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新的希望 四
北匈奴被漢帝國打垮後,塞北進入權利真空時期,漢桓帝永壽年間,塞北鮮卑人中出了一個雄主檀石槐,他統一鮮卑部落後迅速在漠北草原擴張勢力,北麵擊敗了丁零人,東方收服了扶餘國,向西遠征烏孫,沒用幾年完全控製了原來的北匈奴地盤。
漢帝國不能容許北麵再次強大,驕傲的漢帝國也不屑於采用外交手段,雙方的軍事對抗規模越來越大。鮮卑的立國之戰發生在漢靈帝熹平六年,漢軍集合南匈奴合計三萬人,分三路出塞打算滅掉檀石槐,戰爭的結果是漢軍十去七八。
這一戰鮮卑人戰勝的僥幸,同時也見識到漢帝國的強大,大漢輸得起玩的動,失敗十次還是爹,你隻要輸一次就滅國,鮮卑人冷靜分析局勢後,主動放低姿態請求和談。
當時正值黨固之亂,漢帝國自身的麻煩也不少,既然對方給出合適的台階,那不妨坐下來談一談,等麻煩過了再收拾你也不遲。
大漢隻有兩條,首先,拋棄合作共贏的幻想,拒絕共同開發,所謂“日月所照皆為漢土”凡事能看到太陽和月亮的地方都是我的地盤,沒有任何可商量的餘地。
其次,實話告訴你大漢家裏有麻煩事,現在不打你不代表以後不打你,主要看心情,你要態度好興許麻煩解決也不打你,你要態度不好,我豁出去家不要也滅你。
統一的大漢有這個底氣,鮮卑人就差點實力,不情願也得接受,大漢話講的敞亮,鮮卑人也不想撒謊,明告訴大漢不會主動大規模用兵,軍事摩擦、小打小鬧肯定避免不了,草原鬆散的部落聯盟製度你大漢最了解,我檀石槐想控製也辦不到。
經過摔杯子砸碗,亮刀子罵娘等等一係列友好協商,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打肯定是要打,什麽時候打誰都說不出個準信,興許摩擦個上百年也不打,也有可能轉身再次決戰,不管打不打,打多大,各憑本事,誰有本事誰占便宜。
好像沒談出結果,那是因為大漢隻想表明態度,沒打算要結果,此後直到西晉自己作死,爆發五胡亂華,北方遊牧民族也沒有大規模騷擾中原帝國。曆史無數次證明,靠讓步和祈求得不到真正的和平,你隻有打疼他,夠強硬,不報幻想不留餘地,靠實力用威懾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和平的協議。
可惜檀石槐四十五歲就病死了,三年後大漢爆發黃巾之亂,如果他能多活十年,正能趕上群雄割據,很難說鮮卑人不會提前出現在華夏的曆史舞台。
幸虧曆史沒有如果,繼位的嫡子和連是個短命鬼,剛繼位就在一次搶劫時被射死,和連的兒子騫曼年紀還小,由檀石槐的庶孫魁頭監國。平穩時期沒持續多久,騫曼稍微長大一點就和魁頭爭奪起權利,和中原動亂幾乎同時,鮮卑也爆發了曠日持久的內戰。
不像內地具備完善的中央集權,草原政權靠強大的軍事實力控製鬆散的部落組織,中部鮮卑是檀石槐的核心部族,在持久的內戰中軍事力量消耗極大,再也無力掌控整個草原。西部鮮卑首先脫離,緊跟著幽州以北的東部鮮卑紛紛自立,各路雜七雜八的小王、酋長誰都不服誰整日相互攻擊征伐。
就連中部鮮卑也分裂成三部分,其一是檀石槐的遺產被孫子步度根和夫羅韓瓜分;其二是新崛起的柯比能,他本是小種鮮卑,類似中原的寒門出身,憑個人能力硬是從檀石槐的後代手裏搶下一片地盤,這三家時和時戰,當地部落沒有一年能過上安生日子。
拓跋詰汾是鮮卑索頭部一個小王,原本在陰山以北的草原遊牧,三方在家門口混戰想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他又不願意參與無謂的爭鬥,思來想去隻有帶著部落南下並州,投奔南匈奴這一條出路,雖然不能坐地稱王,起碼部落不用參與戰爭。
嚴格來講北山這片地方不屬於南匈奴單於,恰好太原王氏有意壯大力量接納草原部落,瞞著朝廷私自做主割讓一塊土地,連帶上麵生活的漢人也一並當做奴隸送給鮮卑人。
既然是瞞著朝廷,所以名義上拓跋部還歸南匈奴單於管轄,並州北部的草原外來戶走的都是這個路子,頭頂有兩個主子,一個是南匈奴單於,一個是太原王氏。
並州祁縣王氏是“世仕州郡為冠蓋”的名門望族,出了個名人大漢司徒王允,太原王氏是祁縣王氏的分支,兩家互為表裏榮辱與共。王允死後祁縣王氏暫時沒落,太原王氏借機走上前台,利用聯姻和平陽賈氏結成利益同盟。
動亂時期中央政府無力掌控邊境秩序,給了地方大族發展壯大的機會,《晉書》記載從王澤開始“皆與匈奴、鮮卑交好,引為外援,卒亂華夏。”王氏提供胡人需要的糧食、布匹、甲胄乃至人口和土地,代價就是做為外援,以羈縻附庸的形式助力王氏的發展。
王氏掌握的資源在內地士族看來微不足道,可對於初來乍到、一窮二白的胡人來說簡直就是龐然巨物,就拿拓跋部落來說,從王氏手裏購買各類商品再販賣到草原,轉手就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單就貿易一項來講王氏這個親爹就得罪不起。
每年秋冬之交,王氏會派遣族人來拓跋部結算賬目,順帶安排下一年的貿易。來人通常都是家生子,所謂家生子是侍女和仆人的後代。這些孩子從小作為小主人的奴仆,成年後往往歸屬感很強,這些人中能力出色,又得信賴的人會被賜予主人家姓氏。
因此家生子是世家大族的中堅力量,或管賬房或掌私兵。這次來拓跋部結算的,就是位侍奉王氏兩代人的家生子,明年能否血賺就看客人對招待是否滿意。
拓跋詰汾做了充足的準備,大老遠從太原采購食材,重金請來歌舞團助興,客人一到就擺下宴會,隻是這位客人好像經曆過大場麵,麵色始終波瀾不驚。
場麵話該說的都說完,正事總要抓緊辦,你漫天要價我坐地還錢,對方有什麽要求總要拿話給引出來。
拓跋詰汾坐在下首,對著端坐主位的老者舉杯祝酒:“聽說有冀州流民穿越井陘,想著能否在鄉間打掃一二?”
老者輕撫花白的胡須,冷冰冰的迴複:“各處都缺人力,也不是你想要就能得。”
“明白,明白。”拓跋詰汾滿意的點點頭,既然不反對那就算成了一半,不妨繼續下一個話題。
“北麵衝突的厲害,甲胄可是緊俏貨。。。。。。”
這次老者壓根兒不理睬,他在把玩一根又細又長的繩子,不斷打結鬆開,再打結,對於話題半晌不置可否。
拓跋詰汾掏出一張絹布遞出,發覺對方臉色有所緩和,心中冷哼一聲貪婪的家夥,還沒等再次剛端起酒杯老者又將絹布遞了迴來。
拓跋詰汾有些無奈,抬手拍打手掌,帳外武士捧來一個沉重的小木箱,送到老者眼前隻掀開一道縫隙立刻合上。
老者嘴角微微翹起,然而聲音依舊冷淡:“工匠不成,男子需要商量,女子隨意。”
吸納漢人加入是草原部落強大的最佳捷徑,其中工匠最搶手,不怕你漫天要價,隻要有真本事,老婆、錢財要什麽給什麽;其次是男勞力,會種地那也是寶貝,當然,除非你願意跟著部落一起打仗,不然就得老老實實當農奴。
至於女人純屬廢物,拓跋部落身處漢地,做轉口貿易不缺那幾匹破布,養活女子織布還不如直接去買劃算,現下當務之急是擴張部落勞動力,女子反而不重要。
成群牛羊你看不上,我一箱子金燦燦的五銖錢就換一堆沒用的女人?不僅如此,剛才甲胄的事你也不表態,拓跋詰汾不由皺起眉頭,一定是差哪兒了,究竟是差哪兒呢?
老者忽然抬起手,臉上全是不耐煩:“散了,散了,老夫累了。”
“累?”拓跋詰汾一愣,太原距離並不遠,坐車來的能累到哪去?
“心累,發妻去的早,精神失了慰藉,孤獨啊。”老者邊講話邊掏出手帕抹抹眼角兒,餘光瞥了一圈帳篷中的舞娘,隨即搖著頭長歎一口氣:“孤獨你懂嗎?”
表演到這個份上再不懂就別混了,拓跋詰汾趕走舞娘走出帳外,沒一會兒功夫帶迴八個鮮卑女子。這八個都是精挑細選,環肥燕瘦高矮搭配,從十四五歲到四五十歲,有大肚子的還有長胡子的,不怕你提要求就怕你沒喜好。
果然老者眼睛一亮,抬手指向年紀最小的一個:“過來。”
盯著怯生生的臉蛋,撫摸著柔嫩的小手,老色坯嘴上笑的開懷,臉上喜色越發濃烈:“多大年紀?”
拓跋詰汾適時附耳低語:“草原一朵鮮花,今年剛滿十五歲,沒人碰過就等著您老采摘。”
一張臉忽然拉下,老者甩開手一臉不滿意:”人老了,做什麽都沒意思。“
這話肯定說的不是老色坯自己,拓跋詰汾一時沒反應過來,愣了一陣心頭馬上泛起惡寒,天地良心,您說的是人話嗎?十五歲的雛還嫌老?這老頭真他媽不要臉。
不要臉又能怎樣,人家不滿意明年的收入就會打折扣,部落來到好地方正處在擴張期,各類資源越多越好。來到漢地的胡人一年多過一年,多少人排著隊等著分地盤,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這老頭迴去但凡講幾句壞話,王氏指使其他胡人鳩占鵲巢都有可能。
別管漢人胡人加入部落就算一家人,誰家碰這種事都不能願意,然而形勢比人強,拓跋詰汾算計來算計去,最後咬著後槽牙點頭。
這種事就別厚此薄彼了,隨著老頭一家一家自己找吧,剛開始就讓拓跋詰汾心涼半截,這戶是一個大家族的分支,現在戶主是個壯碩的漢人,當初妻子死在逃荒路上,他帶著唯一的女兒投奔部落。
因為身強體壯被招贅了上門女婿,平時種地打獵日子過的很滋潤,現在的老婆快要臨盆,卻攤上這麽個事,拓跋詰汾都不知道該怎麽開口。
見到酋長登門全家都很高興,端上麥餅和鮮奶招待客人,拓跋詰汾是一口也吃不下去,瞅著老頭色眯眯摸著小姑娘的腦袋,心裏真跟刀割一樣。
應該是小姑娘不合口味,老頭最終還是出了帳篷。
“家主貴姓?老朽代表太原王氏登門慰問,若遇難處不妨直言,好辦盡快辦,不好辦想辦法也要辦。。。。。。”
老頭走總是同一套說辭,道貌岸然的樣子看的人牙癢癢,連走幾戶,拓跋詰汾的小心髒提到嗓子眼又狠狠落下,血壓蹭蹭往頭頂竄,繃的太陽穴滿是青筋,怕是再走下去就該腦淤血當場發作。
拓跋部不止一個營地,每個營地的規模都不算大,營地通常呈環狀結構,地位越高帳篷越接近圓心,走了一陣接近最外層的牲畜區,這裏是奴隸和老年人聚集地。
走到這拓跋詰汾算是放心了,老年人不用說,奴隸普遍都髒兮兮的老頭一定看不上,沒選出來就不怪咱了,幹脆打道迴府,從那八個裏找一個安慰您孤獨的心靈吧。
拓跋詰汾轉身走了幾步,人家卻沒跟上來,扭頭一看老色坯眼珠子瞪的溜圓,直勾勾望著前方一個小女孩。
北匈奴被漢帝國打垮後,塞北進入權利真空時期,漢桓帝永壽年間,塞北鮮卑人中出了一個雄主檀石槐,他統一鮮卑部落後迅速在漠北草原擴張勢力,北麵擊敗了丁零人,東方收服了扶餘國,向西遠征烏孫,沒用幾年完全控製了原來的北匈奴地盤。
漢帝國不能容許北麵再次強大,驕傲的漢帝國也不屑於采用外交手段,雙方的軍事對抗規模越來越大。鮮卑的立國之戰發生在漢靈帝熹平六年,漢軍集合南匈奴合計三萬人,分三路出塞打算滅掉檀石槐,戰爭的結果是漢軍十去七八。
這一戰鮮卑人戰勝的僥幸,同時也見識到漢帝國的強大,大漢輸得起玩的動,失敗十次還是爹,你隻要輸一次就滅國,鮮卑人冷靜分析局勢後,主動放低姿態請求和談。
當時正值黨固之亂,漢帝國自身的麻煩也不少,既然對方給出合適的台階,那不妨坐下來談一談,等麻煩過了再收拾你也不遲。
大漢隻有兩條,首先,拋棄合作共贏的幻想,拒絕共同開發,所謂“日月所照皆為漢土”凡事能看到太陽和月亮的地方都是我的地盤,沒有任何可商量的餘地。
其次,實話告訴你大漢家裏有麻煩事,現在不打你不代表以後不打你,主要看心情,你要態度好興許麻煩解決也不打你,你要態度不好,我豁出去家不要也滅你。
統一的大漢有這個底氣,鮮卑人就差點實力,不情願也得接受,大漢話講的敞亮,鮮卑人也不想撒謊,明告訴大漢不會主動大規模用兵,軍事摩擦、小打小鬧肯定避免不了,草原鬆散的部落聯盟製度你大漢最了解,我檀石槐想控製也辦不到。
經過摔杯子砸碗,亮刀子罵娘等等一係列友好協商,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打肯定是要打,什麽時候打誰都說不出個準信,興許摩擦個上百年也不打,也有可能轉身再次決戰,不管打不打,打多大,各憑本事,誰有本事誰占便宜。
好像沒談出結果,那是因為大漢隻想表明態度,沒打算要結果,此後直到西晉自己作死,爆發五胡亂華,北方遊牧民族也沒有大規模騷擾中原帝國。曆史無數次證明,靠讓步和祈求得不到真正的和平,你隻有打疼他,夠強硬,不報幻想不留餘地,靠實力用威懾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和平的協議。
可惜檀石槐四十五歲就病死了,三年後大漢爆發黃巾之亂,如果他能多活十年,正能趕上群雄割據,很難說鮮卑人不會提前出現在華夏的曆史舞台。
幸虧曆史沒有如果,繼位的嫡子和連是個短命鬼,剛繼位就在一次搶劫時被射死,和連的兒子騫曼年紀還小,由檀石槐的庶孫魁頭監國。平穩時期沒持續多久,騫曼稍微長大一點就和魁頭爭奪起權利,和中原動亂幾乎同時,鮮卑也爆發了曠日持久的內戰。
不像內地具備完善的中央集權,草原政權靠強大的軍事實力控製鬆散的部落組織,中部鮮卑是檀石槐的核心部族,在持久的內戰中軍事力量消耗極大,再也無力掌控整個草原。西部鮮卑首先脫離,緊跟著幽州以北的東部鮮卑紛紛自立,各路雜七雜八的小王、酋長誰都不服誰整日相互攻擊征伐。
就連中部鮮卑也分裂成三部分,其一是檀石槐的遺產被孫子步度根和夫羅韓瓜分;其二是新崛起的柯比能,他本是小種鮮卑,類似中原的寒門出身,憑個人能力硬是從檀石槐的後代手裏搶下一片地盤,這三家時和時戰,當地部落沒有一年能過上安生日子。
拓跋詰汾是鮮卑索頭部一個小王,原本在陰山以北的草原遊牧,三方在家門口混戰想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他又不願意參與無謂的爭鬥,思來想去隻有帶著部落南下並州,投奔南匈奴這一條出路,雖然不能坐地稱王,起碼部落不用參與戰爭。
嚴格來講北山這片地方不屬於南匈奴單於,恰好太原王氏有意壯大力量接納草原部落,瞞著朝廷私自做主割讓一塊土地,連帶上麵生活的漢人也一並當做奴隸送給鮮卑人。
既然是瞞著朝廷,所以名義上拓跋部還歸南匈奴單於管轄,並州北部的草原外來戶走的都是這個路子,頭頂有兩個主子,一個是南匈奴單於,一個是太原王氏。
並州祁縣王氏是“世仕州郡為冠蓋”的名門望族,出了個名人大漢司徒王允,太原王氏是祁縣王氏的分支,兩家互為表裏榮辱與共。王允死後祁縣王氏暫時沒落,太原王氏借機走上前台,利用聯姻和平陽賈氏結成利益同盟。
動亂時期中央政府無力掌控邊境秩序,給了地方大族發展壯大的機會,《晉書》記載從王澤開始“皆與匈奴、鮮卑交好,引為外援,卒亂華夏。”王氏提供胡人需要的糧食、布匹、甲胄乃至人口和土地,代價就是做為外援,以羈縻附庸的形式助力王氏的發展。
王氏掌握的資源在內地士族看來微不足道,可對於初來乍到、一窮二白的胡人來說簡直就是龐然巨物,就拿拓跋部落來說,從王氏手裏購買各類商品再販賣到草原,轉手就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單就貿易一項來講王氏這個親爹就得罪不起。
每年秋冬之交,王氏會派遣族人來拓跋部結算賬目,順帶安排下一年的貿易。來人通常都是家生子,所謂家生子是侍女和仆人的後代。這些孩子從小作為小主人的奴仆,成年後往往歸屬感很強,這些人中能力出色,又得信賴的人會被賜予主人家姓氏。
因此家生子是世家大族的中堅力量,或管賬房或掌私兵。這次來拓跋部結算的,就是位侍奉王氏兩代人的家生子,明年能否血賺就看客人對招待是否滿意。
拓跋詰汾做了充足的準備,大老遠從太原采購食材,重金請來歌舞團助興,客人一到就擺下宴會,隻是這位客人好像經曆過大場麵,麵色始終波瀾不驚。
場麵話該說的都說完,正事總要抓緊辦,你漫天要價我坐地還錢,對方有什麽要求總要拿話給引出來。
拓跋詰汾坐在下首,對著端坐主位的老者舉杯祝酒:“聽說有冀州流民穿越井陘,想著能否在鄉間打掃一二?”
老者輕撫花白的胡須,冷冰冰的迴複:“各處都缺人力,也不是你想要就能得。”
“明白,明白。”拓跋詰汾滿意的點點頭,既然不反對那就算成了一半,不妨繼續下一個話題。
“北麵衝突的厲害,甲胄可是緊俏貨。。。。。。”
這次老者壓根兒不理睬,他在把玩一根又細又長的繩子,不斷打結鬆開,再打結,對於話題半晌不置可否。
拓跋詰汾掏出一張絹布遞出,發覺對方臉色有所緩和,心中冷哼一聲貪婪的家夥,還沒等再次剛端起酒杯老者又將絹布遞了迴來。
拓跋詰汾有些無奈,抬手拍打手掌,帳外武士捧來一個沉重的小木箱,送到老者眼前隻掀開一道縫隙立刻合上。
老者嘴角微微翹起,然而聲音依舊冷淡:“工匠不成,男子需要商量,女子隨意。”
吸納漢人加入是草原部落強大的最佳捷徑,其中工匠最搶手,不怕你漫天要價,隻要有真本事,老婆、錢財要什麽給什麽;其次是男勞力,會種地那也是寶貝,當然,除非你願意跟著部落一起打仗,不然就得老老實實當農奴。
至於女人純屬廢物,拓跋部落身處漢地,做轉口貿易不缺那幾匹破布,養活女子織布還不如直接去買劃算,現下當務之急是擴張部落勞動力,女子反而不重要。
成群牛羊你看不上,我一箱子金燦燦的五銖錢就換一堆沒用的女人?不僅如此,剛才甲胄的事你也不表態,拓跋詰汾不由皺起眉頭,一定是差哪兒了,究竟是差哪兒呢?
老者忽然抬起手,臉上全是不耐煩:“散了,散了,老夫累了。”
“累?”拓跋詰汾一愣,太原距離並不遠,坐車來的能累到哪去?
“心累,發妻去的早,精神失了慰藉,孤獨啊。”老者邊講話邊掏出手帕抹抹眼角兒,餘光瞥了一圈帳篷中的舞娘,隨即搖著頭長歎一口氣:“孤獨你懂嗎?”
表演到這個份上再不懂就別混了,拓跋詰汾趕走舞娘走出帳外,沒一會兒功夫帶迴八個鮮卑女子。這八個都是精挑細選,環肥燕瘦高矮搭配,從十四五歲到四五十歲,有大肚子的還有長胡子的,不怕你提要求就怕你沒喜好。
果然老者眼睛一亮,抬手指向年紀最小的一個:“過來。”
盯著怯生生的臉蛋,撫摸著柔嫩的小手,老色坯嘴上笑的開懷,臉上喜色越發濃烈:“多大年紀?”
拓跋詰汾適時附耳低語:“草原一朵鮮花,今年剛滿十五歲,沒人碰過就等著您老采摘。”
一張臉忽然拉下,老者甩開手一臉不滿意:”人老了,做什麽都沒意思。“
這話肯定說的不是老色坯自己,拓跋詰汾一時沒反應過來,愣了一陣心頭馬上泛起惡寒,天地良心,您說的是人話嗎?十五歲的雛還嫌老?這老頭真他媽不要臉。
不要臉又能怎樣,人家不滿意明年的收入就會打折扣,部落來到好地方正處在擴張期,各類資源越多越好。來到漢地的胡人一年多過一年,多少人排著隊等著分地盤,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這老頭迴去但凡講幾句壞話,王氏指使其他胡人鳩占鵲巢都有可能。
別管漢人胡人加入部落就算一家人,誰家碰這種事都不能願意,然而形勢比人強,拓跋詰汾算計來算計去,最後咬著後槽牙點頭。
這種事就別厚此薄彼了,隨著老頭一家一家自己找吧,剛開始就讓拓跋詰汾心涼半截,這戶是一個大家族的分支,現在戶主是個壯碩的漢人,當初妻子死在逃荒路上,他帶著唯一的女兒投奔部落。
因為身強體壯被招贅了上門女婿,平時種地打獵日子過的很滋潤,現在的老婆快要臨盆,卻攤上這麽個事,拓跋詰汾都不知道該怎麽開口。
見到酋長登門全家都很高興,端上麥餅和鮮奶招待客人,拓跋詰汾是一口也吃不下去,瞅著老頭色眯眯摸著小姑娘的腦袋,心裏真跟刀割一樣。
應該是小姑娘不合口味,老頭最終還是出了帳篷。
“家主貴姓?老朽代表太原王氏登門慰問,若遇難處不妨直言,好辦盡快辦,不好辦想辦法也要辦。。。。。。”
老頭走總是同一套說辭,道貌岸然的樣子看的人牙癢癢,連走幾戶,拓跋詰汾的小心髒提到嗓子眼又狠狠落下,血壓蹭蹭往頭頂竄,繃的太陽穴滿是青筋,怕是再走下去就該腦淤血當場發作。
拓跋部不止一個營地,每個營地的規模都不算大,營地通常呈環狀結構,地位越高帳篷越接近圓心,走了一陣接近最外層的牲畜區,這裏是奴隸和老年人聚集地。
走到這拓跋詰汾算是放心了,老年人不用說,奴隸普遍都髒兮兮的老頭一定看不上,沒選出來就不怪咱了,幹脆打道迴府,從那八個裏找一個安慰您孤獨的心靈吧。
拓跋詰汾轉身走了幾步,人家卻沒跟上來,扭頭一看老色坯眼珠子瞪的溜圓,直勾勾望著前方一個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