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黃忠:李輔導劉輔導,能教好我兒子的就是好輔導!
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 作者:落花時節不見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備聽完李翊發出的感慨。
知他這些時日為了河北之事,大勞心神,心中亦是煩悶不已。
遂出言開導他道:
“……先生所言甚是。”
劉備長長地歎了口氣,暗想這天下若是太平清晏,自己又會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他與子玉又會不會相見,乃至成為摯友呢?
遙想到那等太平盛景,不覺發出一陣慨歎:
“若能如此,真等到天下太平那天。”
“備也願與先生平野縱馬,交遊夥伴,讀書射獵,豈不快哉!”
李翊聞言頷首,又想到了當下現實,不由沉悶。
且不說那樣的日子得等到何年何月,縱是真等到那一天。
隻怕……
正說著,龐統快步走來。
“……哦,劉將軍,李郯侯。”
龐統快速地向二人見了禮。
劉備先開口問道:
“龐功曹此來何為?”
龐統躬身答:
“荊州有訪客到。”
“又有訪客?”
劉備一皺眉,暗道他之前不是才剛送走荊州來的龐季嗎?
當時這龐季還帶了一個狂徒,把他和他的軍師,連帶著麾下文武通通給羞辱了一遍。
給老劉氣得夠嗆。
不過之後一打聽,那個叫禰衡的狂徒,聽說又跑去兗州找曹操了。
然後還把曹操給罵了一頓,說他是欺辱人婦的淫徒,把曹操氣得臉都綠了。
曹操本來要殺禰衡泄憤,又怕天下人覺得他不能容人。
於是,又將禰衡打包,遣返迴了荊州。
現在,荊州又來人。
別是兜兜轉轉一圈,又把禰衡給送過來了吧?
那就太膈應人了!
“……是長沙太守張仲景,還有中郎將黃忠父子。”
龐統看出劉備的擔憂,遂開口解釋道。
“哦,原來張神醫。”
張仲景的名號,劉備還是聽過的。
兼之李翊給他打了預防針,說他請了長沙太守來徐州作客。
劉備初開始還不信,暗道張仲景遠在長沙,又是郡一把手。
哪能輕易離開,跑到徐州這麽遠的地方來?
不想又被軍師言中,他真的來了。
“既是張長沙親自來了,備當前往見之。”
郡一把手親自趕來,劉備還是需要親自見一見的。
尤其張仲景名聲在外,是天下有名的神醫。
當即,劉備、李翊二人各自更衣,然後鄭重出迎。
“備未曾遠迎貴客,失禮之處,還請兩位多多海涵。”
劉備君臣大步流星趕出院子,許褚則形影不離領著十數虎衛,緊隨其後。
劉備先衝著張仲景和黃忠一禮,後者自然不敢輕慢,連稱不敢,然後側身避讓,再彎腰還禮。
劉備仔細端詳張仲景,此人相貌清臒,精神矍鑠。
一雙明眸,更是炯炯有神。
配上一身鶴氅,真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劉備不覺大讚,感慨道:
“張長沙好精神呐!”
張仲景卻揮了揮手,搖頭道:
“山人已辭去太守之位,劉將軍還是叫山人名號吧。”
劉備一愣,忙問:
“好端端的,為何先生要辭去官位?”
太守之位,可是別人求都求不來的。
張仲景竟說辭就辭,著實令人感到費解。
“……唉,山人並非廟堂之才,辭去官位也好,能夠給百姓治病去痛。”
“誠我所願也。”
劉備聽罷,大受感動,歎道:
“善哉!張先生真乃醫者仁心。”
即命人取來黃金百兩相送,以資其旅途費用。
張仲景堅辭不受,劉備拗不過隻得作罷。
“張先生難得來我徐州一趟,不妨多留兩日,備也好盡一盡地主之誼。”
劉備見送禮張仲景不收,便邀他在徐州住下。
張仲景一撫長髯,說道:
“……山人不便多留,其實這自辭去官位後,四處遊曆,倒也逍遙自在。”
“餐風宿水,臥月霜眠,簷邊起臥,雲邊安住。”
“再不用看他人臉色,幸甚至哉!”
劉備陷入沉默,他這下明白為什麽張仲景不願當長沙太守了。
這性格確實不適合做官。
要想當官,就是得學會察言觀色,善於掩飾自己的情感。
這樣的生活,對有的人來說很累,而有的人卻樂在其中。
張仲景顯然屬於前者。
“不過山人在離開徐州之前,說什麽也得見一見李郯侯。”
“敢問劉將軍,此人現在何處?”
張仲景追問道。
李翊闊步走出,澹澹出聲應道,“我就是。”
你!?
張仲景,連帶著身旁同來的黃忠,無不露出驚訝的表情。
“你便是那位威名赫赫,名震江淮,有天下奇士之策的李子玉?”
張仲景張大眼睛,有些不敢相信,“怎會如此,如此……”
沒有繼續往下說,怕有冒犯到李翊。
李翊便順勢接話茬,笑道:
“怎會如此年少是嗎?”
“昔仲尼資大聖之才,懷帝王之器,猶能敬畏後生。”
“況甘羅十二能為秦國上卿,冠軍侯年未弱冠封狼居胥。”
“今翊已二十有六,比之先輩老矣,不值一哂。”
一段自嘲似的幽默式迴答,幫張仲景化解了尷尬。
張仲景乃歎道:
“……山人今日知之矣!”
那邊黃忠知此人便是李翊後,更為激動。
連忙拉著身旁的黃敘,過來參見。
“南陽人黃忠攜吾兒黃敘,拜見恩公!”
“黃敘拜見恩公!”
父子倆齊刷刷地一跪,令李翊頗感震驚。
本身黃忠為什麽會到徐州來,李翊都感到有些奇怪。
而當這父子倆,見到自己啪嗒就給跪下了,更加驚奇。
並且,李翊要是沒記錯的話,黃忠的兒子不是早夭嗎?
看這個叫黃敘的,精神氣兒很好啊,不像是有病的。
“兩位先起來說話。”
李翊伸手將父子二人扶起身來,詫怪道:
“我身在徐州,與長沙、南陽並無接觸,有何恩德加於兩位?”
黃忠乃將事情的原委,向李翊解釋了。
李翊這才明白,他給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誤打誤撞,竟把黃忠的獨子的傷寒症給治好了。
這的確算是李翊的無心之舉,做了一件好事。
“能幫到黃將軍,誠翊之幸事也。”
李翊拍了拍黃忠的肩膀,主動示好。
本來他隻是單純想用《傷寒雜病論》把張仲景給勾到徐州來,從而大力發展徐州的醫學。
不想竟還有意外收獲,把黃忠都給一並帶過來了。
不過張仲景已經辭官,無所掛礙。
黃忠倒仍是劉表麾下的中郎將,名義上還是荊州將領。
“……李先生。”
張仲景走來,鄭重其事地向李翊行了一禮。
“張神醫不必如此,有話直說無妨。”
“不,李先生才是真正的神醫。”
張仲景握住李翊的手,激動地說道,“此前先生差人送到長沙來的書劄,機已見過了。”
“但總覺得書中內容不全,故不遠萬裏趕來徐州,就是為得全書一觀。”
“懇請李先生應允。”
李翊多少也能猜到張仲景來此的目的。
即命人去自己的書房將《傷寒雜病論》取來。
這是李翊憑著自己的記憶摘寫的,內容依舊不全。
隻是把原著當中精煉的句子給寫了下來,剩下的就隻能靠張仲景這個正主自己來悟了。
應該對他完成著作會有幫助。
很快,書卷取來。
張仲景當下也顧不得禮儀,迫不及待的拿在手裏觀看。
開篇第一句話即:
——“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
僅這一句話,就吸引住了張仲景的注意力……
他自幼學醫,為了治愈傷寒症費了二十餘年的時間。
中間遍訪名醫,遍尋患者。
他覺得自己距離攻克傷寒症,就隻差那麽臨門一腳了。
隻是偏偏缺少一個契機。
而現在這篇《傷寒雜病論》就仿佛打通了張仲景的任督二脈似的。
從前不能理解的疑難雜症,瞬間一竅通百竅,似撥雲霧而見青天。
“妙,妙,妙哉!”
張仲景邊看邊稱讚,嘖嘖不已。
“李先生的用詞遣句實在高明,張某的醫書比起李先生來,正如螢蟲之光比當空之皓月。”
“……嗬嗬,張先生過獎了。”
而周圍人對李翊會醫術的事並不奇怪。
因為大夥都聽說過,廣陵太守陳登就曾因喜食生魚片,而害惡疾。
李翊不但治好了他的病痛,還讓他能暢食生魚,不複為病。
這等妙手迴春之術,的確堪稱醫學巨擘。
若非其已從政,必然也是能與華佗、張機齊名的藥聖醫神。
趁早張仲景看醫書入迷之際,李翊趕緊將黃忠介紹給劉備。
“主公,這位黃漢升將軍,勇猛非常,有百步穿楊之能。”
劉備未料想到李翊會突然舉薦黃忠。
看他一眼,黃忠已年過五旬,須發半白。
縱有勇力,又還能剩多少?
不過既是李翊推舉,劉備還是打算給黃忠一個機會,試他一試。
“適才李先生言老將軍之勇,未知將軍可否一試?”
黃忠一頷首,問怎麽試。
劉備說道,“我叫人與你比箭如何?”
黃忠答,“可也。”
劉備即命人從軍營裏喚來牽招。
牽招乃劉備發小,常年在北地,善騎射。
也不打算欺負黃忠是一老卒,隻以馬下射箭,誰失準算誰輸。
李翊又道,“堂中甚小,請移步校場。”
眾人從其言,紛紛去到州府校場。
中途,李翊又拉張仲景同來。
張仲景本想留在府裏看書,但拗不過李翊拉拽,隻得跟從。
然手中仍舍不得放下書卷,依舊是邊走邊看。
黃忠、牽招各自入校場取弓。
黃忠目光掃過一眼,優先拿了一柄三石弓。
漢代一石約為二十八公斤,三石弓至少是九十公斤起步了,力量不可不謂驚人。
牽招暗忖,彼一老卒取三石弓來射,我若取之量輕,必遭人恥笑。
遂亦取三石弓來。
“遠來是客,容你先射。”
牽招開口說道。
黃忠更不多話,隻見他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滿弓,叫一聲,“著!”
弓如秋月行天,箭去流星落地。
一箭正中靶心。
“彩!”
“好彩!”
在場來了不少看熱鬧的徐州官員,見黃忠一箭射中,無不發出陣陣叫好。
劉備看得尤是驚歎,所歎者非是黃忠箭術準。
而是感歎他使三石之弓,尚能舉重若輕,完全不像是年過五十之人。
牽招亦不服氣,即拈弓搭箭,一箭射去,亦中靶心。
“彩!彩!!”
看見是徐州將領射中靶心,主場官員們叫好聲更是高漲。
這一局算是懟了個平。
黃忠道,“似這般射法,並無彩處,待我背射來!”
於是彎弓搭箭,背射一箭,亦中了紅心。
“好射法!”
眾人齊齊叫好。
適才一箭尚可稱之為僥幸,此箭再中又當如何?
況背射一箭,難度更高。
劉備亦忍不住發出陣陣慨歎:
“好箭呐,古之養由基、李廣射術亦未必過此也。”
於是,轉向一旁的李翊說道。
“軍師誠不欺我,這位黃將軍的確是一匹千裏駒!”
李翊笑道:
“此千裏駒雖氣概參天,然年過五旬,困守湘潭,不逢伯樂也。”
是啊……
劉備聞言,亦覺感慨。
他已認定黃忠是一個大才,卻並未得到劉表大用。
或許有人覺得中郎將這個位置已經僅此於將軍了,黃忠在劉表那裏的待遇並不算低。
確實,李翊也隻是軍師中郎將。
黃忠這個中郎將嚴格意義上講,是不算低。
但對黃忠而言,明顯是不夠的。
在劉備看來,這樣的人才就應該帶在身邊建功立業。
而不是把他遠遠放在湘潭,浪費他的巔峰。
曆史上的劉備,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黃忠是先登陷陣之才,劉備把他帶在身邊,攻打每座縣城都能見著他的身影。
不過黃忠最巔峰的戰役,當然是定軍山斬夏侯了。
常有人說,斬夏侯淵沒什麽好吹的。
但先不論夏侯淵能力強不強,且看他當時在曹營是個什麽地位。
夏侯淵當時是正宗的西部統帥,西部戰區總司令。
當時西區的所有兵馬都要聽他指揮。
西區的將領,諸如張郃、徐晃、郭淮、杜襲等人,全部都得聽夏侯淵的。
並且黃忠此戰不止斬了夏侯淵,還有益州刺史趙昂、以及夏侯淵的小兒子夏侯榮。
這場戰役的勝利,對劉備是極為重要的。
因為它極大的挫敗了曹軍的攻勢。
如果沒有這場大勝,劉備當時是沒法稱王的。
不是漢中王沒法稱,是連普通的王都沒法稱。
這個說法一點兒也不誇張。
因為劉備當時的威望還不夠,而這場大勝使得劉營名聲大噪。
劉備在蜀地的聲望也來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過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
黃忠的戰功背後是劉備的指揮,還有法正、黃權的謀劃。
不能把功勞全部推到黃忠一人身上。黃忠是一把尖刀,關鍵還得看用刀的人。
當然反過來,也不能把功勞全推到劉備、法正身上。
以致忽略了黃忠的勇名和功勳。
一場漂亮仗,肯定是多方各司其職,有效配合的結果。
那邊箭術的比試還在繼續。
黃忠、牽招已經各射了數支箭了,未分勝負。
然牽招漸漸臉紅氣喘,體力有些跟不上了。
射箭極為吃臂力。
牽招起於北地,更善遊牧類的遊騎射。
似這般開三石弓比較,著實令他有些吃不消。
劉備見此,趕忙上去說道:
“好好好!兩位將軍神射,備今日算是開了眼界了。”
“來人,賜酒!”
劉備及時叫停,保住了自家將領的顏麵。
免得到時候輸了,麵子上不好看。
牽招接過熱酒,一飲而盡。
“黃老將軍神射,吾不及也。”
“此次比試,是牽某輸了。”
黃忠也坦然受之,道一聲:“承讓。”
雖然最後的結果還是判了牽招輸,但至少是私底下決出來的,沒有明麵上比出來。
這個結果已足夠令人滿意。
劉備乃對黃忠說道:
“漢升有此勇力,備佩服不已。”
即命人賜鐵胎弓兩挽,又賜鎧甲一副。
黃忠謝過。
劉備再拱手揖道:
“將軍氣概參天,勇毅冠三軍,何必困守湘潭?”
“今河南河北大戰在即,正是丈夫立功名之時,何不留在徐州,與備一同建功立業?”
黃忠可不是田豫、趙雲那樣有道德枷鎖的武將。
他就是一個標準的打工人。
基本是誰控製長沙就跟誰混,愛誰誰,無所謂。
並且到了黃忠這個年紀,上無父母,下隻有黃敘一子。
世間更無牽掛。
麵對劉備發出的邀請,黃忠並未馬上答應,隻是推托道:
“忠已年邁,須發斑白,已不堪為用。”
“恐有負將軍重托。”
劉備聞言笑道:
“寶刀燦雪正是大展神勇之時,昔古之廉頗八十猶能夠上陣殺敵。”
“況老將軍年不過五十耶?”
“備實真心實意相請,還請老將軍勿辭!”
正說間,黃敘快步走來,推了推黃忠的臂膀,央求道:
“……大人,徐州之地,風土宜人,不妨就留在此處罷!”
黃敘雖然年少,並非是不愛家鄉,而是看出劉備很喜歡自己的父親。
這可比劉表尊重他老爹多了。
更何況李翊對他還有救命之恩。
“早就聽聞徐州人打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
“敘也願留在徐州,習武從軍,似大人一般,建立不世功業!”
不想黃忠聞言,卻陡然色變。
一向對黃敘溺愛有加的他,此刻竟露不豫之色,厲聲叱道:
“小子不行耕田勞作,不思讀書用世,反耽於槍劍刀斧之下!”
“豈不知兵者兇危,一朝命喪,悔之無及矣!”
黃忠不想讓兒子黃敘習武從軍,自然還是因為知道兵事的兇險。
戰場之上,刀劍無眼。
他哪裏舍得老黃家這根獨苗,上陣殺敵去?
黃敘卻振振有詞地解釋道:
“大人在長沙時,專為護衛鄉鄰。”
“鄉裏左近多匪盜,敘每每見有鄉民死於賊寇之手,便痛心疾首。”
“自那時起,敘便明白。”
“亂世之中,無依無靠,所能恃者,惟己身而已!”
“若能似大人一般,護得鄉裏周全,百姓康居,雖死無憾!”
好氣魄啊……
劉備見到黃敘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誌向,願意為民請命。
這孩子真是一個可造之材。
隻恨自己兒子早夭,後夫人一直無出。
不然也該教養似得黃敘這般有出息。
黃忠此刻臉色卻已經鐵青,一時間不知該說什麽好。
如果他斥責黃敘,那不就顯得他這個當父親的沒格局?
可若對他的誌向予以肯定,憑心而論,黃忠是真希望自家孩子後半生平平安安的便好。
主要他是老來得子,妻子死後,又一直沒有續弦,等於是獨子了。
兼之這孩子自幼身體清弱,黃忠每日都提心吊膽,生怕孩子磕著碰著。
自然是對他心疼愛護的不得了。
所以,黃忠情願自私一點,格局小一點。
不盼孩子將來出息,但求他身體康健足矣。
隻是眼下當著眾人的麵,黃忠著實被兒子架得有點兒下不來台。
正是犯難之際,李翊走過來替黃忠解圍。
“……謬也,謬也,何其謬也!”
恩公?
黃敘見是李翊來了,趕忙上前行禮。
黃忠亦是如蒙大赦,向李翊拋去一個希冀的目光。
“……恩公,有何指教?”
黃敘躬身一拜,恭恭敬敬地問道。
“人世不易,亂世活之更難,性命豈可輕拋?”
這話自是在批評黃敘不愛惜自己。
黃忠在一旁連連衝李翊頷首。
對對對!
他想的說的就是這個,李先生會說就多說點。
李翊的話的確還在繼續。
“汝之性命所係,非隻一身而已。”
“父母之願,宗族之嗣,俱係於汝。”
“民所求者,惟活而已。”
“若不得不死,則求後代可活。”
“豈有老壯尚在,而使青少赴死之理?”
麵對李翊的批評,黃敘默然接受。
黃忠則是愈發感激,他想的說的正是這個。
黃敘這孩子絲毫不愛惜生命,殊不知這世上還有人盼著他好活。
他的性命,不僅是老父親擔憂,還是宗嗣的傳承香火的希望。
“恩公說得對。”
黃忠終於放緩聲音開口,“縱然敘兒你不聽我言,也該聽聽恩公的建議。”
黃敘默然不答,隻是俯首乖乖接收李翊的明誨。
“若隻逞一腔血勇,放言與山匪同命,此匹夫之為耳。”
“若是汝等少年人皆斷送性命,左近鄉裏縱得周全,餘者又何以為繼?”
“他日再有盜賊侵襲,又該何人赴死?”
這……
黃敘被說的啞口無言。
於是,又拱手說道:
“……恩公之言,振聾發聵,敘謹受教。”
“隻是若不拋去這一身血勇,使山匪猖獗,又何得同命?”
李翊乃負手說道:
“人固有一死,豈不聞太史公有言——”
“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翊竊以為死國事、死天下事,可謂重於泰山者。”
黃敘一震,低頭若有所思。
“若死於鄉間盜賊械鬥,既不能全國家生養之恩,亦不能絕匪患禍亂之源。”
“……此所謂輕於鴻毛也。”
說到這兒,李翊也忍不住發出一聲慨歎。
“不瞞黃公子,汝等來前,我還在與主公討論此事。”
“若天下得以太平,我等又何須學這勞什子兵書?”
“兵事害人害己,縱午夜夢迴,亦與厲兵鬼卒偕行。”
“……唉,百姓所以為賊者,隻因活路難求。”
“黃公子你既有誌保境安民,就該留全有用之身,以圖上進。”
劉備在旁側聽了,亦覺動容。
遂也出言說道:
“先生所言甚是,須要保境安民,匡扶社稷,當先保全有用之身。”
不是劉備吹,他在這方麵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早年征討黃巾時,在高唐縣被盜賊攻破,差點兒死了。
但劉備何時放棄過?
隻有百折不撓,才能夠終不為下嘛。
李翊繼續開導黃敘說道:
“黃公子有此誌向,不妨留在徐州,與士元一同拜孔融為師,在下邳治學。”
“倘使學業有成,他日若得匡扶天下。”
“或躋身台輔之臣,或出任一方牧守。”
“施行仁政,與民生息。”
“屆時河清海晏、百姓安樂,不獨汝之鄉裏。”
“天下匪患自絕也!”
“……如此,上可以安黎庶,下可以報父母。”
“豈不勝於與賊偕亡?”
說著,又看向一旁看書入神的張仲景。
指著他說道:
“汝亦多受張神醫治理,可問張神醫。”
“他平日行醫治病,豈不知求死易,求活卻難之理?”
“汝縱不念己身,也該念汝父心願。”
“此後非不得不為之時,莫再輕言赴死,慎思之!”
黃敘沉吟許久,緩緩將手舉起,拱手施禮。
啟唇更是了然:
“……恩公之言,真令我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
“昔日項梁授籍武藝時,項籍答,劍一人之敵,不足學。”
“大丈夫要學,就該學萬人之敵!”
“適才聽恩公開導,方知這天下禍亂之源,並不在山林匪盜之間。”
黃敘目光如炬,迴想起自己在長沙時,所看到的種種官員勾結,欺壓民眾的貪腐現象。
他也算是官二代,更加清楚官場上那些醜惡黑暗的東西。
“而今天下,奸臣弄權,百姓蒙難。”
“如我之鄉裏者不知凡幾!”
“恩公說得對,敘縱然護得鄉裏一世,卻不能護得天下蒼生!”
話落,轉向李翊身前,正色拜道:
“恩公見識卓遠,深有韜略,是不世出的奇才。”
“故晚輩鬥膽請教,願留在恩公身邊。”
“早晚聆聽教誨,學習兵法。”
“不為逞勇殺伐,謀取高官厚祿,隻為救護蒼生。”
“使似我般苦痛者,少有!”
敘兒……
聽完黃敘這番壯誌豪言,黃忠心中都動容了。
他隻關注兒子的身體健康,卻忽略了他心中的所思所想。
或許,他這個父親當的確實有些自私了……
黃敘依然弓著腰,向李翊稽首。
李翊目視著他,麵色如水,沉吟許久,才轉向家長,問黃忠道:
“黃老將軍,令郎欲此後隨我長伴刀兵。”
“所食者,征塵耳。”
“所飲者,血水耳。”
“兵事傷人傷己,一旦投身其間,便再難退還。”
“屆時轉戰千裏、枕戈待旦,不知幾時可以安寧。”
“不知黃老將軍可願將令郎交予我嗎?”
黃忠自己就是一個從戰場刀兵中,滾打出來的老將。
豈能不知兵事之害?
他隻對自己的兒子自私。
可當聽完適才李翊與兒子兩人的辯論之後,他才發覺,他那一己之私何其可笑。
此時,一直專注讀書的張仲景忽然開口了。
“老友,還在猶豫些什麽?”
“山人遊曆世間,所識者,不過治病用藥耳。”
“此或可救十人百人。”
“而令郎所立下之誌,若當真能成,或可救天下人。”
“老友真打算因一己之私,而廢丈夫公事乎?”
黃忠聞言,搖首慨然一歎:
“……唉,自汝母死後,為父隻盼你身體康健,平平安安渡過一生便好。”
“這些年隻關注你的身子,竟不知你還懷有大丈夫之誌。”
“倘若真使你終老林泉,豈能無憾?”
“……罷罷罷,既如此,你便留在徐州,跟著恩公治學罷。”
黃敘聞言大喜,“謝過父親!”
轉而又快步走至李翊身前,再拜道:
“……恩公,日後還請多多指教。”
“還叫恩公耶?”
黃敘大笑,再拜:
“敘拜謝先生!”
嗬嗬……
李翊彎唇一笑,暗想應該是自己謝過你才對。
你小子作為黃忠這世上唯一的親人,留在了徐州。
黃忠還能跑哪去?
“黃老將軍,可要迴長沙否?”
李翊故意上前試探問道。
早晚要問,不如直接把話說開了。
劉備當即會意,趕忙跑上來跟李翊打配合。
“黃老將軍,令郎既留在徐州治學。”
“不妨便留在我徐州,備新置一營,尚缺人統領。”
“若是黃老將軍不棄,便留下來替備統領如何?”
這話既是給黃忠台階下,又是給他開價,展現老劉的誠意。
咱徐州人不玩兒虛的,上來就直接給你整硬活。
給實權!
給兵馬!
看你心不心動!
“……劉將軍。”
黃忠大受感動,雙目泛紅。
其實,縱然劉備留不留他,兒子都留在徐州了,他肯定也要留在徐州。
隻是要不要繼續當官罷了。
但劉備既然再度拋出橄欖枝,黃忠自無拒絕之理。
“承蒙將軍不棄,忠願效犬馬之勞。”
“吾雖年邁,箭矢猶鋒!”
……
(本章完)
知他這些時日為了河北之事,大勞心神,心中亦是煩悶不已。
遂出言開導他道:
“……先生所言甚是。”
劉備長長地歎了口氣,暗想這天下若是太平清晏,自己又會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他與子玉又會不會相見,乃至成為摯友呢?
遙想到那等太平盛景,不覺發出一陣慨歎:
“若能如此,真等到天下太平那天。”
“備也願與先生平野縱馬,交遊夥伴,讀書射獵,豈不快哉!”
李翊聞言頷首,又想到了當下現實,不由沉悶。
且不說那樣的日子得等到何年何月,縱是真等到那一天。
隻怕……
正說著,龐統快步走來。
“……哦,劉將軍,李郯侯。”
龐統快速地向二人見了禮。
劉備先開口問道:
“龐功曹此來何為?”
龐統躬身答:
“荊州有訪客到。”
“又有訪客?”
劉備一皺眉,暗道他之前不是才剛送走荊州來的龐季嗎?
當時這龐季還帶了一個狂徒,把他和他的軍師,連帶著麾下文武通通給羞辱了一遍。
給老劉氣得夠嗆。
不過之後一打聽,那個叫禰衡的狂徒,聽說又跑去兗州找曹操了。
然後還把曹操給罵了一頓,說他是欺辱人婦的淫徒,把曹操氣得臉都綠了。
曹操本來要殺禰衡泄憤,又怕天下人覺得他不能容人。
於是,又將禰衡打包,遣返迴了荊州。
現在,荊州又來人。
別是兜兜轉轉一圈,又把禰衡給送過來了吧?
那就太膈應人了!
“……是長沙太守張仲景,還有中郎將黃忠父子。”
龐統看出劉備的擔憂,遂開口解釋道。
“哦,原來張神醫。”
張仲景的名號,劉備還是聽過的。
兼之李翊給他打了預防針,說他請了長沙太守來徐州作客。
劉備初開始還不信,暗道張仲景遠在長沙,又是郡一把手。
哪能輕易離開,跑到徐州這麽遠的地方來?
不想又被軍師言中,他真的來了。
“既是張長沙親自來了,備當前往見之。”
郡一把手親自趕來,劉備還是需要親自見一見的。
尤其張仲景名聲在外,是天下有名的神醫。
當即,劉備、李翊二人各自更衣,然後鄭重出迎。
“備未曾遠迎貴客,失禮之處,還請兩位多多海涵。”
劉備君臣大步流星趕出院子,許褚則形影不離領著十數虎衛,緊隨其後。
劉備先衝著張仲景和黃忠一禮,後者自然不敢輕慢,連稱不敢,然後側身避讓,再彎腰還禮。
劉備仔細端詳張仲景,此人相貌清臒,精神矍鑠。
一雙明眸,更是炯炯有神。
配上一身鶴氅,真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劉備不覺大讚,感慨道:
“張長沙好精神呐!”
張仲景卻揮了揮手,搖頭道:
“山人已辭去太守之位,劉將軍還是叫山人名號吧。”
劉備一愣,忙問:
“好端端的,為何先生要辭去官位?”
太守之位,可是別人求都求不來的。
張仲景竟說辭就辭,著實令人感到費解。
“……唉,山人並非廟堂之才,辭去官位也好,能夠給百姓治病去痛。”
“誠我所願也。”
劉備聽罷,大受感動,歎道:
“善哉!張先生真乃醫者仁心。”
即命人取來黃金百兩相送,以資其旅途費用。
張仲景堅辭不受,劉備拗不過隻得作罷。
“張先生難得來我徐州一趟,不妨多留兩日,備也好盡一盡地主之誼。”
劉備見送禮張仲景不收,便邀他在徐州住下。
張仲景一撫長髯,說道:
“……山人不便多留,其實這自辭去官位後,四處遊曆,倒也逍遙自在。”
“餐風宿水,臥月霜眠,簷邊起臥,雲邊安住。”
“再不用看他人臉色,幸甚至哉!”
劉備陷入沉默,他這下明白為什麽張仲景不願當長沙太守了。
這性格確實不適合做官。
要想當官,就是得學會察言觀色,善於掩飾自己的情感。
這樣的生活,對有的人來說很累,而有的人卻樂在其中。
張仲景顯然屬於前者。
“不過山人在離開徐州之前,說什麽也得見一見李郯侯。”
“敢問劉將軍,此人現在何處?”
張仲景追問道。
李翊闊步走出,澹澹出聲應道,“我就是。”
你!?
張仲景,連帶著身旁同來的黃忠,無不露出驚訝的表情。
“你便是那位威名赫赫,名震江淮,有天下奇士之策的李子玉?”
張仲景張大眼睛,有些不敢相信,“怎會如此,如此……”
沒有繼續往下說,怕有冒犯到李翊。
李翊便順勢接話茬,笑道:
“怎會如此年少是嗎?”
“昔仲尼資大聖之才,懷帝王之器,猶能敬畏後生。”
“況甘羅十二能為秦國上卿,冠軍侯年未弱冠封狼居胥。”
“今翊已二十有六,比之先輩老矣,不值一哂。”
一段自嘲似的幽默式迴答,幫張仲景化解了尷尬。
張仲景乃歎道:
“……山人今日知之矣!”
那邊黃忠知此人便是李翊後,更為激動。
連忙拉著身旁的黃敘,過來參見。
“南陽人黃忠攜吾兒黃敘,拜見恩公!”
“黃敘拜見恩公!”
父子倆齊刷刷地一跪,令李翊頗感震驚。
本身黃忠為什麽會到徐州來,李翊都感到有些奇怪。
而當這父子倆,見到自己啪嗒就給跪下了,更加驚奇。
並且,李翊要是沒記錯的話,黃忠的兒子不是早夭嗎?
看這個叫黃敘的,精神氣兒很好啊,不像是有病的。
“兩位先起來說話。”
李翊伸手將父子二人扶起身來,詫怪道:
“我身在徐州,與長沙、南陽並無接觸,有何恩德加於兩位?”
黃忠乃將事情的原委,向李翊解釋了。
李翊這才明白,他給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誤打誤撞,竟把黃忠的獨子的傷寒症給治好了。
這的確算是李翊的無心之舉,做了一件好事。
“能幫到黃將軍,誠翊之幸事也。”
李翊拍了拍黃忠的肩膀,主動示好。
本來他隻是單純想用《傷寒雜病論》把張仲景給勾到徐州來,從而大力發展徐州的醫學。
不想竟還有意外收獲,把黃忠都給一並帶過來了。
不過張仲景已經辭官,無所掛礙。
黃忠倒仍是劉表麾下的中郎將,名義上還是荊州將領。
“……李先生。”
張仲景走來,鄭重其事地向李翊行了一禮。
“張神醫不必如此,有話直說無妨。”
“不,李先生才是真正的神醫。”
張仲景握住李翊的手,激動地說道,“此前先生差人送到長沙來的書劄,機已見過了。”
“但總覺得書中內容不全,故不遠萬裏趕來徐州,就是為得全書一觀。”
“懇請李先生應允。”
李翊多少也能猜到張仲景來此的目的。
即命人去自己的書房將《傷寒雜病論》取來。
這是李翊憑著自己的記憶摘寫的,內容依舊不全。
隻是把原著當中精煉的句子給寫了下來,剩下的就隻能靠張仲景這個正主自己來悟了。
應該對他完成著作會有幫助。
很快,書卷取來。
張仲景當下也顧不得禮儀,迫不及待的拿在手裏觀看。
開篇第一句話即:
——“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
僅這一句話,就吸引住了張仲景的注意力……
他自幼學醫,為了治愈傷寒症費了二十餘年的時間。
中間遍訪名醫,遍尋患者。
他覺得自己距離攻克傷寒症,就隻差那麽臨門一腳了。
隻是偏偏缺少一個契機。
而現在這篇《傷寒雜病論》就仿佛打通了張仲景的任督二脈似的。
從前不能理解的疑難雜症,瞬間一竅通百竅,似撥雲霧而見青天。
“妙,妙,妙哉!”
張仲景邊看邊稱讚,嘖嘖不已。
“李先生的用詞遣句實在高明,張某的醫書比起李先生來,正如螢蟲之光比當空之皓月。”
“……嗬嗬,張先生過獎了。”
而周圍人對李翊會醫術的事並不奇怪。
因為大夥都聽說過,廣陵太守陳登就曾因喜食生魚片,而害惡疾。
李翊不但治好了他的病痛,還讓他能暢食生魚,不複為病。
這等妙手迴春之術,的確堪稱醫學巨擘。
若非其已從政,必然也是能與華佗、張機齊名的藥聖醫神。
趁早張仲景看醫書入迷之際,李翊趕緊將黃忠介紹給劉備。
“主公,這位黃漢升將軍,勇猛非常,有百步穿楊之能。”
劉備未料想到李翊會突然舉薦黃忠。
看他一眼,黃忠已年過五旬,須發半白。
縱有勇力,又還能剩多少?
不過既是李翊推舉,劉備還是打算給黃忠一個機會,試他一試。
“適才李先生言老將軍之勇,未知將軍可否一試?”
黃忠一頷首,問怎麽試。
劉備說道,“我叫人與你比箭如何?”
黃忠答,“可也。”
劉備即命人從軍營裏喚來牽招。
牽招乃劉備發小,常年在北地,善騎射。
也不打算欺負黃忠是一老卒,隻以馬下射箭,誰失準算誰輸。
李翊又道,“堂中甚小,請移步校場。”
眾人從其言,紛紛去到州府校場。
中途,李翊又拉張仲景同來。
張仲景本想留在府裏看書,但拗不過李翊拉拽,隻得跟從。
然手中仍舍不得放下書卷,依舊是邊走邊看。
黃忠、牽招各自入校場取弓。
黃忠目光掃過一眼,優先拿了一柄三石弓。
漢代一石約為二十八公斤,三石弓至少是九十公斤起步了,力量不可不謂驚人。
牽招暗忖,彼一老卒取三石弓來射,我若取之量輕,必遭人恥笑。
遂亦取三石弓來。
“遠來是客,容你先射。”
牽招開口說道。
黃忠更不多話,隻見他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滿弓,叫一聲,“著!”
弓如秋月行天,箭去流星落地。
一箭正中靶心。
“彩!”
“好彩!”
在場來了不少看熱鬧的徐州官員,見黃忠一箭射中,無不發出陣陣叫好。
劉備看得尤是驚歎,所歎者非是黃忠箭術準。
而是感歎他使三石之弓,尚能舉重若輕,完全不像是年過五十之人。
牽招亦不服氣,即拈弓搭箭,一箭射去,亦中靶心。
“彩!彩!!”
看見是徐州將領射中靶心,主場官員們叫好聲更是高漲。
這一局算是懟了個平。
黃忠道,“似這般射法,並無彩處,待我背射來!”
於是彎弓搭箭,背射一箭,亦中了紅心。
“好射法!”
眾人齊齊叫好。
適才一箭尚可稱之為僥幸,此箭再中又當如何?
況背射一箭,難度更高。
劉備亦忍不住發出陣陣慨歎:
“好箭呐,古之養由基、李廣射術亦未必過此也。”
於是,轉向一旁的李翊說道。
“軍師誠不欺我,這位黃將軍的確是一匹千裏駒!”
李翊笑道:
“此千裏駒雖氣概參天,然年過五旬,困守湘潭,不逢伯樂也。”
是啊……
劉備聞言,亦覺感慨。
他已認定黃忠是一個大才,卻並未得到劉表大用。
或許有人覺得中郎將這個位置已經僅此於將軍了,黃忠在劉表那裏的待遇並不算低。
確實,李翊也隻是軍師中郎將。
黃忠這個中郎將嚴格意義上講,是不算低。
但對黃忠而言,明顯是不夠的。
在劉備看來,這樣的人才就應該帶在身邊建功立業。
而不是把他遠遠放在湘潭,浪費他的巔峰。
曆史上的劉備,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黃忠是先登陷陣之才,劉備把他帶在身邊,攻打每座縣城都能見著他的身影。
不過黃忠最巔峰的戰役,當然是定軍山斬夏侯了。
常有人說,斬夏侯淵沒什麽好吹的。
但先不論夏侯淵能力強不強,且看他當時在曹營是個什麽地位。
夏侯淵當時是正宗的西部統帥,西部戰區總司令。
當時西區的所有兵馬都要聽他指揮。
西區的將領,諸如張郃、徐晃、郭淮、杜襲等人,全部都得聽夏侯淵的。
並且黃忠此戰不止斬了夏侯淵,還有益州刺史趙昂、以及夏侯淵的小兒子夏侯榮。
這場戰役的勝利,對劉備是極為重要的。
因為它極大的挫敗了曹軍的攻勢。
如果沒有這場大勝,劉備當時是沒法稱王的。
不是漢中王沒法稱,是連普通的王都沒法稱。
這個說法一點兒也不誇張。
因為劉備當時的威望還不夠,而這場大勝使得劉營名聲大噪。
劉備在蜀地的聲望也來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過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
黃忠的戰功背後是劉備的指揮,還有法正、黃權的謀劃。
不能把功勞全部推到黃忠一人身上。黃忠是一把尖刀,關鍵還得看用刀的人。
當然反過來,也不能把功勞全推到劉備、法正身上。
以致忽略了黃忠的勇名和功勳。
一場漂亮仗,肯定是多方各司其職,有效配合的結果。
那邊箭術的比試還在繼續。
黃忠、牽招已經各射了數支箭了,未分勝負。
然牽招漸漸臉紅氣喘,體力有些跟不上了。
射箭極為吃臂力。
牽招起於北地,更善遊牧類的遊騎射。
似這般開三石弓比較,著實令他有些吃不消。
劉備見此,趕忙上去說道:
“好好好!兩位將軍神射,備今日算是開了眼界了。”
“來人,賜酒!”
劉備及時叫停,保住了自家將領的顏麵。
免得到時候輸了,麵子上不好看。
牽招接過熱酒,一飲而盡。
“黃老將軍神射,吾不及也。”
“此次比試,是牽某輸了。”
黃忠也坦然受之,道一聲:“承讓。”
雖然最後的結果還是判了牽招輸,但至少是私底下決出來的,沒有明麵上比出來。
這個結果已足夠令人滿意。
劉備乃對黃忠說道:
“漢升有此勇力,備佩服不已。”
即命人賜鐵胎弓兩挽,又賜鎧甲一副。
黃忠謝過。
劉備再拱手揖道:
“將軍氣概參天,勇毅冠三軍,何必困守湘潭?”
“今河南河北大戰在即,正是丈夫立功名之時,何不留在徐州,與備一同建功立業?”
黃忠可不是田豫、趙雲那樣有道德枷鎖的武將。
他就是一個標準的打工人。
基本是誰控製長沙就跟誰混,愛誰誰,無所謂。
並且到了黃忠這個年紀,上無父母,下隻有黃敘一子。
世間更無牽掛。
麵對劉備發出的邀請,黃忠並未馬上答應,隻是推托道:
“忠已年邁,須發斑白,已不堪為用。”
“恐有負將軍重托。”
劉備聞言笑道:
“寶刀燦雪正是大展神勇之時,昔古之廉頗八十猶能夠上陣殺敵。”
“況老將軍年不過五十耶?”
“備實真心實意相請,還請老將軍勿辭!”
正說間,黃敘快步走來,推了推黃忠的臂膀,央求道:
“……大人,徐州之地,風土宜人,不妨就留在此處罷!”
黃敘雖然年少,並非是不愛家鄉,而是看出劉備很喜歡自己的父親。
這可比劉表尊重他老爹多了。
更何況李翊對他還有救命之恩。
“早就聽聞徐州人打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
“敘也願留在徐州,習武從軍,似大人一般,建立不世功業!”
不想黃忠聞言,卻陡然色變。
一向對黃敘溺愛有加的他,此刻竟露不豫之色,厲聲叱道:
“小子不行耕田勞作,不思讀書用世,反耽於槍劍刀斧之下!”
“豈不知兵者兇危,一朝命喪,悔之無及矣!”
黃忠不想讓兒子黃敘習武從軍,自然還是因為知道兵事的兇險。
戰場之上,刀劍無眼。
他哪裏舍得老黃家這根獨苗,上陣殺敵去?
黃敘卻振振有詞地解釋道:
“大人在長沙時,專為護衛鄉鄰。”
“鄉裏左近多匪盜,敘每每見有鄉民死於賊寇之手,便痛心疾首。”
“自那時起,敘便明白。”
“亂世之中,無依無靠,所能恃者,惟己身而已!”
“若能似大人一般,護得鄉裏周全,百姓康居,雖死無憾!”
好氣魄啊……
劉備見到黃敘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誌向,願意為民請命。
這孩子真是一個可造之材。
隻恨自己兒子早夭,後夫人一直無出。
不然也該教養似得黃敘這般有出息。
黃忠此刻臉色卻已經鐵青,一時間不知該說什麽好。
如果他斥責黃敘,那不就顯得他這個當父親的沒格局?
可若對他的誌向予以肯定,憑心而論,黃忠是真希望自家孩子後半生平平安安的便好。
主要他是老來得子,妻子死後,又一直沒有續弦,等於是獨子了。
兼之這孩子自幼身體清弱,黃忠每日都提心吊膽,生怕孩子磕著碰著。
自然是對他心疼愛護的不得了。
所以,黃忠情願自私一點,格局小一點。
不盼孩子將來出息,但求他身體康健足矣。
隻是眼下當著眾人的麵,黃忠著實被兒子架得有點兒下不來台。
正是犯難之際,李翊走過來替黃忠解圍。
“……謬也,謬也,何其謬也!”
恩公?
黃敘見是李翊來了,趕忙上前行禮。
黃忠亦是如蒙大赦,向李翊拋去一個希冀的目光。
“……恩公,有何指教?”
黃敘躬身一拜,恭恭敬敬地問道。
“人世不易,亂世活之更難,性命豈可輕拋?”
這話自是在批評黃敘不愛惜自己。
黃忠在一旁連連衝李翊頷首。
對對對!
他想的說的就是這個,李先生會說就多說點。
李翊的話的確還在繼續。
“汝之性命所係,非隻一身而已。”
“父母之願,宗族之嗣,俱係於汝。”
“民所求者,惟活而已。”
“若不得不死,則求後代可活。”
“豈有老壯尚在,而使青少赴死之理?”
麵對李翊的批評,黃敘默然接受。
黃忠則是愈發感激,他想的說的正是這個。
黃敘這孩子絲毫不愛惜生命,殊不知這世上還有人盼著他好活。
他的性命,不僅是老父親擔憂,還是宗嗣的傳承香火的希望。
“恩公說得對。”
黃忠終於放緩聲音開口,“縱然敘兒你不聽我言,也該聽聽恩公的建議。”
黃敘默然不答,隻是俯首乖乖接收李翊的明誨。
“若隻逞一腔血勇,放言與山匪同命,此匹夫之為耳。”
“若是汝等少年人皆斷送性命,左近鄉裏縱得周全,餘者又何以為繼?”
“他日再有盜賊侵襲,又該何人赴死?”
這……
黃敘被說的啞口無言。
於是,又拱手說道:
“……恩公之言,振聾發聵,敘謹受教。”
“隻是若不拋去這一身血勇,使山匪猖獗,又何得同命?”
李翊乃負手說道:
“人固有一死,豈不聞太史公有言——”
“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翊竊以為死國事、死天下事,可謂重於泰山者。”
黃敘一震,低頭若有所思。
“若死於鄉間盜賊械鬥,既不能全國家生養之恩,亦不能絕匪患禍亂之源。”
“……此所謂輕於鴻毛也。”
說到這兒,李翊也忍不住發出一聲慨歎。
“不瞞黃公子,汝等來前,我還在與主公討論此事。”
“若天下得以太平,我等又何須學這勞什子兵書?”
“兵事害人害己,縱午夜夢迴,亦與厲兵鬼卒偕行。”
“……唉,百姓所以為賊者,隻因活路難求。”
“黃公子你既有誌保境安民,就該留全有用之身,以圖上進。”
劉備在旁側聽了,亦覺動容。
遂也出言說道:
“先生所言甚是,須要保境安民,匡扶社稷,當先保全有用之身。”
不是劉備吹,他在這方麵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早年征討黃巾時,在高唐縣被盜賊攻破,差點兒死了。
但劉備何時放棄過?
隻有百折不撓,才能夠終不為下嘛。
李翊繼續開導黃敘說道:
“黃公子有此誌向,不妨留在徐州,與士元一同拜孔融為師,在下邳治學。”
“倘使學業有成,他日若得匡扶天下。”
“或躋身台輔之臣,或出任一方牧守。”
“施行仁政,與民生息。”
“屆時河清海晏、百姓安樂,不獨汝之鄉裏。”
“天下匪患自絕也!”
“……如此,上可以安黎庶,下可以報父母。”
“豈不勝於與賊偕亡?”
說著,又看向一旁看書入神的張仲景。
指著他說道:
“汝亦多受張神醫治理,可問張神醫。”
“他平日行醫治病,豈不知求死易,求活卻難之理?”
“汝縱不念己身,也該念汝父心願。”
“此後非不得不為之時,莫再輕言赴死,慎思之!”
黃敘沉吟許久,緩緩將手舉起,拱手施禮。
啟唇更是了然:
“……恩公之言,真令我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
“昔日項梁授籍武藝時,項籍答,劍一人之敵,不足學。”
“大丈夫要學,就該學萬人之敵!”
“適才聽恩公開導,方知這天下禍亂之源,並不在山林匪盜之間。”
黃敘目光如炬,迴想起自己在長沙時,所看到的種種官員勾結,欺壓民眾的貪腐現象。
他也算是官二代,更加清楚官場上那些醜惡黑暗的東西。
“而今天下,奸臣弄權,百姓蒙難。”
“如我之鄉裏者不知凡幾!”
“恩公說得對,敘縱然護得鄉裏一世,卻不能護得天下蒼生!”
話落,轉向李翊身前,正色拜道:
“恩公見識卓遠,深有韜略,是不世出的奇才。”
“故晚輩鬥膽請教,願留在恩公身邊。”
“早晚聆聽教誨,學習兵法。”
“不為逞勇殺伐,謀取高官厚祿,隻為救護蒼生。”
“使似我般苦痛者,少有!”
敘兒……
聽完黃敘這番壯誌豪言,黃忠心中都動容了。
他隻關注兒子的身體健康,卻忽略了他心中的所思所想。
或許,他這個父親當的確實有些自私了……
黃敘依然弓著腰,向李翊稽首。
李翊目視著他,麵色如水,沉吟許久,才轉向家長,問黃忠道:
“黃老將軍,令郎欲此後隨我長伴刀兵。”
“所食者,征塵耳。”
“所飲者,血水耳。”
“兵事傷人傷己,一旦投身其間,便再難退還。”
“屆時轉戰千裏、枕戈待旦,不知幾時可以安寧。”
“不知黃老將軍可願將令郎交予我嗎?”
黃忠自己就是一個從戰場刀兵中,滾打出來的老將。
豈能不知兵事之害?
他隻對自己的兒子自私。
可當聽完適才李翊與兒子兩人的辯論之後,他才發覺,他那一己之私何其可笑。
此時,一直專注讀書的張仲景忽然開口了。
“老友,還在猶豫些什麽?”
“山人遊曆世間,所識者,不過治病用藥耳。”
“此或可救十人百人。”
“而令郎所立下之誌,若當真能成,或可救天下人。”
“老友真打算因一己之私,而廢丈夫公事乎?”
黃忠聞言,搖首慨然一歎:
“……唉,自汝母死後,為父隻盼你身體康健,平平安安渡過一生便好。”
“這些年隻關注你的身子,竟不知你還懷有大丈夫之誌。”
“倘若真使你終老林泉,豈能無憾?”
“……罷罷罷,既如此,你便留在徐州,跟著恩公治學罷。”
黃敘聞言大喜,“謝過父親!”
轉而又快步走至李翊身前,再拜道:
“……恩公,日後還請多多指教。”
“還叫恩公耶?”
黃敘大笑,再拜:
“敘拜謝先生!”
嗬嗬……
李翊彎唇一笑,暗想應該是自己謝過你才對。
你小子作為黃忠這世上唯一的親人,留在了徐州。
黃忠還能跑哪去?
“黃老將軍,可要迴長沙否?”
李翊故意上前試探問道。
早晚要問,不如直接把話說開了。
劉備當即會意,趕忙跑上來跟李翊打配合。
“黃老將軍,令郎既留在徐州治學。”
“不妨便留在我徐州,備新置一營,尚缺人統領。”
“若是黃老將軍不棄,便留下來替備統領如何?”
這話既是給黃忠台階下,又是給他開價,展現老劉的誠意。
咱徐州人不玩兒虛的,上來就直接給你整硬活。
給實權!
給兵馬!
看你心不心動!
“……劉將軍。”
黃忠大受感動,雙目泛紅。
其實,縱然劉備留不留他,兒子都留在徐州了,他肯定也要留在徐州。
隻是要不要繼續當官罷了。
但劉備既然再度拋出橄欖枝,黃忠自無拒絕之理。
“承蒙將軍不棄,忠願效犬馬之勞。”
“吾雖年邁,箭矢猶鋒!”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