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仆役知道一旁有人,聽得主人兩人談論之事甚為隱秘,便在一旁對中年書生和青年連使眼色,兩人卻談得專注,未曾瞧見,此時已將晚了,不禁愁眉苦臉。
卻見山腳下閃出兩人,一個十七八歲青年,麵目俊朗,一個十四五歲少女,卻是嬌美無限,正是劉誌、趙嫣二人。
中年書生見是兩個少年人,心中鬆了口氣,想來剛才所說無太多妨礙。但見得劉誌氣度不凡,十分貴氣,倒也不敢小覷,又見少女也非一般人物,恭聲問道,“不知兩位小友尊姓大名,可否見告?”
劉誌帝王之尊,不便直言相告姓名,又念在先前這中年人言語不敬,心下有氣,便不置可否,隻是看著中年書生三人。
“小弟姓蔡名邕,字伯喈,小弟這廂有禮了。”那青年說的十分有禮,又是對劉誌二人一躬,接著手向一旁側道,“這是家父,那位是家中仆役……”
趙嫣先前聽那中年人說劉誌壞話,頗感生氣,但聽到後來,知道其主要是怨恨梁冀,這伯伯不知誌哥哥也是痛恨梁冀,才遷怒誌哥哥。她生性良善,雖是父母亡故,而所遇之人如樊大嬸、曹騰皆對其關愛有加,而劉誌更是對她深情一片,對一切人皆以好處猜度,又感這青年十分恭敬,便也不計前嫌,看了眼劉誌說道。
“小女子父家姓趙,蔡伯伯,蔡兄,你們好,這位……”趙嫣對二人還了一禮,雙眼望向劉誌,她不知劉誌是否欲告知姓名,自己便不說。
“孤……姓劉。”劉誌先前的“孤”字卻說得極輕極快,那三人都為聽見,趙嫣卻心中噗嗤一樂。
“原來是劉兄和趙姑娘,在此荒野中相遇,實是有緣。”蔡邕見劉誌不願說自己姓名,也不以為怪,說道。
“我二人欲向西行,隻因途中與家中仆役失散了,便在此處歇腳,等他們來尋我們……”劉誌淡淡說道,他想這父子二人定是奇怪他倆來曆,隻能說些,雖說“不盡”,卻算不上“不實”。
“小弟是陳留人氏,與父親亦是西行去郿縣,正值清明時節,父親和我便踏青而行,哪知小弟母親身染惡疾,家中下人便馳馬急來報之,隻能折迴……”這些剛才劉誌二人已約略聽了一些,便點點頭。
“劉兄和趙姑娘可是餓了?不妨與我父子二人共進些寒食如何,今日恰是寒食節。”蔡邕見二人身旁並未帶著包裹,便邀請道。
此時正值午時,劉誌二人心道原來昨日遇險後已過了一日,兩人昨夜便沒怎麽吃飯,可此時卻絲毫不覺饑餓,真是怪了。但都覺應該吃些東西,便答應了。
見那仆役從馬上拿下一個竹籃,翻出一張麻布席地鋪下,再擺好吃食,眾人分賓主落座,各人便分別進了些冷食。
待得幾人食罷,劉誌說道,“老伯剛才所言梁冀作惡多端、禍亂朝綱,真是罪大惡極!”那蔡姓中年書生因先前所說恐被二人聽到,心下略感墜墜,此時聽這青年也如此說,心中略安,報以微笑。
“可是我聽聞那梁太後已然賓天,又以還政於皇帝,不知老伯認為當今聖上如何?”隻因適才這中年書生說劉誌年幼無德,劉誌一直耿耿於懷,這時便忍不住問道。
“吾等黔首百姓怎敢妄議天子,公子說笑了。”中年書生雖剛正,卻也不好在外人前講論天子,此時還處京都左近,若是言有不慎,全家遭殃,因此並不答劉誌所言。
“老伯適才說天子年幼,也是幾年前的了,而今天子繼祖宗之誌,學先聖之言,德行不虧,有朝一日,定會將這梁氏滿門奸佞殺的一個不留!”那中年書生聽劉誌此語,心下大驚,此子竟敢說這等話,倒是與我言誌相合,但少年人不知天高地厚,口沒遮攔。
趙嫣卻是看著愛郎雄心勃勃,堅毅認真的神情,又知鏟除梁氏是他夙願,對之更是深信不疑,心知日後定能實現,便一雙妙目凝視著劉誌,滿是激賞。
劉誌接著說道,“若是有一日,天子驅除了梁氏,蔡兄是胡司空的高弟,可願入朝為官哪?”劉誌聽蔡氏父子交談之時聽得蔡邕欲入仕為官,又不願歸入梁氏,顯不是隻求功名利祿之輩,是真心效忠漢室之人;再者此人又是胡廣的學生,想這胡廣雖說滑得很,卻有真才實學,這人此時未投入梁冀麾下,自己親政,朝中勢力著實少得可憐,何不趁現在拉攏此人。
蔡邕聽劉誌如是說,心中驚詫無已,想劉誌與自己年歲相若,是何身份竟要自己為天子效力,看他如此說辭,是一心想報國的書生文士?是漢室宗親家的公子?抑或是天子派出四處招攬勢力的官差?這年紀又不像,他如何也想不到站在自己眼前的正是大漢天子本人。
蔡邕看劉誌麵色十分嚴肅,知他並非隨意問問。沉吟了片刻,正色說道,“若是他日聖上寬明,崇英逸偉,不墜於地,德弘者建宰相而裂土,才羨者荷榮祿而蒙賜。盍亦迴塗要至,輯當世之利,定不拔之功,榮家宗於此時,遺不滅之令蹤?何為守困而不通達耶?”
蔡邕所說的是若是今後天子寬厚聖明,能崇敬英傑,使人才暢意,不會墜入塵土中而不為人所見,那麽德行盛大者便能建功封為宰相列土封疆,才智超凡者安心享受榮祿接受恩賞。若真能如此,我怎還會堅守貧苦卻不為建立功業,光宗耀祖,留下美名呢。
蔡邕又道,“故伊摯有負鼎之衒,仲尼設執鞭之言,甯子有清商之歌,百裏有豢牛之事。夫如是,則聖哲之通趣,古人之明誌也。小子何德,敢不效法?”
說的是,商時伊尹背負烹鼎炫耀自薦,孔子亦曾設想自己充當那手執鞭子的低下隨從而謀求富貴,寧戚低唱淒冷的逆旅之歌以求引人注目,百裏奚為見秦穆公甘心卑身喂牛。這些皆是古代聖賢的所做,依此表麵自己的誌向。蔡邕以先賢做比,便是說自己他日願效仿先賢效忠漢室。
劉誌和趙嫣二人聽蔡邕如此說,都不禁心下讚歎,“此子不愧為胡廣門生,才識過人。”劉誌更是心中大慰,若能得此人,實是大助。
卻在這時,一旁中年書生卻淡淡說道,“吾兒錯了,所謂睹暖昧之利,而忘昭哲之害;專必成之功,而忽蹉跌之敗者已。昔自太極,君臣始基,有羲皇之洪守,唐、虞之至時。三代之隆,亦有緝熙,五伯扶徽,勤而撫之。於斯已降,天網縱,人紘馳,王塗壞,太極陁,君臣土崩,上下瓦解。於是智者聘詐,辯者馳說。武夫奮略,戰士講銳。”
這中年書生卻說,“孩子,你隻看到這模糊不明的眼前之利,卻忘記清晰明楚的災害;隻心係能建立的功業,卻忽視失足跌落的危害。”
蔡邕聽父親如此說,不由拱手對中年書生說道,“求父親教誨!”
中年書生緩緩說道,“往昔天地之始,君臣初建,有伏羲氏的長久安寧,堯舜以致頂峰,而後夏商周三代亦有興盛之時,接著春秋之時五霸扶持弱周,但在那之後,卻法網廢棄,道德崩壞,王道不再,君臣間秩序瓦解。那時起智謀之士巧施權詐之術,善辨者四處遊說鼓吹,武夫妄逞勇猛,戰士隻四處征戰殺戮。”
中年書生又道,“或畫一策而綰萬金,或談崇朝而錫瑞珪。連衡者六印磊落,合從者駢組流離。隆貴翕習,積富無崖,據巧蹈機,以忘其危。夫華離蔕而萎,條去幹而枯,女冶容而淫,士背道而辜。人毀其滿,神疾其邪,利端始萌,害漸亦牙。”
“有人因謀劃一條妙策而身纏萬貫,有人因一朝遊說受賞優厚。那連橫的蘇秦佩六國相印聲勢顯赫,合縱的張儀也是腰間掛印光彩耀目。猛然得到許多尊貴,財富無法計數,隻投機取巧,而將種種災禍忘卻。鮮花離開花蒂就枯萎,枝條脫離樹木便死亡。女子打扮得妖冶便放縱,士人若是背棄了聖道便會受罪。人人詆毀他們的名利,神明憎恨他們的行徑,福利方才顯現,禍患也已萌芽。”
這一番話說得一旁劉誌深深皺眉,心中恨道,“這廝當真可惡,初時說朕年幼無德,朕方勸得他兒子心動,他便當頭潑冷水,說這事非但無功,反而禍患重重,豈有此理。”便陰沉著臉,卻看蔡邕如何答複。
蔡邕方才滿腔熱血卻被父親幾句話說得冷了大半,心中一念父親所說並非沒有道理,當今梁氏勢大,非是自己不願為漢室分憂,連老師都隻能屈服在梁氏之下,我又能做何事?未建其功反先受其害,而今母親又患惡疾,須以孝為先,皺眉沉思良久歎道,“父親說的是,兒還是迴家專心奉養母親。”
“劉兄,待得他日主聖治清,小弟定當竭盡己力,報效朝廷。”蔡邕轉身對劉誌道。
“好一個‘他日主聖治清’!”劉誌看蔡邕如此,已知他心意,冷哼一聲,便不再搭理蔡氏父子,所謂話不投機,半句也多。
中年書生見再在此逗留也是自討無趣,便和劉誌兩人告辭而去,劉誌竟不再搭理,趙嫣對蔡氏父子又一禮道,“多謝蔡伯伯、蔡兄的飯食。”她見劉誌不悅,也不敢多說,目送三人一馬遠去。
卻見山腳下閃出兩人,一個十七八歲青年,麵目俊朗,一個十四五歲少女,卻是嬌美無限,正是劉誌、趙嫣二人。
中年書生見是兩個少年人,心中鬆了口氣,想來剛才所說無太多妨礙。但見得劉誌氣度不凡,十分貴氣,倒也不敢小覷,又見少女也非一般人物,恭聲問道,“不知兩位小友尊姓大名,可否見告?”
劉誌帝王之尊,不便直言相告姓名,又念在先前這中年人言語不敬,心下有氣,便不置可否,隻是看著中年書生三人。
“小弟姓蔡名邕,字伯喈,小弟這廂有禮了。”那青年說的十分有禮,又是對劉誌二人一躬,接著手向一旁側道,“這是家父,那位是家中仆役……”
趙嫣先前聽那中年人說劉誌壞話,頗感生氣,但聽到後來,知道其主要是怨恨梁冀,這伯伯不知誌哥哥也是痛恨梁冀,才遷怒誌哥哥。她生性良善,雖是父母亡故,而所遇之人如樊大嬸、曹騰皆對其關愛有加,而劉誌更是對她深情一片,對一切人皆以好處猜度,又感這青年十分恭敬,便也不計前嫌,看了眼劉誌說道。
“小女子父家姓趙,蔡伯伯,蔡兄,你們好,這位……”趙嫣對二人還了一禮,雙眼望向劉誌,她不知劉誌是否欲告知姓名,自己便不說。
“孤……姓劉。”劉誌先前的“孤”字卻說得極輕極快,那三人都為聽見,趙嫣卻心中噗嗤一樂。
“原來是劉兄和趙姑娘,在此荒野中相遇,實是有緣。”蔡邕見劉誌不願說自己姓名,也不以為怪,說道。
“我二人欲向西行,隻因途中與家中仆役失散了,便在此處歇腳,等他們來尋我們……”劉誌淡淡說道,他想這父子二人定是奇怪他倆來曆,隻能說些,雖說“不盡”,卻算不上“不實”。
“小弟是陳留人氏,與父親亦是西行去郿縣,正值清明時節,父親和我便踏青而行,哪知小弟母親身染惡疾,家中下人便馳馬急來報之,隻能折迴……”這些剛才劉誌二人已約略聽了一些,便點點頭。
“劉兄和趙姑娘可是餓了?不妨與我父子二人共進些寒食如何,今日恰是寒食節。”蔡邕見二人身旁並未帶著包裹,便邀請道。
此時正值午時,劉誌二人心道原來昨日遇險後已過了一日,兩人昨夜便沒怎麽吃飯,可此時卻絲毫不覺饑餓,真是怪了。但都覺應該吃些東西,便答應了。
見那仆役從馬上拿下一個竹籃,翻出一張麻布席地鋪下,再擺好吃食,眾人分賓主落座,各人便分別進了些冷食。
待得幾人食罷,劉誌說道,“老伯剛才所言梁冀作惡多端、禍亂朝綱,真是罪大惡極!”那蔡姓中年書生因先前所說恐被二人聽到,心下略感墜墜,此時聽這青年也如此說,心中略安,報以微笑。
“可是我聽聞那梁太後已然賓天,又以還政於皇帝,不知老伯認為當今聖上如何?”隻因適才這中年書生說劉誌年幼無德,劉誌一直耿耿於懷,這時便忍不住問道。
“吾等黔首百姓怎敢妄議天子,公子說笑了。”中年書生雖剛正,卻也不好在外人前講論天子,此時還處京都左近,若是言有不慎,全家遭殃,因此並不答劉誌所言。
“老伯適才說天子年幼,也是幾年前的了,而今天子繼祖宗之誌,學先聖之言,德行不虧,有朝一日,定會將這梁氏滿門奸佞殺的一個不留!”那中年書生聽劉誌此語,心下大驚,此子竟敢說這等話,倒是與我言誌相合,但少年人不知天高地厚,口沒遮攔。
趙嫣卻是看著愛郎雄心勃勃,堅毅認真的神情,又知鏟除梁氏是他夙願,對之更是深信不疑,心知日後定能實現,便一雙妙目凝視著劉誌,滿是激賞。
劉誌接著說道,“若是有一日,天子驅除了梁氏,蔡兄是胡司空的高弟,可願入朝為官哪?”劉誌聽蔡氏父子交談之時聽得蔡邕欲入仕為官,又不願歸入梁氏,顯不是隻求功名利祿之輩,是真心效忠漢室之人;再者此人又是胡廣的學生,想這胡廣雖說滑得很,卻有真才實學,這人此時未投入梁冀麾下,自己親政,朝中勢力著實少得可憐,何不趁現在拉攏此人。
蔡邕聽劉誌如是說,心中驚詫無已,想劉誌與自己年歲相若,是何身份竟要自己為天子效力,看他如此說辭,是一心想報國的書生文士?是漢室宗親家的公子?抑或是天子派出四處招攬勢力的官差?這年紀又不像,他如何也想不到站在自己眼前的正是大漢天子本人。
蔡邕看劉誌麵色十分嚴肅,知他並非隨意問問。沉吟了片刻,正色說道,“若是他日聖上寬明,崇英逸偉,不墜於地,德弘者建宰相而裂土,才羨者荷榮祿而蒙賜。盍亦迴塗要至,輯當世之利,定不拔之功,榮家宗於此時,遺不滅之令蹤?何為守困而不通達耶?”
蔡邕所說的是若是今後天子寬厚聖明,能崇敬英傑,使人才暢意,不會墜入塵土中而不為人所見,那麽德行盛大者便能建功封為宰相列土封疆,才智超凡者安心享受榮祿接受恩賞。若真能如此,我怎還會堅守貧苦卻不為建立功業,光宗耀祖,留下美名呢。
蔡邕又道,“故伊摯有負鼎之衒,仲尼設執鞭之言,甯子有清商之歌,百裏有豢牛之事。夫如是,則聖哲之通趣,古人之明誌也。小子何德,敢不效法?”
說的是,商時伊尹背負烹鼎炫耀自薦,孔子亦曾設想自己充當那手執鞭子的低下隨從而謀求富貴,寧戚低唱淒冷的逆旅之歌以求引人注目,百裏奚為見秦穆公甘心卑身喂牛。這些皆是古代聖賢的所做,依此表麵自己的誌向。蔡邕以先賢做比,便是說自己他日願效仿先賢效忠漢室。
劉誌和趙嫣二人聽蔡邕如此說,都不禁心下讚歎,“此子不愧為胡廣門生,才識過人。”劉誌更是心中大慰,若能得此人,實是大助。
卻在這時,一旁中年書生卻淡淡說道,“吾兒錯了,所謂睹暖昧之利,而忘昭哲之害;專必成之功,而忽蹉跌之敗者已。昔自太極,君臣始基,有羲皇之洪守,唐、虞之至時。三代之隆,亦有緝熙,五伯扶徽,勤而撫之。於斯已降,天網縱,人紘馳,王塗壞,太極陁,君臣土崩,上下瓦解。於是智者聘詐,辯者馳說。武夫奮略,戰士講銳。”
這中年書生卻說,“孩子,你隻看到這模糊不明的眼前之利,卻忘記清晰明楚的災害;隻心係能建立的功業,卻忽視失足跌落的危害。”
蔡邕聽父親如此說,不由拱手對中年書生說道,“求父親教誨!”
中年書生緩緩說道,“往昔天地之始,君臣初建,有伏羲氏的長久安寧,堯舜以致頂峰,而後夏商周三代亦有興盛之時,接著春秋之時五霸扶持弱周,但在那之後,卻法網廢棄,道德崩壞,王道不再,君臣間秩序瓦解。那時起智謀之士巧施權詐之術,善辨者四處遊說鼓吹,武夫妄逞勇猛,戰士隻四處征戰殺戮。”
中年書生又道,“或畫一策而綰萬金,或談崇朝而錫瑞珪。連衡者六印磊落,合從者駢組流離。隆貴翕習,積富無崖,據巧蹈機,以忘其危。夫華離蔕而萎,條去幹而枯,女冶容而淫,士背道而辜。人毀其滿,神疾其邪,利端始萌,害漸亦牙。”
“有人因謀劃一條妙策而身纏萬貫,有人因一朝遊說受賞優厚。那連橫的蘇秦佩六國相印聲勢顯赫,合縱的張儀也是腰間掛印光彩耀目。猛然得到許多尊貴,財富無法計數,隻投機取巧,而將種種災禍忘卻。鮮花離開花蒂就枯萎,枝條脫離樹木便死亡。女子打扮得妖冶便放縱,士人若是背棄了聖道便會受罪。人人詆毀他們的名利,神明憎恨他們的行徑,福利方才顯現,禍患也已萌芽。”
這一番話說得一旁劉誌深深皺眉,心中恨道,“這廝當真可惡,初時說朕年幼無德,朕方勸得他兒子心動,他便當頭潑冷水,說這事非但無功,反而禍患重重,豈有此理。”便陰沉著臉,卻看蔡邕如何答複。
蔡邕方才滿腔熱血卻被父親幾句話說得冷了大半,心中一念父親所說並非沒有道理,當今梁氏勢大,非是自己不願為漢室分憂,連老師都隻能屈服在梁氏之下,我又能做何事?未建其功反先受其害,而今母親又患惡疾,須以孝為先,皺眉沉思良久歎道,“父親說的是,兒還是迴家專心奉養母親。”
“劉兄,待得他日主聖治清,小弟定當竭盡己力,報效朝廷。”蔡邕轉身對劉誌道。
“好一個‘他日主聖治清’!”劉誌看蔡邕如此,已知他心意,冷哼一聲,便不再搭理蔡氏父子,所謂話不投機,半句也多。
中年書生見再在此逗留也是自討無趣,便和劉誌兩人告辭而去,劉誌竟不再搭理,趙嫣對蔡氏父子又一禮道,“多謝蔡伯伯、蔡兄的飯食。”她見劉誌不悅,也不敢多說,目送三人一馬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