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第一個小弟
雙穿鑒寶:聽泉,你看龍椅不 作者:無敵水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保守派今個在廨房內聚齊了。
青磚墁地間浮動著沉水香的餘韻,卻壓不住滿室焦灼。
六曲屏風後的紫檀木案幾上,茶湯早已涼透,盞底凝結的茶膏如同眾人眉間化不開的愁緒。
焦慮啊!是真焦慮。
最焦慮的還得是禦史中丞。
作為紀由的直係下屬,自己這次擅自彈劾且繞過紀由的行為,無疑是狠狠打了紀由的臉。
想到日後在禦史台的日子,他就覺得頭皮發麻,背脊發涼。
“商量出辦法沒有啊?”禦史中丞停下腳步,急切地問道,“我還有活要幹,總不能就這麽等著被收拾吧?”
司馬光坐在一旁,臉色陰沉,輕輕歎了口氣:“唉,此次確實是咱們考慮不周。”
“本想借漕糧案立威,卻沒想到引出這麽多麻煩。”
“可不是嘛,誰能想到那廝這麽小心眼,還非要恢複三司會審。”另一位官員也忍不住抱怨起來,“這權力一分化,咱們的利益可就受損了。”
“這心眼子真是太小了,寧願得罪所有人都要報複迴來。”
一位年長的官員捋了捋胡須,緩緩開口道:“如今之計,隻能想辦法緩和與睿親王的關係。”
“禦史中丞,你是他的下屬,理應主動去賠罪,態度一定要誠懇。”
“可這次......”禦史中丞咬了咬牙,“我也是按照各位大人的吩咐行事,如今出了事,卻讓我獨自承擔,這......”
這抱怨的話一出在座的人都很氣。
“你是禦史中丞不叫你彈劾叫誰彈劾?”一個官員說:“你的官職也是咱們一起推上來的。”
禦史中丞聽到這話隻能服軟,“賠罪他會接受嗎?”
“不管他接不接受,這罪你都得去賠。”司馬光皺著眉頭,“不然,你在禦史台怕是待不下去了。”
禦史中丞咬了咬牙,點了點頭:“好吧,我去試試。”
“可要是他還是不肯原諒我,那可怎麽辦?”
“走一步看一步吧。”那位年長的官員站起身來,拍了拍禦史中丞的肩膀,“你盡量爭取他的諒解,我們也會在朝堂上想辦法,找機會緩和與他的關係。”
“隻要咱們團結一致,他也不能把我們怎麽樣。”
“我有李沆真跡,那這個行嗎?”禦史中丞說:“你們也出出力啊!”
李沆是宋太宗、宋真宗時期的名相,七歲能屬文,十歲通曉五經大義。
享年五十八歲,獲贈太尉、中書令,諡號“文靖”。
1配享太廟。
這真跡不便宜啊!
在座人看出來了,他很有賠罪的心。
禦史中丞並非是個貪財之人,甚至可以說是有些摳門,在同僚間極少設宴宴請他人。
他的法定收入雖足以維持優渥的生活,可也沒有太多閑錢去揮霍。
身為從三品官員,他每月能支領 45貫錢,春冬兩季還各有 20匹絹和 1匹羅的賞賜。
此外,每月還有 20石(約合今 1200公斤)的糧食供應,其中包含粳米、小麥等細糧。
這些收入看似不少,但實際開銷卻也不小。
宅邸的維護需要費用,雇傭仆役的薪酬是一筆固定支出,節慶時的贈禮更是人情往來必不可少的部分。
再加上他自己對書籍的購置、書畫的收藏有著濃厚的興趣,這都是需要花錢的地方。
更不用說,他還得給老婆女兒購買首飾,討她們歡心。
禦史中丞:“行不行?說話啊!”
“我是真不知道該拿出什麽東西了。”
“送太輕了,怕別人覺得我誠意不夠。”
“送太重了,我又實在拿不出來。”
“行,怎麽不行。”司馬光:“我們一人再給你貼一點。”
挑唆他人去開罪,事後卻將爛攤子一股腦丟給人家,長此以往,內部必然離心離德,爆發內訌。
禦史中丞這才滿意地轉身,邁著碎步匆匆迴禦史台的廨房。
東京城的衙署裏,各個部門分據不同的辦公區域,禦史台的建築透著股冷峻肅殺之氣。
紀由斜靠在寬大的椅子上,一條腿悠閑地翹著,手中把玩著象牙笏板。
聽見門口傳來細微的腳步聲,抬眼望去,就見禦史中丞弓著身子,戰戰兢兢地走了進來。
“殿下吃了嗎?”禦史中丞賠著笑,聲音裏帶著一絲刻意的熱絡。
紀由將笏板往桌上一擱,“食不下飯啊!”
“你吃的下飯嗎?”
禦史中丞其實還不太餓,如果餓了也是能吃得下的。
他敢說嗎?
禦史中丞將搜刮來的禮物明目張膽遞給紀由,“殿下,這是下官的小小心意。”
“今日得罪了。”
私底下給那就是收受賄賂,光明正大那就是賠罪禮。
紀由打開箱子看了一眼,基本上都是字畫、瓷器。
“禮物我收下了,心意你拿迴去。”
禦史中丞:“啊?”是不是說反了啊?
他反應過來說:“殿下,是下官糊塗,一時鬼迷心竅,才犯下大錯。”
“下官懊悔萬分,恨不得抽自己幾個耳光。”
“特來向殿下請罪,求殿下責罰。”
紀由瞥了他一眼,慢悠悠地說:“抽吧,我看著你抽。”
禦史中丞好歹身為三品官員,平日裏在朝堂上也算有頭有臉,哪曾受過這般屈辱?
但穿小鞋還是挨巴掌?
——————————————
1配享太廟:
太廟這個地方最早隻是供奉皇室先祖以及曆代皇帝的地方,相當於皇家家祠。
後來皇後和宗室子弟或者大功臣的神位如果得到了皇帝的允許,也是可以供奉在太廟。
皇上和皇子皇孫們基本上每年都會有祭祀活動,每次到太廟祭祀祖先的時候給先皇們上香磕頭,順帶著就拜了那些配享太廟的臣子們。
臣子們生前還是給皇上俯首稱臣做牛做馬的,死後曆代皇帝都來給他們磕頭上香。
配享太廟也就成了臣子們能獲得的最高殊榮,這種待遇從魏晉時期就開始有臣子享用了。
隻不過配享太廟說到底也隻是個死後哀榮,也就是麵子上好聽,並不能像爵位那樣帶來實質性的好處。
家族後代犯了事還可能把祖宗從太廟裏搬出來。
青磚墁地間浮動著沉水香的餘韻,卻壓不住滿室焦灼。
六曲屏風後的紫檀木案幾上,茶湯早已涼透,盞底凝結的茶膏如同眾人眉間化不開的愁緒。
焦慮啊!是真焦慮。
最焦慮的還得是禦史中丞。
作為紀由的直係下屬,自己這次擅自彈劾且繞過紀由的行為,無疑是狠狠打了紀由的臉。
想到日後在禦史台的日子,他就覺得頭皮發麻,背脊發涼。
“商量出辦法沒有啊?”禦史中丞停下腳步,急切地問道,“我還有活要幹,總不能就這麽等著被收拾吧?”
司馬光坐在一旁,臉色陰沉,輕輕歎了口氣:“唉,此次確實是咱們考慮不周。”
“本想借漕糧案立威,卻沒想到引出這麽多麻煩。”
“可不是嘛,誰能想到那廝這麽小心眼,還非要恢複三司會審。”另一位官員也忍不住抱怨起來,“這權力一分化,咱們的利益可就受損了。”
“這心眼子真是太小了,寧願得罪所有人都要報複迴來。”
一位年長的官員捋了捋胡須,緩緩開口道:“如今之計,隻能想辦法緩和與睿親王的關係。”
“禦史中丞,你是他的下屬,理應主動去賠罪,態度一定要誠懇。”
“可這次......”禦史中丞咬了咬牙,“我也是按照各位大人的吩咐行事,如今出了事,卻讓我獨自承擔,這......”
這抱怨的話一出在座的人都很氣。
“你是禦史中丞不叫你彈劾叫誰彈劾?”一個官員說:“你的官職也是咱們一起推上來的。”
禦史中丞聽到這話隻能服軟,“賠罪他會接受嗎?”
“不管他接不接受,這罪你都得去賠。”司馬光皺著眉頭,“不然,你在禦史台怕是待不下去了。”
禦史中丞咬了咬牙,點了點頭:“好吧,我去試試。”
“可要是他還是不肯原諒我,那可怎麽辦?”
“走一步看一步吧。”那位年長的官員站起身來,拍了拍禦史中丞的肩膀,“你盡量爭取他的諒解,我們也會在朝堂上想辦法,找機會緩和與他的關係。”
“隻要咱們團結一致,他也不能把我們怎麽樣。”
“我有李沆真跡,那這個行嗎?”禦史中丞說:“你們也出出力啊!”
李沆是宋太宗、宋真宗時期的名相,七歲能屬文,十歲通曉五經大義。
享年五十八歲,獲贈太尉、中書令,諡號“文靖”。
1配享太廟。
這真跡不便宜啊!
在座人看出來了,他很有賠罪的心。
禦史中丞並非是個貪財之人,甚至可以說是有些摳門,在同僚間極少設宴宴請他人。
他的法定收入雖足以維持優渥的生活,可也沒有太多閑錢去揮霍。
身為從三品官員,他每月能支領 45貫錢,春冬兩季還各有 20匹絹和 1匹羅的賞賜。
此外,每月還有 20石(約合今 1200公斤)的糧食供應,其中包含粳米、小麥等細糧。
這些收入看似不少,但實際開銷卻也不小。
宅邸的維護需要費用,雇傭仆役的薪酬是一筆固定支出,節慶時的贈禮更是人情往來必不可少的部分。
再加上他自己對書籍的購置、書畫的收藏有著濃厚的興趣,這都是需要花錢的地方。
更不用說,他還得給老婆女兒購買首飾,討她們歡心。
禦史中丞:“行不行?說話啊!”
“我是真不知道該拿出什麽東西了。”
“送太輕了,怕別人覺得我誠意不夠。”
“送太重了,我又實在拿不出來。”
“行,怎麽不行。”司馬光:“我們一人再給你貼一點。”
挑唆他人去開罪,事後卻將爛攤子一股腦丟給人家,長此以往,內部必然離心離德,爆發內訌。
禦史中丞這才滿意地轉身,邁著碎步匆匆迴禦史台的廨房。
東京城的衙署裏,各個部門分據不同的辦公區域,禦史台的建築透著股冷峻肅殺之氣。
紀由斜靠在寬大的椅子上,一條腿悠閑地翹著,手中把玩著象牙笏板。
聽見門口傳來細微的腳步聲,抬眼望去,就見禦史中丞弓著身子,戰戰兢兢地走了進來。
“殿下吃了嗎?”禦史中丞賠著笑,聲音裏帶著一絲刻意的熱絡。
紀由將笏板往桌上一擱,“食不下飯啊!”
“你吃的下飯嗎?”
禦史中丞其實還不太餓,如果餓了也是能吃得下的。
他敢說嗎?
禦史中丞將搜刮來的禮物明目張膽遞給紀由,“殿下,這是下官的小小心意。”
“今日得罪了。”
私底下給那就是收受賄賂,光明正大那就是賠罪禮。
紀由打開箱子看了一眼,基本上都是字畫、瓷器。
“禮物我收下了,心意你拿迴去。”
禦史中丞:“啊?”是不是說反了啊?
他反應過來說:“殿下,是下官糊塗,一時鬼迷心竅,才犯下大錯。”
“下官懊悔萬分,恨不得抽自己幾個耳光。”
“特來向殿下請罪,求殿下責罰。”
紀由瞥了他一眼,慢悠悠地說:“抽吧,我看著你抽。”
禦史中丞好歹身為三品官員,平日裏在朝堂上也算有頭有臉,哪曾受過這般屈辱?
但穿小鞋還是挨巴掌?
——————————————
1配享太廟:
太廟這個地方最早隻是供奉皇室先祖以及曆代皇帝的地方,相當於皇家家祠。
後來皇後和宗室子弟或者大功臣的神位如果得到了皇帝的允許,也是可以供奉在太廟。
皇上和皇子皇孫們基本上每年都會有祭祀活動,每次到太廟祭祀祖先的時候給先皇們上香磕頭,順帶著就拜了那些配享太廟的臣子們。
臣子們生前還是給皇上俯首稱臣做牛做馬的,死後曆代皇帝都來給他們磕頭上香。
配享太廟也就成了臣子們能獲得的最高殊榮,這種待遇從魏晉時期就開始有臣子享用了。
隻不過配享太廟說到底也隻是個死後哀榮,也就是麵子上好聽,並不能像爵位那樣帶來實質性的好處。
家族後代犯了事還可能把祖宗從太廟裏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