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桃花
跟著莫大遊曆笑傲江湖 作者:青梅綠茶殺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菜很快上來,薤白燉牛尾,這是林風庭一時心血來潮胡亂搭配的,但卻誤打誤撞得了道好菜。牛尾是少有的好食材,有骨有肉,肉好骨香。配上薤白,辛香之氣融入濃濃的牛尾湯中,能解肉湯的油膩,又為牛肉平添幾分風采。
碧螺蝦仁,和龍井蝦仁如出一轍,不過材料變了而已。太湖白蝦肉多而鮮,比高郵湖蝦稍勝一籌,碧螺春和龍井也是各有千秋,不相伯仲。
鮑魚燉蹄筋,二者久燉後湯汁飽含膠質,一口咬下去鮮香軟彈,但更爽的吃法還是泡飯。
胭脂米配上萬年貢米,晶瑩的白米中摻雜點點紅色的米粒,兩種米香相互交織,口感也與平常大不相同。
胭脂米作為紅米的一種,米粒的芳香味很足,但若是單獨煮出來,隻會很幹很硬。萬年貢米單單拿出來都是頂尖的好米,配上胭脂米後在色與香上更上一層樓,口感也因二八的配比更顯彈韌,既無紅米的幹硬,又吸走多餘水份讓白米粒粒分明,更香更彈。
椒油雞丁,川味吃法。新鮮藤椒泡進熟菜籽油中,注意是泡,不是炸。藤椒富含油脂,卻極易揮發,最怕高溫。
不過生泡冷泡不行,鮮藤椒是含水的,會變質,須溫油小火稍稍殺一殺水汽和真菌,同時將其完全封住防止香味揮發。時間一久,藤椒本有的椒油就會滲出與菜籽油融合,又香又麻,這是一首舌尖上的《忐忑》。
雞丁是散養大公雞,腿肉切丁,肉緊致富含肉香,遠比後世養殖場的肉雞更香。藤椒油裹攜醬油與蔥薑汁液完全滲入肉中,肉香更上一層樓,油脂也讓雞肉無法發柴,還能牢牢鎖住水份,讓雞肉表皮焦香,內裏嫩滑。
吃過飯,幾個年輕人精神頭十足,四個長輩卻扛不住了,畢竟玩了半天,又坐了半天的馬車。
陳洵張萍和陳靜姝也有些乏了,他們隻是普通人,雖說平日和大家也學了些功夫,但進步也有限,不是練武的材料。
商量過後,林風庭他們想出去耍一耍,陳洵便帶著妻子同妹妹和長輩們一道迴客棧休息。
出了酒樓,外麵就是青樓。不過大家不會去,要敢亂來莫大和劉正風的拳頭會比冰雹更加兇猛。要想聽曲,兄弟幾個都學了一手好樂器,何必去秦樓楚館?若要唱歌,林語又曾輸過誰?
林風庭道:
“來的時候我見城外頭有個桃園,咱們去耍耍如何?”
雷祖耀道:
“天已不早,唯恐擾了桃園主人清夢。”
李宗德道:
“未必要入園,古書曾載:‘入閶門河而東,循能仁寺、章家河而北,過石塘橋出齊門,古皆稱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塢地,廣袤所至,賅大雲鄉全境。’這是宋人之言,如今河邊肯定還有桃林,未必全都被人園囿。”
郭天雲道:
“這是《燼餘錄》裏的吧?如今已過了二百多年,桃樹怕是剩不了多少了。”
一聽已有二百多年,周月明來了興致,道:
“不如去找找,說不定還有呢?”
李宗德說道:
“你想要百年桃木?”
周月明道:
“百年桃木可是上等的好材料,做成鎮壇木、五雷令、如意、拷鬼棒、符印、天蓬尺都是極好的,若是被天雷擊中過,那就更加不凡了。不過我不會濫砍亂伐大煞風景,我隻要有年頭且被天雷劈壞的就好。”
林風庭道:
“既然這樣,那就去找找唄,反正有素月清輝,即使一無所獲也已經值當了。”
大夥紛紛同意,在月色燈火之中躍上房頂,一道向著閶門河奔行。
瓦梁屋頂,人影翻飛,掀起絲絲清風掠過。到城牆下,見守城的士卒隻熙熙攘攘地散開,並無多少戒備,甚至有人倚著牆壁已經開始打鼾了。
林風庭拉著林言和林語翻上城牆,隨後一躍而下,遁入黑暗之中。李高平他們也緊隨其後,一路所過,悄無聲息。
沿閶河向東,偶爾能見幾株桃樹,不過卻並不密集。
夜裏沒有參照,能仁寺、章家河在哪裏大家都不清楚,更不要提齊門啊大雲鄉什麽的了。隻是沿著河流瞎跑,覺得哪裏風景不錯就去哪裏。
一連尋了許久,周圍的桃樹漸漸多了起來。甚至遠處小河旁還有一座小園,小園之中夭夭灼灼,淨是盛放的桃花,眾人便停下了腳步。
李宗德道:
“這個園子看起來還挺有意思,也不知它主人在不在,若是想叩門求訪,這麽晚了也不禮貌,而且咱們這麽多人還都拿著寶劍,別把人嚇壞了。”
雷祖耀道:
“就在外麵玩吧,外麵桃花也有不少,也不見得比裏麵的差太多。”
李高平走上前,眯眼看向園門上的匾額,道:
“桃花庵?既然是桃花庵,這周遭就是桃花塢了吧?”
眾人也走了上去,看清了匾額,卻神情不一。
林風庭有些興奮,道:
“‘桃花塢裏桃花庵’,應該就是這裏了。”
周月明道:
“周遭也沒什麽太古的桃樹,目前見到最老的一棵也才隻有八九十年,想必是這一帶的道人太多的緣故吧,也不知道這園子裏有沒有更老的。”
林風庭道:
“大概不會有,‘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卻摘桃花換酒錢。’”
林語道:
“《桃花庵歌》?這裏就是唐寅的家?”
林風庭道:
“應該不會錯。”
郭天雲道:
“唐寅在吳地名氣還不是特別大,不過他的《桃花庵歌》卻很好,屬於是才氣高於名氣的一類人了,不如咱們明日備上好禮再來拜會?”
李宗德點了點頭,道:
“‘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多好的詞啊!也是該拜會!”
米為義道:
“我讀書沒你們多,若非師弟力薦,我也不會知道有這麽好的詩詞,更不會知道世上有這樣一個詩畫大家。而且這個桃花庵看起來是很有意思的,是該過來拜會拜會,也問問唐寅還有沒有新的大作讓我們瞻仰瞻仰。”
碧螺蝦仁,和龍井蝦仁如出一轍,不過材料變了而已。太湖白蝦肉多而鮮,比高郵湖蝦稍勝一籌,碧螺春和龍井也是各有千秋,不相伯仲。
鮑魚燉蹄筋,二者久燉後湯汁飽含膠質,一口咬下去鮮香軟彈,但更爽的吃法還是泡飯。
胭脂米配上萬年貢米,晶瑩的白米中摻雜點點紅色的米粒,兩種米香相互交織,口感也與平常大不相同。
胭脂米作為紅米的一種,米粒的芳香味很足,但若是單獨煮出來,隻會很幹很硬。萬年貢米單單拿出來都是頂尖的好米,配上胭脂米後在色與香上更上一層樓,口感也因二八的配比更顯彈韌,既無紅米的幹硬,又吸走多餘水份讓白米粒粒分明,更香更彈。
椒油雞丁,川味吃法。新鮮藤椒泡進熟菜籽油中,注意是泡,不是炸。藤椒富含油脂,卻極易揮發,最怕高溫。
不過生泡冷泡不行,鮮藤椒是含水的,會變質,須溫油小火稍稍殺一殺水汽和真菌,同時將其完全封住防止香味揮發。時間一久,藤椒本有的椒油就會滲出與菜籽油融合,又香又麻,這是一首舌尖上的《忐忑》。
雞丁是散養大公雞,腿肉切丁,肉緊致富含肉香,遠比後世養殖場的肉雞更香。藤椒油裹攜醬油與蔥薑汁液完全滲入肉中,肉香更上一層樓,油脂也讓雞肉無法發柴,還能牢牢鎖住水份,讓雞肉表皮焦香,內裏嫩滑。
吃過飯,幾個年輕人精神頭十足,四個長輩卻扛不住了,畢竟玩了半天,又坐了半天的馬車。
陳洵張萍和陳靜姝也有些乏了,他們隻是普通人,雖說平日和大家也學了些功夫,但進步也有限,不是練武的材料。
商量過後,林風庭他們想出去耍一耍,陳洵便帶著妻子同妹妹和長輩們一道迴客棧休息。
出了酒樓,外麵就是青樓。不過大家不會去,要敢亂來莫大和劉正風的拳頭會比冰雹更加兇猛。要想聽曲,兄弟幾個都學了一手好樂器,何必去秦樓楚館?若要唱歌,林語又曾輸過誰?
林風庭道:
“來的時候我見城外頭有個桃園,咱們去耍耍如何?”
雷祖耀道:
“天已不早,唯恐擾了桃園主人清夢。”
李宗德道:
“未必要入園,古書曾載:‘入閶門河而東,循能仁寺、章家河而北,過石塘橋出齊門,古皆稱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塢地,廣袤所至,賅大雲鄉全境。’這是宋人之言,如今河邊肯定還有桃林,未必全都被人園囿。”
郭天雲道:
“這是《燼餘錄》裏的吧?如今已過了二百多年,桃樹怕是剩不了多少了。”
一聽已有二百多年,周月明來了興致,道:
“不如去找找,說不定還有呢?”
李宗德說道:
“你想要百年桃木?”
周月明道:
“百年桃木可是上等的好材料,做成鎮壇木、五雷令、如意、拷鬼棒、符印、天蓬尺都是極好的,若是被天雷擊中過,那就更加不凡了。不過我不會濫砍亂伐大煞風景,我隻要有年頭且被天雷劈壞的就好。”
林風庭道:
“既然這樣,那就去找找唄,反正有素月清輝,即使一無所獲也已經值當了。”
大夥紛紛同意,在月色燈火之中躍上房頂,一道向著閶門河奔行。
瓦梁屋頂,人影翻飛,掀起絲絲清風掠過。到城牆下,見守城的士卒隻熙熙攘攘地散開,並無多少戒備,甚至有人倚著牆壁已經開始打鼾了。
林風庭拉著林言和林語翻上城牆,隨後一躍而下,遁入黑暗之中。李高平他們也緊隨其後,一路所過,悄無聲息。
沿閶河向東,偶爾能見幾株桃樹,不過卻並不密集。
夜裏沒有參照,能仁寺、章家河在哪裏大家都不清楚,更不要提齊門啊大雲鄉什麽的了。隻是沿著河流瞎跑,覺得哪裏風景不錯就去哪裏。
一連尋了許久,周圍的桃樹漸漸多了起來。甚至遠處小河旁還有一座小園,小園之中夭夭灼灼,淨是盛放的桃花,眾人便停下了腳步。
李宗德道:
“這個園子看起來還挺有意思,也不知它主人在不在,若是想叩門求訪,這麽晚了也不禮貌,而且咱們這麽多人還都拿著寶劍,別把人嚇壞了。”
雷祖耀道:
“就在外麵玩吧,外麵桃花也有不少,也不見得比裏麵的差太多。”
李高平走上前,眯眼看向園門上的匾額,道:
“桃花庵?既然是桃花庵,這周遭就是桃花塢了吧?”
眾人也走了上去,看清了匾額,卻神情不一。
林風庭有些興奮,道:
“‘桃花塢裏桃花庵’,應該就是這裏了。”
周月明道:
“周遭也沒什麽太古的桃樹,目前見到最老的一棵也才隻有八九十年,想必是這一帶的道人太多的緣故吧,也不知道這園子裏有沒有更老的。”
林風庭道:
“大概不會有,‘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卻摘桃花換酒錢。’”
林語道:
“《桃花庵歌》?這裏就是唐寅的家?”
林風庭道:
“應該不會錯。”
郭天雲道:
“唐寅在吳地名氣還不是特別大,不過他的《桃花庵歌》卻很好,屬於是才氣高於名氣的一類人了,不如咱們明日備上好禮再來拜會?”
李宗德點了點頭,道:
“‘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多好的詞啊!也是該拜會!”
米為義道:
“我讀書沒你們多,若非師弟力薦,我也不會知道有這麽好的詩詞,更不會知道世上有這樣一個詩畫大家。而且這個桃花庵看起來是很有意思的,是該過來拜會拜會,也問問唐寅還有沒有新的大作讓我們瞻仰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