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當小老師
雙穿鑒寶:聽泉,你看龍椅不 作者:無敵水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少年人到底身體底子好,不慎落水都沒受寒。
李白獲得科舉的資格便在益州購置了一處宅子,打算潛心苦讀。
他對自己滿懷信心,準備先參加州縣考試,成為鄉貢。
科舉考試科目繁多,有數十種之多。
其中最核心的常科當屬進士科與明經科。
進士科備受士人青睞,堪稱“士林華選”。
李白自然選擇進士科備考。
進士科三項詩賦、帖經、策問,其中兩門對他來說都是手拿把掐。
唯一有點難度的隻有策問。
策問紀由拿手啊,不就是論述題嗎?
紀由壓根兒用不著托關係去搞什麽曆年真題。
他太了解朝代現狀了,考來考去,無非就圍繞五個大方向:政治治理、經濟發展、軍事邊防、民生與社會,還有文化教育。
不管題目怎麽變,本質上都是換湯不換藥。
紀由拿起粉筆,站在小黑板前,給李白進行一對一教學。
“學之前,咱先學答題結構。”他認真地說道,“把答題內容分解成三段。”
“第一段理論根基,哪個牛逼的人說了什麽話。”
“到了第二段,就要開始寫具體對策了。”
“這裏要從多種角度展開,比如從政策製定、執行效果,或者從不同階層民眾的影響等方麵去分析。”
“邏輯性必須要強,每一個觀點都得有理有據,層層遞進,把你對問題的理解和思考清晰地呈現出來。”
“最後第三段,用契合的曆史案例來收尾,能極大地增強論述的說服力。”
李白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紀由見狀,思索片刻,拋出一個對李白而言相對容易作答的問題:“倘若要平衡商業與農業關係,進而推動經濟走向繁榮,你會如何謀劃?”
“請就此作答。”
李白提起筆刷刷刷的開始寫。
紀由像監考老師一樣站在他身邊看他寫。
李白第一段引用《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強調農業是立國之基。建議維護均田製,保障農民授田,限製土地兼並。
紀由看到這裏滿意的點點頭,真是孺子可教也。
看著看著就眉頭緊皺了。
“你寫歪了,讓你平衡兩者關係促進經濟,你怎麽光顧上商人了?”
“調轉一下思維啊,你答題的時候是領導,你得剝——哦不‘運作’。”
“你不妨鼓勵商賈投資水利工程,允許富商承包運河支流的疏浚工作,以此借助商業資本來補益農業發展。”
“在港口,適當多征收些舶腳稅,把這筆收入專項用於地方農田水利建設。”
“大力擴建漕運網絡,準許商人承運一部分漕糧,既能節省官府開支,又可開放餘糧跨州貿易,運用商業資本化解穀賤傷農的難題。”
紀由說:“你舉一反三一下,類似的政策。”
李白咬著筆杆,眉頭緊蹙,沉思片刻後說:“既如此,可在關隘之處,對過往糧商實行差別稅率。”
“若是將糧食運往災荒之地平價售賣,便減免其商稅;反之,若囤積居奇、哄抬糧價,則課以重稅。”
“如此一來,既能利用商人逐利之心,保障災區糧食供應,穩定糧價,又可間接助力農業受災地區的恢複,也算是以商補農。”
紀由點點頭,“差不多吧,你考慮問題站到皇帝的視角上就行。”
在官場的舞台上,才能並非不可或缺的入場券。
他能夠為李白悉心補習治國方略,可性格與判斷力呢?
紀由發現自己所能改變的實在有限。
曆史上李白在四十二歲時才初次踏入官場,現在或許在二十二歲便有機會步入仕途。
但起點的不同,最終的結局也會不同嗎?
黑夜和白晝人隻能站在其中一麵裏。
人總不可能十全十美,他的優點很強,所以必然的,在官場方麵的缺點很明顯。
若真的老油條,詩裏麵便會少一分浪漫。
他可以是瀟灑飄逸、才情絕世的詩仙,可以是仗劍天涯、豪情滿懷的俠客。
這樣一個靈魂,談何能在政治的漩渦中長袖善舞、有所建樹呢?
但是,管他呢。
人往往忍不住美化自己未曾涉足的那條道路。
李白倘若真去當了幾年官,用不了多久,便會放棄。
畢竟,他可是那個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這般豪言壯語的李白,骨子裏滿是對權貴的不屑與對自由的執著。
一旦經曆官場的種種,嚐過權力傾軋的滋味,感受過仕途的束縛,他就不會再有東風吹夢到長安的眷戀。
得給機會給他嚐試嘛,經曆越多能寫出越多厲害的詩歌。
想到這紀由鬥誌滿滿。
“如何選拔賢能、整飭吏治以提高行政效率?”
“麵對突厥、吐蕃等邊疆民族的侵擾,該采取何種應對策略?”
“怎樣協調佛道關係,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
諸如此類關乎國家治理的策論問題,紀由耐著性子,一點一點細細地講給他聽。
......
紀由悉心教導,能傳授的知識已然傾囊相授,剩下的便隻能靠李白自己去領悟其中的門道。
李白靜下心來,專心致誌地投入備考之中,紀由則直接迴到現代。
一迴到現代,紀由便拿出那些珍貴的手稿,說道:“喏,這些是王維和李白的。”
“一個身處長安,一個遠在益州,我翻山越嶺、長途跋涉才好不容易弄到手的,連烏騅都累得夠嗆。”
眾人趕忙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將手稿一一收錄起來。
在查看的過程中,大家發現,部分詩詞與後世流傳的版本還是存在著些許差異。
其中一人開口說道:“從這兩人的字跡中,都能瞧出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
“李白寫字,筆觸奔放灑脫,筆鋒淩厲剛勁。”
“王維字體工整秀麗,透著一股寧靜雅致的氣息。”
這是他們生平第一次親眼見到李白的手稿,大家都感到格外新奇與珍貴。
翻來覆去的查看。
紀由遞出戶籍,“這是李白的戶籍。”
鄭教授接過發問:“部長,李白和王維他們個人的性格與他們詩詞中所展現出來的特質類似嗎?”
紀由思索片刻後迴答道:“差不多吧,現在他們才20歲,但是我感覺性格都已經定下來了。”
李白獲得科舉的資格便在益州購置了一處宅子,打算潛心苦讀。
他對自己滿懷信心,準備先參加州縣考試,成為鄉貢。
科舉考試科目繁多,有數十種之多。
其中最核心的常科當屬進士科與明經科。
進士科備受士人青睞,堪稱“士林華選”。
李白自然選擇進士科備考。
進士科三項詩賦、帖經、策問,其中兩門對他來說都是手拿把掐。
唯一有點難度的隻有策問。
策問紀由拿手啊,不就是論述題嗎?
紀由壓根兒用不著托關係去搞什麽曆年真題。
他太了解朝代現狀了,考來考去,無非就圍繞五個大方向:政治治理、經濟發展、軍事邊防、民生與社會,還有文化教育。
不管題目怎麽變,本質上都是換湯不換藥。
紀由拿起粉筆,站在小黑板前,給李白進行一對一教學。
“學之前,咱先學答題結構。”他認真地說道,“把答題內容分解成三段。”
“第一段理論根基,哪個牛逼的人說了什麽話。”
“到了第二段,就要開始寫具體對策了。”
“這裏要從多種角度展開,比如從政策製定、執行效果,或者從不同階層民眾的影響等方麵去分析。”
“邏輯性必須要強,每一個觀點都得有理有據,層層遞進,把你對問題的理解和思考清晰地呈現出來。”
“最後第三段,用契合的曆史案例來收尾,能極大地增強論述的說服力。”
李白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紀由見狀,思索片刻,拋出一個對李白而言相對容易作答的問題:“倘若要平衡商業與農業關係,進而推動經濟走向繁榮,你會如何謀劃?”
“請就此作答。”
李白提起筆刷刷刷的開始寫。
紀由像監考老師一樣站在他身邊看他寫。
李白第一段引用《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強調農業是立國之基。建議維護均田製,保障農民授田,限製土地兼並。
紀由看到這裏滿意的點點頭,真是孺子可教也。
看著看著就眉頭緊皺了。
“你寫歪了,讓你平衡兩者關係促進經濟,你怎麽光顧上商人了?”
“調轉一下思維啊,你答題的時候是領導,你得剝——哦不‘運作’。”
“你不妨鼓勵商賈投資水利工程,允許富商承包運河支流的疏浚工作,以此借助商業資本來補益農業發展。”
“在港口,適當多征收些舶腳稅,把這筆收入專項用於地方農田水利建設。”
“大力擴建漕運網絡,準許商人承運一部分漕糧,既能節省官府開支,又可開放餘糧跨州貿易,運用商業資本化解穀賤傷農的難題。”
紀由說:“你舉一反三一下,類似的政策。”
李白咬著筆杆,眉頭緊蹙,沉思片刻後說:“既如此,可在關隘之處,對過往糧商實行差別稅率。”
“若是將糧食運往災荒之地平價售賣,便減免其商稅;反之,若囤積居奇、哄抬糧價,則課以重稅。”
“如此一來,既能利用商人逐利之心,保障災區糧食供應,穩定糧價,又可間接助力農業受災地區的恢複,也算是以商補農。”
紀由點點頭,“差不多吧,你考慮問題站到皇帝的視角上就行。”
在官場的舞台上,才能並非不可或缺的入場券。
他能夠為李白悉心補習治國方略,可性格與判斷力呢?
紀由發現自己所能改變的實在有限。
曆史上李白在四十二歲時才初次踏入官場,現在或許在二十二歲便有機會步入仕途。
但起點的不同,最終的結局也會不同嗎?
黑夜和白晝人隻能站在其中一麵裏。
人總不可能十全十美,他的優點很強,所以必然的,在官場方麵的缺點很明顯。
若真的老油條,詩裏麵便會少一分浪漫。
他可以是瀟灑飄逸、才情絕世的詩仙,可以是仗劍天涯、豪情滿懷的俠客。
這樣一個靈魂,談何能在政治的漩渦中長袖善舞、有所建樹呢?
但是,管他呢。
人往往忍不住美化自己未曾涉足的那條道路。
李白倘若真去當了幾年官,用不了多久,便會放棄。
畢竟,他可是那個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這般豪言壯語的李白,骨子裏滿是對權貴的不屑與對自由的執著。
一旦經曆官場的種種,嚐過權力傾軋的滋味,感受過仕途的束縛,他就不會再有東風吹夢到長安的眷戀。
得給機會給他嚐試嘛,經曆越多能寫出越多厲害的詩歌。
想到這紀由鬥誌滿滿。
“如何選拔賢能、整飭吏治以提高行政效率?”
“麵對突厥、吐蕃等邊疆民族的侵擾,該采取何種應對策略?”
“怎樣協調佛道關係,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
諸如此類關乎國家治理的策論問題,紀由耐著性子,一點一點細細地講給他聽。
......
紀由悉心教導,能傳授的知識已然傾囊相授,剩下的便隻能靠李白自己去領悟其中的門道。
李白靜下心來,專心致誌地投入備考之中,紀由則直接迴到現代。
一迴到現代,紀由便拿出那些珍貴的手稿,說道:“喏,這些是王維和李白的。”
“一個身處長安,一個遠在益州,我翻山越嶺、長途跋涉才好不容易弄到手的,連烏騅都累得夠嗆。”
眾人趕忙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將手稿一一收錄起來。
在查看的過程中,大家發現,部分詩詞與後世流傳的版本還是存在著些許差異。
其中一人開口說道:“從這兩人的字跡中,都能瞧出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
“李白寫字,筆觸奔放灑脫,筆鋒淩厲剛勁。”
“王維字體工整秀麗,透著一股寧靜雅致的氣息。”
這是他們生平第一次親眼見到李白的手稿,大家都感到格外新奇與珍貴。
翻來覆去的查看。
紀由遞出戶籍,“這是李白的戶籍。”
鄭教授接過發問:“部長,李白和王維他們個人的性格與他們詩詞中所展現出來的特質類似嗎?”
紀由思索片刻後迴答道:“差不多吧,現在他們才20歲,但是我感覺性格都已經定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