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詩詞《瀲俗之殤:社會風氣的沉淪與反思》:
《瀲俗之殤》
虛榮攀比俗風頹,禮義良知盡棄灰。
嫁娶奢華情意淡,喪儀鋪張悼思哀。
貪婪冷漠人心變,互助真誠麵目摧。
亟待清流除穢垢,德馨重現暖陽來。
詮釋:
首聯“虛榮攀比俗風頹,禮義良知盡棄灰”,直接點明社會風氣的墮落,人們崇尚虛榮、互相攀比,導致良好的禮儀和道德良知被拋棄,風氣變得衰敗。
頷聯“嫁娶奢華情意淡,喪儀鋪張悼思哀”,通過具體描述婚娶和喪葬這兩個重要的人生儀式,展現出其中的不良現象。婚禮過於奢華,反而讓真情實意變得淡薄;喪禮鋪張浪費,真正的哀悼和思念之情卻顯得悲哀稀少。
頸聯“貪婪冷漠人心變,互助真誠麵目摧”,進一步深入剖析,指出人們變得貪婪和冷漠,以往相互幫助、真誠待人的良好品質遭到破壞。
尾聯“亟待清流除穢垢,德馨重現暖陽來”,表達了對改變這種不良風氣的急切期待,希望能有清正的風尚清除這些汙垢,讓美好的品德重新出現,如同溫暖的陽光再次照耀。
整首詩對社會風氣沉淪的現象進行了批判和反思,唿籲社會迴歸正道,重拾美好風尚。
一、《周易智慧與社會萬象的深度交融:對不良現象的批判與反思》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各種現象層出不窮,既有美好的一麵,也有令人憂慮的不良現象。
《瀲俗》這部作品,猶如一麵鏡子,映照出當地風俗中那些令人痛心的不良行為。它毫不留情地對虛榮攀比、道德淪喪等現象進行批判,深刻揭示了社會風氣的墮落。這種墮落並非偶然,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乃是陰陽失調的表現。過度追求外在的虛榮,忽視內在的道德修養,導致了社會正能量(陽)的削弱,而負麵風氣(陰)卻肆意蔓延。
《遼陽軍》以動蕩時期的遼陽軍故事為背景,生動地展現了人性的複雜和社會現象的多變。在戰亂的衝擊下,社會秩序崩壞,人們的價值觀受到巨大挑戰。這正如周易中所講的“變易”,世間萬物都在變化之中,而在這變化中,如何堅守正道、秉持良知,成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這部作品反映出的人性弱點和社會矛盾,正是陰陽失衡所帶來的惡果。
《邑人》聚焦於地方上的人和事,通過一係列具體事件,將社會中的醜惡現象暴露無遺。那些欺詐、自私、冷漠的行為,違背了天地人和諧共生的原則。周易強調“天人合一”,而這些醜惡現象無疑是對這一原則的破壞,使得社會失去了應有的和諧與平衡。
《單父宰》通過單父宰的故事,尖銳地批判了社會中不合理的行政管理和官員行為。官員作為社會的管理者,應當遵循中正之道,以公正、廉潔、負責的態度服務民眾。然而,不合理的行政管理和官員的不當行為,正如周易中所說的“否卦”,阻塞了社會的正常運行,導致民眾的不滿和社會的混亂。
《富翁》借助富翁的故事,深刻反映了社會上人們對財富的扭曲態度和貪婪的醜態。財富本應是服務於生活的工具,卻在人們的過度追求下成為了主宰心靈的枷鎖。這與周易所倡導的適度、平衡的觀念背道而馳,是人性在欲望麵前迷失的表現。
綜上所述,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批判了社會中的不良現象,而周易哲學為我們提供了深度解析的智慧和指導思想。我們應當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傳承優秀的文化理念,以天地人之道的奧秘為指引,努力糾正社會的偏差,追求一個更加公正、和諧、美好的未來。
二、《聊齋誌異》之卷九中《遼陽軍》《邑人》的原文及白話文
《遼陽軍》原文
沂水某,明季充遼陽軍。會遼城陷,為亂兵所殺;頭雖斷,猶不甚死。至夜,一人執簿來,按點諸鬼。至某,謂其不宜死,使左右續其頭而送之。遂共取頭按項上,群扶之,風聲簌簌,行移時,置之而去。視其地,則故裏也。沂令聞之,疑其竊逃。拘訊而得其情,頗不信;又審其頸無少斷痕,將刑之。某曰:“言無可憑信,但請寄獄中。斷頭可假,陷城不可假。設遼城無恙,吾百口何辭。”令從之。數日,遼信至,時日一如所言,遂釋之。
《遼陽軍》白話文故事
沂水縣有個人,在明朝末年被征去充軍駐守遼陽。碰上遼陽城被攻破,他被亂兵殺死。頭雖然斷了,但還沒有完全死去。到了夜裏,有一個人拿著簿冊來,按名字點驗眾鬼魂。點到這個人時,說他不應當死,叫左右的人把他的頭接上,送他迴去。於是大家一起取來他的頭安在脖子上,一群人扶著他,隻聽得風聲簌簌,走了一段時間,把他放在地上就離開了。他一看這地方,卻是自己的家鄉。沂水縣令聽說了這件事,懷疑他是偷跑迴來的。把他拘捕審訊,他說出了實情,縣令很不相信;又仔細查看他的脖子,沒有一點斷痕,就要對他用刑。這個人說:“我說的沒有可以憑信的,但請把我寄押在獄中。頭斷了可以假,遼陽城失陷可假不了。假如遼陽城安然無恙,我就是有一百張嘴也無法辯解。”縣令聽從了他。過了幾天,遼陽那邊的消息傳來,時間和情況跟他說的完全一樣,於是就釋放了他。
《邑人》原文
邑有鄉人,素無賴。一日,晨起,有二人攝之去。至市頭,見屠人以半豬懸架上,二人便極力推擠之,忽覺身與豬合,而頭猶懸,其人驚懼,以刃亂斫,頭始落。遂覺屠人一刀一換,瞬息之間,身在案上矣。
《邑人》白話文故事
縣裏有個鄉民,一向無賴。一天早上起來,有兩個人把他抓走了。到了街市口,看見屠夫把半頭豬懸掛在架子上,這兩個人就極力推擠這個鄉民,忽然他就覺得自己的身體和豬合在了一起,可是頭還懸著。這個人又驚又怕,屠夫用刀亂砍,頭才掉了下來。於是他就覺得屠夫每砍一刀就像砍在自己身上一樣,瞬息之間,自己已經身在案板上了。
《單父宰》原文
青州民某,五旬餘,繼娶少婦。二子恐其複育,乘父醉,潛割睾丸而藥糝之。父覺,托病不言。久之,創漸平。忽入室,刀縫綻裂,血溢不止,尋斃。妻知其故,訟於官。官械其子,果伏。駭曰:“餘今為‘單父宰’矣!”並誅之。
《單父宰》白話文故事
青州有個百姓,五十多歲了,續娶了一個年輕的少婦。他的兩個兒子擔心繼母再生孩子,趁著父親喝醉時,偷偷割掉了他的睾丸,並用藥粉敷上。父親醒來後,借口生病沒有聲張。過了很久,傷口漸漸愈合了。有一天他忽然走進房間,刀割的傷口重新裂開,血流不止,很快就死了。妻子知道了其中的緣故,向官府告狀。官府給兩個兒子上了刑具,他們果然認罪。官員驚駭地說:“我如今成了‘單父宰’了!”於是將兩個兒子一並誅殺。
《富翁》原文
富翁某,商賈多貸其貲。一日出,有少年從馬後,問之,亦假本者。翁諾之。至家,適幾上有錢數十,少年即以手疊錢,高下堆壘之。翁謝去,竟不與貲。或問其故,翁曰:“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所熟之技,不覺形於手足矣。”訪之果然。
《富翁》白話文故事
有個富翁,很多商人向他借本錢。一天,富翁外出,有個少年跟在他的馬後麵。富翁問他,他也是來借本錢的。富翁答應了。到了家,正好桌子上有幾十枚錢,少年就用手把錢疊來疊去,高高低低地堆壘起來。富翁婉言讓他離開,最終沒有借給他錢。有人問原因,富翁說:“這個人一定善於賭博,不是正直的人。他熟練的技巧,不知不覺就表現在手腳動作上了。”打聽後,果然是這樣。
三、從周易哲學的幾個方麵對《瀲俗之殤:社會風氣的沉淪與反思》進行的深度解析:
陰陽失衡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平衡是事物和諧發展的基礎。在社會風氣中,良好的道德、互助與真誠等可視為陽,虛榮、攀比、貪婪和冷漠等不良現象則為陰。當社會風氣沉淪,不良現象占據主導,就意味著陰陽失衡。陽的力量被削弱,陰的力量過度膨脹,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和人心的迷茫。
否泰轉化
周易中的“否極泰來”和“泰極否來”的觀念提醒我們,事物的發展是不斷變化的。當社會風氣處於良好的“泰”的狀態時,如果不能保持和鞏固,就可能逐漸向“否”的方向轉化。在“瀲俗之殤”中,原本淳樸善良的社會風俗逐漸墮落,正是從“泰”向“否”的轉變。而要實現從“否”到“泰”的反轉,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反思。
變化無常
周易強調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無常的。社會風氣也不例外,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而改變。當前社會風氣的沉淪是一種階段性的現象,但通過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也能夠實現風氣的轉變和提升。
因果報應
從周易的觀點來看,事物的發展皆有因果。社會中人們的虛榮、攀比等不良行為是因,導致的道德淪喪、人心冷漠等後果則是果。同樣,如果人們能夠從自身做起,積極倡導和踐行良好的道德風尚,也必然會收獲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這一善果。
中正之道
周易主張守中居正,在社會風氣的沉淪中,人們偏離了中正之道,過度追求物質和外在的虛榮,失去了內心的平衡和道德的準則。隻有重新迴歸中正,遵循道德規範和良心的指引,才能糾正社會風氣,使之迴到健康、積極的軌道上來。
綜上所述,運用周易哲學來解析“瀲俗之殤”這一社會現象,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社會風氣沉淪的本質和根源,從而為尋求改善和轉變的方法提供哲學層麵的思考。
四、用《清平樂》《虞美人》《滿江紅》詞牌名來解析《瀲俗之殤:社會風氣的沉淪與反思》:
《清平樂·瀲俗之殤》
虛榮逐浪,禮義良知喪。嫁娶奢華情意惘,喪祭鋪張虛妄。
貪婪冷漠成風,真誠互助無蹤。亟待德馨重建,俗清春暖花紅。
《虞美人·瀲俗之殤》
俗風頹敗何時了,禮義知多少。婚喪嫁娶盡奢豪,真愛真心不見意寥寥。
貪婪冷漠今猶在,互助情難再。反思重振待何時,隻盼德馨重現暖陽歸。
《滿江紅·瀲俗之殤》
俗尚沉淪,虛榮盛、良知消沒。看婚娶、奢華無度,真情稀缺。喪禮鋪張多妄作,人心冷漠皆空闊。歎如今、禮義化塵煙,悲心切。
貪婪起,仁德缺。真誠逝,奸邪烈。盼清風重振,俗情澄徹。德化人間除穢垢,善盈世道消妖孽。待歸來、春暖百花香,同歡悅。
詮釋:
《清平樂·瀲俗之殤》
上闋“虛榮逐浪,禮義良知喪。嫁娶奢華情意惘,喪祭鋪張虛妄”描繪了社會中虛榮之風盛行,導致禮義良知喪失。在嫁娶之事上過度追求奢華,使得真情實意變得迷茫;喪祭儀式也隻是鋪張浪費,充滿虛妄。
下闋“貪婪冷漠成風,真誠互助無蹤。亟待德馨重建,俗清春暖花紅”進一步指出貪婪冷漠成為風氣,真誠互助的美好品質消失無蹤。表達了急切盼望重建道德和美好的社會風尚,期待那時社會風氣清正,如春天般溫暖,充滿美好。
《虞美人·瀲俗之殤》
上闋“俗風頹敗何時了,禮義知多少。婚喪嫁娶盡奢豪,真愛真心不見意寥寥”提出對社會風氣敗壞不知何時能結束的疑問,感慨禮義的缺失。描述婚喪嫁娶的極度奢華,真愛真心難以尋覓,情意變得淡薄。
下闋“貪婪冷漠今猶在,互助情難再。反思重振待何時,隻盼德馨重現暖陽歸”強調了貪婪冷漠的現狀依舊存在,互助的情誼難以恢複。思考何時能夠反思並重振良好風氣,隻盼望道德和美好的風尚重現,如同暖陽歸來。
《滿江紅·瀲俗之殤》
上闋“俗尚沉淪,虛榮盛、良知消沒。看婚娶、奢華無度,真情稀缺。喪禮鋪張多妄作,人心冷漠皆空闊。歎如今、禮義化塵煙,悲心切”開篇即指出社會風尚的沉淪,虛榮之氣旺盛,良知消失。接著描述婚娶的無度奢華和真情的稀少,喪禮的鋪張虛妄,人心的冷漠。最後感歎如今禮義已化為塵煙,內心悲痛急切。
下闋“貪婪起,仁德缺。真誠逝,奸邪烈。盼清風重振,俗情澄徹。德化人間除穢垢,善盈世道消妖孽。待歸來、春暖百花香,同歡悅”闡述貪婪興起仁德缺失,真誠消逝奸邪肆虐。期盼清正之風重振,社會風氣變得澄澈。期望道德感化人間除去汙穢,善良充滿世道消除邪惡。等待良好風氣歸來,如同春天溫暖百花盛開,人們共同歡樂喜悅。
待續
《瀲俗之殤》
虛榮攀比俗風頹,禮義良知盡棄灰。
嫁娶奢華情意淡,喪儀鋪張悼思哀。
貪婪冷漠人心變,互助真誠麵目摧。
亟待清流除穢垢,德馨重現暖陽來。
詮釋:
首聯“虛榮攀比俗風頹,禮義良知盡棄灰”,直接點明社會風氣的墮落,人們崇尚虛榮、互相攀比,導致良好的禮儀和道德良知被拋棄,風氣變得衰敗。
頷聯“嫁娶奢華情意淡,喪儀鋪張悼思哀”,通過具體描述婚娶和喪葬這兩個重要的人生儀式,展現出其中的不良現象。婚禮過於奢華,反而讓真情實意變得淡薄;喪禮鋪張浪費,真正的哀悼和思念之情卻顯得悲哀稀少。
頸聯“貪婪冷漠人心變,互助真誠麵目摧”,進一步深入剖析,指出人們變得貪婪和冷漠,以往相互幫助、真誠待人的良好品質遭到破壞。
尾聯“亟待清流除穢垢,德馨重現暖陽來”,表達了對改變這種不良風氣的急切期待,希望能有清正的風尚清除這些汙垢,讓美好的品德重新出現,如同溫暖的陽光再次照耀。
整首詩對社會風氣沉淪的現象進行了批判和反思,唿籲社會迴歸正道,重拾美好風尚。
一、《周易智慧與社會萬象的深度交融:對不良現象的批判與反思》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各種現象層出不窮,既有美好的一麵,也有令人憂慮的不良現象。
《瀲俗》這部作品,猶如一麵鏡子,映照出當地風俗中那些令人痛心的不良行為。它毫不留情地對虛榮攀比、道德淪喪等現象進行批判,深刻揭示了社會風氣的墮落。這種墮落並非偶然,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乃是陰陽失調的表現。過度追求外在的虛榮,忽視內在的道德修養,導致了社會正能量(陽)的削弱,而負麵風氣(陰)卻肆意蔓延。
《遼陽軍》以動蕩時期的遼陽軍故事為背景,生動地展現了人性的複雜和社會現象的多變。在戰亂的衝擊下,社會秩序崩壞,人們的價值觀受到巨大挑戰。這正如周易中所講的“變易”,世間萬物都在變化之中,而在這變化中,如何堅守正道、秉持良知,成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這部作品反映出的人性弱點和社會矛盾,正是陰陽失衡所帶來的惡果。
《邑人》聚焦於地方上的人和事,通過一係列具體事件,將社會中的醜惡現象暴露無遺。那些欺詐、自私、冷漠的行為,違背了天地人和諧共生的原則。周易強調“天人合一”,而這些醜惡現象無疑是對這一原則的破壞,使得社會失去了應有的和諧與平衡。
《單父宰》通過單父宰的故事,尖銳地批判了社會中不合理的行政管理和官員行為。官員作為社會的管理者,應當遵循中正之道,以公正、廉潔、負責的態度服務民眾。然而,不合理的行政管理和官員的不當行為,正如周易中所說的“否卦”,阻塞了社會的正常運行,導致民眾的不滿和社會的混亂。
《富翁》借助富翁的故事,深刻反映了社會上人們對財富的扭曲態度和貪婪的醜態。財富本應是服務於生活的工具,卻在人們的過度追求下成為了主宰心靈的枷鎖。這與周易所倡導的適度、平衡的觀念背道而馳,是人性在欲望麵前迷失的表現。
綜上所述,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批判了社會中的不良現象,而周易哲學為我們提供了深度解析的智慧和指導思想。我們應當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傳承優秀的文化理念,以天地人之道的奧秘為指引,努力糾正社會的偏差,追求一個更加公正、和諧、美好的未來。
二、《聊齋誌異》之卷九中《遼陽軍》《邑人》的原文及白話文
《遼陽軍》原文
沂水某,明季充遼陽軍。會遼城陷,為亂兵所殺;頭雖斷,猶不甚死。至夜,一人執簿來,按點諸鬼。至某,謂其不宜死,使左右續其頭而送之。遂共取頭按項上,群扶之,風聲簌簌,行移時,置之而去。視其地,則故裏也。沂令聞之,疑其竊逃。拘訊而得其情,頗不信;又審其頸無少斷痕,將刑之。某曰:“言無可憑信,但請寄獄中。斷頭可假,陷城不可假。設遼城無恙,吾百口何辭。”令從之。數日,遼信至,時日一如所言,遂釋之。
《遼陽軍》白話文故事
沂水縣有個人,在明朝末年被征去充軍駐守遼陽。碰上遼陽城被攻破,他被亂兵殺死。頭雖然斷了,但還沒有完全死去。到了夜裏,有一個人拿著簿冊來,按名字點驗眾鬼魂。點到這個人時,說他不應當死,叫左右的人把他的頭接上,送他迴去。於是大家一起取來他的頭安在脖子上,一群人扶著他,隻聽得風聲簌簌,走了一段時間,把他放在地上就離開了。他一看這地方,卻是自己的家鄉。沂水縣令聽說了這件事,懷疑他是偷跑迴來的。把他拘捕審訊,他說出了實情,縣令很不相信;又仔細查看他的脖子,沒有一點斷痕,就要對他用刑。這個人說:“我說的沒有可以憑信的,但請把我寄押在獄中。頭斷了可以假,遼陽城失陷可假不了。假如遼陽城安然無恙,我就是有一百張嘴也無法辯解。”縣令聽從了他。過了幾天,遼陽那邊的消息傳來,時間和情況跟他說的完全一樣,於是就釋放了他。
《邑人》原文
邑有鄉人,素無賴。一日,晨起,有二人攝之去。至市頭,見屠人以半豬懸架上,二人便極力推擠之,忽覺身與豬合,而頭猶懸,其人驚懼,以刃亂斫,頭始落。遂覺屠人一刀一換,瞬息之間,身在案上矣。
《邑人》白話文故事
縣裏有個鄉民,一向無賴。一天早上起來,有兩個人把他抓走了。到了街市口,看見屠夫把半頭豬懸掛在架子上,這兩個人就極力推擠這個鄉民,忽然他就覺得自己的身體和豬合在了一起,可是頭還懸著。這個人又驚又怕,屠夫用刀亂砍,頭才掉了下來。於是他就覺得屠夫每砍一刀就像砍在自己身上一樣,瞬息之間,自己已經身在案板上了。
《單父宰》原文
青州民某,五旬餘,繼娶少婦。二子恐其複育,乘父醉,潛割睾丸而藥糝之。父覺,托病不言。久之,創漸平。忽入室,刀縫綻裂,血溢不止,尋斃。妻知其故,訟於官。官械其子,果伏。駭曰:“餘今為‘單父宰’矣!”並誅之。
《單父宰》白話文故事
青州有個百姓,五十多歲了,續娶了一個年輕的少婦。他的兩個兒子擔心繼母再生孩子,趁著父親喝醉時,偷偷割掉了他的睾丸,並用藥粉敷上。父親醒來後,借口生病沒有聲張。過了很久,傷口漸漸愈合了。有一天他忽然走進房間,刀割的傷口重新裂開,血流不止,很快就死了。妻子知道了其中的緣故,向官府告狀。官府給兩個兒子上了刑具,他們果然認罪。官員驚駭地說:“我如今成了‘單父宰’了!”於是將兩個兒子一並誅殺。
《富翁》原文
富翁某,商賈多貸其貲。一日出,有少年從馬後,問之,亦假本者。翁諾之。至家,適幾上有錢數十,少年即以手疊錢,高下堆壘之。翁謝去,竟不與貲。或問其故,翁曰:“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所熟之技,不覺形於手足矣。”訪之果然。
《富翁》白話文故事
有個富翁,很多商人向他借本錢。一天,富翁外出,有個少年跟在他的馬後麵。富翁問他,他也是來借本錢的。富翁答應了。到了家,正好桌子上有幾十枚錢,少年就用手把錢疊來疊去,高高低低地堆壘起來。富翁婉言讓他離開,最終沒有借給他錢。有人問原因,富翁說:“這個人一定善於賭博,不是正直的人。他熟練的技巧,不知不覺就表現在手腳動作上了。”打聽後,果然是這樣。
三、從周易哲學的幾個方麵對《瀲俗之殤:社會風氣的沉淪與反思》進行的深度解析:
陰陽失衡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平衡是事物和諧發展的基礎。在社會風氣中,良好的道德、互助與真誠等可視為陽,虛榮、攀比、貪婪和冷漠等不良現象則為陰。當社會風氣沉淪,不良現象占據主導,就意味著陰陽失衡。陽的力量被削弱,陰的力量過度膨脹,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和人心的迷茫。
否泰轉化
周易中的“否極泰來”和“泰極否來”的觀念提醒我們,事物的發展是不斷變化的。當社會風氣處於良好的“泰”的狀態時,如果不能保持和鞏固,就可能逐漸向“否”的方向轉化。在“瀲俗之殤”中,原本淳樸善良的社會風俗逐漸墮落,正是從“泰”向“否”的轉變。而要實現從“否”到“泰”的反轉,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反思。
變化無常
周易強調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無常的。社會風氣也不例外,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而改變。當前社會風氣的沉淪是一種階段性的現象,但通過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也能夠實現風氣的轉變和提升。
因果報應
從周易的觀點來看,事物的發展皆有因果。社會中人們的虛榮、攀比等不良行為是因,導致的道德淪喪、人心冷漠等後果則是果。同樣,如果人們能夠從自身做起,積極倡導和踐行良好的道德風尚,也必然會收獲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這一善果。
中正之道
周易主張守中居正,在社會風氣的沉淪中,人們偏離了中正之道,過度追求物質和外在的虛榮,失去了內心的平衡和道德的準則。隻有重新迴歸中正,遵循道德規範和良心的指引,才能糾正社會風氣,使之迴到健康、積極的軌道上來。
綜上所述,運用周易哲學來解析“瀲俗之殤”這一社會現象,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社會風氣沉淪的本質和根源,從而為尋求改善和轉變的方法提供哲學層麵的思考。
四、用《清平樂》《虞美人》《滿江紅》詞牌名來解析《瀲俗之殤:社會風氣的沉淪與反思》:
《清平樂·瀲俗之殤》
虛榮逐浪,禮義良知喪。嫁娶奢華情意惘,喪祭鋪張虛妄。
貪婪冷漠成風,真誠互助無蹤。亟待德馨重建,俗清春暖花紅。
《虞美人·瀲俗之殤》
俗風頹敗何時了,禮義知多少。婚喪嫁娶盡奢豪,真愛真心不見意寥寥。
貪婪冷漠今猶在,互助情難再。反思重振待何時,隻盼德馨重現暖陽歸。
《滿江紅·瀲俗之殤》
俗尚沉淪,虛榮盛、良知消沒。看婚娶、奢華無度,真情稀缺。喪禮鋪張多妄作,人心冷漠皆空闊。歎如今、禮義化塵煙,悲心切。
貪婪起,仁德缺。真誠逝,奸邪烈。盼清風重振,俗情澄徹。德化人間除穢垢,善盈世道消妖孽。待歸來、春暖百花香,同歡悅。
詮釋:
《清平樂·瀲俗之殤》
上闋“虛榮逐浪,禮義良知喪。嫁娶奢華情意惘,喪祭鋪張虛妄”描繪了社會中虛榮之風盛行,導致禮義良知喪失。在嫁娶之事上過度追求奢華,使得真情實意變得迷茫;喪祭儀式也隻是鋪張浪費,充滿虛妄。
下闋“貪婪冷漠成風,真誠互助無蹤。亟待德馨重建,俗清春暖花紅”進一步指出貪婪冷漠成為風氣,真誠互助的美好品質消失無蹤。表達了急切盼望重建道德和美好的社會風尚,期待那時社會風氣清正,如春天般溫暖,充滿美好。
《虞美人·瀲俗之殤》
上闋“俗風頹敗何時了,禮義知多少。婚喪嫁娶盡奢豪,真愛真心不見意寥寥”提出對社會風氣敗壞不知何時能結束的疑問,感慨禮義的缺失。描述婚喪嫁娶的極度奢華,真愛真心難以尋覓,情意變得淡薄。
下闋“貪婪冷漠今猶在,互助情難再。反思重振待何時,隻盼德馨重現暖陽歸”強調了貪婪冷漠的現狀依舊存在,互助的情誼難以恢複。思考何時能夠反思並重振良好風氣,隻盼望道德和美好的風尚重現,如同暖陽歸來。
《滿江紅·瀲俗之殤》
上闋“俗尚沉淪,虛榮盛、良知消沒。看婚娶、奢華無度,真情稀缺。喪禮鋪張多妄作,人心冷漠皆空闊。歎如今、禮義化塵煙,悲心切”開篇即指出社會風尚的沉淪,虛榮之氣旺盛,良知消失。接著描述婚娶的無度奢華和真情的稀少,喪禮的鋪張虛妄,人心的冷漠。最後感歎如今禮義已化為塵煙,內心悲痛急切。
下闋“貪婪起,仁德缺。真誠逝,奸邪烈。盼清風重振,俗情澄徹。德化人間除穢垢,善盈世道消妖孽。待歸來、春暖百花香,同歡悅”闡述貪婪興起仁德缺失,真誠消逝奸邪肆虐。期盼清正之風重振,社會風氣變得澄澈。期望道德感化人間除去汙穢,善良充滿世道消除邪惡。等待良好風氣歸來,如同春天溫暖百花盛開,人們共同歡樂喜悅。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