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且說曹操入冀州,自領冀州牧,照例出榜安民,令人遍訪賢士。
辛毗薦舉崔琰:“此人素有賢名,原為冀州騎都尉,多次獻計袁氏,不被采納,因此托病在家。”
曹操聞知如此賢人,即派人去家聘召。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東武城(今河北故城)人,少時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好擊劍,崇尚武功。
二十三歲時,鄉裏按規定將其轉為正卒,才開始感慨發奮,研讀《論語》、《韓詩》。
二十九歲時,與公孫方等人結交,到鄭玄門下求學。
徐州黃巾軍攻破北海後,鄭玄與其弟子到不其山躲避兵難。
那時買進的糧穀十分缺乏,鄭玄隻好停止授學,辭謝眾生。
崔琰從師鄭玄不到一年即被遣散,又遇戰亂,西去的道路不通,於是周旋於青、徐、兗、豫四州郊野,向東到過壽春,向南幾乎到達長江、洞庭湖地區。
離家四年後歸來,在家中以彈琴讀書自娛。
袁紹聽說後征召崔琰。
當時袁紹的士兵專橫暴虐,挖掘墳墓,崔琰規勸說:“昔日荀況有言,‘對士兵平素不進行教訓,戰鬥力就不會強大,即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借他們作戰取得勝利。’如今屍骨暴露於道,百姓不見德政。當追隨周文王仁慈之舉,命各郡縣掩埋屍骸,以展示當政者為死者傷痛之心。”
袁紹聽了,便讓崔琰作了騎都尉。
後來袁紹在黎陽帶兵,將部隊駐紮在延津渡口,崔琰又規勸說:“天子如今在許昌,百姓都希望得到安定的生活,不願看到社會再次動蕩不安,自然是支持順從朝廷一方。我部不如謹守治境,向天子述職,以便安定這一地區。”
袁紹卻不聽從崔琰勸諫,違背民心,強行出兵,致使官渡大敗。
等到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互相爭鬥,爭著想得到崔琰。
崔琰推說自己有病,堅決推辭,因此獲罪,被關進了監獄,多虧陰夔、陳琳營救,才免一死,現居家中。
崔琰在家聞丞相曹操聘召,遂往拜見。
曹操見崔琰到來,急忙迎見,對崔琰說:“昨天查核冀州戶籍,可以達到三十萬戶之多,冀州可稱得上是大州了。”
崔琰迴答說:“如今漢家天下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百姓露屍荒野。今王師駕到,丞相不急於問民情風俗,頒布仁德政令,救民於水火,卻計較戶籍,以擴充實力為當務之急,與諸侯豪強割據爭奪地盤何異?這決非敝州男女老少對明公的期盼。”
在座眾人見崔琰當麵指責曹操,都大驚失色。
曹操卻肅然動容,離座表示歉意,即任命崔琰為冀州別駕從事,並下令:“河北居民遭受兵革之難,不再繳納今年租賦。”
崔琰代百姓向曹操表示感謝,並反映了由於連年征戰,許多自耕農淪為豪強的部曲和佃客,而豪強依仗權勢,不繳納賦稅的現實情況。
曹操當即否認豪強的這種特權,規定“重豪強兼並之法”,不準“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頒令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審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為逋逃主。欲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棉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
曹操此令一出,冀州百姓,特別是那些弱民,見不但免除一年租賦,以後租賦均減,不再為豪強代繳,盡皆歡欣喜悅,頌揚曹公威德。
曹操攻克鄴城,奪取了袁紹盤踞多年的冀州,想起昔日與袁紹共同起兵討伐董卓情景,恍然如昨。
當年袁紹問曹操:“若事不輯,則方麵何所可據?”
曹操反問:“足下意思,以為何如?”
袁紹說:“吾南據黃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憑此險要,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曹操說:“昔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
想起此番對話,總結成敗原因,曹操感慨萬端,率眾親往袁紹墓前設祭。
當年為扶漢室,誌同討賊;今日為爭天下,刀兵相向;袁紹既死,兒子爭嗣,可悲可哀!曹操悲哀之情難抑,淚流滿麵,哭訴再拜,眾人無不歎息。
祭畢,曹操令人攜帶金帛糧米,親自前往袁紹住邸慰籍劉氏。
曹操破鄴城後曾令“不得傷害袁氏老小”,今至袁府門下,守門將士報稱“世子在內”,曹操喚出斥責,劉氏出來拜見曹操:“非世子不能保全袁氏眷屬。”
所言世子,就是曹操原來次子今為長子曹丕,字子桓,時年十八歲,乃曹操次妻卞氏所生。
卞氏,祖籍琅琊開陽(今山東臨沂)人,隨祖從事音樂歌舞,靠賣藝為生,後來四處飄零至沛國譙地。
那時東漢權臣董卓當朝,曹操時為東郡太守,為避貴戚之禍而稱病辭官返鄉,在故鄉城外建起別墅,讀書放獵,自娛自樂。
就在這裏,年已二十歲的卞氏以才色過人,而被時年二十五歲的曹操看中,成了鄉宦曹操之妾,不久生了曹丕。
由於局勢動蕩,閑居鄉裏的曹操被征召,並被任命為典軍校尉,成為大將軍何進的部屬,再次來到了祖輩父輩成就功名的東都洛陽。
卞氏帶著尚在繈褓的曹丕,隨著丈夫,也來到了洛陽。
何進被誅,董卓當權,曹操不願與其為伍,帶親信隨從東逃。
袁術捎信說“曹操已死”,早先投靠曹操的部下覺得沒有了奔頭,都想離開洛陽迴老家去。
作為一個從小就跑江湖賣藝的三十歲女人卞氏,見多識廣且極有主見,在全家上下惶恐不安沒有主心骨的時候,挺身而出,料理內外事務。
當她聽說丈夫的部屬因為流言而要離去,非常著急,不顧內外之別,按捺著自己滿懷對丈夫吉兇的不安的心情,親自走出來對將要散去的眾人進行勸說:“曹君生死,不能光憑幾句傳言來確定。假如流言是別人編造出來的謊言,你們今天因此辭歸鄉裏,明天曹君平安返迴,諸位還有什麽麵目見主人?為避未知之禍便輕率放棄一生名節聲譽,值得嗎?”
眾人佩服她,都願意聽從她的安排。
曹操聽說了這件事,也非常讚賞。
曹操原配丁夫人所生既曹操長子曹昂與愛侄曹安民還有典韋在征討張繡時戰死,丁氏離去,卞夫人所生曹丕便成了長子。
卞夫人還相繼生下曹彰、曹植、曹熊三子,被扶為正妻。
成為正室的卞夫人,仍然一如既往地輔助丈夫、教養兒女、善待姬妾。
曹操兒女眾多,姬妾中如丁夫人離去、劉夫人早逝者所生年幼的孩子失去生母的照顧。
曹操便將這些孩子托付給卞夫人,讓她代行養育之責。
卞夫人對這些孩子生母的身世,毫無芥蒂,都盡心盡意地撫養教育,這使得曹操得到諸多安慰,很是感激。
卞夫人對曹丕更是疼愛有加,加上曹丕自幼天資聰穎,後天又有良好的教育成長環境,年少成長的階段,廣學博覽,在曹操嚴厲督導之下,少年時代就通讀詩、論,長大一些就學習五經四書、史漢、諸子百家之言,為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曹操認為時下兵荒馬亂,督促教育他習武射箭。
曹丕六歲時學會射箭。八歲時學會騎馬,從十歲起,隨父征戰南北。
長時間的軍旅生活鍛煉了他強健的體魄,而且還豐富了他的見聞,為其詩篇創作積澱了大量的素材。
曹操攻破冀州,曹丕隨父在軍中,聞聽曹操“不得傷害袁氏老小”軍令,便領隨身軍卒徑至袁紹家查看。
曹丕入後堂,見二婦人相抱而哭,問是何人?
一婦人迴答:“妾乃袁本初之妻劉氏。”
曹丕又問另一婦人,劉氏說:“這是次男袁熙之妻甄氏。因袁熙出鎮幽州,甄氏不肯遠行,故留於此。”
曹丕方知這兩位婦人原來分別是袁紹和袁熙的夫人。
曹丕看甄氏披頭散發,臉上很髒,躲在劉夫人身後哭泣,便上前幫她把發髻挽起,用手巾擦拭麵龐,發現她姿色絕倫,對劉氏說:“吾乃曹丞相之子,特來保護袁家,請勿憂慮。”
劉夫人見曹丕看視甄氏的眼神,已知其意,對甄氏說:“現在不用擔心被殺了!”
甄氏竊視曹丕,見其英俊瀟灑,無不悅心。
及至曹操至門唿喚曹丕斥責,劉氏出來拜見曹操:“非世子不能保全袁氏眷屬,願獻甄氏為世子做妾。”
曹操教喚出甄氏,仔細審視後,頗為滿意地替兒子做主說:“真是我的兒媳呀!”
遂令曹丕納甄氏為妻。正是:自幼聰慧兼文武,纏綿思婦納人妻。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p>
且說曹操入冀州,自領冀州牧,照例出榜安民,令人遍訪賢士。
辛毗薦舉崔琰:“此人素有賢名,原為冀州騎都尉,多次獻計袁氏,不被采納,因此托病在家。”
曹操聞知如此賢人,即派人去家聘召。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東武城(今河北故城)人,少時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好擊劍,崇尚武功。
二十三歲時,鄉裏按規定將其轉為正卒,才開始感慨發奮,研讀《論語》、《韓詩》。
二十九歲時,與公孫方等人結交,到鄭玄門下求學。
徐州黃巾軍攻破北海後,鄭玄與其弟子到不其山躲避兵難。
那時買進的糧穀十分缺乏,鄭玄隻好停止授學,辭謝眾生。
崔琰從師鄭玄不到一年即被遣散,又遇戰亂,西去的道路不通,於是周旋於青、徐、兗、豫四州郊野,向東到過壽春,向南幾乎到達長江、洞庭湖地區。
離家四年後歸來,在家中以彈琴讀書自娛。
袁紹聽說後征召崔琰。
當時袁紹的士兵專橫暴虐,挖掘墳墓,崔琰規勸說:“昔日荀況有言,‘對士兵平素不進行教訓,戰鬥力就不會強大,即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借他們作戰取得勝利。’如今屍骨暴露於道,百姓不見德政。當追隨周文王仁慈之舉,命各郡縣掩埋屍骸,以展示當政者為死者傷痛之心。”
袁紹聽了,便讓崔琰作了騎都尉。
後來袁紹在黎陽帶兵,將部隊駐紮在延津渡口,崔琰又規勸說:“天子如今在許昌,百姓都希望得到安定的生活,不願看到社會再次動蕩不安,自然是支持順從朝廷一方。我部不如謹守治境,向天子述職,以便安定這一地區。”
袁紹卻不聽從崔琰勸諫,違背民心,強行出兵,致使官渡大敗。
等到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互相爭鬥,爭著想得到崔琰。
崔琰推說自己有病,堅決推辭,因此獲罪,被關進了監獄,多虧陰夔、陳琳營救,才免一死,現居家中。
崔琰在家聞丞相曹操聘召,遂往拜見。
曹操見崔琰到來,急忙迎見,對崔琰說:“昨天查核冀州戶籍,可以達到三十萬戶之多,冀州可稱得上是大州了。”
崔琰迴答說:“如今漢家天下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百姓露屍荒野。今王師駕到,丞相不急於問民情風俗,頒布仁德政令,救民於水火,卻計較戶籍,以擴充實力為當務之急,與諸侯豪強割據爭奪地盤何異?這決非敝州男女老少對明公的期盼。”
在座眾人見崔琰當麵指責曹操,都大驚失色。
曹操卻肅然動容,離座表示歉意,即任命崔琰為冀州別駕從事,並下令:“河北居民遭受兵革之難,不再繳納今年租賦。”
崔琰代百姓向曹操表示感謝,並反映了由於連年征戰,許多自耕農淪為豪強的部曲和佃客,而豪強依仗權勢,不繳納賦稅的現實情況。
曹操當即否認豪強的這種特權,規定“重豪強兼並之法”,不準“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頒令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審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為逋逃主。欲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棉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
曹操此令一出,冀州百姓,特別是那些弱民,見不但免除一年租賦,以後租賦均減,不再為豪強代繳,盡皆歡欣喜悅,頌揚曹公威德。
曹操攻克鄴城,奪取了袁紹盤踞多年的冀州,想起昔日與袁紹共同起兵討伐董卓情景,恍然如昨。
當年袁紹問曹操:“若事不輯,則方麵何所可據?”
曹操反問:“足下意思,以為何如?”
袁紹說:“吾南據黃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憑此險要,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曹操說:“昔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
想起此番對話,總結成敗原因,曹操感慨萬端,率眾親往袁紹墓前設祭。
當年為扶漢室,誌同討賊;今日為爭天下,刀兵相向;袁紹既死,兒子爭嗣,可悲可哀!曹操悲哀之情難抑,淚流滿麵,哭訴再拜,眾人無不歎息。
祭畢,曹操令人攜帶金帛糧米,親自前往袁紹住邸慰籍劉氏。
曹操破鄴城後曾令“不得傷害袁氏老小”,今至袁府門下,守門將士報稱“世子在內”,曹操喚出斥責,劉氏出來拜見曹操:“非世子不能保全袁氏眷屬。”
所言世子,就是曹操原來次子今為長子曹丕,字子桓,時年十八歲,乃曹操次妻卞氏所生。
卞氏,祖籍琅琊開陽(今山東臨沂)人,隨祖從事音樂歌舞,靠賣藝為生,後來四處飄零至沛國譙地。
那時東漢權臣董卓當朝,曹操時為東郡太守,為避貴戚之禍而稱病辭官返鄉,在故鄉城外建起別墅,讀書放獵,自娛自樂。
就在這裏,年已二十歲的卞氏以才色過人,而被時年二十五歲的曹操看中,成了鄉宦曹操之妾,不久生了曹丕。
由於局勢動蕩,閑居鄉裏的曹操被征召,並被任命為典軍校尉,成為大將軍何進的部屬,再次來到了祖輩父輩成就功名的東都洛陽。
卞氏帶著尚在繈褓的曹丕,隨著丈夫,也來到了洛陽。
何進被誅,董卓當權,曹操不願與其為伍,帶親信隨從東逃。
袁術捎信說“曹操已死”,早先投靠曹操的部下覺得沒有了奔頭,都想離開洛陽迴老家去。
作為一個從小就跑江湖賣藝的三十歲女人卞氏,見多識廣且極有主見,在全家上下惶恐不安沒有主心骨的時候,挺身而出,料理內外事務。
當她聽說丈夫的部屬因為流言而要離去,非常著急,不顧內外之別,按捺著自己滿懷對丈夫吉兇的不安的心情,親自走出來對將要散去的眾人進行勸說:“曹君生死,不能光憑幾句傳言來確定。假如流言是別人編造出來的謊言,你們今天因此辭歸鄉裏,明天曹君平安返迴,諸位還有什麽麵目見主人?為避未知之禍便輕率放棄一生名節聲譽,值得嗎?”
眾人佩服她,都願意聽從她的安排。
曹操聽說了這件事,也非常讚賞。
曹操原配丁夫人所生既曹操長子曹昂與愛侄曹安民還有典韋在征討張繡時戰死,丁氏離去,卞夫人所生曹丕便成了長子。
卞夫人還相繼生下曹彰、曹植、曹熊三子,被扶為正妻。
成為正室的卞夫人,仍然一如既往地輔助丈夫、教養兒女、善待姬妾。
曹操兒女眾多,姬妾中如丁夫人離去、劉夫人早逝者所生年幼的孩子失去生母的照顧。
曹操便將這些孩子托付給卞夫人,讓她代行養育之責。
卞夫人對這些孩子生母的身世,毫無芥蒂,都盡心盡意地撫養教育,這使得曹操得到諸多安慰,很是感激。
卞夫人對曹丕更是疼愛有加,加上曹丕自幼天資聰穎,後天又有良好的教育成長環境,年少成長的階段,廣學博覽,在曹操嚴厲督導之下,少年時代就通讀詩、論,長大一些就學習五經四書、史漢、諸子百家之言,為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曹操認為時下兵荒馬亂,督促教育他習武射箭。
曹丕六歲時學會射箭。八歲時學會騎馬,從十歲起,隨父征戰南北。
長時間的軍旅生活鍛煉了他強健的體魄,而且還豐富了他的見聞,為其詩篇創作積澱了大量的素材。
曹操攻破冀州,曹丕隨父在軍中,聞聽曹操“不得傷害袁氏老小”軍令,便領隨身軍卒徑至袁紹家查看。
曹丕入後堂,見二婦人相抱而哭,問是何人?
一婦人迴答:“妾乃袁本初之妻劉氏。”
曹丕又問另一婦人,劉氏說:“這是次男袁熙之妻甄氏。因袁熙出鎮幽州,甄氏不肯遠行,故留於此。”
曹丕方知這兩位婦人原來分別是袁紹和袁熙的夫人。
曹丕看甄氏披頭散發,臉上很髒,躲在劉夫人身後哭泣,便上前幫她把發髻挽起,用手巾擦拭麵龐,發現她姿色絕倫,對劉氏說:“吾乃曹丞相之子,特來保護袁家,請勿憂慮。”
劉夫人見曹丕看視甄氏的眼神,已知其意,對甄氏說:“現在不用擔心被殺了!”
甄氏竊視曹丕,見其英俊瀟灑,無不悅心。
及至曹操至門唿喚曹丕斥責,劉氏出來拜見曹操:“非世子不能保全袁氏眷屬,願獻甄氏為世子做妾。”
曹操教喚出甄氏,仔細審視後,頗為滿意地替兒子做主說:“真是我的兒媳呀!”
遂令曹丕納甄氏為妻。正是:自幼聰慧兼文武,纏綿思婦納人妻。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