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大明各個時代的老百姓眼紅了!
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 作者:小小西下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止是那位老者,幾乎所有自發前來送糧的老百姓,全部都是這樣的想法。】
【一年前,西北寒災,千裏沃野全部成為凍土,別說種莊稼,就連開墾土地,都已經是極為困難的事情。】
【在這種背景下,西北地區的老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幾乎就要到餓死的邊緣。】
【是朝廷派遣大軍進駐西北,分發給老百姓們新的糧食種子,還取消了糧食稅收,硬生生的讓老百姓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光。】
【老百姓們雖然很多都目不識丁,但是救命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理,他們還是懂得的。】
【左良玉望著感恩戴德的老百姓,神色嚴肅的說道:“鄉親們,你們有今日,感恩的不應該是本將,而應該是當今陛下。”】
【“是陛下力排眾議,取消糧食稅收,給了大家夥一條活路,也是陛下發現這些新的糧食作物,命令在下一定要將這些種糧分發給大家。”】
【“要不是陛下,可能大家早就已經餓死了。”】
【西北有今日這樣的景象,全部都是朱由檢乾綱獨斷,英明神武的決定,造就了現在的盛世。】
【左良玉時刻不敢忘記朱由檢在背後的努力,更不敢將這等功勞據為己有,立刻澄清事情所有的真相,讓老百姓們知道該感恩的是誰。】
【朱由檢注定要成為千古一帝,左良玉就算心中有貪念,也絕不敢在這種大是大非上耍小聰明。】
【事實證明,左良玉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就在不遠處的隱蔽角落,有一雙眼睛正在陰冷的盯著他,記錄下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當老百姓們聽到左良玉的話之後,更加激動的不能自已。】
【“原來陛下還想著我們啊。”】
【“有這樣的聖明天子,那是咱們的福分啊。”】
【“要是這樣,咱們就更應該奉獻糧食,報答陛下的救命之恩。”】
【“如今天下大亂,不知陛下缺不缺效力疆場的士卒,我別的本事沒有,還是有一把子力氣,願為陛下效力。”】
【“我也願為陛下效力!】
【老百姓們紛紛踴躍報名,尤其是那些年輕青壯,都希望為朝廷和朱由檢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左良玉倒也不客氣,再三推脫之下,還是接受了這些老百姓的好意,將糧食全部送入糧倉,而且還吸納當地年輕青壯,擴充軍力。】
【當然,這一切都是朱由檢授意的。】
【這一年以來,朱由檢雖然不在西北,但左良玉還有當地的錦衣衛,每天都已經成有書信往來。】
【朱由檢掌握著這裏的一舉一動,與軍機處的大臣們商議過後,預測到老百姓可能會有報恩朝廷的舉動。】
【於是,朱由檢便下了一道聖旨,讓左良玉可以視情況接受老百姓的好意。】
【之後,左良玉在西北地區開始擴建軍隊,消息一經傳出,西北各鎮的有誌青年,全部都自發的前往大同鎮,報名參軍。】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左良玉又擴充了一支十萬人的兵馬。】
【這還是經過嚴格訓練和篩選之後的結果,否則的話,這支新軍早就已經突破到五十萬人!】
【在朱由檢的指示下,左良玉隻留下意誌堅定的可用之兵,沒有把歪瓜裂棗的人全部都吸納進來。】
【至於糧草的問題,就更不用擔心,西北地區的老百姓全都日以繼夜的幫助朝廷大軍運輸糧草。】
【離譜的是,無論是朝廷還是左良玉,都從未向百姓下發文書,強行征召糧草,全部都是百姓自發的行為。】
唐伯虎:“明明取消了糧稅,可老百姓卻更加主動地為朝廷納糧,此等奇觀,真是千古難見。”
王陽明:“千古一帝,實至名歸!這位陛下有如此手段,光武中興自然不在話下。”
張居正:“可敬可歎!老夫一輩子都在為大明續命,可做了那麽多,竟不如一位登基隻有三年的少年天子,真是時也命也啊。”
大明各個時代的百姓,也全都感慨萬千。
“真好,遇到這樣的時代,就是命啊。”
“我要是遇到這麽好的陛下,我情願把九成的糧食全部上交出去,哪怕隻留一成給自己,我也心甘情願。”
“誰說不是呢?可惜呀,咱們的朝廷恨不得把十成的糧食全部都收走,還要讓咱倒欠三成。”
“媽的,不能想,一想就生氣,這玩意兒就怕對比,一對比,就發現咱們的朝廷啥也不是。”
“就是!”
老百姓們越想越生氣。
人家天幕裏的朱由檢是何等的英明神武,大手一揮,直接將實行千餘年的糧食稅取消了。
還有,朱由檢不僅取消糧食稅,甚至還為老百姓找到產量更多的糧食作物,幫助老百姓們度過難關。
這樣的皇帝誰人不愛戴?
而大明各個時代的老百姓,一想到自己的朝廷,就心生絕望。
他們所在的朝廷,大部分都是被腐敗不堪的官吏所掌控。
皇帝和大臣們狼狽為奸,一起聯合起來欺壓老百姓,讓他們走投無路。
事實上。
大明各個時代的皇帝也非常的頭疼。
朱由檢這麽做,無疑是將他們架在了火上烤。
朱瞻基:“這小子做事做這麽絕,也不給他老祖宗留一條活路啊!”
嘉靖皇帝:“朕隻是想單純的修仙而已,要是忽悠不了老百姓,朕還怎麽修仙?”
萬曆皇帝:“一睜開眼就那麽多事兒,這個混蛋孫子,做什麽不好,非得取消糧食稅,搞的朕的治下也不太平。”
崇禎皇帝:“取消糧食稅,這可比登天還難。朕就算是想學,也做不到啊。”
然而。
就算大明各個時代的皇帝們有諸般無奈,可架不住民間的老百姓在看到天幕之後,心裏麵都覺得很不平衡,紛紛開始在各地鬧事。
眼看局勢越來越混亂,馬上就要爆發戰爭,大明各個時代的皇帝和大臣們,隻能慌忙廷議,總算是鬆口給老百姓們降低了一些稅率,也算是各退一步。
【一年前,西北寒災,千裏沃野全部成為凍土,別說種莊稼,就連開墾土地,都已經是極為困難的事情。】
【在這種背景下,西北地區的老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幾乎就要到餓死的邊緣。】
【是朝廷派遣大軍進駐西北,分發給老百姓們新的糧食種子,還取消了糧食稅收,硬生生的讓老百姓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光。】
【老百姓們雖然很多都目不識丁,但是救命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理,他們還是懂得的。】
【左良玉望著感恩戴德的老百姓,神色嚴肅的說道:“鄉親們,你們有今日,感恩的不應該是本將,而應該是當今陛下。”】
【“是陛下力排眾議,取消糧食稅收,給了大家夥一條活路,也是陛下發現這些新的糧食作物,命令在下一定要將這些種糧分發給大家。”】
【“要不是陛下,可能大家早就已經餓死了。”】
【西北有今日這樣的景象,全部都是朱由檢乾綱獨斷,英明神武的決定,造就了現在的盛世。】
【左良玉時刻不敢忘記朱由檢在背後的努力,更不敢將這等功勞據為己有,立刻澄清事情所有的真相,讓老百姓們知道該感恩的是誰。】
【朱由檢注定要成為千古一帝,左良玉就算心中有貪念,也絕不敢在這種大是大非上耍小聰明。】
【事實證明,左良玉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就在不遠處的隱蔽角落,有一雙眼睛正在陰冷的盯著他,記錄下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當老百姓們聽到左良玉的話之後,更加激動的不能自已。】
【“原來陛下還想著我們啊。”】
【“有這樣的聖明天子,那是咱們的福分啊。”】
【“要是這樣,咱們就更應該奉獻糧食,報答陛下的救命之恩。”】
【“如今天下大亂,不知陛下缺不缺效力疆場的士卒,我別的本事沒有,還是有一把子力氣,願為陛下效力。”】
【“我也願為陛下效力!】
【老百姓們紛紛踴躍報名,尤其是那些年輕青壯,都希望為朝廷和朱由檢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左良玉倒也不客氣,再三推脫之下,還是接受了這些老百姓的好意,將糧食全部送入糧倉,而且還吸納當地年輕青壯,擴充軍力。】
【當然,這一切都是朱由檢授意的。】
【這一年以來,朱由檢雖然不在西北,但左良玉還有當地的錦衣衛,每天都已經成有書信往來。】
【朱由檢掌握著這裏的一舉一動,與軍機處的大臣們商議過後,預測到老百姓可能會有報恩朝廷的舉動。】
【於是,朱由檢便下了一道聖旨,讓左良玉可以視情況接受老百姓的好意。】
【之後,左良玉在西北地區開始擴建軍隊,消息一經傳出,西北各鎮的有誌青年,全部都自發的前往大同鎮,報名參軍。】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左良玉又擴充了一支十萬人的兵馬。】
【這還是經過嚴格訓練和篩選之後的結果,否則的話,這支新軍早就已經突破到五十萬人!】
【在朱由檢的指示下,左良玉隻留下意誌堅定的可用之兵,沒有把歪瓜裂棗的人全部都吸納進來。】
【至於糧草的問題,就更不用擔心,西北地區的老百姓全都日以繼夜的幫助朝廷大軍運輸糧草。】
【離譜的是,無論是朝廷還是左良玉,都從未向百姓下發文書,強行征召糧草,全部都是百姓自發的行為。】
唐伯虎:“明明取消了糧稅,可老百姓卻更加主動地為朝廷納糧,此等奇觀,真是千古難見。”
王陽明:“千古一帝,實至名歸!這位陛下有如此手段,光武中興自然不在話下。”
張居正:“可敬可歎!老夫一輩子都在為大明續命,可做了那麽多,竟不如一位登基隻有三年的少年天子,真是時也命也啊。”
大明各個時代的百姓,也全都感慨萬千。
“真好,遇到這樣的時代,就是命啊。”
“我要是遇到這麽好的陛下,我情願把九成的糧食全部上交出去,哪怕隻留一成給自己,我也心甘情願。”
“誰說不是呢?可惜呀,咱們的朝廷恨不得把十成的糧食全部都收走,還要讓咱倒欠三成。”
“媽的,不能想,一想就生氣,這玩意兒就怕對比,一對比,就發現咱們的朝廷啥也不是。”
“就是!”
老百姓們越想越生氣。
人家天幕裏的朱由檢是何等的英明神武,大手一揮,直接將實行千餘年的糧食稅取消了。
還有,朱由檢不僅取消糧食稅,甚至還為老百姓找到產量更多的糧食作物,幫助老百姓們度過難關。
這樣的皇帝誰人不愛戴?
而大明各個時代的老百姓,一想到自己的朝廷,就心生絕望。
他們所在的朝廷,大部分都是被腐敗不堪的官吏所掌控。
皇帝和大臣們狼狽為奸,一起聯合起來欺壓老百姓,讓他們走投無路。
事實上。
大明各個時代的皇帝也非常的頭疼。
朱由檢這麽做,無疑是將他們架在了火上烤。
朱瞻基:“這小子做事做這麽絕,也不給他老祖宗留一條活路啊!”
嘉靖皇帝:“朕隻是想單純的修仙而已,要是忽悠不了老百姓,朕還怎麽修仙?”
萬曆皇帝:“一睜開眼就那麽多事兒,這個混蛋孫子,做什麽不好,非得取消糧食稅,搞的朕的治下也不太平。”
崇禎皇帝:“取消糧食稅,這可比登天還難。朕就算是想學,也做不到啊。”
然而。
就算大明各個時代的皇帝們有諸般無奈,可架不住民間的老百姓在看到天幕之後,心裏麵都覺得很不平衡,紛紛開始在各地鬧事。
眼看局勢越來越混亂,馬上就要爆發戰爭,大明各個時代的皇帝和大臣們,隻能慌忙廷議,總算是鬆口給老百姓們降低了一些稅率,也算是各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