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
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 作者:落花時節不見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卻說袁氏大手發力,煽動了豫州叛亂。
豫州諸郡縣雖未明著反叛朝廷,但卻各自保持中立,以觀望之態,拒絕向朝廷中樞發送錢糧錦絹。
為了安撫豫州之民,曹操采納了趙儼的建議,免除了豫州百姓的賦稅。
但這也使得本就缺糧的曹營雪上加霜。
為此曹操不得不向劉備求助,劉備雖然同意每日輸送一千斛糧食給曹營。
但眼下仍有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亟待解決。
那就是汝南黃巾軍。
豫州諸郡保持中立也就罷了,但這支號稱三十萬眾的黃巾軍,卻是實打實的威脅到了許縣。
至晚宴時,曹操再次邀請劉備過來商議此事。
“汝南賊勢甚大,呂布剿賊不利,鬆散懈怠。”
“吾本欲治其罪狀,然今正值多事之秋,恐生他亂,故暫不予追究。”
曹操在席間,闡述了寬釋呂布在汝南作戰不利的想法。
現在前線已經夠亂的了,他也怕把呂布逼反,亂上加亂。
“雖然如此,汝南之賊襲擾我潁川諸縣。”
“我潁川兵少,不能分兵剿賊,故須從我前線再調派軍隊前去。”
“今召玄德來此,正是為了商量此事。”
時督軍曹仁在側,主動請纓道:
“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之急,其勢不能相救。”
“袁氏樹恩四世於豫州之民,其背叛固宜也。”
“然賊兵方起,未能得其用。”
“若以輕騎速擊之,賊可破也!”
曹仁的意思是袁氏老家就在汝南,所以汝南的百姓都願意跟著袁氏走,不應該怪罪汝南百姓。
現在應該趁著賊勢還不夠大,用輕騎快速南下,將之擊破。
等汝南黃巾聲勢壯大了,就何難平定了。
曹操從其言,即付曹仁一千輕騎,前往汝南破賊。
出動全騎是為了追求速度,但從長遠來看,要想使汝南穩定。
僅靠一千騎兵是不夠的。
這時,曹操再次將目光投向對麵的劉備。
嘴上雖不言,但意思已經溢於言表。
玄德公,拉兄弟一把!
劉備眉目分毫未動,但也在想,汝南若有失,沛國亦必受其影響。
徐州無險可守,是在李翊的規劃下,於徐州西麵兒增添了沛土。
這才拓寬了徐州西部的縱深。
保汝南者,所以保沛土。
念及此,劉備便順勢說道:
“備遣吾二弟領一軍,與曹子孝將軍同去汝南平叛。”
直接派出手下第一大將,劉備也算是誠意十足了。
曹操果然大喜,又問何時可以出發。
劉備表示馬上就能走。
於是,晚宴尚未結束,這邊曹營的曹仁與劉營的關羽便直接離席而去。
各自迴營點了本部部曲,往汝南平叛去了。
“子孝與雲長合力,料汝南掀不起太大風浪來。”
“……隻是汝南黃巾賊甚眾,隻恐一時平定,將來又起。”
曹操的意思就是讓老劉幫忙幫到底,送佛送到西。
既然已經合力抗袁平叛了,那索性就把汝南的問題給一發解決了。
劉備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便問身側的李翊道:
“先生可還有甚法子?”
李翊便道:
“汝南賊勢浩大,確實該平。”
“隻是我官渡前線,正與袁軍主力對峙,不宜抽調太多人馬南下。”
“前日朝廷既收降張繡,可令其出兵協助朝廷平叛。”
微微一頓,又道,“豫州諸郡叛亂,郭豫州難辭其咎。”
“可令其自梁國出兵,亦去汝南平叛。”
豫州刺史郭貢當然有義務出兵,雖然他實際控製的地盤隻有梁國一地。
但你既然掛了這個名,就得配合朝廷剿賊不是?
至於毗鄰汝南的陳國,則不做考慮。
劉寵兵馬本來就少,就別瞎折騰去汝南了,留足人手保護天子才是正事。
靠著曹仁、關羽、張繡、郭貢已經有四路兵馬了。
但李翊還打算出第五路兵。
“汝南反賊劉辟作亂,汝南太守呂布責無旁貸。”
“今可再次下詔催促,令其出兵配合我朝廷兵剿賊。”
呂布便是李翊打算出動的第五路兵。
他的部曲戰力還是很強的,尤其是打黃巾賊這種菜雞,真如砍瓜切菜一般。
曹操一捶案幾,怒道:
“前汝南有變時,吾便命呂布領兵平叛。”
“彼初時尚剿賊甚力,但不過一月,便生懈怠之意!”
“想其坐食朝廷俸祿,今朝廷有難,如何有臉袖手旁觀?”
劉備麵上仍是一副寡淡的神色,眸光微轉,沉吟道:
“此必是呂布征戰勞苦,謂我朝廷不加賞賜。”
“故而心懷不滿,不肯盡力剿賊。”
由於這個位麵的呂布沒有偷襲徐州,所以劉備此時對呂布還是比較有好感的。
呂布雖然私德有虧,但好歹除賊有功,此前征討袁術時亦多出力。
今為國家守汝土,確實不該冷落。
曹操卻是恨極了呂布,若沒有他,他都壓根兒沒那麽多糟心事。
“玄德心腸忒也好了。”
“須知彼若無吾等,尚不知飄零在何處。”
“如今可安居於汝南否?”
當初列強瓜分袁術領地,簽訂“《淮南條約》”時。
如果不是劉備力主要把汝南分給呂布,曹操恨不得自己全占了。
現在呂布這廝在天下第二大郡休養生息,竟還不知珍惜。
光是想著呂布那張嘴臉,曹操都覺得可恨惡心。
得虧晚宴還沒開始,不然他全得吐出來。
劉備好言勸道:
“汝南賊勢甚大,彼時呂布孤軍作戰,上不見援兵,下不見撫恤。”
“心生怠意也屬正常。”
曹操翻了個白眼,冷聲道:
“玄德公心不必替呂布這廝說好話。”
“此人狼子野心,誠難久養。”
“今若非是要守禦袁紹之攻,吾早已發兵將之擒殺,以雪偷家之仇。”
淡淡一笑,揚唇道:
“備卻以為,呂布為人驍勇善戰。”
“早年在並州守禦邊關,抗擊胡虜,也算於國有功。”
“為人雖然粗中少親,剛而無禮,但若能循循善誘,未嚐不能為朝廷所用。”
盡管李翊早在數年前就曾跟劉備講過,呂布這人不能養在身邊。
但劉備相信自己的“魅力”,同時他也是真的饞呂布和他部曲。
這樣一支戰力不俗的力量,留在汝南不用,委實可惜。
“……玄德這般好心,隻恐呂布這廝不肯領情。”
曹操冷冷迴道。
劉備便側過頭問李翊道:
“……先生,朝廷可還能拿出錦絹來犒賞呂布軍否?”
李翊搖了搖頭,道:
“今所以錢糧、器械,俱運往官渡。”
“凡輜重所用,皆為戰事服務。”
“哪裏有餘錢賞賜呂布?”
陳國雖然富,但現在憑空多了一個朝廷中樞需要供養,加劇了財政負擔。
更別提劉寵自己還有蹶張士需要養了。
“……這樣啊。”
劉備蹙起眉,犯難道:
“若呂布得不到賞賜,恐未必肯心出力剿賊。”
李翊道:
“此易事耳,彼時呂布窮途來投我徐州時,吾與之有些交情。”
“今國家有急,待我書信一封,邀之出兵,與朝廷並力剿賊。”
劉備一頷首,微微笑道:
“既如此,便有勞先生了。”
“今既有五路兵馬,汝南黃巾雖眾,料也不能成氣候。”
商議既定,李翊親自提筆書信一封,遣快騎星夜送往汝南。
至於官渡一線,仍舊繼續與袁紹相持。
不表。
……
公元200年開春,三月初五。
荊州襄陽,劉表拜前南陽太守,樊亭侯蒯越為討逆將軍。
水陸軍並進,共起兵七萬人。
號七十萬眾,南下荊南平叛。
另調集民夫五萬人,自江夏取大小戰艦四百餘艘。
襄陽自出運糧船六百餘艘,為大軍所用。
消息傳出,荊州震動。
自張羨在荊南掀起叛亂後,劉表立馬開始動員了自己所有能動員的資源。
他這人在中原大戰時,總是投機取巧,兩邊站對。
但麵對荊州內部事務,劉表卻十分果決,幾乎是不惜一切代價要將反賊壓下去。
此外,劉表對荊南的控製力一直都不是很強。
張羨這次叛亂,正好給了劉表一個收服荊南的機會。
正如同劉備當年收琅琊、廣陵一樣。
劉表遣蒯越進攻張羨,大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很快將張羨的勢力範圍驅逐出荊北。
就當劉表以為荊南快要被收服時,結果大軍始終圍攻不下長沙。
七萬大軍,遠征荊南,日費鬥金。
劉表望著這筆“賬單”,焦慮萬分。
可不想在這時,又一個壞消息傳來。
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在安撫完宗族兄弟之後,竟發兵攻取廬江!
廬江雖不是劉表的領土,但廬江劉勳卻是劉表的附庸。
孫權打的不是劉勳,打的是劉表這荊州牧的老臉。
麵對孫權這趁人之危的無恥行徑,劉表憤怒地叱道:
“豚犬小兒,汝父兄尚非吾之敵手。”
“汝牙口尚未長齊,焉敢侵吾境界?”
於是,便打算命章陵太守黃射,領兵前去襄助劉勳,守禦孫氏的進攻。
時主簿蒯良在側,見此急忙出言勸諫道:
“使君息怒!”
“今我大軍困於荊南戰事,吾弟異度領兵在長沙未歸。”
“南方局勢尚不明朗,若冒然再起一大軍,隻恐拖累荊南戰事。”
“屆時,荊南未平,廬江又失,反而不美。”
此話果然奏效,蒯良成功勸住了劉表想要再派一軍的衝動。
哼!
劉表悶哼一聲,負手道:
“那也斷不能叫這碧眼兒趁亂劫我揚州西壤!”
“子柔須明白,當初為了換取廬江之獨立。”
“我荊州向徐州做出了巨大妥協,是劉備於中斡旋,勸諫曹操。”
“這才使得南廬江為我所有。”
“今孫氏方死父兄,便欲侵我土地。”
“屬實是可恨!可怒!”
真正令劉表感到憤怒的,不是孫氏在此時攻打他的小弟。
而是河南方麵對孫氏的姑息縱容!
自己畢竟與孫氏有殺父之仇,兩家關係本就不可能緩和。
真要開戰,劉表也就認了。
但據劉表探聽到的消息,朝廷先封了孫策為吳侯,使之合法據有了吳土。
又將柴桑之地,封給孫氏。
柴桑連接荊、揚二州,河南這不擺明了是讓孫氏來攻他的荊州嗎?
劉表也是後知後覺,發現自己又被徐州給擺了一道。
當初李翊負責談判磋商,同意讓廬江獨立出去,從而間接成為荊州附庸。但李翊卻並未對當時的潛在威脅孫氏做出明確要求。
劉表自己也低估了孫氏的力量,先是孫策攻破江夏,將當中財物劫掠一空。
後雖為刺客所殺,然孫氏卻借著這場大勝,實力極速壯大。
儼然成為了劉表東麵的一大強敵。
劉表這才驚訝的發現,他兜兜轉轉,左右逢源。
努力為荊州營造的外交環境,竟不知不覺間樹敵越來越多。
首先是西邊的益州劉璋,
早在興平元年,劉焉死時,劉璋繼位。
劉表便趁著新君上位未穩之際,策反劉璋部將。
並接納了大量益州的“政治逃犯”,這其中就包括甘寧。
此舉,使得荊州與益州交惡。
然後是南邊的交州,
考慮到周圍到處都是強敵,劉表便想挑一個軟柿子捏。
多次派兵侵擾交州邊境,以此試探交州牧張津的態度。
不想張津竟是個硬骨頭,立馬派兵反擊,還殺了荊州使者。
由此,荊州又與交州關係惡化。
西邊、南邊都得罪了。
結果北邊最為強大的河南,又對荊州態度曖昧。
看似友好,結果又暗中策反了自己在南陽扶持的軍閥張繡。
又在自己的東麵扶植了自己的樹敵——孫吳。
現在,自己的荊州內部更是後院起火,荊南反叛。
望著這樣的外交局勢與南部叛亂,劉表直感覺度日如年,如坐針氈。
一係列煩心事聚在一起,使得劉表感覺自己直接折壽了十年。
“子柔是智者,今荊州遭劫,君必有良策教我?”
劉表一臉真誠地望著蒯良,刻意將“荊州”二字的聲調揚高。
言外之意,荊州非我劉景升一人之荊州,荊州有失,你們這些世家大族照樣受害。
蒯良當然明白此理,要不然劉表怎麽能夠輕鬆組建出七萬大軍來打荊南?
因為這是荊州的內部事務,各大家族都不敢置身事外。
“愚以為廬江之務,還是須上奏朝廷。”
“請朝廷來裁決此事,為我等主持公道。”
朝廷?
劉表眉頭皺起。
朝廷現在不就是被曹操、劉備控製著的嗎?
找朝廷,那便是找曹劉咯?
“若非朝廷縱容孫氏在吳地發展,彼又如何能夠威脅到我之廬江?”
“當初徐州同意廬江獨立時,要我荊州拿出百萬斛糧食來!”
“今好在隻輸送了五十萬斛,我當停止供應,叫河南知道。”
“吾亦非是好欺負的!”
因為百萬斛糧食是分期供應的,所以目前隻向河南輸送了五十萬糧食。
並且由於荊南戰事的爆發,劉表早就已經將之停了。
“誒,不可!”
蒯良急忙出聲勸阻:
“正因如此,使君才更應該將剩下五十萬斛糧食如約交付。”
“一來,取信於天下。”
“二來,為使君解除孫氏之患。”
哦?
劉表眉梢一挑,頓時來了興趣。
“依照子柔所言,如何為我解除孫氏之患?”
荊州與孫氏的仇恨,已曆十年。
劉表從未將孫氏放在眼裏過,直到孫策的江夏大捷,才使得其對孫氏引起重視。
但考慮到劉表的外交政策,向來是不親自下場。
所以對待孫氏,始終是以守為攻。
如果能借助外力,便滅掉困擾自己的這個宿敵。
那多少錢,劉表都願意。
“今袁氏與曹劉相持於官渡,就目前的局勢來看,短時間內是分不出勝負了。”
蒯良有條不紊地為劉表分析。
“河北穀多人眾,河南兵勁糧少。”
“今兩地相持,難分勝負,時日一長,糧食必缺。”
“我荊州養民多年,穀物堆積如山,此所謂奇貨可居,價高者得。”
劉表不覺一怔,扶了扶額,再問:
“君可細說,吾願聞其詳!”
“孫氏攻打廬江,可使朝廷下詔,勒令停戰。”
“如不肯停戰,再請朝廷出兵。”
劉表眉頭皺起,緩緩抬眸:
“條件便是荊州交割剩下那五十萬斛糧食?”
“……正是。”
蒯良點了點頭,扯出一抹溫和的笑容:
“聽聞豫州諸郡反叛,拒向朝廷中樞交納錦絹糧賦。”
“既然如此,我等為何不能坐地起價?”
這五十萬斛糧食本來就是要交給河南的。
但既然河南、荊州都發生了這麽大的變故,那我荊州為什麽就不能把這剩下的五十萬斛糧扣下,當作談判的籌碼?
蒯良的話還在繼續,對這項計劃接著補充說明:
“不過這剩下的五十萬斛糧食,也不宜馬上交割。”
“須得等到朝廷出兵,然後再依次上交。”
“若廬江之圍解除,可交三十萬斛糧。”
“若朝廷軍兵臨吳土,可將剩下二十萬斛糧一並交付。”
因為古代發動一場戰事非常麻煩,要動用很多資源。
所以蒯良才說隻要廬江之圍解除了,就能交三十萬斛糧。
孫氏一旦退兵,就很難馬上再發動第二場戰事。
畢竟戰爭,不是兒戲。
劉表不置可否,靜靜思考此計的可行性。
良久,才輕歎一聲:
“子柔此計甚好,若能不費一兵一卒,滅除孫吳。”
“莫說五十萬斛糧,便是再出五十萬斛亦不足惜。”
“……隻是。”
劉表話鋒一轉,麵上帶了幾分遲疑。
“既然曹劉與袁氏相持於官渡,又如何能夠分兵滅孫吳呢?”
“……公言差矣。”
蒯良揚眉一笑:
“袁紹盡起河北之兵南下,是因其周無強敵,故不須留重兵守土。”
“然河南之地,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各地都須留兵守禦。”
“因此在南方,隻要曹劉願意,是能夠分兵出來過江滅吳的。”
說到這兒,蒯良近身上前,向劉表透露了南方的幾個軍工細節。
“聽聞廣陵太守陳登,手中有兩萬兵。”
“曹操亦在廬江留有萬人守備,命劉馥安定淮安諸縣。”
“若是能使劉馥、陳登出兵,在配合劉勳自己的部曲。”
“豈非能解廬江之圍麽?”
劉表聞言大喜,若蒯良的計劃能夠成功,那的確掃除他一心腹大患。
說白了,
廬江、廣陵之所以不出兵,無非是曹劉沒辦法兩線作戰罷了。
河南將所有能動用的資源都用到了官渡前線去,哪裏還敢分兵作戰?
可如果劉表願意負擔這筆費用,那未嚐不能夠換取廣陵、廬江的出兵。
“善!即照子柔之意辦理!”
劉表喜出望外,立即遣使北上,備言合作滅吳事宜。
這種自己的錢,流別人血的事兒,劉表是最喜歡的。
在派遣完使者之後,劉表又下令,命章陵太守黃射即刻領軍去往江夏。
蒯良大驚,忙問:
“主公既已決定上奏朝廷,辦理廬江之事。”
“如何又勞師動眾,另起大軍?”
劉表撫須帶笑,輕輕拍了拍蒯良的肩膀。
“吾不僅要從章陵派遣一軍去往江夏,我還要命黃祖在江夏整軍備戰!”
這……
蒯良更加不能理解,劉表到底在想什麽。
“現在使者方去,主公此舉,莫非是斷定曹劉不從。”
“而欲提前準備?”
“……不然。”
劉表揮了揮手,眸底一深:
“我派軍出去,正是為了配合曹劉出兵南下。”
這……
蒯良又是一怔,暗道主公你何時這麽仗義了?
你要是打算自己出兵的話,那還拉河南下場幹雞毛啊?
曹操、劉備野心都不小,真讓他們下場了,荊州方麵就得做好割肉的準備。
若不是劉表的死保荊州的外交政策,蒯良壓根不會獻出此策。
“子柔有所不知,若河南果真出兵南下,與孫氏交戰。”
“彼時曹劉又忙於官渡戰事,南方不能分出太多兵來。”
“應能夠勉強與孫氏相持,我便趁勢出兵,搶占揚州之土!”
蒯良聞言大驚,忙道:
“主公如此,豈不開罪曹劉?”
劉表此舉等於是拿曹操、劉備打工仔,工具人了。
按蒯良的想法,應該是我出錢,你出人。
待占了揚州之土後,兩家再談判怎麽分。
但表哥你這樣不講武德,趁著曹劉與孫氏交戰之際,搶占揚土土地。
那曹劉豈肯甘休?
“……開罪?”
劉表眉梢輕挑,冷聲笑道:
“今是吾荊州與河南商定好的,我出錢糧,河南出兵替我解廬江之圍。”
“又未說清楚揚州歸屬於誰。”
“況當初劉備許諾將揚州西壤的表奏權予我,後一拖再拖。”
“以致我費無數錢糧,竟隻得了半個廬江。”
“徐州如此可恨,又何必與它情麵?”
“況真開罪曹劉又如何?袁公已同意與我結盟。”
“隻要官渡之戰,袁公取勝。”
“曹劉自顧河南之土尚且無暇,又哪裏有餘力兼顧我荊州作為?”
蒯良無言以對。
在劉表看來,官渡之戰終將會是袁氏取勝。
而他已經與袁氏結盟了,等於有了一個保障。
現在又能用曹劉之兵,為他掃除孫氏之威脅,簡直兩全其美。
要說內疚,那劉表當然不會有。
如果不是曹劉在瓜分袁術遺產時,姑息縱容孫氏,現在劉表還沒這麻煩呢。
那劉表現在反過來算計你曹劉,也就別抱怨了。
……
揚州,廬江。
卻說孫權新君登位,內有宗族叛亂,外有強權環伺。
為此,孫權納兄長孫策之言。
以師禮事張昭,舉為文臣領袖。
以兄禮事周瑜,舉為武將渠魁。
有了這兩人的壓製,孫氏內部的不安暫時穩住。
考慮到孫氏特殊的授兵製度,孫權唯恐自己年少,不能服眾。
故與周瑜等人相商,起兵攻廬江,不為擴土,隻為立威。
大軍很快殺至廬江。
劉勳雖號稱有兩萬兵馬,但多是收攏的江淮賊寇。
士氣低迷,戰力不足。
與孫吳軍交戰數場,不能取勝,隻能退迴廬江請求援軍。
孫權乃領兵將廬江圍住,一麵又遣人時時關注北方的戰況。
這時,人報周瑜有軍事要務求見。
……
(本章完)
豫州諸郡縣雖未明著反叛朝廷,但卻各自保持中立,以觀望之態,拒絕向朝廷中樞發送錢糧錦絹。
為了安撫豫州之民,曹操采納了趙儼的建議,免除了豫州百姓的賦稅。
但這也使得本就缺糧的曹營雪上加霜。
為此曹操不得不向劉備求助,劉備雖然同意每日輸送一千斛糧食給曹營。
但眼下仍有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亟待解決。
那就是汝南黃巾軍。
豫州諸郡保持中立也就罷了,但這支號稱三十萬眾的黃巾軍,卻是實打實的威脅到了許縣。
至晚宴時,曹操再次邀請劉備過來商議此事。
“汝南賊勢甚大,呂布剿賊不利,鬆散懈怠。”
“吾本欲治其罪狀,然今正值多事之秋,恐生他亂,故暫不予追究。”
曹操在席間,闡述了寬釋呂布在汝南作戰不利的想法。
現在前線已經夠亂的了,他也怕把呂布逼反,亂上加亂。
“雖然如此,汝南之賊襲擾我潁川諸縣。”
“我潁川兵少,不能分兵剿賊,故須從我前線再調派軍隊前去。”
“今召玄德來此,正是為了商量此事。”
時督軍曹仁在側,主動請纓道:
“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之急,其勢不能相救。”
“袁氏樹恩四世於豫州之民,其背叛固宜也。”
“然賊兵方起,未能得其用。”
“若以輕騎速擊之,賊可破也!”
曹仁的意思是袁氏老家就在汝南,所以汝南的百姓都願意跟著袁氏走,不應該怪罪汝南百姓。
現在應該趁著賊勢還不夠大,用輕騎快速南下,將之擊破。
等汝南黃巾聲勢壯大了,就何難平定了。
曹操從其言,即付曹仁一千輕騎,前往汝南破賊。
出動全騎是為了追求速度,但從長遠來看,要想使汝南穩定。
僅靠一千騎兵是不夠的。
這時,曹操再次將目光投向對麵的劉備。
嘴上雖不言,但意思已經溢於言表。
玄德公,拉兄弟一把!
劉備眉目分毫未動,但也在想,汝南若有失,沛國亦必受其影響。
徐州無險可守,是在李翊的規劃下,於徐州西麵兒增添了沛土。
這才拓寬了徐州西部的縱深。
保汝南者,所以保沛土。
念及此,劉備便順勢說道:
“備遣吾二弟領一軍,與曹子孝將軍同去汝南平叛。”
直接派出手下第一大將,劉備也算是誠意十足了。
曹操果然大喜,又問何時可以出發。
劉備表示馬上就能走。
於是,晚宴尚未結束,這邊曹營的曹仁與劉營的關羽便直接離席而去。
各自迴營點了本部部曲,往汝南平叛去了。
“子孝與雲長合力,料汝南掀不起太大風浪來。”
“……隻是汝南黃巾賊甚眾,隻恐一時平定,將來又起。”
曹操的意思就是讓老劉幫忙幫到底,送佛送到西。
既然已經合力抗袁平叛了,那索性就把汝南的問題給一發解決了。
劉備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便問身側的李翊道:
“先生可還有甚法子?”
李翊便道:
“汝南賊勢浩大,確實該平。”
“隻是我官渡前線,正與袁軍主力對峙,不宜抽調太多人馬南下。”
“前日朝廷既收降張繡,可令其出兵協助朝廷平叛。”
微微一頓,又道,“豫州諸郡叛亂,郭豫州難辭其咎。”
“可令其自梁國出兵,亦去汝南平叛。”
豫州刺史郭貢當然有義務出兵,雖然他實際控製的地盤隻有梁國一地。
但你既然掛了這個名,就得配合朝廷剿賊不是?
至於毗鄰汝南的陳國,則不做考慮。
劉寵兵馬本來就少,就別瞎折騰去汝南了,留足人手保護天子才是正事。
靠著曹仁、關羽、張繡、郭貢已經有四路兵馬了。
但李翊還打算出第五路兵。
“汝南反賊劉辟作亂,汝南太守呂布責無旁貸。”
“今可再次下詔催促,令其出兵配合我朝廷兵剿賊。”
呂布便是李翊打算出動的第五路兵。
他的部曲戰力還是很強的,尤其是打黃巾賊這種菜雞,真如砍瓜切菜一般。
曹操一捶案幾,怒道:
“前汝南有變時,吾便命呂布領兵平叛。”
“彼初時尚剿賊甚力,但不過一月,便生懈怠之意!”
“想其坐食朝廷俸祿,今朝廷有難,如何有臉袖手旁觀?”
劉備麵上仍是一副寡淡的神色,眸光微轉,沉吟道:
“此必是呂布征戰勞苦,謂我朝廷不加賞賜。”
“故而心懷不滿,不肯盡力剿賊。”
由於這個位麵的呂布沒有偷襲徐州,所以劉備此時對呂布還是比較有好感的。
呂布雖然私德有虧,但好歹除賊有功,此前征討袁術時亦多出力。
今為國家守汝土,確實不該冷落。
曹操卻是恨極了呂布,若沒有他,他都壓根兒沒那麽多糟心事。
“玄德心腸忒也好了。”
“須知彼若無吾等,尚不知飄零在何處。”
“如今可安居於汝南否?”
當初列強瓜分袁術領地,簽訂“《淮南條約》”時。
如果不是劉備力主要把汝南分給呂布,曹操恨不得自己全占了。
現在呂布這廝在天下第二大郡休養生息,竟還不知珍惜。
光是想著呂布那張嘴臉,曹操都覺得可恨惡心。
得虧晚宴還沒開始,不然他全得吐出來。
劉備好言勸道:
“汝南賊勢甚大,彼時呂布孤軍作戰,上不見援兵,下不見撫恤。”
“心生怠意也屬正常。”
曹操翻了個白眼,冷聲道:
“玄德公心不必替呂布這廝說好話。”
“此人狼子野心,誠難久養。”
“今若非是要守禦袁紹之攻,吾早已發兵將之擒殺,以雪偷家之仇。”
淡淡一笑,揚唇道:
“備卻以為,呂布為人驍勇善戰。”
“早年在並州守禦邊關,抗擊胡虜,也算於國有功。”
“為人雖然粗中少親,剛而無禮,但若能循循善誘,未嚐不能為朝廷所用。”
盡管李翊早在數年前就曾跟劉備講過,呂布這人不能養在身邊。
但劉備相信自己的“魅力”,同時他也是真的饞呂布和他部曲。
這樣一支戰力不俗的力量,留在汝南不用,委實可惜。
“……玄德這般好心,隻恐呂布這廝不肯領情。”
曹操冷冷迴道。
劉備便側過頭問李翊道:
“……先生,朝廷可還能拿出錦絹來犒賞呂布軍否?”
李翊搖了搖頭,道:
“今所以錢糧、器械,俱運往官渡。”
“凡輜重所用,皆為戰事服務。”
“哪裏有餘錢賞賜呂布?”
陳國雖然富,但現在憑空多了一個朝廷中樞需要供養,加劇了財政負擔。
更別提劉寵自己還有蹶張士需要養了。
“……這樣啊。”
劉備蹙起眉,犯難道:
“若呂布得不到賞賜,恐未必肯心出力剿賊。”
李翊道:
“此易事耳,彼時呂布窮途來投我徐州時,吾與之有些交情。”
“今國家有急,待我書信一封,邀之出兵,與朝廷並力剿賊。”
劉備一頷首,微微笑道:
“既如此,便有勞先生了。”
“今既有五路兵馬,汝南黃巾雖眾,料也不能成氣候。”
商議既定,李翊親自提筆書信一封,遣快騎星夜送往汝南。
至於官渡一線,仍舊繼續與袁紹相持。
不表。
……
公元200年開春,三月初五。
荊州襄陽,劉表拜前南陽太守,樊亭侯蒯越為討逆將軍。
水陸軍並進,共起兵七萬人。
號七十萬眾,南下荊南平叛。
另調集民夫五萬人,自江夏取大小戰艦四百餘艘。
襄陽自出運糧船六百餘艘,為大軍所用。
消息傳出,荊州震動。
自張羨在荊南掀起叛亂後,劉表立馬開始動員了自己所有能動員的資源。
他這人在中原大戰時,總是投機取巧,兩邊站對。
但麵對荊州內部事務,劉表卻十分果決,幾乎是不惜一切代價要將反賊壓下去。
此外,劉表對荊南的控製力一直都不是很強。
張羨這次叛亂,正好給了劉表一個收服荊南的機會。
正如同劉備當年收琅琊、廣陵一樣。
劉表遣蒯越進攻張羨,大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很快將張羨的勢力範圍驅逐出荊北。
就當劉表以為荊南快要被收服時,結果大軍始終圍攻不下長沙。
七萬大軍,遠征荊南,日費鬥金。
劉表望著這筆“賬單”,焦慮萬分。
可不想在這時,又一個壞消息傳來。
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在安撫完宗族兄弟之後,竟發兵攻取廬江!
廬江雖不是劉表的領土,但廬江劉勳卻是劉表的附庸。
孫權打的不是劉勳,打的是劉表這荊州牧的老臉。
麵對孫權這趁人之危的無恥行徑,劉表憤怒地叱道:
“豚犬小兒,汝父兄尚非吾之敵手。”
“汝牙口尚未長齊,焉敢侵吾境界?”
於是,便打算命章陵太守黃射,領兵前去襄助劉勳,守禦孫氏的進攻。
時主簿蒯良在側,見此急忙出言勸諫道:
“使君息怒!”
“今我大軍困於荊南戰事,吾弟異度領兵在長沙未歸。”
“南方局勢尚不明朗,若冒然再起一大軍,隻恐拖累荊南戰事。”
“屆時,荊南未平,廬江又失,反而不美。”
此話果然奏效,蒯良成功勸住了劉表想要再派一軍的衝動。
哼!
劉表悶哼一聲,負手道:
“那也斷不能叫這碧眼兒趁亂劫我揚州西壤!”
“子柔須明白,當初為了換取廬江之獨立。”
“我荊州向徐州做出了巨大妥協,是劉備於中斡旋,勸諫曹操。”
“這才使得南廬江為我所有。”
“今孫氏方死父兄,便欲侵我土地。”
“屬實是可恨!可怒!”
真正令劉表感到憤怒的,不是孫氏在此時攻打他的小弟。
而是河南方麵對孫氏的姑息縱容!
自己畢竟與孫氏有殺父之仇,兩家關係本就不可能緩和。
真要開戰,劉表也就認了。
但據劉表探聽到的消息,朝廷先封了孫策為吳侯,使之合法據有了吳土。
又將柴桑之地,封給孫氏。
柴桑連接荊、揚二州,河南這不擺明了是讓孫氏來攻他的荊州嗎?
劉表也是後知後覺,發現自己又被徐州給擺了一道。
當初李翊負責談判磋商,同意讓廬江獨立出去,從而間接成為荊州附庸。但李翊卻並未對當時的潛在威脅孫氏做出明確要求。
劉表自己也低估了孫氏的力量,先是孫策攻破江夏,將當中財物劫掠一空。
後雖為刺客所殺,然孫氏卻借著這場大勝,實力極速壯大。
儼然成為了劉表東麵的一大強敵。
劉表這才驚訝的發現,他兜兜轉轉,左右逢源。
努力為荊州營造的外交環境,竟不知不覺間樹敵越來越多。
首先是西邊的益州劉璋,
早在興平元年,劉焉死時,劉璋繼位。
劉表便趁著新君上位未穩之際,策反劉璋部將。
並接納了大量益州的“政治逃犯”,這其中就包括甘寧。
此舉,使得荊州與益州交惡。
然後是南邊的交州,
考慮到周圍到處都是強敵,劉表便想挑一個軟柿子捏。
多次派兵侵擾交州邊境,以此試探交州牧張津的態度。
不想張津竟是個硬骨頭,立馬派兵反擊,還殺了荊州使者。
由此,荊州又與交州關係惡化。
西邊、南邊都得罪了。
結果北邊最為強大的河南,又對荊州態度曖昧。
看似友好,結果又暗中策反了自己在南陽扶持的軍閥張繡。
又在自己的東麵扶植了自己的樹敵——孫吳。
現在,自己的荊州內部更是後院起火,荊南反叛。
望著這樣的外交局勢與南部叛亂,劉表直感覺度日如年,如坐針氈。
一係列煩心事聚在一起,使得劉表感覺自己直接折壽了十年。
“子柔是智者,今荊州遭劫,君必有良策教我?”
劉表一臉真誠地望著蒯良,刻意將“荊州”二字的聲調揚高。
言外之意,荊州非我劉景升一人之荊州,荊州有失,你們這些世家大族照樣受害。
蒯良當然明白此理,要不然劉表怎麽能夠輕鬆組建出七萬大軍來打荊南?
因為這是荊州的內部事務,各大家族都不敢置身事外。
“愚以為廬江之務,還是須上奏朝廷。”
“請朝廷來裁決此事,為我等主持公道。”
朝廷?
劉表眉頭皺起。
朝廷現在不就是被曹操、劉備控製著的嗎?
找朝廷,那便是找曹劉咯?
“若非朝廷縱容孫氏在吳地發展,彼又如何能夠威脅到我之廬江?”
“當初徐州同意廬江獨立時,要我荊州拿出百萬斛糧食來!”
“今好在隻輸送了五十萬斛,我當停止供應,叫河南知道。”
“吾亦非是好欺負的!”
因為百萬斛糧食是分期供應的,所以目前隻向河南輸送了五十萬糧食。
並且由於荊南戰事的爆發,劉表早就已經將之停了。
“誒,不可!”
蒯良急忙出聲勸阻:
“正因如此,使君才更應該將剩下五十萬斛糧食如約交付。”
“一來,取信於天下。”
“二來,為使君解除孫氏之患。”
哦?
劉表眉梢一挑,頓時來了興趣。
“依照子柔所言,如何為我解除孫氏之患?”
荊州與孫氏的仇恨,已曆十年。
劉表從未將孫氏放在眼裏過,直到孫策的江夏大捷,才使得其對孫氏引起重視。
但考慮到劉表的外交政策,向來是不親自下場。
所以對待孫氏,始終是以守為攻。
如果能借助外力,便滅掉困擾自己的這個宿敵。
那多少錢,劉表都願意。
“今袁氏與曹劉相持於官渡,就目前的局勢來看,短時間內是分不出勝負了。”
蒯良有條不紊地為劉表分析。
“河北穀多人眾,河南兵勁糧少。”
“今兩地相持,難分勝負,時日一長,糧食必缺。”
“我荊州養民多年,穀物堆積如山,此所謂奇貨可居,價高者得。”
劉表不覺一怔,扶了扶額,再問:
“君可細說,吾願聞其詳!”
“孫氏攻打廬江,可使朝廷下詔,勒令停戰。”
“如不肯停戰,再請朝廷出兵。”
劉表眉頭皺起,緩緩抬眸:
“條件便是荊州交割剩下那五十萬斛糧食?”
“……正是。”
蒯良點了點頭,扯出一抹溫和的笑容:
“聽聞豫州諸郡反叛,拒向朝廷中樞交納錦絹糧賦。”
“既然如此,我等為何不能坐地起價?”
這五十萬斛糧食本來就是要交給河南的。
但既然河南、荊州都發生了這麽大的變故,那我荊州為什麽就不能把這剩下的五十萬斛糧扣下,當作談判的籌碼?
蒯良的話還在繼續,對這項計劃接著補充說明:
“不過這剩下的五十萬斛糧食,也不宜馬上交割。”
“須得等到朝廷出兵,然後再依次上交。”
“若廬江之圍解除,可交三十萬斛糧。”
“若朝廷軍兵臨吳土,可將剩下二十萬斛糧一並交付。”
因為古代發動一場戰事非常麻煩,要動用很多資源。
所以蒯良才說隻要廬江之圍解除了,就能交三十萬斛糧。
孫氏一旦退兵,就很難馬上再發動第二場戰事。
畢竟戰爭,不是兒戲。
劉表不置可否,靜靜思考此計的可行性。
良久,才輕歎一聲:
“子柔此計甚好,若能不費一兵一卒,滅除孫吳。”
“莫說五十萬斛糧,便是再出五十萬斛亦不足惜。”
“……隻是。”
劉表話鋒一轉,麵上帶了幾分遲疑。
“既然曹劉與袁氏相持於官渡,又如何能夠分兵滅孫吳呢?”
“……公言差矣。”
蒯良揚眉一笑:
“袁紹盡起河北之兵南下,是因其周無強敵,故不須留重兵守土。”
“然河南之地,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各地都須留兵守禦。”
“因此在南方,隻要曹劉願意,是能夠分兵出來過江滅吳的。”
說到這兒,蒯良近身上前,向劉表透露了南方的幾個軍工細節。
“聽聞廣陵太守陳登,手中有兩萬兵。”
“曹操亦在廬江留有萬人守備,命劉馥安定淮安諸縣。”
“若是能使劉馥、陳登出兵,在配合劉勳自己的部曲。”
“豈非能解廬江之圍麽?”
劉表聞言大喜,若蒯良的計劃能夠成功,那的確掃除他一心腹大患。
說白了,
廬江、廣陵之所以不出兵,無非是曹劉沒辦法兩線作戰罷了。
河南將所有能動用的資源都用到了官渡前線去,哪裏還敢分兵作戰?
可如果劉表願意負擔這筆費用,那未嚐不能夠換取廣陵、廬江的出兵。
“善!即照子柔之意辦理!”
劉表喜出望外,立即遣使北上,備言合作滅吳事宜。
這種自己的錢,流別人血的事兒,劉表是最喜歡的。
在派遣完使者之後,劉表又下令,命章陵太守黃射即刻領軍去往江夏。
蒯良大驚,忙問:
“主公既已決定上奏朝廷,辦理廬江之事。”
“如何又勞師動眾,另起大軍?”
劉表撫須帶笑,輕輕拍了拍蒯良的肩膀。
“吾不僅要從章陵派遣一軍去往江夏,我還要命黃祖在江夏整軍備戰!”
這……
蒯良更加不能理解,劉表到底在想什麽。
“現在使者方去,主公此舉,莫非是斷定曹劉不從。”
“而欲提前準備?”
“……不然。”
劉表揮了揮手,眸底一深:
“我派軍出去,正是為了配合曹劉出兵南下。”
這……
蒯良又是一怔,暗道主公你何時這麽仗義了?
你要是打算自己出兵的話,那還拉河南下場幹雞毛啊?
曹操、劉備野心都不小,真讓他們下場了,荊州方麵就得做好割肉的準備。
若不是劉表的死保荊州的外交政策,蒯良壓根不會獻出此策。
“子柔有所不知,若河南果真出兵南下,與孫氏交戰。”
“彼時曹劉又忙於官渡戰事,南方不能分出太多兵來。”
“應能夠勉強與孫氏相持,我便趁勢出兵,搶占揚州之土!”
蒯良聞言大驚,忙道:
“主公如此,豈不開罪曹劉?”
劉表此舉等於是拿曹操、劉備打工仔,工具人了。
按蒯良的想法,應該是我出錢,你出人。
待占了揚州之土後,兩家再談判怎麽分。
但表哥你這樣不講武德,趁著曹劉與孫氏交戰之際,搶占揚土土地。
那曹劉豈肯甘休?
“……開罪?”
劉表眉梢輕挑,冷聲笑道:
“今是吾荊州與河南商定好的,我出錢糧,河南出兵替我解廬江之圍。”
“又未說清楚揚州歸屬於誰。”
“況當初劉備許諾將揚州西壤的表奏權予我,後一拖再拖。”
“以致我費無數錢糧,竟隻得了半個廬江。”
“徐州如此可恨,又何必與它情麵?”
“況真開罪曹劉又如何?袁公已同意與我結盟。”
“隻要官渡之戰,袁公取勝。”
“曹劉自顧河南之土尚且無暇,又哪裏有餘力兼顧我荊州作為?”
蒯良無言以對。
在劉表看來,官渡之戰終將會是袁氏取勝。
而他已經與袁氏結盟了,等於有了一個保障。
現在又能用曹劉之兵,為他掃除孫氏之威脅,簡直兩全其美。
要說內疚,那劉表當然不會有。
如果不是曹劉在瓜分袁術遺產時,姑息縱容孫氏,現在劉表還沒這麻煩呢。
那劉表現在反過來算計你曹劉,也就別抱怨了。
……
揚州,廬江。
卻說孫權新君登位,內有宗族叛亂,外有強權環伺。
為此,孫權納兄長孫策之言。
以師禮事張昭,舉為文臣領袖。
以兄禮事周瑜,舉為武將渠魁。
有了這兩人的壓製,孫氏內部的不安暫時穩住。
考慮到孫氏特殊的授兵製度,孫權唯恐自己年少,不能服眾。
故與周瑜等人相商,起兵攻廬江,不為擴土,隻為立威。
大軍很快殺至廬江。
劉勳雖號稱有兩萬兵馬,但多是收攏的江淮賊寇。
士氣低迷,戰力不足。
與孫吳軍交戰數場,不能取勝,隻能退迴廬江請求援軍。
孫權乃領兵將廬江圍住,一麵又遣人時時關注北方的戰況。
這時,人報周瑜有軍事要務求見。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