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安史之亂前夕
雙穿鑒寶:聽泉,你看龍椅不 作者:無敵水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333章 安史之亂前夕
紀由一路跟隨杜甫,先是在齊趙之地暢快漫遊,而後又一同返迴洛陽。
在這段漫長的相伴時光裏,他總算將杜甫的家境摸了個透徹。
杜甫的外祖母李氏,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女,身世尊貴非凡。
從父係來看,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這是與京兆韋氏並稱“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名門望族。
他的親生母親,出自五姓七望之一的清河崔氏。
隻可惜母親早逝,後來父親杜閑續娶,繼母同樣出身不凡,來自五姓七望之一的範陽盧氏。
而撫養杜甫長大的姑姑,嫁入了河東裴氏這樣的世家。
如此錯綜複雜又無比顯赫的家族關係,足見杜甫家中底蘊深厚,財富豐饒,在洛陽城堪稱一方豪族,平日裏行事大可以橫著走。
紀由怎麽也想不明白,這般強盛的士族之家,怎麽就陡然衰敗了呢?
杜甫竟會窮困到連自己的小兒子都被活活餓死?
這幾大家族在洛陽城勢力龐大,親戚遍布全城,隨便到哪家親戚那兒串個門,求得幾鬥米又怎會是難事?
一直到開元二十八年,紀由才終於知曉其中緣由。
這一年,杜甫的父親杜閑撒手人寰。
杜閑生前擔任兗州司馬,相當於如今的副廳級官員。
他的離世,使得家族的主要經濟來源瞬間斷絕。
家族的支柱轟然倒下,緊接著便是分家析產,原本豐厚的財產被分割得七零八落,逐漸稀釋。
杜甫作為長子需承擔家族責任,但未能及時獲得官職補充收入。
在經濟的重壓之下,杜甫不得不做出無奈之舉。
搬家。
他帶著家人,從陸渾莊搬到了土婁莊。
土婁莊靠近洛陽城,如此一來,能更便捷地參與各種求官活動,為自己爭取踏入仕途的機會。
同時,此地又臨近偃師杜氏祖塋,便於杜甫時常前往祭掃,維係與宗族之間的緊密聯係,延續家族的根脈傳承。
在這接連的變故與遷居過程中,紀由與杜甫朝夕相伴,能夠清晰且強烈地察覺到杜甫身上發生的顯著變化。
短短幾年,那個在泰山上寫下望嶽的人完全不複存在。
他好像戴著鐐銬跳舞。
......
天寶十四載,秋。
李白和王維早已辭官隱居過上了抱子弄孫的生活。
紀由將杜甫的妻兒帶到成都城安頓好後踏上尋找杜甫的路上。
古代文人真的很少有責任感強的。
真的。
自己妻兒都不管非要念書當官。
李白是一個,杜甫是一個。
但李白願意被改變,杜甫不願意。
43歲的杜甫還在為仕途所努力。
他太高傲了。
杜甫不讓紀由幫忙,想憑借自己的努力進入仕途。
紀由就這麽觀察了他十多年。
看著王維寫下《兵車行》揭露唐玄宗窮兵黷武政策,反映百姓被迫征兵的苦難。
寫下《麗人行》諷刺楊國忠兄妹的奢靡生活,批判權貴驕縱。
杜甫的詩一直沒有人認可。
盛唐時期,詩壇風格以浪漫主義、田園隱逸和邊塞豪情為主流。
杜甫這樣的風格,在當下的詩壇顯得格格不入,難以嶄露頭角。
就跟曆史一樣,距離太近無法評論。
等到宋朝的時候關於唐朝批判性的詩歌才能被傳播。
沒有那麽多時間讓杜甫施展抱負了。
今年冬天,帝國潛藏已久的危機以最激烈的方式席卷眾人。
大唐絢爛盛景的泡沫就會被刺破。
長安不再是那座流光溢彩的都城。
安史之亂。
爆發。
......
紀由踏上尋找杜甫的路途時,時節已悄然臨近冬日。
天空中時常陰雲密布,冷風如刀般割著行人的麵頰。
戰亂前夕,貴族們依舊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華美的府邸中,夜夜笙歌,絲竹之音不絕於耳。
貴族們身著綾羅綢緞,在燈火輝煌的宴會上推杯換盞。
而百姓們已經被波及。
糧價如同脫韁的野馬瘋狂上漲,原本勉強能夠維持生計的家庭,麵對飛漲的物價,變得束手無策。
家中存糧迅速見底,為了糊口,百姓們不得不賤賣家當,可即便如此,換來的錢也難以買到足夠的糧食。
許多人拖家帶口,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踏上未知的路途,成為流離失所的流民。
他們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眼中滿是迷茫與恐懼。
道路上,隨處可見扶老攜幼、步履蹣跚的身影,孩子們因饑餓而發出的啼哭聲。
杜甫窩在別人家門口還在一筆一劃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紀由一把將他扯起來,“跟我走。”
杜甫先是一驚,手中毛筆掉落,墨汁在粗糙地麵洇開一片,恰似此刻混亂的世道。
“玄微兄,你怎麽在這?”
“你先不管。”紀由直接伸手撿地上的手稿,這些比杜甫的命還重要。
杜甫望著眼前混亂的一切,喃喃自語道:“這還是那個曾經繁華昌盛的大唐嗎?”
紀由快速地將手稿撿起,一股腦地塞進自己的兜裏,然後說道:“要打仗了,你趕緊去成都城找你的妻兒。”
杜甫一聽,心中湧起一股擔憂,同時又有些不舍,問道:“那你呢?”
紀由毫不猶豫地迴答:“我去長安。”
杜甫一聽,下意識地說道:“那我也去。”
“你去長安也沒官可當!打起仗來,唐玄宗肯定會逃離長安的。”
杜甫一聽那豈不是更容易當官了?這麽落魄自己還去投奔。
紀由和杜甫相處的時間太久了,一撅屁股就知道他拉什麽屎。
“你真是瘋了!魔怔了!杜子美。”
紀由真是對曆史上這些有名的詩人祛魅了,龜毛的王維,低情商的李白,嗷卵強的杜甫。
真的強。
紀由以前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時候還罵過那些熊孩子。
勾八真是。
他看著杜甫冥頑不靈的模樣,火直冒。
很久,很久沒有這麽生氣過了。
別說掀茅草了,紀由恨不得直接掀起杜甫的頭蓋骨。
究竟是怎樣的想法,能這樣一門心思地隻想著去長安求官,全然不顧自身安危與家人。
真的氣的人肝疼啊。
“啊!!!!”紀由無能狂怒!
紀由一路跟隨杜甫,先是在齊趙之地暢快漫遊,而後又一同返迴洛陽。
在這段漫長的相伴時光裏,他總算將杜甫的家境摸了個透徹。
杜甫的外祖母李氏,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女,身世尊貴非凡。
從父係來看,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這是與京兆韋氏並稱“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名門望族。
他的親生母親,出自五姓七望之一的清河崔氏。
隻可惜母親早逝,後來父親杜閑續娶,繼母同樣出身不凡,來自五姓七望之一的範陽盧氏。
而撫養杜甫長大的姑姑,嫁入了河東裴氏這樣的世家。
如此錯綜複雜又無比顯赫的家族關係,足見杜甫家中底蘊深厚,財富豐饒,在洛陽城堪稱一方豪族,平日裏行事大可以橫著走。
紀由怎麽也想不明白,這般強盛的士族之家,怎麽就陡然衰敗了呢?
杜甫竟會窮困到連自己的小兒子都被活活餓死?
這幾大家族在洛陽城勢力龐大,親戚遍布全城,隨便到哪家親戚那兒串個門,求得幾鬥米又怎會是難事?
一直到開元二十八年,紀由才終於知曉其中緣由。
這一年,杜甫的父親杜閑撒手人寰。
杜閑生前擔任兗州司馬,相當於如今的副廳級官員。
他的離世,使得家族的主要經濟來源瞬間斷絕。
家族的支柱轟然倒下,緊接著便是分家析產,原本豐厚的財產被分割得七零八落,逐漸稀釋。
杜甫作為長子需承擔家族責任,但未能及時獲得官職補充收入。
在經濟的重壓之下,杜甫不得不做出無奈之舉。
搬家。
他帶著家人,從陸渾莊搬到了土婁莊。
土婁莊靠近洛陽城,如此一來,能更便捷地參與各種求官活動,為自己爭取踏入仕途的機會。
同時,此地又臨近偃師杜氏祖塋,便於杜甫時常前往祭掃,維係與宗族之間的緊密聯係,延續家族的根脈傳承。
在這接連的變故與遷居過程中,紀由與杜甫朝夕相伴,能夠清晰且強烈地察覺到杜甫身上發生的顯著變化。
短短幾年,那個在泰山上寫下望嶽的人完全不複存在。
他好像戴著鐐銬跳舞。
......
天寶十四載,秋。
李白和王維早已辭官隱居過上了抱子弄孫的生活。
紀由將杜甫的妻兒帶到成都城安頓好後踏上尋找杜甫的路上。
古代文人真的很少有責任感強的。
真的。
自己妻兒都不管非要念書當官。
李白是一個,杜甫是一個。
但李白願意被改變,杜甫不願意。
43歲的杜甫還在為仕途所努力。
他太高傲了。
杜甫不讓紀由幫忙,想憑借自己的努力進入仕途。
紀由就這麽觀察了他十多年。
看著王維寫下《兵車行》揭露唐玄宗窮兵黷武政策,反映百姓被迫征兵的苦難。
寫下《麗人行》諷刺楊國忠兄妹的奢靡生活,批判權貴驕縱。
杜甫的詩一直沒有人認可。
盛唐時期,詩壇風格以浪漫主義、田園隱逸和邊塞豪情為主流。
杜甫這樣的風格,在當下的詩壇顯得格格不入,難以嶄露頭角。
就跟曆史一樣,距離太近無法評論。
等到宋朝的時候關於唐朝批判性的詩歌才能被傳播。
沒有那麽多時間讓杜甫施展抱負了。
今年冬天,帝國潛藏已久的危機以最激烈的方式席卷眾人。
大唐絢爛盛景的泡沫就會被刺破。
長安不再是那座流光溢彩的都城。
安史之亂。
爆發。
......
紀由踏上尋找杜甫的路途時,時節已悄然臨近冬日。
天空中時常陰雲密布,冷風如刀般割著行人的麵頰。
戰亂前夕,貴族們依舊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華美的府邸中,夜夜笙歌,絲竹之音不絕於耳。
貴族們身著綾羅綢緞,在燈火輝煌的宴會上推杯換盞。
而百姓們已經被波及。
糧價如同脫韁的野馬瘋狂上漲,原本勉強能夠維持生計的家庭,麵對飛漲的物價,變得束手無策。
家中存糧迅速見底,為了糊口,百姓們不得不賤賣家當,可即便如此,換來的錢也難以買到足夠的糧食。
許多人拖家帶口,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踏上未知的路途,成為流離失所的流民。
他們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眼中滿是迷茫與恐懼。
道路上,隨處可見扶老攜幼、步履蹣跚的身影,孩子們因饑餓而發出的啼哭聲。
杜甫窩在別人家門口還在一筆一劃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紀由一把將他扯起來,“跟我走。”
杜甫先是一驚,手中毛筆掉落,墨汁在粗糙地麵洇開一片,恰似此刻混亂的世道。
“玄微兄,你怎麽在這?”
“你先不管。”紀由直接伸手撿地上的手稿,這些比杜甫的命還重要。
杜甫望著眼前混亂的一切,喃喃自語道:“這還是那個曾經繁華昌盛的大唐嗎?”
紀由快速地將手稿撿起,一股腦地塞進自己的兜裏,然後說道:“要打仗了,你趕緊去成都城找你的妻兒。”
杜甫一聽,心中湧起一股擔憂,同時又有些不舍,問道:“那你呢?”
紀由毫不猶豫地迴答:“我去長安。”
杜甫一聽,下意識地說道:“那我也去。”
“你去長安也沒官可當!打起仗來,唐玄宗肯定會逃離長安的。”
杜甫一聽那豈不是更容易當官了?這麽落魄自己還去投奔。
紀由和杜甫相處的時間太久了,一撅屁股就知道他拉什麽屎。
“你真是瘋了!魔怔了!杜子美。”
紀由真是對曆史上這些有名的詩人祛魅了,龜毛的王維,低情商的李白,嗷卵強的杜甫。
真的強。
紀由以前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時候還罵過那些熊孩子。
勾八真是。
他看著杜甫冥頑不靈的模樣,火直冒。
很久,很久沒有這麽生氣過了。
別說掀茅草了,紀由恨不得直接掀起杜甫的頭蓋骨。
究竟是怎樣的想法,能這樣一門心思地隻想著去長安求官,全然不顧自身安危與家人。
真的氣的人肝疼啊。
“啊!!!!”紀由無能狂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