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新的鬥爭開始,嘉靖、萬曆破防了!
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 作者:小小西下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大啊。”
“兒臣在。”
“你還記不記得你曾經說過,我們可以從天幕裏學到一些東西,沒想到你一語成讖了。”
永樂大帝朱棣語重心長地看著朱高熾。
“這個天幕可不隻是讓咱們看個樂嗬,或許,也可以從蛛絲馬跡中,知道我們每一個人的結局和命運。”
“或許,咱們也可以通過天幕,改變你我的命運,改變大明的命運。”
“這才是天幕賜予我們的意義。”
雖然這個奇怪的天幕,並沒有直截了當的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命運,但通過觀看朱由檢的成帝之路,他們反而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時代的變遷,還有自己的每個決策,會如何影響到後世的國家。
比如朱棣建立的內閣,直到看到朱由檢與文官集團的激烈交鋒,他才真真切切的體會到,自己到底製造出了什麽樣的怪物。
但如果天幕直截了當的告訴他內閣是大明滅亡的原因之一,或許他隻是會震驚一番,並不會當一迴事。
不過現在他不會這麽想了。
“咱們都要感謝那孩子。”朱棣意味深長的說道。
朱高煦、朱瞻基紛紛點頭。
要不是朱由檢,他們恐怕連自己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那孩子是救了他們的命啊!
……
洪武位麵。
“這小子,還真是會讓咱操心。”朱元璋默默擦了擦手心的汗。
他承認,這場朝堂權鬥的大戲,讓他也有點緊張。
明明知道朱由檢一定可以,畢竟他是日後的光武大帝,但看到他和那些朝臣們鬥爭的時候,卻還是會忍不住替他擔心。
“皇帝的第一步路,總算是邁出去了。”朱標擦了擦額頭上的汗。
他跟朱元璋一樣,心跳的也很快。
朱由檢能做到這一步真的很不容易。
他不像朱元璋,或者朱標自己,是開國之君,天下是他們一手打下來的,沒有人能撼動得了他們的地位和威望。
別說是他們,哪怕是像朱棣這樣的藩王,也不會怕洪武朝廷的文官。
朱由檢不一樣。
他麵臨的是一個王朝末世,在這種時候的權力交接,往往會伴隨著極大的風險。
大多數的時候,亡國之君都會被其他的勢力架空,比如說秦朝的趙高,漢朝時期的外戚,唐朝時期的宦官,都是趁著舊皇駕崩,新皇登基的時候,竊取了最高權力的果實。
新君剛一繼位,沒有經過長時間係統的培養和鍛煉,一下子就要接手國家大事,他們不知道該怎麽去做,也不知道該如何去讓別人聽命於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就會出現權臣或者宦官勢力,在新皇還沒有執政經驗的時候,將權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裏。
等到皇帝慢慢熟悉反應過來,結果卻發現沒有一個人聽他的命令。
在這種情況下,繼任之君隻會有三種情況。
一,徹底成為傀儡,任人擺布,就像漢末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漢獻帝。
二,與權力最大的勢力合作,共治天下,暫時實現雙贏的局麵。
最高權力交接的時候,這兩種情況在曆史中是最常看到的,尤其是第一種情況。
而最為罕見的是第三種情況,新登基的皇帝以極大的魄力和勇氣,與老舊的勢力宣戰,不成功,便成仁。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漢武帝劉徹。
而縱觀整個曆史,唯此一人而已。
朱由檢就是在走漢武帝劉徹的路,準確的來說,他的路要比劉徹更難走。
當年劉徹登基的時候,留給他的是文景之治後的盛世局麵。
而朱由檢登基的時候,留給他的是萬曆、天啟糟蹋的爛攤子。
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夾縫中求生存,艱難的掌控著實權,想想都讓人上不來氣。
“唉,這隻是第一步,後麵,還不知道有多少磨難在等著他。”
朱元璋歎了口氣。
這不隻是他的想法,大明各個時期的皇帝還有朝野上下,都知道朱由檢麵對的困難還有很多。
比如文官集團的反撲,遼東地區的外患,各地的災害,此起彼伏的難民和起義軍。
眾人都眼巴巴的望著天幕,想知道朱由檢接下來又會出現哪些困難。
……
【大朝會權鬥之後,京城暫時迎來了一段平靜的日子。】
【文官集團沒有再掀起什麽波浪。】
【朱由檢也沒再找他們的麻煩,還是在乾清宮閉門不出,一頭埋進了浩如煙海的朝政當中。】
【在經過嘉靖、萬曆、天啟等五帝近百年的統治後,大明的朝局早就成了一團亂麻,到處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爛賬。】
【各種虧空、欠餉、屯糧、漕運、鹽課等等等等,沒有一處不讓人頭疼的地方。】
嘉靖皇帝:“豈有此理?跟貧道有什麽關係?”
萬曆皇帝:“這孫子,一點都不給他爺爺我留麵子。”
天啟皇帝:“還是木匠有意思。”
【一日,太後劉氏來到乾清宮,硬是將朱由檢從奏章裏麵拽了出來。】
【“皇兒,你勤於朝政,母後不管,但有一件事情,你是時候該考慮了。”太後語重心長地說道。】
【“何事?”】
【“母後問你,作為皇帝,最重要的是什麽?”】
【“江山社稷?”】
【“錯了,是子嗣。”太後正色道:“你也已經快十七歲了,後宮別說皇後了,連一個嬪妃都沒有。長此以往,國本安在?”】
【“啊這……”朱由檢被問住了,他還真沒往這方麵想過。】
【早在當皇帝之前,朱由校就跟他說過幾次成婚的事情,但朱由檢以自己年齡還小為由,拒絕了天啟皇帝的好意。】
【當上皇帝後,他又要忙著跟魏忠賢還有朝廷大臣們鬥法,又要理清自嘉靖一朝便遺留下來的疑難雜症,實在是忙得無暇顧及其他的事情。】
【“我知道了,母後,兒子會考慮的。”朱由檢點頭迴應道。】
【看到兒子應承此事,太後這才樂嗬嗬的離開了乾清宮。】
【她前腳剛走,洪承疇、楊嗣昌、陳新甲等心腹重臣,便匆匆趕了過來。】
【自從上一次大朝會之後,朱由檢便再沒有上過朝,而是選在乾清宮與他的心腹重臣舉行小朝會。】
“兒臣在。”
“你還記不記得你曾經說過,我們可以從天幕裏學到一些東西,沒想到你一語成讖了。”
永樂大帝朱棣語重心長地看著朱高熾。
“這個天幕可不隻是讓咱們看個樂嗬,或許,也可以從蛛絲馬跡中,知道我們每一個人的結局和命運。”
“或許,咱們也可以通過天幕,改變你我的命運,改變大明的命運。”
“這才是天幕賜予我們的意義。”
雖然這個奇怪的天幕,並沒有直截了當的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命運,但通過觀看朱由檢的成帝之路,他們反而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時代的變遷,還有自己的每個決策,會如何影響到後世的國家。
比如朱棣建立的內閣,直到看到朱由檢與文官集團的激烈交鋒,他才真真切切的體會到,自己到底製造出了什麽樣的怪物。
但如果天幕直截了當的告訴他內閣是大明滅亡的原因之一,或許他隻是會震驚一番,並不會當一迴事。
不過現在他不會這麽想了。
“咱們都要感謝那孩子。”朱棣意味深長的說道。
朱高煦、朱瞻基紛紛點頭。
要不是朱由檢,他們恐怕連自己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那孩子是救了他們的命啊!
……
洪武位麵。
“這小子,還真是會讓咱操心。”朱元璋默默擦了擦手心的汗。
他承認,這場朝堂權鬥的大戲,讓他也有點緊張。
明明知道朱由檢一定可以,畢竟他是日後的光武大帝,但看到他和那些朝臣們鬥爭的時候,卻還是會忍不住替他擔心。
“皇帝的第一步路,總算是邁出去了。”朱標擦了擦額頭上的汗。
他跟朱元璋一樣,心跳的也很快。
朱由檢能做到這一步真的很不容易。
他不像朱元璋,或者朱標自己,是開國之君,天下是他們一手打下來的,沒有人能撼動得了他們的地位和威望。
別說是他們,哪怕是像朱棣這樣的藩王,也不會怕洪武朝廷的文官。
朱由檢不一樣。
他麵臨的是一個王朝末世,在這種時候的權力交接,往往會伴隨著極大的風險。
大多數的時候,亡國之君都會被其他的勢力架空,比如說秦朝的趙高,漢朝時期的外戚,唐朝時期的宦官,都是趁著舊皇駕崩,新皇登基的時候,竊取了最高權力的果實。
新君剛一繼位,沒有經過長時間係統的培養和鍛煉,一下子就要接手國家大事,他們不知道該怎麽去做,也不知道該如何去讓別人聽命於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就會出現權臣或者宦官勢力,在新皇還沒有執政經驗的時候,將權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裏。
等到皇帝慢慢熟悉反應過來,結果卻發現沒有一個人聽他的命令。
在這種情況下,繼任之君隻會有三種情況。
一,徹底成為傀儡,任人擺布,就像漢末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漢獻帝。
二,與權力最大的勢力合作,共治天下,暫時實現雙贏的局麵。
最高權力交接的時候,這兩種情況在曆史中是最常看到的,尤其是第一種情況。
而最為罕見的是第三種情況,新登基的皇帝以極大的魄力和勇氣,與老舊的勢力宣戰,不成功,便成仁。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漢武帝劉徹。
而縱觀整個曆史,唯此一人而已。
朱由檢就是在走漢武帝劉徹的路,準確的來說,他的路要比劉徹更難走。
當年劉徹登基的時候,留給他的是文景之治後的盛世局麵。
而朱由檢登基的時候,留給他的是萬曆、天啟糟蹋的爛攤子。
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夾縫中求生存,艱難的掌控著實權,想想都讓人上不來氣。
“唉,這隻是第一步,後麵,還不知道有多少磨難在等著他。”
朱元璋歎了口氣。
這不隻是他的想法,大明各個時期的皇帝還有朝野上下,都知道朱由檢麵對的困難還有很多。
比如文官集團的反撲,遼東地區的外患,各地的災害,此起彼伏的難民和起義軍。
眾人都眼巴巴的望著天幕,想知道朱由檢接下來又會出現哪些困難。
……
【大朝會權鬥之後,京城暫時迎來了一段平靜的日子。】
【文官集團沒有再掀起什麽波浪。】
【朱由檢也沒再找他們的麻煩,還是在乾清宮閉門不出,一頭埋進了浩如煙海的朝政當中。】
【在經過嘉靖、萬曆、天啟等五帝近百年的統治後,大明的朝局早就成了一團亂麻,到處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爛賬。】
【各種虧空、欠餉、屯糧、漕運、鹽課等等等等,沒有一處不讓人頭疼的地方。】
嘉靖皇帝:“豈有此理?跟貧道有什麽關係?”
萬曆皇帝:“這孫子,一點都不給他爺爺我留麵子。”
天啟皇帝:“還是木匠有意思。”
【一日,太後劉氏來到乾清宮,硬是將朱由檢從奏章裏麵拽了出來。】
【“皇兒,你勤於朝政,母後不管,但有一件事情,你是時候該考慮了。”太後語重心長地說道。】
【“何事?”】
【“母後問你,作為皇帝,最重要的是什麽?”】
【“江山社稷?”】
【“錯了,是子嗣。”太後正色道:“你也已經快十七歲了,後宮別說皇後了,連一個嬪妃都沒有。長此以往,國本安在?”】
【“啊這……”朱由檢被問住了,他還真沒往這方麵想過。】
【早在當皇帝之前,朱由校就跟他說過幾次成婚的事情,但朱由檢以自己年齡還小為由,拒絕了天啟皇帝的好意。】
【當上皇帝後,他又要忙著跟魏忠賢還有朝廷大臣們鬥法,又要理清自嘉靖一朝便遺留下來的疑難雜症,實在是忙得無暇顧及其他的事情。】
【“我知道了,母後,兒子會考慮的。”朱由檢點頭迴應道。】
【看到兒子應承此事,太後這才樂嗬嗬的離開了乾清宮。】
【她前腳剛走,洪承疇、楊嗣昌、陳新甲等心腹重臣,便匆匆趕了過來。】
【自從上一次大朝會之後,朱由檢便再沒有上過朝,而是選在乾清宮與他的心腹重臣舉行小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