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且說諸葛亮隨劉備到了新野,劉備引糜竺、孫乾、趙雲等與諸葛亮相見。
諸葛亮一見趙雲,甚愛之。
關羽、張飛自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見劉備對其畢恭畢敬,視之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大事,心中不悅。
諸葛亮視而不見,故作不知,不去理會,隻是按部就班與劉備商討實施隆中既定三足鼎立的方略計劃。
諸葛亮認為,無立足之地便無根本。雖然劉備依附劉表占據新野,但在諸葛亮看來,區區小縣,既無抗拒強敵之實力,又無結交外援之本錢,幾乎等於白手起家;實施三足鼎立的根本在於先取荊州為家;又恐劉備礙於宗室情麵,固執仁德虛榮,不忍取之,隻能見機徐圖;當今之計,就是要知己、知敵、知友,做到心中有數。
諸葛亮教劉備從軍中挑選五十名聰慧伶俐的精壯軍士,成立密探組織,親自教練月餘,然後十人一隊,分為五隊,任命隊長,負責本隊刺探、聯絡、來往傳遞等事宜。一隊往許昌,二隊往江東,三隊往襄陽,四隊往益州,五隊往涼州,秘密刺探,往來傳遞。
為確保情報準確無誤,諸葛亮教劉備密書襄陽伊籍,又親筆密書許昌徐庶及在江東輔佐孫權的家兄諸葛瑾,求其協助。
分撥已定,諸葛亮便在新野操練兵馬,以應事變。
再說曹操自破袁紹,便有南征之意,一邊引漳河之水作一池,名玄武池,在池內操練水軍,以備南征;一邊遣使江東,命孫權遣子入朝隨駕,以觀其心。
曹操使者到江東見了孫權,孫權猶豫不決。
吳太夫人召集張昭、周瑜麵議。
張昭認為,曹操命遣子隨駕,是牽製諸侯之計。若不令去,必將以此為借口興兵下江東,勢必危急。
孫權本意不想送人質,於是他帶周瑜到母親麵前議定此事。
周瑜分析說:“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的邊上時,地方不夠百裏。他的後輩賢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將軍您繼承父兄的餘威舊業,統禦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為什麽要送質於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唿應,也就必然受製於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幾個仆人、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建功業,稱孤道寡相提並論呢?為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夠遵守道義,拯救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玩火必自焚,將軍您隻要靜待天命即可,為何要送質於人呢?”
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裏。
吳太夫人說:“公瑾所言當是。”
孫權遂從周瑜之言,謝絕使者。
曹操雖恨,但正值北方未寧,又恐荊州兵襲,無暇南征。
孫權拒絕了曹操遣子隨駕之命,為防曹操進攻,廣納賢士,招兵買馬。開賓館於吳會,命顧雍、張紘延接四方賓客,不論江東本地還是北方避難而至,隻要是賢才勇士,盡皆收納。
時有會稽闞澤,字德潤;彭城嚴畯,字曼才;沛縣薛綜,字敬文;汝陽程秉,字德樞;吳郡朱桓,字休穆;吳縣陸績,字公紀;吳人張溫,字惠恕;烏傷駱統,字公緒;烏程吾粲,字孔休,此數人皆至江東,孫權敬禮甚厚。陸續又得良將數人:乃汝南呂蒙,字子明;吳郡陸遜,宇伯言;琅琊徐盛,字文向;東郡潘璋,字文珪;廬江丁奉,字承淵。
文武諸人,共相輔佐,由此江東稱得人之盛,其勢日盛,江東穩固。
大江之中,擁有戰船千餘隻,孫權拜周瑜為大都督,統領江東水路軍馬,日夜操練,以備戰用。
建安十二年(二零七年)十月,孫權母親吳太夫人病危,急召周瑜、張昭到跟前:“長子孫策不幸早喪,臨終將父基業托付給次子孫權,囑托‘倘若外事不決,可問張昭;內事不決,可問周瑜’。孫權依賴諸公,承繼父兄基業,望公等如事長子一般同心助之,吾死而無掛矣!”又囑咐孫權說:“對子布、公瑾不可怠慢,當以師禮相待。吾妹與我共嫁汝父,也是汝之母也。吾死後,要把吾妹當親母侍奉。要恩養汝妹,擇賢婿而嫁。”說罷遂終。
孫權哀哭,具喪葬之禮。
到來年春季,孫權聚眾商議欲伐黃祖。
張昭說:“居喪未及期年,不可動兵。”
魯肅說:“攻江夏,取荊州,然後西向巴蜀,據之可與曹操抗衡,此乃成就霸業之方略。”
諸葛瑾說:“江夏乃屬荊州,攻則與劉表為敵。當固守,不宜與爭。曹操疑慮江東,虎視江南。鷸蚌相爭,得利者,漁翁也。”
周瑜說:“今江東兼六郡之眾,兵精糧足,將士用命,大仇不報,為人恥笑。報仇雪恨,何待期年?”
孫權正猶豫不決時,平北都尉呂蒙入見,說是黃祖部將甘寧來降,並詳細介紹了甘寧其人。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少有氣力,好遊俠,但卻不務正業,常聚合一夥輕薄少年,自任首領,成群結隊,攜弓帶箭,頭插鳥羽,身佩鈴鐺,四處遊來蕩去。
當時,百姓一聽鈴響,便知是甘寧這幫人到了。
時人以“錦帆賊”稱唿他們。
甘寧在巴郡輕俠殺人,藏舍亡命,大有名聲。
他一出一入,威風炫赫,步行則陳列車騎,水行則連接輕舟;侍從之人,披服錦繡,走到哪裏,哪裏光彩斐然;停留時,常用錦繡維係舟船;離開時,又要割斷拋棄,以顯示其富有奢侈。
甘寧所在城邑的地方官員或那些跟他相與交往之人,如果隆重地接待,甘寧便傾心相交,可以為他赴湯蹈火;如果禮節不隆,甘寧便放縱手下搶掠對方資財,甚至殘害官長吏員。
二十多歲後,甘寧不再攻掠別人,開始讀了一些書,鑽研諸子百家之說,想有所作為,便進入仕途,逐漸升遷成為蜀地的郡丞。
益州牧劉焉病亡,其子劉璋掌權益州。
在劉闔的策反下,甘寧與沈彌、婁發等人起兵反叛劉璋,被擊敗後率領八百多人,去荊州依附劉表,留駐南陽。
不久,甘寧發現劉表不習軍事,在當時天下不寧、群雄紛爭的形勢下,終將無成。
這時,聽說孫權在江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便決定前去投效。
甘寧路經夏口(今湖北武漢),部隊不得過,隻好暫且依靠江夏太守黃祖。
孫權領兵再次西攻江夏時,黃祖大敗,狼狽逃潰。
甘寧將兵為其斷後。他沉著冷靜,舉弓勁射,射殺孫權的破賊校尉淩操。
孫軍不敢再追,正值母親病重,便收兵而迴,黃祖性命這才得以保全。
甘寧為黃祖立下如此大功,可黃祖仍不重用。
都督蘇飛屢次向黃祖推薦甘寧,黃祖則說:“劫江之賊,豈可重用?”
甘寧因此懷恨在心,意欲棄之而去,隻是沒有一條萬全的途徑,因而,獨自憂愁苦悶,無計可施。
蘇飛察知甘寧之意,置酒邀請甘寧,酒酣之際,對他說:“我數次推薦,主上不肯任用。日月流逝,人生幾何?應該早做長遠打算,尋一個知己,成一番大事!”
甘寧停了一會,說:“我也想走,可惜沒有合適的機會。”
蘇飛說:“我請主上派你去做邾(今湖北黃岡西北)長,那時,你可以自己決定去就。”
甘寧非常高興。
於是,蘇飛提出讓甘寧任邾長,黃祖同意。
甘寧招迴原來離去的一些手下,又聚集一些願意相從的人,得過夏口,渡江投奔孫權,遇到把守龍湫水口的呂蒙,說明來意。
呂蒙便帶甘寧來見孫權。
孫權聽了呂蒙介紹,征求周瑜的意見。
周瑜認為,此人年少時雖然輕狂不羈,但卻足智仗義,堪為重用。
由於周瑜、呂蒙的推薦,孫權對甘寧十分器重,令將引入。
甘寧見了孫權:“興霸久聞明公招賢攬才早欲來投,又恐江東懷恨當年我救黃祖殺淩操舊事,因此延遲至今。”
孫權說:“各為其主,何恨之有?吾得興霸,破黃祖必矣,豈有記恨之理。切莫懷疑,請教破黃祖之策。”
甘寧見說,知遇明主,立即向孫權獻計:“如今漢家運數日益衰微,曹操更為驕橫專斷,最終要成為篡漢的國賊。荊州這個地方,山勢屏障利便,江河流暢通行,這是東吳西麵的屏障啊!我曾事劉表。據我觀察,劉表這個人,既無深謀,更不遠慮,隻是力求自保。大權被妻弟蔡瑁操縱,又有廢長立幼之念,久必生亂,根本守不住荊州。將軍應該先下手為強,不可落在曹操之後。圖謀荊州,當先從江夏開刀。黃祖如今年老,昏聵無能,軍資糧食都很缺乏,身邊的人對他愚弄欺瞞,而他一味地貪圖錢財,克扣索取下屬,部眾心懷怨恨;戰船及各種作戰器具,破損而不加修整;荒誤農耕,軍隊缺乏訓練有素的將士。明公現在前往攻取,必勝無疑。一旦擊敗黃祖,即可擊鼓西進,前據楚關,軍勢即增大擴廣,這樣可逐漸謀取巴蜀之地,成就霸業。”
孫權聞言,驚喜不已。此人之見與前時魯肅談論天下大勢“榻上策”提出的方略竟然不謀而合。這哪裏是驕橫江河的“錦帆賊”,卻是求之難得的善謀勇將。
然而張昭對甘寧所言卻不以為然:“江東自身危急,如果軍隊真的西征,恐怕必然導致內亂。”
甘寧不客氣地反駁張昭:“明公將蕭何那樣的重任交付長史留守,然卻謹小慎微,處處擔心出亂,用什麽來追慕古人呢?”
孫權見二人爭執,就舉杯向甘寧勸酒:“興霸,今出征西進,如同這杯酒,我決定把它拜托給你了。汝盡管勉力提出一定能打敗黃祖的作戰方略,就是立了大功,何必計較張長史的話呢?長史留守主持內侍,自有防亂方略。”
遂命周瑜為大都督,總領水陸軍兵,令呂蒙為前部先鋒,董襲與甘寧為副將,自領大軍十萬,征討黃祖。正是:愚夫視為“錦帆賊”,明主引作“智良將”。欲知孫權征討黃祖勝負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p>
且說諸葛亮隨劉備到了新野,劉備引糜竺、孫乾、趙雲等與諸葛亮相見。
諸葛亮一見趙雲,甚愛之。
關羽、張飛自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見劉備對其畢恭畢敬,視之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大事,心中不悅。
諸葛亮視而不見,故作不知,不去理會,隻是按部就班與劉備商討實施隆中既定三足鼎立的方略計劃。
諸葛亮認為,無立足之地便無根本。雖然劉備依附劉表占據新野,但在諸葛亮看來,區區小縣,既無抗拒強敵之實力,又無結交外援之本錢,幾乎等於白手起家;實施三足鼎立的根本在於先取荊州為家;又恐劉備礙於宗室情麵,固執仁德虛榮,不忍取之,隻能見機徐圖;當今之計,就是要知己、知敵、知友,做到心中有數。
諸葛亮教劉備從軍中挑選五十名聰慧伶俐的精壯軍士,成立密探組織,親自教練月餘,然後十人一隊,分為五隊,任命隊長,負責本隊刺探、聯絡、來往傳遞等事宜。一隊往許昌,二隊往江東,三隊往襄陽,四隊往益州,五隊往涼州,秘密刺探,往來傳遞。
為確保情報準確無誤,諸葛亮教劉備密書襄陽伊籍,又親筆密書許昌徐庶及在江東輔佐孫權的家兄諸葛瑾,求其協助。
分撥已定,諸葛亮便在新野操練兵馬,以應事變。
再說曹操自破袁紹,便有南征之意,一邊引漳河之水作一池,名玄武池,在池內操練水軍,以備南征;一邊遣使江東,命孫權遣子入朝隨駕,以觀其心。
曹操使者到江東見了孫權,孫權猶豫不決。
吳太夫人召集張昭、周瑜麵議。
張昭認為,曹操命遣子隨駕,是牽製諸侯之計。若不令去,必將以此為借口興兵下江東,勢必危急。
孫權本意不想送人質,於是他帶周瑜到母親麵前議定此事。
周瑜分析說:“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的邊上時,地方不夠百裏。他的後輩賢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將軍您繼承父兄的餘威舊業,統禦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為什麽要送質於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唿應,也就必然受製於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幾個仆人、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建功業,稱孤道寡相提並論呢?為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夠遵守道義,拯救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玩火必自焚,將軍您隻要靜待天命即可,為何要送質於人呢?”
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裏。
吳太夫人說:“公瑾所言當是。”
孫權遂從周瑜之言,謝絕使者。
曹操雖恨,但正值北方未寧,又恐荊州兵襲,無暇南征。
孫權拒絕了曹操遣子隨駕之命,為防曹操進攻,廣納賢士,招兵買馬。開賓館於吳會,命顧雍、張紘延接四方賓客,不論江東本地還是北方避難而至,隻要是賢才勇士,盡皆收納。
時有會稽闞澤,字德潤;彭城嚴畯,字曼才;沛縣薛綜,字敬文;汝陽程秉,字德樞;吳郡朱桓,字休穆;吳縣陸績,字公紀;吳人張溫,字惠恕;烏傷駱統,字公緒;烏程吾粲,字孔休,此數人皆至江東,孫權敬禮甚厚。陸續又得良將數人:乃汝南呂蒙,字子明;吳郡陸遜,宇伯言;琅琊徐盛,字文向;東郡潘璋,字文珪;廬江丁奉,字承淵。
文武諸人,共相輔佐,由此江東稱得人之盛,其勢日盛,江東穩固。
大江之中,擁有戰船千餘隻,孫權拜周瑜為大都督,統領江東水路軍馬,日夜操練,以備戰用。
建安十二年(二零七年)十月,孫權母親吳太夫人病危,急召周瑜、張昭到跟前:“長子孫策不幸早喪,臨終將父基業托付給次子孫權,囑托‘倘若外事不決,可問張昭;內事不決,可問周瑜’。孫權依賴諸公,承繼父兄基業,望公等如事長子一般同心助之,吾死而無掛矣!”又囑咐孫權說:“對子布、公瑾不可怠慢,當以師禮相待。吾妹與我共嫁汝父,也是汝之母也。吾死後,要把吾妹當親母侍奉。要恩養汝妹,擇賢婿而嫁。”說罷遂終。
孫權哀哭,具喪葬之禮。
到來年春季,孫權聚眾商議欲伐黃祖。
張昭說:“居喪未及期年,不可動兵。”
魯肅說:“攻江夏,取荊州,然後西向巴蜀,據之可與曹操抗衡,此乃成就霸業之方略。”
諸葛瑾說:“江夏乃屬荊州,攻則與劉表為敵。當固守,不宜與爭。曹操疑慮江東,虎視江南。鷸蚌相爭,得利者,漁翁也。”
周瑜說:“今江東兼六郡之眾,兵精糧足,將士用命,大仇不報,為人恥笑。報仇雪恨,何待期年?”
孫權正猶豫不決時,平北都尉呂蒙入見,說是黃祖部將甘寧來降,並詳細介紹了甘寧其人。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少有氣力,好遊俠,但卻不務正業,常聚合一夥輕薄少年,自任首領,成群結隊,攜弓帶箭,頭插鳥羽,身佩鈴鐺,四處遊來蕩去。
當時,百姓一聽鈴響,便知是甘寧這幫人到了。
時人以“錦帆賊”稱唿他們。
甘寧在巴郡輕俠殺人,藏舍亡命,大有名聲。
他一出一入,威風炫赫,步行則陳列車騎,水行則連接輕舟;侍從之人,披服錦繡,走到哪裏,哪裏光彩斐然;停留時,常用錦繡維係舟船;離開時,又要割斷拋棄,以顯示其富有奢侈。
甘寧所在城邑的地方官員或那些跟他相與交往之人,如果隆重地接待,甘寧便傾心相交,可以為他赴湯蹈火;如果禮節不隆,甘寧便放縱手下搶掠對方資財,甚至殘害官長吏員。
二十多歲後,甘寧不再攻掠別人,開始讀了一些書,鑽研諸子百家之說,想有所作為,便進入仕途,逐漸升遷成為蜀地的郡丞。
益州牧劉焉病亡,其子劉璋掌權益州。
在劉闔的策反下,甘寧與沈彌、婁發等人起兵反叛劉璋,被擊敗後率領八百多人,去荊州依附劉表,留駐南陽。
不久,甘寧發現劉表不習軍事,在當時天下不寧、群雄紛爭的形勢下,終將無成。
這時,聽說孫權在江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便決定前去投效。
甘寧路經夏口(今湖北武漢),部隊不得過,隻好暫且依靠江夏太守黃祖。
孫權領兵再次西攻江夏時,黃祖大敗,狼狽逃潰。
甘寧將兵為其斷後。他沉著冷靜,舉弓勁射,射殺孫權的破賊校尉淩操。
孫軍不敢再追,正值母親病重,便收兵而迴,黃祖性命這才得以保全。
甘寧為黃祖立下如此大功,可黃祖仍不重用。
都督蘇飛屢次向黃祖推薦甘寧,黃祖則說:“劫江之賊,豈可重用?”
甘寧因此懷恨在心,意欲棄之而去,隻是沒有一條萬全的途徑,因而,獨自憂愁苦悶,無計可施。
蘇飛察知甘寧之意,置酒邀請甘寧,酒酣之際,對他說:“我數次推薦,主上不肯任用。日月流逝,人生幾何?應該早做長遠打算,尋一個知己,成一番大事!”
甘寧停了一會,說:“我也想走,可惜沒有合適的機會。”
蘇飛說:“我請主上派你去做邾(今湖北黃岡西北)長,那時,你可以自己決定去就。”
甘寧非常高興。
於是,蘇飛提出讓甘寧任邾長,黃祖同意。
甘寧招迴原來離去的一些手下,又聚集一些願意相從的人,得過夏口,渡江投奔孫權,遇到把守龍湫水口的呂蒙,說明來意。
呂蒙便帶甘寧來見孫權。
孫權聽了呂蒙介紹,征求周瑜的意見。
周瑜認為,此人年少時雖然輕狂不羈,但卻足智仗義,堪為重用。
由於周瑜、呂蒙的推薦,孫權對甘寧十分器重,令將引入。
甘寧見了孫權:“興霸久聞明公招賢攬才早欲來投,又恐江東懷恨當年我救黃祖殺淩操舊事,因此延遲至今。”
孫權說:“各為其主,何恨之有?吾得興霸,破黃祖必矣,豈有記恨之理。切莫懷疑,請教破黃祖之策。”
甘寧見說,知遇明主,立即向孫權獻計:“如今漢家運數日益衰微,曹操更為驕橫專斷,最終要成為篡漢的國賊。荊州這個地方,山勢屏障利便,江河流暢通行,這是東吳西麵的屏障啊!我曾事劉表。據我觀察,劉表這個人,既無深謀,更不遠慮,隻是力求自保。大權被妻弟蔡瑁操縱,又有廢長立幼之念,久必生亂,根本守不住荊州。將軍應該先下手為強,不可落在曹操之後。圖謀荊州,當先從江夏開刀。黃祖如今年老,昏聵無能,軍資糧食都很缺乏,身邊的人對他愚弄欺瞞,而他一味地貪圖錢財,克扣索取下屬,部眾心懷怨恨;戰船及各種作戰器具,破損而不加修整;荒誤農耕,軍隊缺乏訓練有素的將士。明公現在前往攻取,必勝無疑。一旦擊敗黃祖,即可擊鼓西進,前據楚關,軍勢即增大擴廣,這樣可逐漸謀取巴蜀之地,成就霸業。”
孫權聞言,驚喜不已。此人之見與前時魯肅談論天下大勢“榻上策”提出的方略竟然不謀而合。這哪裏是驕橫江河的“錦帆賊”,卻是求之難得的善謀勇將。
然而張昭對甘寧所言卻不以為然:“江東自身危急,如果軍隊真的西征,恐怕必然導致內亂。”
甘寧不客氣地反駁張昭:“明公將蕭何那樣的重任交付長史留守,然卻謹小慎微,處處擔心出亂,用什麽來追慕古人呢?”
孫權見二人爭執,就舉杯向甘寧勸酒:“興霸,今出征西進,如同這杯酒,我決定把它拜托給你了。汝盡管勉力提出一定能打敗黃祖的作戰方略,就是立了大功,何必計較張長史的話呢?長史留守主持內侍,自有防亂方略。”
遂命周瑜為大都督,總領水陸軍兵,令呂蒙為前部先鋒,董襲與甘寧為副將,自領大軍十萬,征討黃祖。正是:愚夫視為“錦帆賊”,明主引作“智良將”。欲知孫權征討黃祖勝負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