初期,還在福建等地,有象群的蹤跡。”
“可到了現在,象群似乎隻有在安南地區才有。”
“還有,唐代的長安,甚至可以種植柑橘,然而,現在氣溫降低,柑橘也隻有在江南等地方能種植。”
話音落下,滿屋鴉雀無聲。
這些東西他們每個人都知道,但從未往深處聯想過。
經朱橚這麽一提,朱元璋麵色頓時煞白。
曆朝曆代為何要定都長安,汴京?
那是因為,當時的長安等地,氣候溫暖,萬物生長,隱隱有著龍氣蓬勃。
但大明為啥要把京師定在應天?
不就是因為,隨著氣溫的降低,北方已經日漸凋零,相比之下,應天府就好的多了。
朱橚恭敬的看著劉蝦仁道:“先生說的是對的,所謂國運,或許是一種巧合。”
他這人情商不夠,但學習能力,是沒的說的,論起接受能力,也要比其餘人更快。
“你說的不錯。”
劉蝦仁讚許的點點頭:“若想讓江山永固,並不是一味的改革變法,是要弄清其中的緣由。”
“這個小冰河時期無法避免,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人力手段,改變這一切未來的結局!”
“人定亦可勝天!”
這句話,就像一聲怒雷,在每個人的腦海中轟響。
那道清瘦的身影,在朱家眾人眼中,此刻,就像是不可逾越的高山!
先是以一種俯瞰眾生的姿態,將曆朝曆代的興亡,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方式,講述出來。
談笑間便是,數千年的歲月。
如今更是口出驚人話語。
這位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帝師,竟是妄想對抗這,持續數百年的天災!
這一刻,安慶公主眼泛桃花,已然淪陷。
“先生,咱,咱們真要與蒼天為敵?”朱元璋艱難開口道。
在這個時代,是人就對天地有著莫名的敬畏。
他雖然號稱天子,那也是上天之子啊。
“這種話以後我不希望從你口中說出來。”
劉蝦仁冷漠的看著他道:“你是一國之君,若是你都沒有信心,那還何談江山萬年?”
語氣帶著訓斥,諸皇子皆是低下頭不敢言語。
自打老朱登基後,也隻有劉蝦仁敢這樣出口教訓。
可這教訓的話卻讓人無言反駁。
朱元璋老臉一紅,在聽完五百年的小冰河時期後,他被嚇到了。
現在被劉蝦仁說教一頓,總算是迴過神。
“先生教訓的是。”
朱元璋重重說道:“是咱慌了,那先生說咱該怎麽辦?”
“分為兩步。”
劉蝦仁眼中閃爍著智慧道:“首先就是囤糧。”
“為了對抗天災也好,以後開疆辟土也罷,都需要龐大的糧食,作為後盾。”
“小冰河時期,隻有在開始和結束的兩個時期,最為嚴重,大明起碼還有二百年的太平日子。”
“朝廷要做的,就是無限製的囤糧,從百姓手裏,買下多餘糧食。”
這個朱元璋深以為然。
第二次去明末的時候,國庫裏各種金銀銅鐵,堆積如山,唯獨就是沒有糧食。
“標兒,這事你來辦。”朱元璋交代道。
“兒臣知道了。”
錢莊都在朱標手裏,這活自然也隻能讓朱標來做。
“這事不用太著急,囤糧治標不治本,再多錢,也囤不夠,十萬萬人三年的口糧。”
劉蝦仁擺擺手繼續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土地的作用最大化。”
這下朱家眾人都疑惑了。
現在大明土地,已經是最大化利用了。
這一點從荒土鞭刑,就能看得出來。
但凡浪費一畝地,就要被罰十鞭。
“我說的作用最大化,並不是你們理解的那種。”
“而是利用工具,讓原本十人才能種完的地,一個人就能解決。”
“甚至,糧食更高產。”
這話一出,朱標直接失聲叫了出來:“一個人幹十人的活?這怎麽可能?”
“這世界上,就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
劉蝦仁平靜道:“社會發展到現在,你們難道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嗎?”
“推動發展的不是勤勞,而是變通!”
從三皇五帝開始,人們的耕種水平,就一直在緩步上升。
最開始的鋤頭,演變成了犁耙,又有耕牛。
秦朝的古人,一人最多耕種五畝地,產量也隻,有區區一百多斤。
但是到了大明的時候,產量已經翻了四倍。
這就是變通帶來的結果!
到了現在,社會的發展,已經到了瓶頸,必須再推一把。
朱標聽出了他話裏潛在的意思,麵色難看問道:“先生,您不會覺得勤勞也是一種缺點吧?”
“勤勞不是缺點,但一味的吃苦耐勞,本身就是一種詬病!”
這話直接讓在場每個人的心髒一緊。
千百年來,苦吃苦耐勞一直是被華夏人刻在骨子裏的美德。
但現在卻成了詬病?
若非說這話的人是劉蝦仁,朱元璋非得以妖言惑眾,給砍了不可。
“嗬。”
劉蝦仁冷笑一聲道:“吃苦耐勞,這隻是迫於無奈的選擇。”
“吃苦耐勞並不值得歌頌,相反的,這應該讓我們感到愧疚!”
身為後世來的他,最厭惡的就是吃苦耐勞,勤勞致富等等話語。
科技永遠是第一生產力。
依靠耕牛和人力,一年到頭耕種三四畝地,隻能勉強溫飽。
但機械化耕種,卻可以一個人,管理十畝地,甚至百畝地。
做的更輕鬆,收獲也更好。
“那照先生這說法,根本就不存在什麽國運,一切都是由氣溫決定?”
“不是咱不信先生,隻是這個說法有點太......太......”
朱元璋沒有把荒唐二字說出口。
他相信劉蝦仁,但這個說法,未免太聳人聽聞了吧?
“父皇,先生說的不錯。”
一旁的朱橚突然開口道:“我這段時間,一直在編著洪武大典,翻閱了不少古籍。”
“裏麵有一些說法,我一直很難理解,今天先生講完,我突然明白了。”
“根據記載,早在三皇五帝時期,黃河以南就有象群出沒。”
“到了殷商時期,象群就開始逐漸南徙,唐代初期,還在福建等地,有象群的蹤跡。”
“可到了現在,象群似乎隻有在安南地區才有。”
“還有,唐代的長安,甚至可以種植柑橘,然而,現在氣溫降低,柑橘也隻有在江南等地方能種植。”
話音落下,滿屋鴉雀無聲。
這些東西他們每個人都知道,但從未往深處聯想過。
經朱橚這麽一提,朱元璋麵色頓時煞白。
曆朝曆代為何要定都長安,汴京?
那是因為,當時的長安等地,氣候溫暖,萬物生長,隱隱有著龍氣蓬勃。
但大明為啥要把京師定在應天?
不就是因為,隨著氣溫的降低,北方已經日漸凋零,相比之下,應天府就好的多了。
朱橚恭敬的看著劉蝦仁道:“先生說的是對的,所謂國運,或許是一種巧合。”
他這人情商不夠,但學習能力,是沒的說的,論起接受能力,也要比其餘人更快。
“你說的不錯。”
劉蝦仁讚許的點點頭:“若想讓江山永固,並不是一味的改革變法,是要弄清其中的緣由。”
“這個小冰河時期無法避免,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人力手段,改變這一切未來的結局!”
“人定亦可勝天!”
這句話,就像一聲怒雷,在每個人的腦海中轟響。
那道清瘦的身影,在朱家眾人眼中,此刻,就像是不可逾越的高山!
先是以一種俯瞰眾生的姿態,將曆朝曆代的興亡,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方式,講述出來。
談笑間便是,數千年的歲月。
如今更是口出驚人話語。
這位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帝師,竟是妄想對抗這,持續數百年的天災!
這一刻,安慶公主眼泛桃花,已然淪陷。
“先生,咱,咱們真要與蒼天為敵?”朱元璋艱難開口道。
在這個時代,是人就對天地有著莫名的敬畏。
他雖然號稱天子,那也是上天之子啊。
“這種話以後我不希望從你口中說出來。”
劉蝦仁冷漠的看著他道:“你是一國之君,若是你都沒有信心,那還何談江山萬年?”
語氣帶著訓斥,諸皇子皆是低下頭不敢言語。
自打老朱登基後,也隻有劉蝦仁敢這樣出口教訓。
可這教訓的話卻讓人無言反駁。
朱元璋老臉一紅,在聽完五百年的小冰河時期後,他被嚇到了。
現在被劉蝦仁說教一頓,總算是迴過神。
“先生教訓的是。”
朱元璋重重說道:“是咱慌了,那先生說咱該怎麽辦?”
“分為兩步。”
劉蝦仁眼中閃爍著智慧道:“首先就是囤糧。”
“為了對抗天災也好,以後開疆辟土也罷,都需要龐大的糧食,作為後盾。”
“小冰河時期,隻有在開始和結束的兩個時期,最為嚴重,大明起碼還有二百年的太平日子。”
“朝廷要做的,就是無限製的囤糧,從百姓手裏,買下多餘糧食。”
這個朱元璋深以為然。
第二次去明末的時候,國庫裏各種金銀銅鐵,堆積如山,唯獨就是沒有糧食。
“標兒,這事你來辦。”朱元璋交代道。
“兒臣知道了。”
錢莊都在朱標手裏,這活自然也隻能讓朱標來做。
“這事不用太著急,囤糧治標不治本,再多錢,也囤不夠,十萬萬人三年的口糧。”
劉蝦仁擺擺手繼續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土地的作用最大化。”
這下朱家眾人都疑惑了。
現在大明土地,已經是最大化利用了。
這一點從荒土鞭刑,就能看得出來。
但凡浪費一畝地,就要被罰十鞭。
“我說的作用最大化,並不是你們理解的那種。”
“而是利用工具,讓原本十人才能種完的地,一個人就能解決。”
“甚至,糧食更高產。”
這話一出,朱標直接失聲叫了出來:“一個人幹十人的活?這怎麽可能?”
“這世界上,就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
劉蝦仁平靜道:“社會發展到現在,你們難道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嗎?”
“推動發展的不是勤勞,而是變通!”
從三皇五帝開始,人們的耕種水平,就一直在緩步上升。
最開始的鋤頭,演變成了犁耙,又有耕牛。
秦朝的古人,一人最多耕種五畝地,產量也隻,有區區一百多斤。
但是到了大明的時候,產量已經翻了四倍。
這就是變通帶來的結果!
到了現在,社會的發展,已經到了瓶頸,必須再推一把。
朱標聽出了他話裏潛在的意思,麵色難看問道:“先生,您不會覺得勤勞也是一種缺點吧?”
“勤勞不是缺點,但一味的吃苦耐勞,本身就是一種詬病!”
這話直接讓在場每個人的心髒一緊。
千百年來,苦吃苦耐勞一直是被華夏人刻在骨子裏的美德。
但現在卻成了詬病?
若非說這話的人是劉蝦仁,朱元璋非得以妖言惑眾,給砍了不可。
“嗬。”
劉蝦仁冷笑一聲道:“吃苦耐勞,這隻是迫於無奈的選擇。”
“吃苦耐勞並不值得歌頌,相反的,這應該讓我們感到愧疚!”
身為後世來的他,最厭惡的就是吃苦耐勞,勤勞致富等等話語。
科技永遠是第一生產力。
依靠耕牛和人力,一年到頭耕種三四畝地,隻能勉強溫飽。
但機械化耕種,卻可以一個人,管理十畝地,甚至百畝地。
做的更輕鬆,收獲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