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太湖
跟著莫大遊曆笑傲江湖 作者:青梅綠茶殺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迴到船上,已是黃昏。在江陰一連待了五日,也是時候繼續啟程了。
賽龍舟就不看了,主要是不能參與。人家參賽的都是各鄉各鎮的青壯組隊,訓練多日團結一心配合無間,根本不缺人,外鄉人擠不進去。
對長養在嶽陽的師兄弟幾個來說,光看很沒意思,擼起袖子下去劃才算參與,才算是真正的熱鬧刺激。
而且洞庭湖上更精彩的都有,屈原可是楚國人,荊楚大地上的人民隻會更敬仰愛戴他。
在黃昏日落中,大家解下纜繩,搖櫓劃槳。兩條船一前一後,在夕陽的紅霞下,在閃動的橘波裏,緩緩去向莽莽蒼青的遠山闕隙。
兩條船並不好劃,人手不夠,又請不到願意出遠門的船工,林風庭隻得買下五個奴隸,讓他們幫忙幹劃船搖櫓張帆掃地這種粗活。
不過夥食和待遇可不是人伢子那裏能比的,豬肉魚蝦米飯頓頓有,大家吃什麽他們就吃什麽。此外還發了新衣被褥和工錢,不按奴仆對待,隻拿他們當做雇工。
沿五瀉水直入太湖,五瀉水也稱“涇河”、“運河”、“漕河”,是長江入太湖的主要水道之一。
太湖是海跡湖,原是一處海灣,不過在長江帶來的流沙堆積之下,海灣被封閉,離大海越來越遠。水質也逐漸淡化,最終成為了一個淡水湖。
到太湖,就不得不說鼎鼎大名的太湖石了。
“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為三益之友。”
這是蘇軾的話,梅、竹、石,三者並列,都是園藝中的常客,也是文人雅士最喜最愛之物。
鄭板橋也言:
“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
石的地位可見矣。
蘇軾又言:
“米元章(米芾)論石,曰瘦、曰縐、曰漏、曰透,可謂盡石之妙矣。”
作為景觀石,太湖石的“皺、漏、透、瘦”是其有別於其它景觀石的特點,通透玲瓏,姿態萬千。
宋人愛太湖石,米芾跪石稱丈,拜石稱兄,抱石而眠。曾幾也寫詩稱讚:
“濟勝初無具,搜奇隻此間。飛來太湖石,坐我洞庭山。麵麵成窗戶,峰峰出髻鬟。寓居端欠此,頗欲載之還。”
“頗欲載之還”,石頭太重,曾幾想搬卻搬不動,可是皇帝可以啊!
徽宗更愛太湖石,雖是帝王,卻在他的作品中呈現出一種文人心態。
他的一生山水花鳥成癡,書則瘦筋,畫則花鳥山石。工筆重彩,取向細膩寫實,精致莊重,卻又不失意境,給人詩意與靈性。這樣的他自然和米芾一樣,抵抗不了奇石的魅力。
他的《怪石詩貼》如今正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殊狀難名各蔽虧。高低崒屼鬪巍巍。直疑伏獸身將動。常恐長蛟勢欲飛。□裂幾層蒼檜(氵齒)。凝嵐四接老鬆圍。名封三品非無美。飲羽曾令壯奮威。”
(有一個字已經缺失,辨識不清,有個字則打不出來,應當沒有收錄進現代字典之中。)
賞石玩石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但這種文化也是不斷發展的。初是賞玩石之形,後則更進一步,品味石之意,“得意”而“忘形”,“得魚”而“忘筌”。
從美學觀點上講,是以意相石,移人之情致於石上,石則是誘使人散發情致的鑰匙。
“‘米元章論石,曰瘦、曰縐、曰漏、曰透,可謂盡石之妙矣。’東坡又曰‘石文而醜’。一‘醜’字則石之千態萬狀,皆從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為好,而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東坡胸次,其造化之爐冶乎!燮畫此石,醜石也。醜而雄,醜而秀。”
這是鄭板橋的話,“醜而雄,醜而秀”。可凡是醜怪之物,多為人所厭憎,太湖石為什麽能獲得人們的喜歡?因其奇?奇到能引發人心中潛藏的詩性詩意?
不止如此,既受廣愛,醜嗎?根本不醜!醜石論是愛石論,愛石而不說愛字罷了。
太湖三白也是名滿天下了,白魚、銀魚、白蝦。吃太湖三白,以春夏之交、初秋之際最好。此時已是農曆三月十六,也差不多是時候了。
白魚是肉食性魚類,肉質鮮美緊致不腥,很受歡迎。不過出水即死,要想吃得好,還得坐在船上,等魚一出水就立馬放血摳腮刮鱗去腸上鍋清蒸,
銀魚也是出水即死,其小巧剔透,熟製後晶瑩潔白。其無骨無刺無鱗甚至“無腸”,食用十分方便,撈上來隻需用清水衝一下就可以下鍋了。
銀魚適合煎炸,炸完後外焦裏嫩,有金黃色魚皮鍋巴的焦香又有魚的鮮香嫩爽,下飯又下酒。
白蝦和銀魚一樣,活的時候通體透明,死了則會變得瑩潤潔白。其皮薄而肉多,滋味鮮甜亦不腥。隻要不怕寄生蟲,生吃活嚼都十分過癮。
可捕魚可不是份簡單的活計,銀魚太小,想把它們撈上來必須要用細密的小網。
可網眼小了,編網的線也必須夠細才做得到。古人織網通常用麻類纖維,可麻類纖維壽命卻不行,泡水易壞,所以說“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想要網不壞,就得及時曬幹。
想要編織細網,在材料受限的情況下難度可想而知。就是把網編出來了,又能用上多久?網到一條大魚,那就是一個大洞。
可這個時代缺大魚嗎?根本不缺!所以銀魚不好買到,同時也很貴。若想吃到最鮮活的,那還得是自己現撈。
林風庭把船靠岸,便花了高價從一處漁市上購得一張捕銀魚的好網,又買了三個竹編的蝦籠。
還別說,這蝦籠編得還不錯,又結實又美觀,和綠竹翁的手藝有得一拚了。
不過洛陽城外那個老篾匠已經不在,不知道那片竹林和那處竹屋有了新的主人沒有。也或許已經破敗,落滿風雨塵埃。
捕魚捕蝦要到晚上了。白蝦晝潛夜行,至少要等一夜才可以起籠。銀魚白天不好網,可以在晚上用火光吸引。
不過大家不熟悉太湖,那些老漁民也不會輕易告知外人哪裏魚蝦多。想要捕到魚,就得趁傍晚,厚著臉皮跟著湖上漁船的火光走。
這是李叔捕魚的經驗,老漁民最懂老漁民,無論是太湖還是洞庭湖。
到了傍晚,湖麵上遠遠就可望見點點火光。林風庭他們也輕輕劃船跟著火光走,哪裏火炬最多最亮就去哪裏。
賽龍舟就不看了,主要是不能參與。人家參賽的都是各鄉各鎮的青壯組隊,訓練多日團結一心配合無間,根本不缺人,外鄉人擠不進去。
對長養在嶽陽的師兄弟幾個來說,光看很沒意思,擼起袖子下去劃才算參與,才算是真正的熱鬧刺激。
而且洞庭湖上更精彩的都有,屈原可是楚國人,荊楚大地上的人民隻會更敬仰愛戴他。
在黃昏日落中,大家解下纜繩,搖櫓劃槳。兩條船一前一後,在夕陽的紅霞下,在閃動的橘波裏,緩緩去向莽莽蒼青的遠山闕隙。
兩條船並不好劃,人手不夠,又請不到願意出遠門的船工,林風庭隻得買下五個奴隸,讓他們幫忙幹劃船搖櫓張帆掃地這種粗活。
不過夥食和待遇可不是人伢子那裏能比的,豬肉魚蝦米飯頓頓有,大家吃什麽他們就吃什麽。此外還發了新衣被褥和工錢,不按奴仆對待,隻拿他們當做雇工。
沿五瀉水直入太湖,五瀉水也稱“涇河”、“運河”、“漕河”,是長江入太湖的主要水道之一。
太湖是海跡湖,原是一處海灣,不過在長江帶來的流沙堆積之下,海灣被封閉,離大海越來越遠。水質也逐漸淡化,最終成為了一個淡水湖。
到太湖,就不得不說鼎鼎大名的太湖石了。
“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為三益之友。”
這是蘇軾的話,梅、竹、石,三者並列,都是園藝中的常客,也是文人雅士最喜最愛之物。
鄭板橋也言:
“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
石的地位可見矣。
蘇軾又言:
“米元章(米芾)論石,曰瘦、曰縐、曰漏、曰透,可謂盡石之妙矣。”
作為景觀石,太湖石的“皺、漏、透、瘦”是其有別於其它景觀石的特點,通透玲瓏,姿態萬千。
宋人愛太湖石,米芾跪石稱丈,拜石稱兄,抱石而眠。曾幾也寫詩稱讚:
“濟勝初無具,搜奇隻此間。飛來太湖石,坐我洞庭山。麵麵成窗戶,峰峰出髻鬟。寓居端欠此,頗欲載之還。”
“頗欲載之還”,石頭太重,曾幾想搬卻搬不動,可是皇帝可以啊!
徽宗更愛太湖石,雖是帝王,卻在他的作品中呈現出一種文人心態。
他的一生山水花鳥成癡,書則瘦筋,畫則花鳥山石。工筆重彩,取向細膩寫實,精致莊重,卻又不失意境,給人詩意與靈性。這樣的他自然和米芾一樣,抵抗不了奇石的魅力。
他的《怪石詩貼》如今正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殊狀難名各蔽虧。高低崒屼鬪巍巍。直疑伏獸身將動。常恐長蛟勢欲飛。□裂幾層蒼檜(氵齒)。凝嵐四接老鬆圍。名封三品非無美。飲羽曾令壯奮威。”
(有一個字已經缺失,辨識不清,有個字則打不出來,應當沒有收錄進現代字典之中。)
賞石玩石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但這種文化也是不斷發展的。初是賞玩石之形,後則更進一步,品味石之意,“得意”而“忘形”,“得魚”而“忘筌”。
從美學觀點上講,是以意相石,移人之情致於石上,石則是誘使人散發情致的鑰匙。
“‘米元章論石,曰瘦、曰縐、曰漏、曰透,可謂盡石之妙矣。’東坡又曰‘石文而醜’。一‘醜’字則石之千態萬狀,皆從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為好,而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東坡胸次,其造化之爐冶乎!燮畫此石,醜石也。醜而雄,醜而秀。”
這是鄭板橋的話,“醜而雄,醜而秀”。可凡是醜怪之物,多為人所厭憎,太湖石為什麽能獲得人們的喜歡?因其奇?奇到能引發人心中潛藏的詩性詩意?
不止如此,既受廣愛,醜嗎?根本不醜!醜石論是愛石論,愛石而不說愛字罷了。
太湖三白也是名滿天下了,白魚、銀魚、白蝦。吃太湖三白,以春夏之交、初秋之際最好。此時已是農曆三月十六,也差不多是時候了。
白魚是肉食性魚類,肉質鮮美緊致不腥,很受歡迎。不過出水即死,要想吃得好,還得坐在船上,等魚一出水就立馬放血摳腮刮鱗去腸上鍋清蒸,
銀魚也是出水即死,其小巧剔透,熟製後晶瑩潔白。其無骨無刺無鱗甚至“無腸”,食用十分方便,撈上來隻需用清水衝一下就可以下鍋了。
銀魚適合煎炸,炸完後外焦裏嫩,有金黃色魚皮鍋巴的焦香又有魚的鮮香嫩爽,下飯又下酒。
白蝦和銀魚一樣,活的時候通體透明,死了則會變得瑩潤潔白。其皮薄而肉多,滋味鮮甜亦不腥。隻要不怕寄生蟲,生吃活嚼都十分過癮。
可捕魚可不是份簡單的活計,銀魚太小,想把它們撈上來必須要用細密的小網。
可網眼小了,編網的線也必須夠細才做得到。古人織網通常用麻類纖維,可麻類纖維壽命卻不行,泡水易壞,所以說“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想要網不壞,就得及時曬幹。
想要編織細網,在材料受限的情況下難度可想而知。就是把網編出來了,又能用上多久?網到一條大魚,那就是一個大洞。
可這個時代缺大魚嗎?根本不缺!所以銀魚不好買到,同時也很貴。若想吃到最鮮活的,那還得是自己現撈。
林風庭把船靠岸,便花了高價從一處漁市上購得一張捕銀魚的好網,又買了三個竹編的蝦籠。
還別說,這蝦籠編得還不錯,又結實又美觀,和綠竹翁的手藝有得一拚了。
不過洛陽城外那個老篾匠已經不在,不知道那片竹林和那處竹屋有了新的主人沒有。也或許已經破敗,落滿風雨塵埃。
捕魚捕蝦要到晚上了。白蝦晝潛夜行,至少要等一夜才可以起籠。銀魚白天不好網,可以在晚上用火光吸引。
不過大家不熟悉太湖,那些老漁民也不會輕易告知外人哪裏魚蝦多。想要捕到魚,就得趁傍晚,厚著臉皮跟著湖上漁船的火光走。
這是李叔捕魚的經驗,老漁民最懂老漁民,無論是太湖還是洞庭湖。
到了傍晚,湖麵上遠遠就可望見點點火光。林風庭他們也輕輕劃船跟著火光走,哪裏火炬最多最亮就去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