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遼東戰事,戰爭機器!
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 作者:小小西下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港口岸頭,就在朱由檢檢閱海軍戰艦群之時,曹化淳匆匆忙忙的走過來,奉上一封帶血的書信,上麵粘著三根雞毛。】
【文武百官一看,心情頓時緊張起來。】
【這是雞毛信,在邊關有戰事的時候,會粘上一根雞毛,顯示戰況危急,要是粘上三根雞毛,就說明戰況已經非常緊急,達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其實早在萬曆、天啟年間,大明的邊境就已經非常不太平,經曆薩爾滸之戰後,遼東建奴的野心昭然若揭,賊首努爾哈赤更是頻頻叩關。】
【僅僅天啟一朝,努爾哈赤就叩關數十次,幾乎每年都會大肆侵占掠奪明朝疆土。】
【可奇怪的是,在朱由檢登基稱帝後,遼東竟然出奇的安靜下來,沒有再發動大的戰爭。】
【不過有見識的人都知道,這可不是遼東建奴良心發現,不再與大明作對,而是在養精蓄銳,想要積攢足夠的力量後,再給大明致命一擊。】
【如今,建奴首領努爾哈赤已經去世,接任他的是第八個兒子皇太極。】
【皇太極繼任之後,便在關外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說來也巧,皇太極繼位的時間,和朱由檢隻差了一年。】
【在朱由檢清掃內政的時候,皇太極同樣也在關外搭建自己的心腹班底。】
【同一時代的兩位皇帝,幾乎以同樣的默契,在急速擴張自己的實力。】
【所有人都知道,這兩個人早晚都會有一戰,隻是沒想到,這一日來得這麽突然。】
【朱由檢看完書信後,隨手扔給了旁邊的洪承疇,皺眉道:“遼東出事了,皇太極親率二十萬騎兵,在遼東肆意妄為,已攻略多座城鎮,我十幾萬關外的大明子民全部成了他的俘虜。”】
【洪承疇看完書信,臉色也非常嚴肅。】
【“陛下,賊人來勢兇猛,看來是早已做好萬全的準備,袁崇煥他們……似乎抵擋不住。”】
【朱由檢點頭道:“皇太極親自壓陣,敵人士氣高漲,自然無往而不利。”】
【“陛下,末將請戰!”曹文詔站出來,高聲說道。】
【孫傳庭、左良玉、陳奇諭等統兵將領,也都紛紛主動請纓,想要會會那個皇太極。】
【看著眾人同仇敵愾,朱由檢不動聲色,望向軍機處首輔大臣孫承宗,謙遜的問道:“先生,你經略遼東多年,以你之見,此事該如何應對?”】
【孫承宗乃是天啟皇帝朱由校的老師,同樣也是大明末期少有的頂級戰略家,長期跟關外的滿清打交道,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
【孫承宗思索片刻,說道:“陛下,老臣認為應火速增援袁崇煥,可派三萬精兵,星夜趕往山海關,以拒敵兵。”】
【朱由檢麵色平靜,繼續追問道:“怎麽?隻是拒敵?”】
【孫承宗尷尬的笑了笑,低聲說道:“先拒敵,再圖後事。”】
【這句話已經說的非常清楚了。】
【以大明如今的國力,和兵馬的戰力,想要與皇太極一戰,勝算根本就不大。】
【況且,孫承宗經曆過天啟朝那個黑暗的時期,朝廷上黨同伐異,地方上相互掣肘,給他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雖說朱由檢登基之後,朝廷風氣已經煥然一新,但孫承宗的心裏還是感覺不太踏實,總是會認為朝廷中樞的控製力,無法影響到地方,更不可能讓地方上同仇敵愾,團結一心。】
【既然如此,還不如穩妥為上,先拒敵城外,再一點點整頓遼東邊境的政治和軍事,以朱由檢的能力來說,不出幾年的時間,便可讓遼東邊境同樣煥然一新。】
【更何況,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整天都在征戰四方,早就已經成長為一代名將。】
【與他們作戰,沒有十足的戰爭經驗,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勝算。】
【退一步說,就算有非常豐富的戰爭經驗,想要與大清八旗在野外進行大規模的騎兵作戰,也基本上是十零開的局麵,沒有一絲一毫的勝算。】
【沒有經曆過滿清八旗的人,永遠不會明白他們的戰鬥力到底有多麽強悍。】
【這麽說吧,這些人可以在馬背上行進三天三夜,奔襲數千裏,之後不需要任何休息,直接就可以進行最高強度的作戰,而且指揮調度,作戰協同,都不會有絲毫的影響。】
看到此處,大明各個時期的人們,都被關外那些茹毛飲血的遼東建奴,嚇了一大跳。
“我的天,他們竟然這麽猛?”
“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竟然還能進行高強度的作戰?”
“我要是一天一夜不睡覺,整個人都已經萎靡不振了,三天三夜,那就是要我的老命。”
“真的假的?我怎麽都覺得不可能!”
“你是在懷疑人家孫承宗孫大人的實力嗎?”
“……”
“既然是孫承宗大人所說,那應該就是事實。看來,那些遼東建奴要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可怕。”
在天幕的幫助下,大明各個時期的人們,對關外的遼東建奴,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
在此之前,明朝世人們幾乎都不怎麽在意關外的情況,更不會知道那裏生活著一群什麽樣的人。
甚至很多愚昧無知的人們,以為山海關外全部都是一片荒蕪之地,在那個地方生存的人,或許連話都不會說,字都不會寫。
可實際上,在明朝末期的時候,以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為首的滿清,早就已經發生脫胎換骨的蛻變。
無論是政治機構,還是軍事能力,全部都升級精簡,效率提高了無數倍。
與明朝越發臃腫的體態不同,此時的滿清就像正在茁壯成長的年輕人,精力旺盛,速度飛快,戰力恐怖。
“遼東?”
朱元璋眯著眼睛,一雙渾濁的老眼,閃爍著凜冽的寒芒。
“咱之前就一直聽說這個地方,沒想到咱的子孫竟然會被他們所困?”
“老大,去把徐達給咱找來。”
【文武百官一看,心情頓時緊張起來。】
【這是雞毛信,在邊關有戰事的時候,會粘上一根雞毛,顯示戰況危急,要是粘上三根雞毛,就說明戰況已經非常緊急,達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其實早在萬曆、天啟年間,大明的邊境就已經非常不太平,經曆薩爾滸之戰後,遼東建奴的野心昭然若揭,賊首努爾哈赤更是頻頻叩關。】
【僅僅天啟一朝,努爾哈赤就叩關數十次,幾乎每年都會大肆侵占掠奪明朝疆土。】
【可奇怪的是,在朱由檢登基稱帝後,遼東竟然出奇的安靜下來,沒有再發動大的戰爭。】
【不過有見識的人都知道,這可不是遼東建奴良心發現,不再與大明作對,而是在養精蓄銳,想要積攢足夠的力量後,再給大明致命一擊。】
【如今,建奴首領努爾哈赤已經去世,接任他的是第八個兒子皇太極。】
【皇太極繼任之後,便在關外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說來也巧,皇太極繼位的時間,和朱由檢隻差了一年。】
【在朱由檢清掃內政的時候,皇太極同樣也在關外搭建自己的心腹班底。】
【同一時代的兩位皇帝,幾乎以同樣的默契,在急速擴張自己的實力。】
【所有人都知道,這兩個人早晚都會有一戰,隻是沒想到,這一日來得這麽突然。】
【朱由檢看完書信後,隨手扔給了旁邊的洪承疇,皺眉道:“遼東出事了,皇太極親率二十萬騎兵,在遼東肆意妄為,已攻略多座城鎮,我十幾萬關外的大明子民全部成了他的俘虜。”】
【洪承疇看完書信,臉色也非常嚴肅。】
【“陛下,賊人來勢兇猛,看來是早已做好萬全的準備,袁崇煥他們……似乎抵擋不住。”】
【朱由檢點頭道:“皇太極親自壓陣,敵人士氣高漲,自然無往而不利。”】
【“陛下,末將請戰!”曹文詔站出來,高聲說道。】
【孫傳庭、左良玉、陳奇諭等統兵將領,也都紛紛主動請纓,想要會會那個皇太極。】
【看著眾人同仇敵愾,朱由檢不動聲色,望向軍機處首輔大臣孫承宗,謙遜的問道:“先生,你經略遼東多年,以你之見,此事該如何應對?”】
【孫承宗乃是天啟皇帝朱由校的老師,同樣也是大明末期少有的頂級戰略家,長期跟關外的滿清打交道,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
【孫承宗思索片刻,說道:“陛下,老臣認為應火速增援袁崇煥,可派三萬精兵,星夜趕往山海關,以拒敵兵。”】
【朱由檢麵色平靜,繼續追問道:“怎麽?隻是拒敵?”】
【孫承宗尷尬的笑了笑,低聲說道:“先拒敵,再圖後事。”】
【這句話已經說的非常清楚了。】
【以大明如今的國力,和兵馬的戰力,想要與皇太極一戰,勝算根本就不大。】
【況且,孫承宗經曆過天啟朝那個黑暗的時期,朝廷上黨同伐異,地方上相互掣肘,給他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雖說朱由檢登基之後,朝廷風氣已經煥然一新,但孫承宗的心裏還是感覺不太踏實,總是會認為朝廷中樞的控製力,無法影響到地方,更不可能讓地方上同仇敵愾,團結一心。】
【既然如此,還不如穩妥為上,先拒敵城外,再一點點整頓遼東邊境的政治和軍事,以朱由檢的能力來說,不出幾年的時間,便可讓遼東邊境同樣煥然一新。】
【更何況,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整天都在征戰四方,早就已經成長為一代名將。】
【與他們作戰,沒有十足的戰爭經驗,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勝算。】
【退一步說,就算有非常豐富的戰爭經驗,想要與大清八旗在野外進行大規模的騎兵作戰,也基本上是十零開的局麵,沒有一絲一毫的勝算。】
【沒有經曆過滿清八旗的人,永遠不會明白他們的戰鬥力到底有多麽強悍。】
【這麽說吧,這些人可以在馬背上行進三天三夜,奔襲數千裏,之後不需要任何休息,直接就可以進行最高強度的作戰,而且指揮調度,作戰協同,都不會有絲毫的影響。】
看到此處,大明各個時期的人們,都被關外那些茹毛飲血的遼東建奴,嚇了一大跳。
“我的天,他們竟然這麽猛?”
“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竟然還能進行高強度的作戰?”
“我要是一天一夜不睡覺,整個人都已經萎靡不振了,三天三夜,那就是要我的老命。”
“真的假的?我怎麽都覺得不可能!”
“你是在懷疑人家孫承宗孫大人的實力嗎?”
“……”
“既然是孫承宗大人所說,那應該就是事實。看來,那些遼東建奴要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可怕。”
在天幕的幫助下,大明各個時期的人們,對關外的遼東建奴,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
在此之前,明朝世人們幾乎都不怎麽在意關外的情況,更不會知道那裏生活著一群什麽樣的人。
甚至很多愚昧無知的人們,以為山海關外全部都是一片荒蕪之地,在那個地方生存的人,或許連話都不會說,字都不會寫。
可實際上,在明朝末期的時候,以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為首的滿清,早就已經發生脫胎換骨的蛻變。
無論是政治機構,還是軍事能力,全部都升級精簡,效率提高了無數倍。
與明朝越發臃腫的體態不同,此時的滿清就像正在茁壯成長的年輕人,精力旺盛,速度飛快,戰力恐怖。
“遼東?”
朱元璋眯著眼睛,一雙渾濁的老眼,閃爍著凜冽的寒芒。
“咱之前就一直聽說這個地方,沒想到咱的子孫竟然會被他們所困?”
“老大,去把徐達給咱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