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求賢令
大明帝師,開局帶老朱穿越明末 作者:再見是藍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這典型的小家子思想,又占據了高地,那就是自己不能吃虧。
不過這用在國與國之間,也算是大智若愚。
“還可以趁此機會,鍛煉新招募的大明水師,陛下當真英明神武。”
劉蝦仁和朱元璋相處久了,也就知道,對於這老小孩,哄著才能讓他聽進去自己的話。
其實這樣簡單的道理,滿朝官員有誰不知,有的是因為功勳的身份,自以為不會被老朱清算,有的是帶著讀書人的狂傲,認為犯上能彰顯自己不畏強權的個性。
“還是先生懂我。”
老朱用蒲團大的手,拍了拍劉蝦仁的肩膀。
“老爺,諸位皇子送來賀禮了。”門外傳來徐達家管家的聲音。
“這群小兔崽子。”
朱元璋暗罵了一句,哪可能有這麽巧的事,自己掐著點進來,這群兒子也掐著點趕來?
無非是不敢搶在他前麵,來祝賀而已。
徐達看了眼老朱的臉色,才擺了擺手,示意:“請諸位皇子進來吧。”
“是!”管家告辭。
不一會兒,以朱標為首的親王們,魚貫而入,好不熱鬧。
不過有些特殊的是,朱棣竟然破天荒的沒來趕這個熱鬧。
來的是燕王府的道衍,他自知不能與眾皇子並列,便安然待在隊伍最角落。
“老四呢?”
朱元璋站起身,盯著自己兒子掃視了一圈,卻遲遲不見朱棣的身影,本來朱棣都是跟在朱標左右的。
“老四說他身體抱恙,就不來了,托那位道衍和尚,送來了賀禮。”
朱標也隻能這麽說,他總不至於說老四為情所傷,現在連搞蒸汽機的動力都沒了,躺在床榻上無精打采。
特別是中意的媳婦兒,被尊敬的先生搶走了,總讓他感覺很不舒服。
純愛戰士暴怒。
老朱聽的出老大語氣裏的委婉,便大著嗓門,喝道:“大丈夫何患無妻,姑娘不同意,咱朱家還能強搶過去不成?”
朱標聽到這話,也是恭維了兩聲。
他是妻妾都有,奈何自己弟弟們有的還沒說成親事。
先生現在都是京師裏最具魅力的人了,年少,多金,還受人敬仰,被君王倚重,這樣的人將來不說裂土封王,那也是封侯拜相。
恐怕今夜過去,不知多少女子會捶胸頓足,後悔當初在劉家失勢的時候,沒嫁過去,現在有了徐家做支撐,恐怕是作妾,劉家恐怕都看不進眼裏。
“罷了,那也是朕不對,是朕取消了老四的婚約!”
朱元璋眼神尋找了好久,才從角落找到道衍。
“那個道衍和尚,迴去跟老四說,等先生婚事之後,就為他選妃。”
道衍和尚大拜:“遵旨!”
“那你就迴去吧,剩下的都是家事,你個外人留在這不合適。”朱元璋說罷便下了逐客令。
看過曆史,知曉這姚廣孝將來可是朱棣麾下的“黑衣宰相”,靖難之役的策劃者,野心先不說,能力也是實打實的。
他現在還沒想到,如何處理這家夥,讓他一直跟著老四,也不是辦法。
但當初也是他把這家夥送到燕王府的,現在再把他要迴來?
朝廷這時候正是用人之際,改革科舉的影響,已經影響到了朝廷內部的官員,必須得拉下來一批,再換上去一批了。
“陛下是不知如何處置他?”劉蝦仁望著道衍離去的背影,似有所思地說道。
朱元璋沒好氣地望著劉蝦仁,那還用說。
現在朱元璋看到了老四後代那模樣,現在一門心思想培養朱標,朱雄英這一脈,連帝師都給出去了,不就是為了一個更好的未來嘛。
“先生有何指教,直言便是。”
朱元璋眼神示意了一下朱標。
朱標連忙令人封鎖門窗。
現在帝師授課的時間地點都不一定,他們這群人想趕上一節課,那是比登天還難。
主要是劉蝦仁也沒有備課的習慣,朱雄英年紀還小,對三觀的構建才是基礎的,什麽帝王禦下之術,小時候接觸太多,恐怕將來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他。
劉蝦仁正襟危坐,淡淡地開口:“時局差不多了,陛下可向天下發布求賢令。”
“求賢令?莫非天下賢才皆不在朕之手中?”朱元璋眉頭微皺。
“大明如今方才安穩十餘年,幾年後,隨著和平年代到來,第一批嬰兒潮就會將臨,並且在短期內愈演愈烈!”
“等等!等等!”
朱元璋連忙叫住了劉蝦仁,從他口裏冒出的新鮮詞匯不是第一次了,他腦子不算慢,但第一次接觸,還是有些難以理解。
“先生的意思是,人會在近幾年快速增加?這難道不是好事?”
“仔細想想是好事嗎?學堂教師就那麽幾位,若是人數暴漲,有的人能上的起學,但有的人就上不起學。”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便是發展時期的第一問題。”劉蝦仁認真地給他們講述著。
這同樣是安內的內容之一,這些皇子們也都聽的極為認真。
特別是朱標,他在大明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也聽到了不少別的聲音。
不少儒士都拿大明與大秦做比較,除了陛下的出身外,同樣英明決斷,同樣法治森嚴,甚至太子同樣是頗得民心。
他曾有許多擔憂,但是苦於無法和劉蝦仁詳聊。
若是朱元璋代表著大明的開拓,那他朱標,則是代表著大明的守成。
甚至如今,父皇已經多次讓他監管國政,讓他獨自麵對朝廷群臣的言語。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論語》中極為出名的一段話,朱標早已爛熟於心,此刻卻不知為何脫口而出,但瞬間便後悔,朱元璋那淩厲的雙眸,已經盯著朱標。
“標兒,坐!”
朱元璋並沒有惱怒,反而招唿朱標坐下。
“儒學雖有萬般不好,但其誕生之初,仍是為了濟世救民,重整國綱,太子不必擔憂,在下向來對事不對人。”劉蝦仁和顏悅色地說著。
朱標知道,這是父皇給他的機會,便將心中所想,從滿朝官員那裏,積累的疑惑,和盤托出:“先生,吾有一事不明.....”
不過這用在國與國之間,也算是大智若愚。
“還可以趁此機會,鍛煉新招募的大明水師,陛下當真英明神武。”
劉蝦仁和朱元璋相處久了,也就知道,對於這老小孩,哄著才能讓他聽進去自己的話。
其實這樣簡單的道理,滿朝官員有誰不知,有的是因為功勳的身份,自以為不會被老朱清算,有的是帶著讀書人的狂傲,認為犯上能彰顯自己不畏強權的個性。
“還是先生懂我。”
老朱用蒲團大的手,拍了拍劉蝦仁的肩膀。
“老爺,諸位皇子送來賀禮了。”門外傳來徐達家管家的聲音。
“這群小兔崽子。”
朱元璋暗罵了一句,哪可能有這麽巧的事,自己掐著點進來,這群兒子也掐著點趕來?
無非是不敢搶在他前麵,來祝賀而已。
徐達看了眼老朱的臉色,才擺了擺手,示意:“請諸位皇子進來吧。”
“是!”管家告辭。
不一會兒,以朱標為首的親王們,魚貫而入,好不熱鬧。
不過有些特殊的是,朱棣竟然破天荒的沒來趕這個熱鬧。
來的是燕王府的道衍,他自知不能與眾皇子並列,便安然待在隊伍最角落。
“老四呢?”
朱元璋站起身,盯著自己兒子掃視了一圈,卻遲遲不見朱棣的身影,本來朱棣都是跟在朱標左右的。
“老四說他身體抱恙,就不來了,托那位道衍和尚,送來了賀禮。”
朱標也隻能這麽說,他總不至於說老四為情所傷,現在連搞蒸汽機的動力都沒了,躺在床榻上無精打采。
特別是中意的媳婦兒,被尊敬的先生搶走了,總讓他感覺很不舒服。
純愛戰士暴怒。
老朱聽的出老大語氣裏的委婉,便大著嗓門,喝道:“大丈夫何患無妻,姑娘不同意,咱朱家還能強搶過去不成?”
朱標聽到這話,也是恭維了兩聲。
他是妻妾都有,奈何自己弟弟們有的還沒說成親事。
先生現在都是京師裏最具魅力的人了,年少,多金,還受人敬仰,被君王倚重,這樣的人將來不說裂土封王,那也是封侯拜相。
恐怕今夜過去,不知多少女子會捶胸頓足,後悔當初在劉家失勢的時候,沒嫁過去,現在有了徐家做支撐,恐怕是作妾,劉家恐怕都看不進眼裏。
“罷了,那也是朕不對,是朕取消了老四的婚約!”
朱元璋眼神尋找了好久,才從角落找到道衍。
“那個道衍和尚,迴去跟老四說,等先生婚事之後,就為他選妃。”
道衍和尚大拜:“遵旨!”
“那你就迴去吧,剩下的都是家事,你個外人留在這不合適。”朱元璋說罷便下了逐客令。
看過曆史,知曉這姚廣孝將來可是朱棣麾下的“黑衣宰相”,靖難之役的策劃者,野心先不說,能力也是實打實的。
他現在還沒想到,如何處理這家夥,讓他一直跟著老四,也不是辦法。
但當初也是他把這家夥送到燕王府的,現在再把他要迴來?
朝廷這時候正是用人之際,改革科舉的影響,已經影響到了朝廷內部的官員,必須得拉下來一批,再換上去一批了。
“陛下是不知如何處置他?”劉蝦仁望著道衍離去的背影,似有所思地說道。
朱元璋沒好氣地望著劉蝦仁,那還用說。
現在朱元璋看到了老四後代那模樣,現在一門心思想培養朱標,朱雄英這一脈,連帝師都給出去了,不就是為了一個更好的未來嘛。
“先生有何指教,直言便是。”
朱元璋眼神示意了一下朱標。
朱標連忙令人封鎖門窗。
現在帝師授課的時間地點都不一定,他們這群人想趕上一節課,那是比登天還難。
主要是劉蝦仁也沒有備課的習慣,朱雄英年紀還小,對三觀的構建才是基礎的,什麽帝王禦下之術,小時候接觸太多,恐怕將來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他。
劉蝦仁正襟危坐,淡淡地開口:“時局差不多了,陛下可向天下發布求賢令。”
“求賢令?莫非天下賢才皆不在朕之手中?”朱元璋眉頭微皺。
“大明如今方才安穩十餘年,幾年後,隨著和平年代到來,第一批嬰兒潮就會將臨,並且在短期內愈演愈烈!”
“等等!等等!”
朱元璋連忙叫住了劉蝦仁,從他口裏冒出的新鮮詞匯不是第一次了,他腦子不算慢,但第一次接觸,還是有些難以理解。
“先生的意思是,人會在近幾年快速增加?這難道不是好事?”
“仔細想想是好事嗎?學堂教師就那麽幾位,若是人數暴漲,有的人能上的起學,但有的人就上不起學。”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便是發展時期的第一問題。”劉蝦仁認真地給他們講述著。
這同樣是安內的內容之一,這些皇子們也都聽的極為認真。
特別是朱標,他在大明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也聽到了不少別的聲音。
不少儒士都拿大明與大秦做比較,除了陛下的出身外,同樣英明決斷,同樣法治森嚴,甚至太子同樣是頗得民心。
他曾有許多擔憂,但是苦於無法和劉蝦仁詳聊。
若是朱元璋代表著大明的開拓,那他朱標,則是代表著大明的守成。
甚至如今,父皇已經多次讓他監管國政,讓他獨自麵對朝廷群臣的言語。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論語》中極為出名的一段話,朱標早已爛熟於心,此刻卻不知為何脫口而出,但瞬間便後悔,朱元璋那淩厲的雙眸,已經盯著朱標。
“標兒,坐!”
朱元璋並沒有惱怒,反而招唿朱標坐下。
“儒學雖有萬般不好,但其誕生之初,仍是為了濟世救民,重整國綱,太子不必擔憂,在下向來對事不對人。”劉蝦仁和顏悅色地說著。
朱標知道,這是父皇給他的機會,便將心中所想,從滿朝官員那裏,積累的疑惑,和盤托出:“先生,吾有一事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