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壓價還是不懂
雙穿鑒寶:聽泉,你看龍椅不 作者:無敵水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顧問這人的臉皮那可是厚得很,他訕笑道:“各位消消氣,我們也是想多學習學習,情急之下言辭難免激烈了些。”
“有道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他笑著抱拳:“各位教授,大人不記小人過啊!”
江城大學的教授們倒也都是有格局的人,聽他都這樣說了,便也不再計較,紛紛側身讓出一條路,為他們輸送那所謂的“活水”。
紀由見狀,便帶著東西穩步走上前。
博物館管理員立刻手腳麻利地拿來托盤,小心地放到玻璃櫃上,又細致地鋪好錦布。
紀由將四件東西依次整齊地擺好。
這四件寶貝剛一亮相,四位老藏家和劉顧問就像被磁石吸引一般,立馬圍了上去。
老藏家們的目光瞬間就被那金燦燦的黃金麵具牢牢吸引住。
“方臉、平額、刀眉、立眼、高鼻、闊嘴、耳垂處各有一圓孔,下頜齊平且內折。”一位老藏家邊看邊說細節。
“這....這是商周的東西?”他的聲音中帶著難以抑製的驚訝。
教授們見他們越湊越近,生怕他們不小心碰到文物,立刻伸手將他們五個拉至後麵,語氣強硬地說道:“把手套戴上!”
這下他們可不敢再強嘴了,而是唯唯諾諾地戴好手套。
就這戴手套的功夫,教授們就趁機從內圈把他們給擠出去了。
眨眼間,這四件文物周圍就圍滿了江城大學的教授們。
除了曾陽飛,其餘教授們其實也是第一次見到這些東西,這麽好的研究機會,他們怎麽可能輕易讓給外人呢,那當然是自己先看了再說。
曆史係主任跟一台監控器一樣,目光如炬地盯著周圍的一舉一動,扯著嗓子大聲指揮著:“一個一個來,都小心著點,可千萬別碰到托盤,要是摔著了,那可就麻煩大了。”
教授們呢,此時的行為就像一群沉浸在童年遊戲——丟手絹中的孩子一樣。
他們謹記著主任的叮囑,沒有一個人伸手去觸碰托盤,而是井然有序地繞著圈,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眨不眨,仔仔細細地觀察著文物,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劉顧問在一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不甘心就這麽被擠在外麵,伸長了胳膊試著扒拉了兩下,可那人群就像一堵銅牆鐵壁,紋絲不動。
他轉頭看向一旁同樣被擠在外麵的張順富,心中不禁泛起一陣感慨,這還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頭啊。
他們之前在拍賣會上就一起競爭過盤子、陶罐,現在又在江城大學這裏,為了這兩個玉人較上勁了。
他們倆此刻滿心滿眼都隻有自己的目標,就像被蒙住了雙眼的駿馬,隻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狂奔。
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那張黃金麵具所蘊含的巨大價值,隻是一門心思地盯著玉人。
“文物不言,威儀自語。”就在這時,有教授發出了這樣的感歎。
一位教授臉上滿是震撼的神情,驚歎道:“這...看起來隻有 0.3毫米啊,跟紙一樣薄,甚至能看到上萬次捶打的痕跡。”
“這居然是純金的,都過了這麽久了,現在還閃閃發光呢。”
當他們凝視著黃金麵具時,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仿佛它不是一件冰冷的文物,而是一個有生命的存在。
它似乎也在靜靜地凝視著人們,麵具的眼睛猶如時間黑洞,將人們吸入曆史那無盡深邃之中。
曾陽飛在一旁輕聲說道:“這得經過煆燒、敲打,再煆燒,不停地重複這樣的過程,黃金才變成了這樣。”
“這工藝可真是精湛啊,我還是第一次看見這樣的麵具……”
一位教授看向紀由,眼中充滿了好奇,問道:“你知不知道這個是幹什麽用的?”
紀由撓了撓頭,想了想迴答道:“應該是祭祀用的吧。”給自己的東西應該都叫祭祀用品吧。
“看起來很像外星人呢。”一個年輕一點的教授開玩笑地說道。
“不是,你們看麵具和玉人的麵部表現手法都是相似的,都是大鼻小口。”另一位教授反駁道,他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指在空中比劃著兩者的形狀。
“商周人可能覺得這樣比較帥?”有人半開玩笑地猜測著,引得周圍的人都輕聲笑了起來。
前排的人看得心滿意足後,很自覺地自動讓位給後麵的人,隊伍緩慢而有序地移動著。
好一會兒才輪到劉顧問一行人。
他們站在文物前,能明顯感覺到周圍所有人那虎視眈眈的眼神,在這樣的壓力下,盡管都戴著手套,卻仍然不敢輕易地去翻動這些珍貴的文物。
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損壞了這些寶貝被周圍的人指責。
老藏家們看著這些東西,眉頭緊皺,也不敢輕易下判斷。
商周時期的文物本來就極為罕見,他們平時也沒怎麽見過,更別說這神秘的黃金麵具了,那對他們來說簡直是聞所未聞。
不過,對於古玉,他們還是有一定的經驗,覺得自己還是能點評一二的。
其中一位老藏家開口道:“這玉的雕工確實很好,但是古玉一般都會有沁色啊,你這玉沒有沁色,怎麽就判斷是古玉呢?”
曾陽飛不慌不忙地說道:“判斷是不是古玉,不能隻看沁色這一個方麵,要從玉材、包漿、沁色、造型、紋飾、刀工等多個方麵結合起來判斷。”
“這個確實是商周文物。”各個教授紛紛出言肯定。
那位老藏家雙手抱胸反駁道:“不管再怎麽判斷也好,你給我說三千多年前的東西沒有雞骨白,我是不信的。”
劉顧問一聽這人可真懂生意,居然自己就會壓價,先說是假的後麵再撿他們的漏。
老藏家哪兒是壓價啊,他就是單純的不懂。
另一位老藏家建議道:“這很簡單啊,我們可以做一個礦物學分析和熱釋光定年法,再微痕分析一下加工痕跡,就能更準確地判斷了。”
各位教授一聽立馬迴絕:“熱釋光定年法不行,取樣會在文物上留下痕跡。”
“有道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他笑著抱拳:“各位教授,大人不記小人過啊!”
江城大學的教授們倒也都是有格局的人,聽他都這樣說了,便也不再計較,紛紛側身讓出一條路,為他們輸送那所謂的“活水”。
紀由見狀,便帶著東西穩步走上前。
博物館管理員立刻手腳麻利地拿來托盤,小心地放到玻璃櫃上,又細致地鋪好錦布。
紀由將四件東西依次整齊地擺好。
這四件寶貝剛一亮相,四位老藏家和劉顧問就像被磁石吸引一般,立馬圍了上去。
老藏家們的目光瞬間就被那金燦燦的黃金麵具牢牢吸引住。
“方臉、平額、刀眉、立眼、高鼻、闊嘴、耳垂處各有一圓孔,下頜齊平且內折。”一位老藏家邊看邊說細節。
“這....這是商周的東西?”他的聲音中帶著難以抑製的驚訝。
教授們見他們越湊越近,生怕他們不小心碰到文物,立刻伸手將他們五個拉至後麵,語氣強硬地說道:“把手套戴上!”
這下他們可不敢再強嘴了,而是唯唯諾諾地戴好手套。
就這戴手套的功夫,教授們就趁機從內圈把他們給擠出去了。
眨眼間,這四件文物周圍就圍滿了江城大學的教授們。
除了曾陽飛,其餘教授們其實也是第一次見到這些東西,這麽好的研究機會,他們怎麽可能輕易讓給外人呢,那當然是自己先看了再說。
曆史係主任跟一台監控器一樣,目光如炬地盯著周圍的一舉一動,扯著嗓子大聲指揮著:“一個一個來,都小心著點,可千萬別碰到托盤,要是摔著了,那可就麻煩大了。”
教授們呢,此時的行為就像一群沉浸在童年遊戲——丟手絹中的孩子一樣。
他們謹記著主任的叮囑,沒有一個人伸手去觸碰托盤,而是井然有序地繞著圈,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眨不眨,仔仔細細地觀察著文物,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劉顧問在一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不甘心就這麽被擠在外麵,伸長了胳膊試著扒拉了兩下,可那人群就像一堵銅牆鐵壁,紋絲不動。
他轉頭看向一旁同樣被擠在外麵的張順富,心中不禁泛起一陣感慨,這還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頭啊。
他們之前在拍賣會上就一起競爭過盤子、陶罐,現在又在江城大學這裏,為了這兩個玉人較上勁了。
他們倆此刻滿心滿眼都隻有自己的目標,就像被蒙住了雙眼的駿馬,隻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狂奔。
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那張黃金麵具所蘊含的巨大價值,隻是一門心思地盯著玉人。
“文物不言,威儀自語。”就在這時,有教授發出了這樣的感歎。
一位教授臉上滿是震撼的神情,驚歎道:“這...看起來隻有 0.3毫米啊,跟紙一樣薄,甚至能看到上萬次捶打的痕跡。”
“這居然是純金的,都過了這麽久了,現在還閃閃發光呢。”
當他們凝視著黃金麵具時,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仿佛它不是一件冰冷的文物,而是一個有生命的存在。
它似乎也在靜靜地凝視著人們,麵具的眼睛猶如時間黑洞,將人們吸入曆史那無盡深邃之中。
曾陽飛在一旁輕聲說道:“這得經過煆燒、敲打,再煆燒,不停地重複這樣的過程,黃金才變成了這樣。”
“這工藝可真是精湛啊,我還是第一次看見這樣的麵具……”
一位教授看向紀由,眼中充滿了好奇,問道:“你知不知道這個是幹什麽用的?”
紀由撓了撓頭,想了想迴答道:“應該是祭祀用的吧。”給自己的東西應該都叫祭祀用品吧。
“看起來很像外星人呢。”一個年輕一點的教授開玩笑地說道。
“不是,你們看麵具和玉人的麵部表現手法都是相似的,都是大鼻小口。”另一位教授反駁道,他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指在空中比劃著兩者的形狀。
“商周人可能覺得這樣比較帥?”有人半開玩笑地猜測著,引得周圍的人都輕聲笑了起來。
前排的人看得心滿意足後,很自覺地自動讓位給後麵的人,隊伍緩慢而有序地移動著。
好一會兒才輪到劉顧問一行人。
他們站在文物前,能明顯感覺到周圍所有人那虎視眈眈的眼神,在這樣的壓力下,盡管都戴著手套,卻仍然不敢輕易地去翻動這些珍貴的文物。
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損壞了這些寶貝被周圍的人指責。
老藏家們看著這些東西,眉頭緊皺,也不敢輕易下判斷。
商周時期的文物本來就極為罕見,他們平時也沒怎麽見過,更別說這神秘的黃金麵具了,那對他們來說簡直是聞所未聞。
不過,對於古玉,他們還是有一定的經驗,覺得自己還是能點評一二的。
其中一位老藏家開口道:“這玉的雕工確實很好,但是古玉一般都會有沁色啊,你這玉沒有沁色,怎麽就判斷是古玉呢?”
曾陽飛不慌不忙地說道:“判斷是不是古玉,不能隻看沁色這一個方麵,要從玉材、包漿、沁色、造型、紋飾、刀工等多個方麵結合起來判斷。”
“這個確實是商周文物。”各個教授紛紛出言肯定。
那位老藏家雙手抱胸反駁道:“不管再怎麽判斷也好,你給我說三千多年前的東西沒有雞骨白,我是不信的。”
劉顧問一聽這人可真懂生意,居然自己就會壓價,先說是假的後麵再撿他們的漏。
老藏家哪兒是壓價啊,他就是單純的不懂。
另一位老藏家建議道:“這很簡單啊,我們可以做一個礦物學分析和熱釋光定年法,再微痕分析一下加工痕跡,就能更準確地判斷了。”
各位教授一聽立馬迴絕:“熱釋光定年法不行,取樣會在文物上留下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