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病的確實不輕,一遍遍吐血人已經起不來了,整個鄴城上下都是心事重重,劉褒還打算重提給劉琰辦婚禮衝個喜氣,見到病情嚴重也不敢吱聲了。
劉褒日夜守在袁紹身旁,臥室空出來正好給劉琰晚上住,時間長了確實沒什麽風吹草動,緊繃的神經開始緩解,心思就想到過去的事上。
袁紹怎麽得的冀州世人都知道,但不了解的是,韓馥究竟是個什麽樣的官,是不是傳言中那樣,是一個隻知道空談的懦弱白癡。
首先要聲明一點,一個人能在古代官場混出頭來,還能做到封疆大吏,隻這兩條就證明這個人有能力,至少不是個簡單的人。
冀州是黃巾之亂的主戰場,黃巾起義被快速鎮壓之後,韓馥接手的全是爛攤子,大量城鎮等著重建,破敗的鄉村需要恢複,無數的難民急等賑濟,海量的流民必須安置。
都是要命的事,不但要辦好還要快速解決,哪一條做得不妥帖,或者稍有拖延,都有可能再次激起民變。
事情能不能完美解決,大亂之後的頭一年最關鍵,韓馥沒有多餘的資源,隻好求助於冀州士族,靠他們的力量解決百姓的生存問題。
事實證明確實有效,那些年整個中原到處都是黃巾餘黨,隻有冀州相對安穩,雖然冀州有三分之二的人口被士族瓜分,但起碼百姓能吃上飯,不會再次造反。
由於這個原因,韓馥對士族比袁紹還寬容,他不僅對士族寬容,對老百姓也一樣,沒有加過徭役和雜稅,這一點在亂世很重要,它能極大緩解社會階層矛盾。
老百姓的要求很簡單,你要老百姓養活官員可以,別找個由頭就加稅,明裏暗裏不停的加誰受得了?溫水煮幾隻青蛙還可以,青蛙成堆什麽蓋子都扣不住。
誰財產多誰才渴望秩序和安定,不要以為老百姓害怕動亂,亂起來時間一長,老百姓就能看明白,動亂是改變階層最直接的手段。
第二點,韓馥輕易不參與軍閥爭鬥,整個冀州的兵力滿打滿算也就一萬出頭,他從來沒有擴張過軍隊,軍隊不強開支就少,開支少百姓負擔就小,負擔小社會自然繁榮。
各地要麽平內亂要麽爭地盤,都在打仗隻有冀州是當時少有的安定地區,韓馥不爭不搶,帶領冀州百姓悶頭攢了三年家底。
沒有殷實的物質基礎,就沒有袁紹爭奪天下的資本,可以說韓馥做得相當出色,是他重建了冀州,恢複了秩序,成全了袁紹也葬送了自己。
有句話這樣說,盛世出三公,亂世靠梟雄,可能韓馥不適合亂世,他知道老百姓想要什麽,卻忽略了社會精英的需求。
有時候劉琰真覺得,冀州人是真心實意擁戴袁紹,想讓袁家帶領他們,在亂世中闖出一片冀州士族的天下。
隻是可惜袁紹的出身太高,他無法像曹操一樣和士族平等的建立聯盟關係,還不能隨意放下身段,妄自菲薄會徹底打翻人設,那樣做結果將是毀滅性的。
為什麽看中你袁紹?因為你高貴,高貴體現在哪裏?體現在睥睨天下,體現在人人求己,己不求人,上位者失去尊榮,那他就不是上位者了。
袁紹的尊榮並非自我抬高,這是當時社會的共識,這就導致本土士族不能和袁紹建立平等的聯盟關係,隻能和袁紹的原從追隨者之間平起平坐。
地盤是本土士族提供的,軍隊也是本土士族供給,開支不足也要本土士族支持,什麽都是本土士族的,等到勝利卻要和原從追隨者平分果實。
和你袁紹分享沒有任何意見,想勝利後有製衡也能理解,道理是這個道理,可時間久了小摩擦一定有,就怕誰都不服誰,次數一多不可避免演變成大矛盾。
矛盾這個難題那個陣營都存在,誰都躲不掉,誰都沒解決的辦法,平心而論袁紹沒有責任,冀州士族也沒有責任,原從追隨者也隻是在做該做的事。
官渡戰敗不怨作戰不賣力,沒有發生指揮不當,出現過問題但都不影響大局,實力對比擺在那裏,袁紹錯十次還是老大,曹操不管對錯都完蛋。
隻能歸咎於有神的指引,赫拉克利斯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告訴他在茫茫沼澤中,如何找到魔鬼真正的藏身地。
事情過去就算了結,在怎樣胡思亂想也隻是徒增感慨,日常工作要好好幹,家也要經常迴去看看,提親發生之後,袁熙每次來找泰山環都對劉琰視而不見,劉琰也懶得理他,兩人始終處於冷戰狀態。
“你倆要拗到什麽時候?”這個問題泰山環不止一次問過,
“你得問他。”劉琰腳踩胡床齜著嘴剔牙,不時發出嘖嘖聲。
“終歸要一起生活,沒過門就失了寵,最難受的還是我。”泰山環語帶幽怨,一邊講話一邊用眼神偷偷瞄向劉琰觀察麵色。
“罷了,等他下次來我主動勾引,再進讒言甩了甄家那不要臉的小娘皮。”劉琰剛剛差點脫口說出賤字,還好硬生生吞迴肚子裏。
“太好啦,你作大我作小。”泰山環坐到劉琰腿上笑的花枝亂顫。
沒過門不耽誤煮飯,煮熟了正好有過門的借口,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劉琰都痛下決心備孕了,過去沒少吃亂七八糟的東西,也不知道能不能播種成功。
就等袁熙上門好實施計劃,他卻溜走了,往常從沒主動去過幽州,這次卻急急忙忙跑去,說是處理緊急公務,這話隻有傻子才信,氣的劉琰除了大罵豎子卻毫無辦法。
夏日格外悶熱,辛苦捱到八月末臨近九月,以為秋高氣爽,卻不知鄴城不比幽州,秋老虎依舊兇猛,可以預見的是,等到了冬季又會比往年寒冷。
確切說從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開始,冬季天氣一年冷過一年,光冷還不算,冬季還總下大雪,春季幹旱夏季少雨,秋季很可能又幹旱。
今年春耕剛結束,不出所料還是幹旱,幾乎年年如此,該下雨時沒雨,不該下雨全是暴雨,旱災過後是蝗災,蝗災過後是水災,水災結束瘟疫又來,到了冬天雪災也來湊熱鬧,各種災害年年不落,越來越不讓人安生活著。
劉琰喝著泰山環熬製的香茶,手指在幾案胡亂畫著,聽著秋日戶外蟬鳴,嗡嗡聲吵的心中越來越煩躁。
泰山環端來點心:“你怎麽總念叨荊州,荊州的,這裏沒指望要去荊州呀。”
“剛收到我爹來信,玄德和元穎沒撐住,跑劉表那裏去了。”劉琰凝眉看向泰山環:“本初病情惡化,怕是不成了,對了,差人通知淇園了沒?”
淇園養了百十匹好馬,劉琰想全調到鄴城,給官騎配備上就成了一人雙馬。
沒等泰山環開口,劉琰突然醒悟狠狠拍打額頭:“不能等了,快拿紙筆給我。”
門被突然推開,袁熙跌跌撞撞進來,拿起茶杯朝嘴裏猛灌。
“燙!燙!”泰山環搶下茶杯一看已經喝空了。
袁熙頹然坐下,神情懊喪搖頭不止:“收到信說父親病情惡化,到底如何?”
“沒到那個地步,唉,誰也說不好。”劉琰看著袁熙頹然樣子,想著好歹鼓勵一番,可病情確實很嚴重,實在不知怎麽勸解才好。
“大人身體。。。。。。”左右看了眼袁熙才又開口:“曹操趁機北上如何是好?”
“你才想起來呀!你先坐著我收拾收拾去青州。”劉琰狠狠懟出一拳,跑到床底下抽出財寶箱,拉著泰山環就要走。
袁熙看著劉琰慌忙失措的樣子緩緩閉上眼:“全城戒嚴你出不去。”
“那完了。”這次換成劉琰頹然坐下。
此後袁熙也不迴幽州了,與袁譚袁尚三兄弟隔三差五就開會,每次會議過後都愁眉苦臉的迴來。
審配逄紀心向袁尚,郭圖辛評屬意袁譚,沒人得意袁熙,加上正妻甄氏娘家在陣營中地位不高,會議過程沒人幫襯,每次袁熙都或明或暗受到排擠。
反正也幫不上忙劉琰便懶得理,幾次試圖蒙混出城,因為沒有手令全被擋了迴來,官騎軍侯在審配那裏可不好使,實在沒辦法但日子還得過,心一橫那就愛怎樣怎樣吧。
袁紹病情肉眼可見惡化,陰霾逐漸擴散,冀州人心開始不穩,建安七年注定熬不過去,袁紹病情急轉直下,躺在床上已經不能翻身了。
一大早袁紹派人接邀請過府,瞧著使者臉色劉琰大概能猜到,袁紹怕是不成了,事到臨頭卻無法麵對,藏在被窩裏借口沒穿衣服死活不出來。
幾個使者七手八腳連人帶被子抬上車,拉到袁紹這裏才發現,衣服不好好穿在身上嗎?當然也沒人在意這個,直接引導劉琰麵見袁紹。
說心裏沒有氣是假話,我隔三差五來府邸值班,你自己說我勸過多少次,結果能動彈的時候你不抓緊把事辦了,磨磨蹭蹭到現在了想起找來沒公開立袁尚。
你也是病糊塗了,這事你直接召集孩子們就行,有必要找我來嗎?
氣歸氣對袁紹多少比別人親近,走到現在也算對方成全,不但給找名師還給行冠禮,自己跑了沒怪罪,應劭一家躲去幽州也沒攔著。
望著床榻上幹枯垂死的英雄,劉琰心中歎息一聲,死撐著沒流出眼淚,坐在那裏裝出一副豪邁樣子等著對方開口。
“拖到現在都沒辦,你不會怪我吧。”袁紹看向遠方像是自言自語。
”該叫孩子們一起來,現在指定還來得及。“劉琰說完就要起身,隻要袁紹點頭立刻飛奔出去找那幾個不成器的兄弟。
袁紹淡淡一笑:“現在更不能做,哎,某講的是婚事。”
原來是為這個事放不下,三書六禮還差臨門一腳,等於跟袁家還沒關係,千人身份找誰都沒人理睬。
就算是官職再大也沒用,和本地將領不熟,空有心也隻能幹看著明爭暗鬥,不過眼下人家都快死了,沒有計較的必要。
“本初啊,罷了,不提了。”劉琰有苦說不出,也不想說了。
“表汝兄劉威闊安城鄉侯,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袁紹抬手虛擺聲音有氣無力,旁邊記事唱了聲喏迅速記錄。
袁紹微微轉頭看向劉琰,渙散的目光逐漸變得凝實:“拜大將軍從事中郎,行度遼將軍事。”
話講出來劉琰差點沒趴下,拜從事中郎可以,雖然沒實際權力,也算是進入大將軍幕府核心層了,可是度遼將軍不能說做就做,他是有嚴格要求的。
加官和爵位都不作數,單就官位來講,常侍謁者就不夠格,劉琰盯著袁紹,一時間無法理解袁紹這麽做的目的。
袁紹隻是微微一笑,他很久沒有露出過笑容,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次:“人之將死,施小恩報子孫而已。”
“那我?”劉琰理解了,袁紹這是給劉珪這個軍閥恩惠,試圖拉攏對方好在危難時幫兒孫們一把,那給自己封官許願是幾個意思?
“與諸將平視,那幾人打過招唿,今後全看你自己。”袁紹輕聲說完,忽然掙紮起身。
此刻的袁紹麵色紅潤氣息沉穩,雙目炯炯有神,一瞬間仿佛迴到過去叱吒風雲的時候:“三將軍兵籍相同,請盡力而為,於我家顯奕照扶一二。”
袁紹說的三將軍是東漢三支野戰軍部隊,分別是使匈奴中郎將,護烏桓校尉和度遼將軍,他們兵員都是兩千兩百騎兵。
三將軍一共六千六百騎兵,加上後期才出現的護羌校尉,護鮮卑校尉合計五部,總共一萬一千騎兵,他們是東漢帝國毆打周邊蠻族的王牌野戰部隊。
對於東漢帝國來說,三將軍既不是重號也不是雜號,是帝國正牌的領兵將軍,通常有戰事才會臨時任命朝官來兼職,戰事結束迴朝即免。
袁紹是大將軍都督四州軍事,理論上可以拜授處於防區內的度遼將軍和使匈奴中郎將,亂世裏沒那麽多講究,朝廷一旦認可幾乎就等於終身製。
漢末不是三國,武官從都尉開始分別是校尉,中郎將,度遼等五將軍,其他除了偏裨將軍算有實權外,重號將軍外,雜號將軍,四征將軍,四鎮將軍等更多是榮譽頭銜。
尤其是雜號將軍,本就是戰爭中臨時委任,後世逐漸沿襲下來多用以鼓勵嘉獎,並不代表領兵多少職位高低。
作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將軍號是將領的軍銜,帶兵多少需要看軍隊職務,少將能做營長,上尉也能做營長,上尉營長肯定沒有少將營長待遇高。
通常一個雜號將軍軍職是校尉,那就是有榮譽稱號的校尉,如果隻有雜號將軍稱號沒有其他實際職務,就等於沒有軍權隻有榮譽頭銜而已。
再比如屯田都尉,掌管一個郡的治安和駐防軍隊,沒有將軍號一樣能做,一個雜號將軍做郡尉還得受人家領導。
上文說起過軍權分調動權和指揮權,所以漢末的護軍,監軍也是一樣,不需要能打仗,懂後勤熟悉軍隊庶務就能做的很優秀。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軍隊逐漸職業化,規模化,正規化,軍隊職務也在快速適應變化,相比漢末,三國時期的軍隊體係是完全不同的樣子。
話說迴漢末,即使是重號將軍也要看是否有實職,所謂實職就是某校尉,某中郎將,某太守,某刺史,都督某軍事。
比如劉備左將軍宜城亭侯豫州牧,左將軍雖然是重號將軍,除非有旨意出征,或身在首都按照排序輪到他負責城防,其尊號隻代表能夠開幕府,可以配屬佐官。
劉備的豫州牧才是總領地方軍政的實職,哪怕是遙領也具備唯一性,隻要他到豫州就是實際上的最高長官,別人聽不聽命令是另一迴事。
故此,表示隆重要提全稱:劉宜城左將軍領豫州牧,下級則要尊稱劉使君而不是劉將軍,外交場合平等往來就要講實際職務劉豫州。
當然各地小軍閥和中央的衛將軍,車騎將軍,大將軍等不在此例,這裏隻講一般情況。
“照顧顯奕可以,兵呢?甲胄錢糧我找誰要?”劉琰無奈雙手一攤,袁紹隻給個空頭銜也沒用啊,那可是兩千多騎兵,開支夠養活三萬步兵了。
“汝麾下官騎可說頂尖,顯奕是幽州刺史,盡力而為吧。”袁紹說完眼皮一沉,仰麵躺迴麵如死灰。
劉琰渾渾噩噩迴到家,袁紹不在河北非亂不可,什麽叫盡力而為?責任也太重了,再說度遼將軍說給就給?就算朝廷答應曹操能答應嗎?現在才與諸將平視還有用嗎?你都沒把握還指望我?官騎就一百來人再頂尖有啥用?
袁譚袁尚兩兄弟爭鬥就夠亂了,袁熙再插一腳進得更亂,再說袁熙沒本事插一腳,有逄紀幾個人也不夠。
始終認為現在做什麽都晚了,想到這劉琰從床底下抽出箱子又要跑路。
泰山環正在彈琴,見劉琰提箱子不管不顧的模樣,立刻就明白過來,蹲在地上又哭又鬧死活不走。
劉琰氣極了,瞪著眼大吼:“有錢買個新的,爺不要你了。”
走出屋外卻停住,心裏感覺說不出的痛,一跺腳迴臥室收好箱子又來哄泰山環。越哄泰山環越傷心。
劉琰不住抽自己臉,都抽紅了泰山環才止住哭泣,默默躺迴臥室一動不動,劉琰嚇壞了也不敢再吱聲,躺在一邊漸漸睡著了。
此後好幾天泰山環都不同自己說話,仿佛陌生人一般叫她也不答應。劉琰後悔極了,整天愁眉不展鬱鬱寡歡,終於還是病了。
發著燒躺在床上滿嘴胡話,一會兒痛罵導師抄襲結論,一會兒又說項目被頂替,吃過藥稍微好轉一點,半夜又開始亂喊辭職迴家愛咋咋地。
折騰幾天總算退燒,睜眼看到泰山環哭腫的雙眼,知道她一直守護在身邊,鼻子一酸哇一聲大哭起來,哭一會兒起來抱著泰山環一陣亂親,親幾口就用腦袋撞牆大罵自己是畜生。
泰山環使勁抱住劉琰阻止撞牆,兩人就這麽抱一起大哭,臨了望著泰山環下了決心,就按袁紹所說試一試。
所謂家人沒有隔夜仇就是這麽個道理吧,如果有那就大病一場。
劉褒日夜守在袁紹身旁,臥室空出來正好給劉琰晚上住,時間長了確實沒什麽風吹草動,緊繃的神經開始緩解,心思就想到過去的事上。
袁紹怎麽得的冀州世人都知道,但不了解的是,韓馥究竟是個什麽樣的官,是不是傳言中那樣,是一個隻知道空談的懦弱白癡。
首先要聲明一點,一個人能在古代官場混出頭來,還能做到封疆大吏,隻這兩條就證明這個人有能力,至少不是個簡單的人。
冀州是黃巾之亂的主戰場,黃巾起義被快速鎮壓之後,韓馥接手的全是爛攤子,大量城鎮等著重建,破敗的鄉村需要恢複,無數的難民急等賑濟,海量的流民必須安置。
都是要命的事,不但要辦好還要快速解決,哪一條做得不妥帖,或者稍有拖延,都有可能再次激起民變。
事情能不能完美解決,大亂之後的頭一年最關鍵,韓馥沒有多餘的資源,隻好求助於冀州士族,靠他們的力量解決百姓的生存問題。
事實證明確實有效,那些年整個中原到處都是黃巾餘黨,隻有冀州相對安穩,雖然冀州有三分之二的人口被士族瓜分,但起碼百姓能吃上飯,不會再次造反。
由於這個原因,韓馥對士族比袁紹還寬容,他不僅對士族寬容,對老百姓也一樣,沒有加過徭役和雜稅,這一點在亂世很重要,它能極大緩解社會階層矛盾。
老百姓的要求很簡單,你要老百姓養活官員可以,別找個由頭就加稅,明裏暗裏不停的加誰受得了?溫水煮幾隻青蛙還可以,青蛙成堆什麽蓋子都扣不住。
誰財產多誰才渴望秩序和安定,不要以為老百姓害怕動亂,亂起來時間一長,老百姓就能看明白,動亂是改變階層最直接的手段。
第二點,韓馥輕易不參與軍閥爭鬥,整個冀州的兵力滿打滿算也就一萬出頭,他從來沒有擴張過軍隊,軍隊不強開支就少,開支少百姓負擔就小,負擔小社會自然繁榮。
各地要麽平內亂要麽爭地盤,都在打仗隻有冀州是當時少有的安定地區,韓馥不爭不搶,帶領冀州百姓悶頭攢了三年家底。
沒有殷實的物質基礎,就沒有袁紹爭奪天下的資本,可以說韓馥做得相當出色,是他重建了冀州,恢複了秩序,成全了袁紹也葬送了自己。
有句話這樣說,盛世出三公,亂世靠梟雄,可能韓馥不適合亂世,他知道老百姓想要什麽,卻忽略了社會精英的需求。
有時候劉琰真覺得,冀州人是真心實意擁戴袁紹,想讓袁家帶領他們,在亂世中闖出一片冀州士族的天下。
隻是可惜袁紹的出身太高,他無法像曹操一樣和士族平等的建立聯盟關係,還不能隨意放下身段,妄自菲薄會徹底打翻人設,那樣做結果將是毀滅性的。
為什麽看中你袁紹?因為你高貴,高貴體現在哪裏?體現在睥睨天下,體現在人人求己,己不求人,上位者失去尊榮,那他就不是上位者了。
袁紹的尊榮並非自我抬高,這是當時社會的共識,這就導致本土士族不能和袁紹建立平等的聯盟關係,隻能和袁紹的原從追隨者之間平起平坐。
地盤是本土士族提供的,軍隊也是本土士族供給,開支不足也要本土士族支持,什麽都是本土士族的,等到勝利卻要和原從追隨者平分果實。
和你袁紹分享沒有任何意見,想勝利後有製衡也能理解,道理是這個道理,可時間久了小摩擦一定有,就怕誰都不服誰,次數一多不可避免演變成大矛盾。
矛盾這個難題那個陣營都存在,誰都躲不掉,誰都沒解決的辦法,平心而論袁紹沒有責任,冀州士族也沒有責任,原從追隨者也隻是在做該做的事。
官渡戰敗不怨作戰不賣力,沒有發生指揮不當,出現過問題但都不影響大局,實力對比擺在那裏,袁紹錯十次還是老大,曹操不管對錯都完蛋。
隻能歸咎於有神的指引,赫拉克利斯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告訴他在茫茫沼澤中,如何找到魔鬼真正的藏身地。
事情過去就算了結,在怎樣胡思亂想也隻是徒增感慨,日常工作要好好幹,家也要經常迴去看看,提親發生之後,袁熙每次來找泰山環都對劉琰視而不見,劉琰也懶得理他,兩人始終處於冷戰狀態。
“你倆要拗到什麽時候?”這個問題泰山環不止一次問過,
“你得問他。”劉琰腳踩胡床齜著嘴剔牙,不時發出嘖嘖聲。
“終歸要一起生活,沒過門就失了寵,最難受的還是我。”泰山環語帶幽怨,一邊講話一邊用眼神偷偷瞄向劉琰觀察麵色。
“罷了,等他下次來我主動勾引,再進讒言甩了甄家那不要臉的小娘皮。”劉琰剛剛差點脫口說出賤字,還好硬生生吞迴肚子裏。
“太好啦,你作大我作小。”泰山環坐到劉琰腿上笑的花枝亂顫。
沒過門不耽誤煮飯,煮熟了正好有過門的借口,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劉琰都痛下決心備孕了,過去沒少吃亂七八糟的東西,也不知道能不能播種成功。
就等袁熙上門好實施計劃,他卻溜走了,往常從沒主動去過幽州,這次卻急急忙忙跑去,說是處理緊急公務,這話隻有傻子才信,氣的劉琰除了大罵豎子卻毫無辦法。
夏日格外悶熱,辛苦捱到八月末臨近九月,以為秋高氣爽,卻不知鄴城不比幽州,秋老虎依舊兇猛,可以預見的是,等到了冬季又會比往年寒冷。
確切說從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開始,冬季天氣一年冷過一年,光冷還不算,冬季還總下大雪,春季幹旱夏季少雨,秋季很可能又幹旱。
今年春耕剛結束,不出所料還是幹旱,幾乎年年如此,該下雨時沒雨,不該下雨全是暴雨,旱災過後是蝗災,蝗災過後是水災,水災結束瘟疫又來,到了冬天雪災也來湊熱鬧,各種災害年年不落,越來越不讓人安生活著。
劉琰喝著泰山環熬製的香茶,手指在幾案胡亂畫著,聽著秋日戶外蟬鳴,嗡嗡聲吵的心中越來越煩躁。
泰山環端來點心:“你怎麽總念叨荊州,荊州的,這裏沒指望要去荊州呀。”
“剛收到我爹來信,玄德和元穎沒撐住,跑劉表那裏去了。”劉琰凝眉看向泰山環:“本初病情惡化,怕是不成了,對了,差人通知淇園了沒?”
淇園養了百十匹好馬,劉琰想全調到鄴城,給官騎配備上就成了一人雙馬。
沒等泰山環開口,劉琰突然醒悟狠狠拍打額頭:“不能等了,快拿紙筆給我。”
門被突然推開,袁熙跌跌撞撞進來,拿起茶杯朝嘴裏猛灌。
“燙!燙!”泰山環搶下茶杯一看已經喝空了。
袁熙頹然坐下,神情懊喪搖頭不止:“收到信說父親病情惡化,到底如何?”
“沒到那個地步,唉,誰也說不好。”劉琰看著袁熙頹然樣子,想著好歹鼓勵一番,可病情確實很嚴重,實在不知怎麽勸解才好。
“大人身體。。。。。。”左右看了眼袁熙才又開口:“曹操趁機北上如何是好?”
“你才想起來呀!你先坐著我收拾收拾去青州。”劉琰狠狠懟出一拳,跑到床底下抽出財寶箱,拉著泰山環就要走。
袁熙看著劉琰慌忙失措的樣子緩緩閉上眼:“全城戒嚴你出不去。”
“那完了。”這次換成劉琰頹然坐下。
此後袁熙也不迴幽州了,與袁譚袁尚三兄弟隔三差五就開會,每次會議過後都愁眉苦臉的迴來。
審配逄紀心向袁尚,郭圖辛評屬意袁譚,沒人得意袁熙,加上正妻甄氏娘家在陣營中地位不高,會議過程沒人幫襯,每次袁熙都或明或暗受到排擠。
反正也幫不上忙劉琰便懶得理,幾次試圖蒙混出城,因為沒有手令全被擋了迴來,官騎軍侯在審配那裏可不好使,實在沒辦法但日子還得過,心一橫那就愛怎樣怎樣吧。
袁紹病情肉眼可見惡化,陰霾逐漸擴散,冀州人心開始不穩,建安七年注定熬不過去,袁紹病情急轉直下,躺在床上已經不能翻身了。
一大早袁紹派人接邀請過府,瞧著使者臉色劉琰大概能猜到,袁紹怕是不成了,事到臨頭卻無法麵對,藏在被窩裏借口沒穿衣服死活不出來。
幾個使者七手八腳連人帶被子抬上車,拉到袁紹這裏才發現,衣服不好好穿在身上嗎?當然也沒人在意這個,直接引導劉琰麵見袁紹。
說心裏沒有氣是假話,我隔三差五來府邸值班,你自己說我勸過多少次,結果能動彈的時候你不抓緊把事辦了,磨磨蹭蹭到現在了想起找來沒公開立袁尚。
你也是病糊塗了,這事你直接召集孩子們就行,有必要找我來嗎?
氣歸氣對袁紹多少比別人親近,走到現在也算對方成全,不但給找名師還給行冠禮,自己跑了沒怪罪,應劭一家躲去幽州也沒攔著。
望著床榻上幹枯垂死的英雄,劉琰心中歎息一聲,死撐著沒流出眼淚,坐在那裏裝出一副豪邁樣子等著對方開口。
“拖到現在都沒辦,你不會怪我吧。”袁紹看向遠方像是自言自語。
”該叫孩子們一起來,現在指定還來得及。“劉琰說完就要起身,隻要袁紹點頭立刻飛奔出去找那幾個不成器的兄弟。
袁紹淡淡一笑:“現在更不能做,哎,某講的是婚事。”
原來是為這個事放不下,三書六禮還差臨門一腳,等於跟袁家還沒關係,千人身份找誰都沒人理睬。
就算是官職再大也沒用,和本地將領不熟,空有心也隻能幹看著明爭暗鬥,不過眼下人家都快死了,沒有計較的必要。
“本初啊,罷了,不提了。”劉琰有苦說不出,也不想說了。
“表汝兄劉威闊安城鄉侯,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袁紹抬手虛擺聲音有氣無力,旁邊記事唱了聲喏迅速記錄。
袁紹微微轉頭看向劉琰,渙散的目光逐漸變得凝實:“拜大將軍從事中郎,行度遼將軍事。”
話講出來劉琰差點沒趴下,拜從事中郎可以,雖然沒實際權力,也算是進入大將軍幕府核心層了,可是度遼將軍不能說做就做,他是有嚴格要求的。
加官和爵位都不作數,單就官位來講,常侍謁者就不夠格,劉琰盯著袁紹,一時間無法理解袁紹這麽做的目的。
袁紹隻是微微一笑,他很久沒有露出過笑容,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次:“人之將死,施小恩報子孫而已。”
“那我?”劉琰理解了,袁紹這是給劉珪這個軍閥恩惠,試圖拉攏對方好在危難時幫兒孫們一把,那給自己封官許願是幾個意思?
“與諸將平視,那幾人打過招唿,今後全看你自己。”袁紹輕聲說完,忽然掙紮起身。
此刻的袁紹麵色紅潤氣息沉穩,雙目炯炯有神,一瞬間仿佛迴到過去叱吒風雲的時候:“三將軍兵籍相同,請盡力而為,於我家顯奕照扶一二。”
袁紹說的三將軍是東漢三支野戰軍部隊,分別是使匈奴中郎將,護烏桓校尉和度遼將軍,他們兵員都是兩千兩百騎兵。
三將軍一共六千六百騎兵,加上後期才出現的護羌校尉,護鮮卑校尉合計五部,總共一萬一千騎兵,他們是東漢帝國毆打周邊蠻族的王牌野戰部隊。
對於東漢帝國來說,三將軍既不是重號也不是雜號,是帝國正牌的領兵將軍,通常有戰事才會臨時任命朝官來兼職,戰事結束迴朝即免。
袁紹是大將軍都督四州軍事,理論上可以拜授處於防區內的度遼將軍和使匈奴中郎將,亂世裏沒那麽多講究,朝廷一旦認可幾乎就等於終身製。
漢末不是三國,武官從都尉開始分別是校尉,中郎將,度遼等五將軍,其他除了偏裨將軍算有實權外,重號將軍外,雜號將軍,四征將軍,四鎮將軍等更多是榮譽頭銜。
尤其是雜號將軍,本就是戰爭中臨時委任,後世逐漸沿襲下來多用以鼓勵嘉獎,並不代表領兵多少職位高低。
作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將軍號是將領的軍銜,帶兵多少需要看軍隊職務,少將能做營長,上尉也能做營長,上尉營長肯定沒有少將營長待遇高。
通常一個雜號將軍軍職是校尉,那就是有榮譽稱號的校尉,如果隻有雜號將軍稱號沒有其他實際職務,就等於沒有軍權隻有榮譽頭銜而已。
再比如屯田都尉,掌管一個郡的治安和駐防軍隊,沒有將軍號一樣能做,一個雜號將軍做郡尉還得受人家領導。
上文說起過軍權分調動權和指揮權,所以漢末的護軍,監軍也是一樣,不需要能打仗,懂後勤熟悉軍隊庶務就能做的很優秀。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軍隊逐漸職業化,規模化,正規化,軍隊職務也在快速適應變化,相比漢末,三國時期的軍隊體係是完全不同的樣子。
話說迴漢末,即使是重號將軍也要看是否有實職,所謂實職就是某校尉,某中郎將,某太守,某刺史,都督某軍事。
比如劉備左將軍宜城亭侯豫州牧,左將軍雖然是重號將軍,除非有旨意出征,或身在首都按照排序輪到他負責城防,其尊號隻代表能夠開幕府,可以配屬佐官。
劉備的豫州牧才是總領地方軍政的實職,哪怕是遙領也具備唯一性,隻要他到豫州就是實際上的最高長官,別人聽不聽命令是另一迴事。
故此,表示隆重要提全稱:劉宜城左將軍領豫州牧,下級則要尊稱劉使君而不是劉將軍,外交場合平等往來就要講實際職務劉豫州。
當然各地小軍閥和中央的衛將軍,車騎將軍,大將軍等不在此例,這裏隻講一般情況。
“照顧顯奕可以,兵呢?甲胄錢糧我找誰要?”劉琰無奈雙手一攤,袁紹隻給個空頭銜也沒用啊,那可是兩千多騎兵,開支夠養活三萬步兵了。
“汝麾下官騎可說頂尖,顯奕是幽州刺史,盡力而為吧。”袁紹說完眼皮一沉,仰麵躺迴麵如死灰。
劉琰渾渾噩噩迴到家,袁紹不在河北非亂不可,什麽叫盡力而為?責任也太重了,再說度遼將軍說給就給?就算朝廷答應曹操能答應嗎?現在才與諸將平視還有用嗎?你都沒把握還指望我?官騎就一百來人再頂尖有啥用?
袁譚袁尚兩兄弟爭鬥就夠亂了,袁熙再插一腳進得更亂,再說袁熙沒本事插一腳,有逄紀幾個人也不夠。
始終認為現在做什麽都晚了,想到這劉琰從床底下抽出箱子又要跑路。
泰山環正在彈琴,見劉琰提箱子不管不顧的模樣,立刻就明白過來,蹲在地上又哭又鬧死活不走。
劉琰氣極了,瞪著眼大吼:“有錢買個新的,爺不要你了。”
走出屋外卻停住,心裏感覺說不出的痛,一跺腳迴臥室收好箱子又來哄泰山環。越哄泰山環越傷心。
劉琰不住抽自己臉,都抽紅了泰山環才止住哭泣,默默躺迴臥室一動不動,劉琰嚇壞了也不敢再吱聲,躺在一邊漸漸睡著了。
此後好幾天泰山環都不同自己說話,仿佛陌生人一般叫她也不答應。劉琰後悔極了,整天愁眉不展鬱鬱寡歡,終於還是病了。
發著燒躺在床上滿嘴胡話,一會兒痛罵導師抄襲結論,一會兒又說項目被頂替,吃過藥稍微好轉一點,半夜又開始亂喊辭職迴家愛咋咋地。
折騰幾天總算退燒,睜眼看到泰山環哭腫的雙眼,知道她一直守護在身邊,鼻子一酸哇一聲大哭起來,哭一會兒起來抱著泰山環一陣亂親,親幾口就用腦袋撞牆大罵自己是畜生。
泰山環使勁抱住劉琰阻止撞牆,兩人就這麽抱一起大哭,臨了望著泰山環下了決心,就按袁紹所說試一試。
所謂家人沒有隔夜仇就是這麽個道理吧,如果有那就大病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