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桴浮
跟著莫大遊曆笑傲江湖 作者:青梅綠茶殺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78章 桴浮
米為義道:
“這大概就是緣法了,能從當年的雁蕩山中活命,即使武藝超群也相當不容易。”
雷祖耀疑問道:
“也不知是什麽樣的功法,居然能引發一場滅派級的大戰,諸位兄弟既然知道得多,可否為我解惑?”
向大年道:
“《天山六陽掌》,一些古籍秘聞中有提到,其在三百年前曾名震江湖,與當時丐幫的《降龍十八掌》並列,被稱為天下掌法雙絕。其威力比少林七十二絕技中的掌法還要強過一截,即使是完整的大理《一陽指》也一樣弗如。”
米為義也附和道:
“對!聽我師父說這門掌法威力無匹,前代雁蕩山少掌門駱少遊就是以這門掌法,從吐魯番一路打到溫州,接連挫敗不少西域及我大明正魔兩道高手,卻也引來無數覬覦,最終累及門派。”
周月明道:
“我師父說,雁蕩山一戰就有不少西域高手出現,有的為報仇,有的為爭名,有的為了搶奪秘籍,打得很亂,甚至不分敵我。”
林風庭倒是頭一次聽說,十分驚訝,真沒想到這場大戰居然是天龍時代的絕頂武學所引起,天龍時代的逍遙派絕技今日已近乎絕跡,《吸星大法》是不是從《北冥神功》中化出都未可知,別的武學根本就沒有傳下來的。
不過《天山六陽掌》確實是頂級的掌法了,威力比起《降龍十八掌》也不差多少,尤其是在陰陽調和、飄逸瀟灑上更比降龍掌精妙得多。
林言道:
“那這門功夫現在在哪兒?”
米為義道:
“無人知曉,那場大戰實在是太亂!不過快二十年都沒出再世,應該是徹底失傳了。”
雷祖耀道:
“既是如此絕頂武學,可為何護不住宗門?”
向大年道:
“成事在人,神功秘技固然不可缺少,但終究還是要看個人能為,這是莫師伯給我們的教誨。”
林風庭也道:
“崇聖寺昔年有《一陽指》、《六脈神劍》這兩門絕技,卻也保不住家國。全真教有《先天功》、《九陰真經》及一應頂尖武技,山門也免不了被金人攻破。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天下有千千萬萬人,雁蕩山當年雖然強大,但也隻是強大,遠談不上冠絕江湖,更談不上天下無敵。”
李高平道:
“我們五嶽劍法,無論哪一派的單獨拿出來都是當世劍道一絕,且全盛時期的五嶽哪一個都不比當年的雁蕩山差,華山更是強橫到直逼少林武當,可五嶽聯合到一起,也才隻和日月教鬥了個兩敗俱傷。
《吸星大法》、《葵花寶典》不也是名震江湖風頭無二?可如今日月教還在嗎?護山守門的是人,不是武功。”
雷祖耀道:
“那這樣看來,神功秘籍也不過如此,名頭太大,反而還是拖累。”
唐寅若有所思,道: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林語道:
“無名無聞,爾乃最妙。實勝於名,亦為上佳。名勝於實,招災引禍,取死之尤。”
林風庭繼續動筆寫《小藥王經》,同時開口問道:
“唐先生,那您下了雁蕩山後,又去了什麽地方?”
唐寅道:
“下了山,我不敢再待在溫州了,邊被江湖爭鬥嚇住了。後來我邊趕路邊定心,最終還是決定踏入江湖,就去了武夷山。
一連在山上找了一個多月,卻連半個隱士高人都沒見著。之後轉道向西去廬山,遇見幾個道長,我便向他們打聽,沒想到他們就是簡寂觀裏的高功。
我當即表示想拜入簡寂觀習武,但他們勸我打消這個念頭,叫我迴家課業農桑。
那時我雖落魄,卻仍自視甚高,不聽勸告,執意拜師,不料惹怒了人家,被打下了山,還折了幾條肋骨。
之後我不敢再惹道門,連龍虎山和武當山也不敢去了,便乘船經鄱陽過洞庭,逆流湘江去了衡山。
貴派的高人們也不肯收我入門,說我不適合學武,又因山迢水遠不忍趕我迴去,就聘我為教授,給衡山的孩子們講課。
初時我心思煩悶,不想答應,還想去蜀地碰碰運氣。石廩書院的徐老哥卻送了我一幅昌黎公的墨寶——《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我頗為欣喜,可又不解其意。
那一夜我輾轉難眠,苦思了半夜,這才領會。
昌黎先生少幼困苦,出仕後又屢遭貶謫,卻未因任何事而改換初心,一心弘仁義興教化,著書立說,名傳四海。
徐老哥應該是想讓我學昌黎先生吧,可惜我並無昌黎先生之才,筆下隻有幾幅丹青,口中也隻詠得出幾首俚詩,倒是辜負了他的好意。
在衡山待了半年,日子十分平淡,每每想著書言事,卻又無從下筆,頗為苦惱。
且衡山弟子們醉心武道,於儒學詩文並不如何上心,我有些鬱悶,想尋徐老哥談心,不料他不在山上。月餘之後陡聞噩耗,徐老哥身死巫峽!我素與他交好,悲痛難忍。
苦悶悲痛之下,我便讀書,讀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之句,便辭別衡山,乘舟巫峽焚香燒紙祭拜。祭拜之後,又到瓊州泛海,終一無所得,徒勞一場悲悵。
忽聞瓊海漁歌,又聽蘇音唱和,大動我思家之念,遂迴了蘇州。”
林風庭道:
“我徐師叔沒死,聽我劉師叔說,徐師叔那時重傷瀕死,又與門派失聯月餘,大家都認定他無法幸免了,連靈堂和衣冠塚都已置好,他卻突然從苗疆托人送信過來,原來是被苗人救治。
衡山緊鄰苗疆,一向與苗人交好,這才有這一段善緣。徐師叔就在苗疆療養了半年,不過還是傷了武道根基,武藝此生再難得寸進。”
唐寅道:
“我知道,但是是後來才知道。徐老哥致書尋我,不過我在這裏過得還算舒心,又有數位老友常常探望,就沒有迴衡山了。”
向大年道:
“先生既任過我衡山的儒學教授,久病於此,為何不寫信告知?須知醫武不分家,衡山弟子多少是會些醫術的,還有幾位名醫就隱居在山上,若是早些調理,也不至於受這麽長時間的病痛。”
唐寅道:
“無顏矣,在衡山乃受眾人托庇,供我衣食用具,我卻隻在山上待了半年,連書也沒教好。甚至連徐老哥送我的古帖都遺失在了歸家途中,我又有何麵目向衡山尋藥?”
米為義道:
“這大概就是緣法了,能從當年的雁蕩山中活命,即使武藝超群也相當不容易。”
雷祖耀疑問道:
“也不知是什麽樣的功法,居然能引發一場滅派級的大戰,諸位兄弟既然知道得多,可否為我解惑?”
向大年道:
“《天山六陽掌》,一些古籍秘聞中有提到,其在三百年前曾名震江湖,與當時丐幫的《降龍十八掌》並列,被稱為天下掌法雙絕。其威力比少林七十二絕技中的掌法還要強過一截,即使是完整的大理《一陽指》也一樣弗如。”
米為義也附和道:
“對!聽我師父說這門掌法威力無匹,前代雁蕩山少掌門駱少遊就是以這門掌法,從吐魯番一路打到溫州,接連挫敗不少西域及我大明正魔兩道高手,卻也引來無數覬覦,最終累及門派。”
周月明道:
“我師父說,雁蕩山一戰就有不少西域高手出現,有的為報仇,有的為爭名,有的為了搶奪秘籍,打得很亂,甚至不分敵我。”
林風庭倒是頭一次聽說,十分驚訝,真沒想到這場大戰居然是天龍時代的絕頂武學所引起,天龍時代的逍遙派絕技今日已近乎絕跡,《吸星大法》是不是從《北冥神功》中化出都未可知,別的武學根本就沒有傳下來的。
不過《天山六陽掌》確實是頂級的掌法了,威力比起《降龍十八掌》也不差多少,尤其是在陰陽調和、飄逸瀟灑上更比降龍掌精妙得多。
林言道:
“那這門功夫現在在哪兒?”
米為義道:
“無人知曉,那場大戰實在是太亂!不過快二十年都沒出再世,應該是徹底失傳了。”
雷祖耀道:
“既是如此絕頂武學,可為何護不住宗門?”
向大年道:
“成事在人,神功秘技固然不可缺少,但終究還是要看個人能為,這是莫師伯給我們的教誨。”
林風庭也道:
“崇聖寺昔年有《一陽指》、《六脈神劍》這兩門絕技,卻也保不住家國。全真教有《先天功》、《九陰真經》及一應頂尖武技,山門也免不了被金人攻破。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天下有千千萬萬人,雁蕩山當年雖然強大,但也隻是強大,遠談不上冠絕江湖,更談不上天下無敵。”
李高平道:
“我們五嶽劍法,無論哪一派的單獨拿出來都是當世劍道一絕,且全盛時期的五嶽哪一個都不比當年的雁蕩山差,華山更是強橫到直逼少林武當,可五嶽聯合到一起,也才隻和日月教鬥了個兩敗俱傷。
《吸星大法》、《葵花寶典》不也是名震江湖風頭無二?可如今日月教還在嗎?護山守門的是人,不是武功。”
雷祖耀道:
“那這樣看來,神功秘籍也不過如此,名頭太大,反而還是拖累。”
唐寅若有所思,道: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林語道:
“無名無聞,爾乃最妙。實勝於名,亦為上佳。名勝於實,招災引禍,取死之尤。”
林風庭繼續動筆寫《小藥王經》,同時開口問道:
“唐先生,那您下了雁蕩山後,又去了什麽地方?”
唐寅道:
“下了山,我不敢再待在溫州了,邊被江湖爭鬥嚇住了。後來我邊趕路邊定心,最終還是決定踏入江湖,就去了武夷山。
一連在山上找了一個多月,卻連半個隱士高人都沒見著。之後轉道向西去廬山,遇見幾個道長,我便向他們打聽,沒想到他們就是簡寂觀裏的高功。
我當即表示想拜入簡寂觀習武,但他們勸我打消這個念頭,叫我迴家課業農桑。
那時我雖落魄,卻仍自視甚高,不聽勸告,執意拜師,不料惹怒了人家,被打下了山,還折了幾條肋骨。
之後我不敢再惹道門,連龍虎山和武當山也不敢去了,便乘船經鄱陽過洞庭,逆流湘江去了衡山。
貴派的高人們也不肯收我入門,說我不適合學武,又因山迢水遠不忍趕我迴去,就聘我為教授,給衡山的孩子們講課。
初時我心思煩悶,不想答應,還想去蜀地碰碰運氣。石廩書院的徐老哥卻送了我一幅昌黎公的墨寶——《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我頗為欣喜,可又不解其意。
那一夜我輾轉難眠,苦思了半夜,這才領會。
昌黎先生少幼困苦,出仕後又屢遭貶謫,卻未因任何事而改換初心,一心弘仁義興教化,著書立說,名傳四海。
徐老哥應該是想讓我學昌黎先生吧,可惜我並無昌黎先生之才,筆下隻有幾幅丹青,口中也隻詠得出幾首俚詩,倒是辜負了他的好意。
在衡山待了半年,日子十分平淡,每每想著書言事,卻又無從下筆,頗為苦惱。
且衡山弟子們醉心武道,於儒學詩文並不如何上心,我有些鬱悶,想尋徐老哥談心,不料他不在山上。月餘之後陡聞噩耗,徐老哥身死巫峽!我素與他交好,悲痛難忍。
苦悶悲痛之下,我便讀書,讀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之句,便辭別衡山,乘舟巫峽焚香燒紙祭拜。祭拜之後,又到瓊州泛海,終一無所得,徒勞一場悲悵。
忽聞瓊海漁歌,又聽蘇音唱和,大動我思家之念,遂迴了蘇州。”
林風庭道:
“我徐師叔沒死,聽我劉師叔說,徐師叔那時重傷瀕死,又與門派失聯月餘,大家都認定他無法幸免了,連靈堂和衣冠塚都已置好,他卻突然從苗疆托人送信過來,原來是被苗人救治。
衡山緊鄰苗疆,一向與苗人交好,這才有這一段善緣。徐師叔就在苗疆療養了半年,不過還是傷了武道根基,武藝此生再難得寸進。”
唐寅道:
“我知道,但是是後來才知道。徐老哥致書尋我,不過我在這裏過得還算舒心,又有數位老友常常探望,就沒有迴衡山了。”
向大年道:
“先生既任過我衡山的儒學教授,久病於此,為何不寫信告知?須知醫武不分家,衡山弟子多少是會些醫術的,還有幾位名醫就隱居在山上,若是早些調理,也不至於受這麽長時間的病痛。”
唐寅道:
“無顏矣,在衡山乃受眾人托庇,供我衣食用具,我卻隻在山上待了半年,連書也沒教好。甚至連徐老哥送我的古帖都遺失在了歸家途中,我又有何麵目向衡山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