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城的交接即將完成,由儒家士子孟起暫代東海縣令,稷下士子留下十餘人填補縣丞、司空、縣蔚等職位,先把管理體係搭建起來,後麵再慢慢完善。
李昊之所以未觀比武返迴東海城,蓋因為猗蔚的運糧商隊已到城中,他不看一眼不放心,這才帶著猗蔚迴了城中。
此時,縣丞已經打開城中府庫,街道上數百輛糧車,正在門口排隊驗糧入庫。
李昊見此情景,不禁仔細查看起每一輛糧車。而猗蔚則找到了商隊負責人,詢問了一些路上之事。
“哎哎,不行,此糧有問題,不能入庫。”
“為何不能,雖然有芽,砍掉仍可食用。”
“不行,此袋糧大部分已經腐爛,而且多數長芽,已不可食用,你們還是拉走吧。”
“你這人怎麽如此頑固,我們辛辛苦苦走了數日運來此糧,你說不要就不要,還讓我們拉迴去,可是故意難為人?”
李昊因為距離太遠,未曾發現門口爭執。猗蔚就在旁邊,聞聲走了過去。
“何事爭吵?”
縣丞行禮道:“下官見過猗大人,本官奉命在此驗糧,奈何此袋糧食已經腐爛,而且多數已經發芽,基本不可食用,不符合入庫標準。可是,運糧之人堅持將此糧入庫,因此發生了爭執。”
猗蔚打開麻袋,露出一個個紅色的塊狀物,果然大多都已發芽,還有一些已經腐爛。
猗蔚眉頭一皺,拿起一塊問道:“小七,此為何物?從何處運來?”
小七正是商隊首領,對方走近看了眼麻袋,道:“上個月,西域商隊帶迴數袋此物。他們說此物可食,味道頗為香甜,所以就把它們放入了糧庫。此次,大人著急要糧,而且數量龐大,買光了附近大城的現糧還不夠,隻能把糧庫存糧全部運了出來。一時疏忽,此糧也一同運了來。”
猗蔚點點頭道:“居然是域外產物,既然已經腐爛發芽,自然不能入庫,那就拿去喂牲口吧。”
“猗蔚,住手,誰都別動。”李昊飛奔而來,臉上帶著興奮。
“君上,怎麽了?”猗蔚疑惑道。
縣丞也俯身拜道:“劉田見過君上。”
李昊擺擺手,顧不上搭理他,雙目放光死死盯著猗蔚手中的塊狀物。臥槽,沒錯,就是紅薯。
“此物有多少?”
猗蔚看向小七,小七連忙迴道:“迴君上,還有五袋。”
“快,找,全給我找出來。”
李昊下了令,眾人開始忙了起來。
小七還有大致印象,不大會兒,五袋紅薯都翻了出來。
令人惋惜,五袋紅薯都出現了腐爛現象。
紅薯營養價值極高,具有高水分高糖分,極不容易保存。從西域運來,路途遙遠,磕了碰了,一旦擦破了表皮,紅薯就容易發黑發腐,散發出大量水分,這種潮濕的環境下,麻袋內部的紅薯,居然很多長了芽。
李昊算算日子,如今正是六月下旬,培育紅薯苗的好時間,這可真是一個意外之喜。
戰國時期糧食以五穀為主,小麥和大米主要供士族享用,像貧民百姓還是以黃豆、黑豆、麻等為主食。
戰國畝產糧才多少?大多人可能不知道,戰國畝產糧才兩百多斤,一直到兩漢唐宋時期,畝產量也沒過三百斤。
而紅薯產量超大,明朝時期才得到推廣。根據品種不同,平均畝產五千斤左右,高產更是達到萬斤。
如今正值六月,完全不影響秋薯種植。紅薯種植最簡易,把紅薯埋土裏,隨便澆點水,隻要兩三天就能生根發芽。
這批紅薯已經發了芽,隻要埋土裏,藤苗就會瘋長。李昊記得小時候,有割不完的紅薯藤苗喂豬。而且,紅薯苗可以蒸窩窩,再來瓣大蒜,那可是了不得的美味。
隻要長出紅薯藤,後麵直接剪藤插土裏,隨便澆點水就能生根,生命力超級頑強。別說這麽多紅薯,就算幾十塊都能種出幾畝地。炎地有了紅薯,根本不用再為糧食發愁。
李昊幸虧親自來了一趟,這些人不知如何儲藏紅薯,更不知道紅薯的價值。若真拿去喂了豬狗,紅薯又要晚數百年才能出世。
猗蔚買糧可謂壓力巨大,五萬金糧食,不是個小數目。以現在市麵上流通的糧食,沒有幾個月,根本不可能買齊。
當下,一金大概可購買百袋糧食,每袋五六十斤,差不多就是五千斤,五萬金相當於兩億五千萬斤糧食。
戰國時期,金是計量單位,一金等於二十兩。此時的金子價格不高,如果按後世價格,每克黃金四百多,猗蔚捐獻的十萬金,價值就大了。
當下金子就算純度不高,二十兩也有十三四兩純金,按十兩純金算,十兩相當於五百克,按現代每克四百算,一金相當於二十萬人民幣,二十萬能買多少袋糧食?肯定不止一百袋。如果按照百袋糧食反推,現在的金子價格也就相當於每克六十多元。
兩億五千萬斤糧食看著多,其實真不夠用。這次退役的一萬兩千士兵,每人三百斤,三百六十萬斤糧食就沒了。
還有青龍軍七千士兵,每人每月三百斤,一個月是兩百一十萬斤糧餉硬支出。不算軍官糧餉,一年基礎支出就有兩千五百萬斤。此外,還有四座城池的官員俸祿,按照後世王朝正常標準,一個縣令每年俸祿為一百石,一石一百二十斤就是一萬兩千斤,這才是九品縣令,還不算高官俸祿,還有其他各級官員。
如此說來,這點糧食也就能用上三年。如果算上勞工薪酬,以及新生兒激勵計劃,估計兩年就沒了。但是,軍隊肯定要擴建,官員肯定要擴充,新的廠子肯定要新建,用糧的地方隻會越來越多,若真把攤子鋪開,差不多也就用一年。
有了畝產數千斤的紅薯,李昊壓力減輕很多。百姓吃飯問題不但能夠解決,家家戶戶還能有餘糧,生活會越來越富足。隻要解決了吃飯問題,人口自然會大爆發。
“君上,可是有什麽喜事?”猗蔚見李昊愣在那裏,表情變幻不定,神色間透著興奮,不禁開口問道。
李昊哈哈大笑道:“喜事,大喜事。猗蔚,你又立了大功,本君先給你記下。此間事已了,我們明日就迴郯城。”
“不去東陽城了嗎?那東陽城交接怎麽辦?縣令還需君上指派。而且,我們不是還要考察東陽城的茶廠,順便考察榆城的鹽廠嗎?”
李昊思慮了一番道:“東陽城交接,讓尹文全權負責。命士子蘇木暫領縣令之職,如東海城一樣,讓尹文挑選十幾位士子填充進東陽城職務空缺。至於鹽廠,如今正在建造工坊,最少還要一個月才能投入生產,司空馬肖盯著沒問題。至於茶廠不急,茶葉明年初才能下來,而且還缺少關鍵一環,往後放放也沒什麽。”
此次行程,李昊原本已經安排好。隻是秋薯種植事大,如今正是六月下旬,播種的最好時候。時間緊任務重,那是一天也耽誤不得。
至於青龍軍比武選拔,七千多人比完,最少要半個月。到時,他隻需要過來一趟,再開個加封任命大會就好。
郯城如今熱鬧非凡,自從有一個退役士兵,將信將疑的拿著退役文書來到縣府,居然真兌換到了三百斤糧食,頓時引起了轟動。
隨後越來越多的退役士兵前來領糧,當所有人都拿到了糧食,李昊的賢名像暴風一樣傳了出去。
隨著時間推移,李昊在軍營所言也被傳了出去。有一萬多退役士兵推波助瀾,根本沒用幾天,李昊之言已傳遍炎地,百姓們都知道了炎君李昊。加上榆城和郯城之前的帶薪招工,李昊迅速得到了炎地百姓的認可。
半日功夫,李昊終於迴到了郯城。
“猗蔚,這次商部表現很好,糧食及時運抵,沒出什麽亂子。退役甲士成功領到糧食,讓百姓對我們有了基本信任,你當記首功。”
猗蔚大喜叩謝道:“謝君上,計劃能順利完成,全賴君上統籌謀劃,商部奉命執行,功勞不敢獨占。”
“不用自謙,是你的功勞就是你的,誰也搶不走。而且,此次意外得到紅薯,雖然是無心之舉,但亦和商部脫不了幹係,你功勞甚大。待炎地建國後,本君會一一封賞。”李昊笑容滿麵,這猗蔚真是自己的福星。
“猗蔚拜謝君上。”
李昊擺擺手道:“購買耕牛的事情,進展如何?”
“稟君上,耕牛數量稀少,主要集中在士族手中,價格高昂難以大量買入。猗蔚已安排燕國的商隊,攜帶鹽巴前往東胡置換耕牛。因為此次交換貨物太多,商隊人員龐大,準備時間稍長了些,前日才出發。”
李昊笑道:“動作已經很快了,耕牛數量越多越好。東胡缺鹽和生活物資,最好和大部落形成穩定的貿易渠道。我們不但需要耕牛,軍隊還需要更多良馬。”
“猗蔚記下了。”
李昊點點頭道:“還有兩件事,需要你去辦。”
此次能得到紅薯,讓李昊很意外,說明西域已經有了南美的一些物品。這個時期,還沒有大船,航海貿易很難。但西域緊挨印度,印度緊挨南美,西域諸國能得到紅薯,說明那邊陸上貿易很發達。
如此,讓他又想到了兩種東西,一個是玉米,另一個是棉花。
玉米畝產也很高,差不多有近兩千斤,而且飽腹感極強,絕對是主食的不二之選。
棉花更是事關重大,每年冬天都是百姓的一道坎。這個時期,中原沒有棉花,自然不會有棉衣棉被,宋朝時期才發明了被子。
棉花在南北朝時期才傳入中國,當時把棉花當作花草觀賞用。宋元時期才得到重視,不過隻是權貴的私有品,明朝才得到大麵積推廣應用。
古代的冬天,每年都要死很多人。現在百姓們的房屋,大多是草屋茅屋,不但不保暖還漏風,夜晚沒棉被禦寒,身子骨稍微弱一點,抗不過去就是死。
杜甫曾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其中的寒士,所代表的意思就很明顯。古代貧民百姓衣單身寒,並沒有太多方法取暖。
早一天種植棉花,冬天就能少死很多人。
猗蔚這個戰國首富一點都不白給,手下現成的西域商隊,正好用來尋找玉米和棉花。
“猗蔚,最後一件事,同樣很重要,本君要你尋找三個人。”
“還請君上示下。”
“第一人叫做白起。羋姓,白氏,楚平王孫白公勝後裔,現可能居住於秦國郿縣,汝派人尋之。若對方來炎,本君讓其做軍部部長,統帥一軍。”
李昊之所以未觀比武返迴東海城,蓋因為猗蔚的運糧商隊已到城中,他不看一眼不放心,這才帶著猗蔚迴了城中。
此時,縣丞已經打開城中府庫,街道上數百輛糧車,正在門口排隊驗糧入庫。
李昊見此情景,不禁仔細查看起每一輛糧車。而猗蔚則找到了商隊負責人,詢問了一些路上之事。
“哎哎,不行,此糧有問題,不能入庫。”
“為何不能,雖然有芽,砍掉仍可食用。”
“不行,此袋糧大部分已經腐爛,而且多數長芽,已不可食用,你們還是拉走吧。”
“你這人怎麽如此頑固,我們辛辛苦苦走了數日運來此糧,你說不要就不要,還讓我們拉迴去,可是故意難為人?”
李昊因為距離太遠,未曾發現門口爭執。猗蔚就在旁邊,聞聲走了過去。
“何事爭吵?”
縣丞行禮道:“下官見過猗大人,本官奉命在此驗糧,奈何此袋糧食已經腐爛,而且多數已經發芽,基本不可食用,不符合入庫標準。可是,運糧之人堅持將此糧入庫,因此發生了爭執。”
猗蔚打開麻袋,露出一個個紅色的塊狀物,果然大多都已發芽,還有一些已經腐爛。
猗蔚眉頭一皺,拿起一塊問道:“小七,此為何物?從何處運來?”
小七正是商隊首領,對方走近看了眼麻袋,道:“上個月,西域商隊帶迴數袋此物。他們說此物可食,味道頗為香甜,所以就把它們放入了糧庫。此次,大人著急要糧,而且數量龐大,買光了附近大城的現糧還不夠,隻能把糧庫存糧全部運了出來。一時疏忽,此糧也一同運了來。”
猗蔚點點頭道:“居然是域外產物,既然已經腐爛發芽,自然不能入庫,那就拿去喂牲口吧。”
“猗蔚,住手,誰都別動。”李昊飛奔而來,臉上帶著興奮。
“君上,怎麽了?”猗蔚疑惑道。
縣丞也俯身拜道:“劉田見過君上。”
李昊擺擺手,顧不上搭理他,雙目放光死死盯著猗蔚手中的塊狀物。臥槽,沒錯,就是紅薯。
“此物有多少?”
猗蔚看向小七,小七連忙迴道:“迴君上,還有五袋。”
“快,找,全給我找出來。”
李昊下了令,眾人開始忙了起來。
小七還有大致印象,不大會兒,五袋紅薯都翻了出來。
令人惋惜,五袋紅薯都出現了腐爛現象。
紅薯營養價值極高,具有高水分高糖分,極不容易保存。從西域運來,路途遙遠,磕了碰了,一旦擦破了表皮,紅薯就容易發黑發腐,散發出大量水分,這種潮濕的環境下,麻袋內部的紅薯,居然很多長了芽。
李昊算算日子,如今正是六月下旬,培育紅薯苗的好時間,這可真是一個意外之喜。
戰國時期糧食以五穀為主,小麥和大米主要供士族享用,像貧民百姓還是以黃豆、黑豆、麻等為主食。
戰國畝產糧才多少?大多人可能不知道,戰國畝產糧才兩百多斤,一直到兩漢唐宋時期,畝產量也沒過三百斤。
而紅薯產量超大,明朝時期才得到推廣。根據品種不同,平均畝產五千斤左右,高產更是達到萬斤。
如今正值六月,完全不影響秋薯種植。紅薯種植最簡易,把紅薯埋土裏,隨便澆點水,隻要兩三天就能生根發芽。
這批紅薯已經發了芽,隻要埋土裏,藤苗就會瘋長。李昊記得小時候,有割不完的紅薯藤苗喂豬。而且,紅薯苗可以蒸窩窩,再來瓣大蒜,那可是了不得的美味。
隻要長出紅薯藤,後麵直接剪藤插土裏,隨便澆點水就能生根,生命力超級頑強。別說這麽多紅薯,就算幾十塊都能種出幾畝地。炎地有了紅薯,根本不用再為糧食發愁。
李昊幸虧親自來了一趟,這些人不知如何儲藏紅薯,更不知道紅薯的價值。若真拿去喂了豬狗,紅薯又要晚數百年才能出世。
猗蔚買糧可謂壓力巨大,五萬金糧食,不是個小數目。以現在市麵上流通的糧食,沒有幾個月,根本不可能買齊。
當下,一金大概可購買百袋糧食,每袋五六十斤,差不多就是五千斤,五萬金相當於兩億五千萬斤糧食。
戰國時期,金是計量單位,一金等於二十兩。此時的金子價格不高,如果按後世價格,每克黃金四百多,猗蔚捐獻的十萬金,價值就大了。
當下金子就算純度不高,二十兩也有十三四兩純金,按十兩純金算,十兩相當於五百克,按現代每克四百算,一金相當於二十萬人民幣,二十萬能買多少袋糧食?肯定不止一百袋。如果按照百袋糧食反推,現在的金子價格也就相當於每克六十多元。
兩億五千萬斤糧食看著多,其實真不夠用。這次退役的一萬兩千士兵,每人三百斤,三百六十萬斤糧食就沒了。
還有青龍軍七千士兵,每人每月三百斤,一個月是兩百一十萬斤糧餉硬支出。不算軍官糧餉,一年基礎支出就有兩千五百萬斤。此外,還有四座城池的官員俸祿,按照後世王朝正常標準,一個縣令每年俸祿為一百石,一石一百二十斤就是一萬兩千斤,這才是九品縣令,還不算高官俸祿,還有其他各級官員。
如此說來,這點糧食也就能用上三年。如果算上勞工薪酬,以及新生兒激勵計劃,估計兩年就沒了。但是,軍隊肯定要擴建,官員肯定要擴充,新的廠子肯定要新建,用糧的地方隻會越來越多,若真把攤子鋪開,差不多也就用一年。
有了畝產數千斤的紅薯,李昊壓力減輕很多。百姓吃飯問題不但能夠解決,家家戶戶還能有餘糧,生活會越來越富足。隻要解決了吃飯問題,人口自然會大爆發。
“君上,可是有什麽喜事?”猗蔚見李昊愣在那裏,表情變幻不定,神色間透著興奮,不禁開口問道。
李昊哈哈大笑道:“喜事,大喜事。猗蔚,你又立了大功,本君先給你記下。此間事已了,我們明日就迴郯城。”
“不去東陽城了嗎?那東陽城交接怎麽辦?縣令還需君上指派。而且,我們不是還要考察東陽城的茶廠,順便考察榆城的鹽廠嗎?”
李昊思慮了一番道:“東陽城交接,讓尹文全權負責。命士子蘇木暫領縣令之職,如東海城一樣,讓尹文挑選十幾位士子填充進東陽城職務空缺。至於鹽廠,如今正在建造工坊,最少還要一個月才能投入生產,司空馬肖盯著沒問題。至於茶廠不急,茶葉明年初才能下來,而且還缺少關鍵一環,往後放放也沒什麽。”
此次行程,李昊原本已經安排好。隻是秋薯種植事大,如今正是六月下旬,播種的最好時候。時間緊任務重,那是一天也耽誤不得。
至於青龍軍比武選拔,七千多人比完,最少要半個月。到時,他隻需要過來一趟,再開個加封任命大會就好。
郯城如今熱鬧非凡,自從有一個退役士兵,將信將疑的拿著退役文書來到縣府,居然真兌換到了三百斤糧食,頓時引起了轟動。
隨後越來越多的退役士兵前來領糧,當所有人都拿到了糧食,李昊的賢名像暴風一樣傳了出去。
隨著時間推移,李昊在軍營所言也被傳了出去。有一萬多退役士兵推波助瀾,根本沒用幾天,李昊之言已傳遍炎地,百姓們都知道了炎君李昊。加上榆城和郯城之前的帶薪招工,李昊迅速得到了炎地百姓的認可。
半日功夫,李昊終於迴到了郯城。
“猗蔚,這次商部表現很好,糧食及時運抵,沒出什麽亂子。退役甲士成功領到糧食,讓百姓對我們有了基本信任,你當記首功。”
猗蔚大喜叩謝道:“謝君上,計劃能順利完成,全賴君上統籌謀劃,商部奉命執行,功勞不敢獨占。”
“不用自謙,是你的功勞就是你的,誰也搶不走。而且,此次意外得到紅薯,雖然是無心之舉,但亦和商部脫不了幹係,你功勞甚大。待炎地建國後,本君會一一封賞。”李昊笑容滿麵,這猗蔚真是自己的福星。
“猗蔚拜謝君上。”
李昊擺擺手道:“購買耕牛的事情,進展如何?”
“稟君上,耕牛數量稀少,主要集中在士族手中,價格高昂難以大量買入。猗蔚已安排燕國的商隊,攜帶鹽巴前往東胡置換耕牛。因為此次交換貨物太多,商隊人員龐大,準備時間稍長了些,前日才出發。”
李昊笑道:“動作已經很快了,耕牛數量越多越好。東胡缺鹽和生活物資,最好和大部落形成穩定的貿易渠道。我們不但需要耕牛,軍隊還需要更多良馬。”
“猗蔚記下了。”
李昊點點頭道:“還有兩件事,需要你去辦。”
此次能得到紅薯,讓李昊很意外,說明西域已經有了南美的一些物品。這個時期,還沒有大船,航海貿易很難。但西域緊挨印度,印度緊挨南美,西域諸國能得到紅薯,說明那邊陸上貿易很發達。
如此,讓他又想到了兩種東西,一個是玉米,另一個是棉花。
玉米畝產也很高,差不多有近兩千斤,而且飽腹感極強,絕對是主食的不二之選。
棉花更是事關重大,每年冬天都是百姓的一道坎。這個時期,中原沒有棉花,自然不會有棉衣棉被,宋朝時期才發明了被子。
棉花在南北朝時期才傳入中國,當時把棉花當作花草觀賞用。宋元時期才得到重視,不過隻是權貴的私有品,明朝才得到大麵積推廣應用。
古代的冬天,每年都要死很多人。現在百姓們的房屋,大多是草屋茅屋,不但不保暖還漏風,夜晚沒棉被禦寒,身子骨稍微弱一點,抗不過去就是死。
杜甫曾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其中的寒士,所代表的意思就很明顯。古代貧民百姓衣單身寒,並沒有太多方法取暖。
早一天種植棉花,冬天就能少死很多人。
猗蔚這個戰國首富一點都不白給,手下現成的西域商隊,正好用來尋找玉米和棉花。
“猗蔚,最後一件事,同樣很重要,本君要你尋找三個人。”
“還請君上示下。”
“第一人叫做白起。羋姓,白氏,楚平王孫白公勝後裔,現可能居住於秦國郿縣,汝派人尋之。若對方來炎,本君讓其做軍部部長,統帥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