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咱要是崇禎,咱就造反算了!壓力山大的朱元璋
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 作者:小小西下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也試圖代入過天幕裏朱由檢的角色,思考他如果是朱由檢的話,該如何拯救大明王朝?
答案是,無藥可救……
在經過萬曆、泰昌、天啟三個昏庸荒唐的皇帝之後,所有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大明已經從裏到外的爛透了。
就連皇帝自己都沒心思拯救帝國,隻知道今朝有酒今朝醉,那其他人還有什麽指望?
朱元璋覺得如果自己是朱由檢的話,或許能做的事情也就跟他一樣,不畏強權,犯顏直諫,之後就備遭冷落,成為一個沒有資格參與朝政的閑散王爺。
甚至乎,朱元璋都覺得自己可能還不如天幕裏的朱由檢。
至少人家在被壓迫的同時,還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力量,雖然這些力量隻是一些宮女太監還有王府侍衛這樣的雜魚,但好歹也有為他效死力的人。
如果是朱元璋呢?
首先太監和宮女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他的力量,眾所周知,他是最厭惡太監的,在傳統思想的約束下,宮女對他來說也全都是沒有感情的工具人而已。
充其量就是收買一些王府侍衛的人心,但也很難做到像朱由檢那樣,挑選出曹文詔、曹變蛟這樣的猛虎之將。
可之後呢?
朱元璋一想到朱由檢即將麵臨的困境,都覺得壓力山大。
那些困境就像是驚濤駭浪,卷著時代的洪流,一波一波洶湧澎湃的襲來。
這已經不是靠著個人力量就能挽救迴來的。
除非朱元璋領著徐達、常遇春,還有所有淮西勳貴,重新打一場,建立新的秩序,否則沒有任何其他可能拯救大明。
但問題就在於朱由檢以後是要當皇帝的,他不可能放棄皇位,拉一支隊伍重新建立秩序。
因為不到最後麵臨死亡的關頭,誰也不會冒這麽大的風險,去戰場上拚命。
朱元璋當年隻是一個淪為乞丐的和尚,在參加起義軍的時候,都還思前想後,害怕丟了性命,更別說一個當上皇帝的人。
不說朱由檢,就連他自己都不可能選擇放棄皇位,重開遊戲。
“內憂外患,社稷糜爛,再加上魏忠賢狠下猛藥……”
朱標隻覺胸口像是被什麽堵住似的,連話都說不下去了。
太難了!
真的太難了!
朱標被稱為史上最完美的太子,政治手腕相當強悍,他比誰都清楚,要挽救一個天幕裏那種狀況的大明,簡直比登天還難。
皇帝放任自流,宦官與大臣殊死搏鬥,朝堂上黑暗無光,看不到一點希望。
民間的百姓流離失所,到處都是饑荒災害,起義軍烽火燎原。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拚命,沒有一個人在乎大明的死活。
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
房子塌了可以重新蓋,家鄉遭難也可以重新建設,隻要人們齊心協力就能做到。
而大明就像一個搖搖欲墜的老屋,住在裏麵的人都在你爭我奪,甚至還有魏忠賢這樣的人拆梁摔瓦,這老屋塌陷隻是時間問題。
“爹,大哥,你別灰心啊,就算天底下所有人沒救了,但隻要有那孩子在,就一定有希望,我就是這麽相信的。”
朱棣滿懷信心的說道。
他的心情非常不錯,雖然朱元璋打了他一頓,不過也沒再追究他的子孫謀朝篡位之事。
朱棣很清楚,老爹之所以這麽輕易放過自己,全都是因為有個好兒孫的功勞。
誰都可以不信朱由檢,但是他必須相信,畢竟自己的小命就攥在這孩子的手裏。
“是啊,重八。上蒼不是已經預示過了嗎?那孩子以後會中興大明,成為一代光武大帝,咱們大明會好起來的。”馬皇後也出聲安慰道。
朱元璋點點頭,看著天幕感慨道:“也難為這孩子了,要接受這樣一個爛攤子,比當年咱的情況還要糟糕。”
“不過,咱還真想看看,這小子到底用了什麽神奇的辦法,能讓這樣的大明起死迴生。”
這不隻是朱元璋的想法,大明其他時代的皇帝們也都在拭目以待。
他們不僅好奇,而且還有向朱由檢學習的心思。
這孩子既然能讓一個爛透的大明起死迴生,那肯定有什麽不得了的帝王手段,好好學習一番,說不定也能讓自己的皇權更加鞏固。
……
【在外麵動蕩不安的時候,信王府卻成了唯一的世外桃源。】
【自從上一次魏忠賢在這裏吃了癟之後,就再也沒有人敢輕易招惹朱由檢了。】
【王府的用度雖然減半,但大夥卻並不在意,甚至還有不少人主動要求暫時先不要月俸,與朱由檢一起度過難關。】
【如此齊心協力,欣欣向榮的場景,讓王府裏的三位講師都唏噓不已。】
【“如今天下大亂,你爭我奪,王爺府上可真的是一股清流啊。”徐光啟佩服道。】
【“可惜王爺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孫元化搖搖頭。】
【“多了又能怎麽樣?朝廷昏聵,宦官當道,就算有一千個一萬個像王爺這樣的人,也不過是充盈詔獄而已。”趙士禎憤憤不堪。】
【徐光啟、孫元化默然不語,趙士禎說的話很殘酷,但現實就是這樣。】
【有魏忠賢在,不管有多少個朱由檢,最後的結局都是一樣的。】
【朱由檢放下書卷,淡淡笑道:“三位師傅,咱們不是早就有言在先,不談朝堂之事嗎?”】
【徐光啟、孫元化、趙士禎三人麵麵相覷,最終,徐光啟率先站出來,說道:“王爺,臣等三人有一事不明,如梗在喉,不吐不快,還望王爺能答疑解惑。”】
【“哦?請講。”朱由檢點頭道。】
【“臣等三人雖說腹中有些經綸,但與朝中學士,民間大儒比起來,可謂相差甚遠。以王爺的天資和能力,有無數強上我們百倍的學士來投,為何要選擇平平無奇的我們三人?”徐光啟將始終埋在心底的疑惑一股腦的說了出來。】
【他知道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對經史子集等儒學著作並沒有什麽興趣,反而更加著迷西方的天文、曆法、數學、測量和水利等知識。】
【但在這個時代,這些知識都是被士大夫所鄙視的旁門左道,根本上不了台麵。】
答案是,無藥可救……
在經過萬曆、泰昌、天啟三個昏庸荒唐的皇帝之後,所有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大明已經從裏到外的爛透了。
就連皇帝自己都沒心思拯救帝國,隻知道今朝有酒今朝醉,那其他人還有什麽指望?
朱元璋覺得如果自己是朱由檢的話,或許能做的事情也就跟他一樣,不畏強權,犯顏直諫,之後就備遭冷落,成為一個沒有資格參與朝政的閑散王爺。
甚至乎,朱元璋都覺得自己可能還不如天幕裏的朱由檢。
至少人家在被壓迫的同時,還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力量,雖然這些力量隻是一些宮女太監還有王府侍衛這樣的雜魚,但好歹也有為他效死力的人。
如果是朱元璋呢?
首先太監和宮女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他的力量,眾所周知,他是最厭惡太監的,在傳統思想的約束下,宮女對他來說也全都是沒有感情的工具人而已。
充其量就是收買一些王府侍衛的人心,但也很難做到像朱由檢那樣,挑選出曹文詔、曹變蛟這樣的猛虎之將。
可之後呢?
朱元璋一想到朱由檢即將麵臨的困境,都覺得壓力山大。
那些困境就像是驚濤駭浪,卷著時代的洪流,一波一波洶湧澎湃的襲來。
這已經不是靠著個人力量就能挽救迴來的。
除非朱元璋領著徐達、常遇春,還有所有淮西勳貴,重新打一場,建立新的秩序,否則沒有任何其他可能拯救大明。
但問題就在於朱由檢以後是要當皇帝的,他不可能放棄皇位,拉一支隊伍重新建立秩序。
因為不到最後麵臨死亡的關頭,誰也不會冒這麽大的風險,去戰場上拚命。
朱元璋當年隻是一個淪為乞丐的和尚,在參加起義軍的時候,都還思前想後,害怕丟了性命,更別說一個當上皇帝的人。
不說朱由檢,就連他自己都不可能選擇放棄皇位,重開遊戲。
“內憂外患,社稷糜爛,再加上魏忠賢狠下猛藥……”
朱標隻覺胸口像是被什麽堵住似的,連話都說不下去了。
太難了!
真的太難了!
朱標被稱為史上最完美的太子,政治手腕相當強悍,他比誰都清楚,要挽救一個天幕裏那種狀況的大明,簡直比登天還難。
皇帝放任自流,宦官與大臣殊死搏鬥,朝堂上黑暗無光,看不到一點希望。
民間的百姓流離失所,到處都是饑荒災害,起義軍烽火燎原。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拚命,沒有一個人在乎大明的死活。
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
房子塌了可以重新蓋,家鄉遭難也可以重新建設,隻要人們齊心協力就能做到。
而大明就像一個搖搖欲墜的老屋,住在裏麵的人都在你爭我奪,甚至還有魏忠賢這樣的人拆梁摔瓦,這老屋塌陷隻是時間問題。
“爹,大哥,你別灰心啊,就算天底下所有人沒救了,但隻要有那孩子在,就一定有希望,我就是這麽相信的。”
朱棣滿懷信心的說道。
他的心情非常不錯,雖然朱元璋打了他一頓,不過也沒再追究他的子孫謀朝篡位之事。
朱棣很清楚,老爹之所以這麽輕易放過自己,全都是因為有個好兒孫的功勞。
誰都可以不信朱由檢,但是他必須相信,畢竟自己的小命就攥在這孩子的手裏。
“是啊,重八。上蒼不是已經預示過了嗎?那孩子以後會中興大明,成為一代光武大帝,咱們大明會好起來的。”馬皇後也出聲安慰道。
朱元璋點點頭,看著天幕感慨道:“也難為這孩子了,要接受這樣一個爛攤子,比當年咱的情況還要糟糕。”
“不過,咱還真想看看,這小子到底用了什麽神奇的辦法,能讓這樣的大明起死迴生。”
這不隻是朱元璋的想法,大明其他時代的皇帝們也都在拭目以待。
他們不僅好奇,而且還有向朱由檢學習的心思。
這孩子既然能讓一個爛透的大明起死迴生,那肯定有什麽不得了的帝王手段,好好學習一番,說不定也能讓自己的皇權更加鞏固。
……
【在外麵動蕩不安的時候,信王府卻成了唯一的世外桃源。】
【自從上一次魏忠賢在這裏吃了癟之後,就再也沒有人敢輕易招惹朱由檢了。】
【王府的用度雖然減半,但大夥卻並不在意,甚至還有不少人主動要求暫時先不要月俸,與朱由檢一起度過難關。】
【如此齊心協力,欣欣向榮的場景,讓王府裏的三位講師都唏噓不已。】
【“如今天下大亂,你爭我奪,王爺府上可真的是一股清流啊。”徐光啟佩服道。】
【“可惜王爺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孫元化搖搖頭。】
【“多了又能怎麽樣?朝廷昏聵,宦官當道,就算有一千個一萬個像王爺這樣的人,也不過是充盈詔獄而已。”趙士禎憤憤不堪。】
【徐光啟、孫元化默然不語,趙士禎說的話很殘酷,但現實就是這樣。】
【有魏忠賢在,不管有多少個朱由檢,最後的結局都是一樣的。】
【朱由檢放下書卷,淡淡笑道:“三位師傅,咱們不是早就有言在先,不談朝堂之事嗎?”】
【徐光啟、孫元化、趙士禎三人麵麵相覷,最終,徐光啟率先站出來,說道:“王爺,臣等三人有一事不明,如梗在喉,不吐不快,還望王爺能答疑解惑。”】
【“哦?請講。”朱由檢點頭道。】
【“臣等三人雖說腹中有些經綸,但與朝中學士,民間大儒比起來,可謂相差甚遠。以王爺的天資和能力,有無數強上我們百倍的學士來投,為何要選擇平平無奇的我們三人?”徐光啟將始終埋在心底的疑惑一股腦的說了出來。】
【他知道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對經史子集等儒學著作並沒有什麽興趣,反而更加著迷西方的天文、曆法、數學、測量和水利等知識。】
【但在這個時代,這些知識都是被士大夫所鄙視的旁門左道,根本上不了台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