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大明滅亡,咱是罪魁禍首?朱元璋心態崩了!
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 作者:小小西下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一直認為,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比如藩王治下的老百姓,就可以保證大明王朝穩步運行,不會被戰火所侵擾,老百姓們也不用害怕流離失所。
一想到這些,朱元璋就覺得這一點犧牲是值得的。
可現在。
天幕上的種種畫麵,殘忍且直接的打碎朱元璋心中的幻想,不留一點情麵。
事實證明,當大明王朝真的到了危機關頭的時候,藩王非但不會成為表率,還會成為巨大的負擔。
福王朱常洵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當大明被叛軍攻打的時候,他居然還像個縮頭烏龜一樣,躲在自己的王府裏大吃大喝,歌舞升平,坐視大明的滅亡。
堂堂一個大明藩王,朱元璋的血脈,在大明的危機關頭,最應該挺身而出的時候,居然會坐視不理,落井下石。
這樣的現實,讓朱元璋真的無法接受。
他覺得自己這麽多年所做的一切,都像是一個巨大的笑話。
所謂的藩王製度,到最後非但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還增加了朝廷和百姓的負擔,或許也是直接造成大明滅亡的原因之一。
這麽一想,朱元璋就更加崩潰。
用這樣的邏輯繼續想下去,大明滅亡的罪魁禍首,竟然就是他自己!
“混蛋!這群廢物,都不配當咱的子孫!”
朱元璋憤怒的咆哮著,在場所有的藩王全部都跪在地上瑟瑟發抖。
他們心裏麵很後悔。
之前朱元璋邀請他們來京城共度一個團圓年,他們還覺得很開心。
可是沒想到,天幕上竟然會出現這樣的畫麵。
說實話。
別說是兩百年之後的福王朱常洵,就算是朱元璋的這些兒子裏麵,也有不少人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甚至心理扭曲到變態的地步。
在他們的封地,老百姓們苦不堪言,如同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可他們就是仗著自己有維護大明王朝的價值,知道老爹朱元璋不會拿他們怎麽樣,所以才會肆意妄為,無法無天。
但現在,天幕裏的朱常洵,向世人證明一件事,他們這些藩王其實毫無價值。
真到危機關頭的時候,他們隻會維護自己的利益,永遠不會替大明出頭。
這樣一來,朱元璋的這些兒子們的價值將會大大降低,他們在封地裏那些為非作歹的事情,也不會有任何理由去原諒。
“傳旨下去,從今日開始,所有藩王一日三餐,全都給咱吃糠咽菜。”
朱元璋冷著臉,沉聲說道:“還有,隻要讓咱再聽說有誰敢違法亂紀,不管是誰,全都以大明律論處!”
一聽到這些話,朱元璋的這些兒子們全部都崩潰了。
他們從出生開始就過著最為優渥的生活,什麽時候吃糠咽菜過?
現在,朱元璋居然讓他們這些身份和地位尊貴的王爺去吃糠咽菜,而且還一日三餐全部都這麽吃,簡直就是要了他們的命。
可偏偏誰也不敢吭一聲,縱然心裏有萬般不願意,也沒有人在朱元璋氣頭上多說一句話。
朱棣倒是麵色淡然,心裏甚至還有一些幸災樂禍。
反正現在他已經遠居海外,大明的規矩束縛不了他,他也不需要吃糠咽菜。
至於他的那些兄弟們,可就要受苦了。
……
崇禎位麵。
“他可是朕的親叔叔!在國家危急關頭,居然這麽無恥!”
崇禎皇帝也是大為震驚。
他萬萬沒想到,他一向尊敬的親叔叔朱常洵,竟然是這樣一副貪婪無度的嘴臉。
在叛軍都要打進城的時候,依然不願意貢獻自己的力量,就這麽眼睜睜的看著叛軍打進來。
更滑稽的是,朱常洵自己也難逃一死,甚至被人扔進熱湯裏麵活活燙死。
從始至終,這就像是一場鬧劇,一個笑話。
可偏偏這場鬧劇的主角,不是底層的老百姓,而是高高在上的王爺,舉手投足甚至都可以影響到大明命運的角色!
當這樣的角色成為一個笑話,大明想不滅亡都難。
“這些藩王,平日裏朕對他們已經仁至義盡,可他們卻這麽對待朕,對待大明社稷,他們對得起朕嗎?對得起列祖列宗嗎?”
崇禎皇帝心裏非常失望。
他和曆代的大明皇帝一樣,都將藩王當做最後一道保障。
大臣們或許會背叛,武將也或許會背叛,所有人都可能會背叛大明,背叛他,但隻有那些與他血脈相連,同宗同源的藩王,應該是與他同舟共濟。
可現實卻並非如此。
……
其他大明各個時代的人們,在看到藩王行徑竟然如此惡劣無恥之後,都開始紛紛出聲討伐。
“呸!憑什麽他們每天都這麽大魚大肉,到最後連一點力都不願意出,最後還是苦了我們老百姓!”
“我不服,必須要嚴懲這些藩王!至少不能再讓他們有這麽好的待遇了。”
“說的對,有難的時候他們不幫忙,有福的時候他們倒是全都冒出來了。”
大明各個時代的人們,心裏麵全都非常不平衡。
這些藩王吃穿用度都是大明朝最好的,所有老百姓的血汗,全部都要優先供給他們。
可這些人隻知道安逸享樂,卻在國家最危難的時候,最需要他們幫忙的時候,選擇視而不見。
既然如此,讓他們這樣享福究竟是為了什麽?
群情滔滔。
大明曆代的皇帝們,也都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
幾乎無一例外,所有皇帝和大臣們商討過後,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削減藩王待遇。
當政策下發之後,大明各個時代的藩王全部都叫苦不迭。
明明日子過得好好的,天幕上朱常洵的結局一曝光,連他們這些藩王也全部都被連累了。
可他們想反抗也沒有辦法。
藩王全部都是皇室宗親,他們的這個身份,就已經注定與文官集團不會產生任何利益糾葛。
而文官集團也沒有必要去為這些藩王,得罪天下的百姓。
更何況,這是皇帝心裏麵同樣願意做的事情,既然大家的目標和利益一致,那何樂而不為呢?
一想到這些,朱元璋就覺得這一點犧牲是值得的。
可現在。
天幕上的種種畫麵,殘忍且直接的打碎朱元璋心中的幻想,不留一點情麵。
事實證明,當大明王朝真的到了危機關頭的時候,藩王非但不會成為表率,還會成為巨大的負擔。
福王朱常洵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當大明被叛軍攻打的時候,他居然還像個縮頭烏龜一樣,躲在自己的王府裏大吃大喝,歌舞升平,坐視大明的滅亡。
堂堂一個大明藩王,朱元璋的血脈,在大明的危機關頭,最應該挺身而出的時候,居然會坐視不理,落井下石。
這樣的現實,讓朱元璋真的無法接受。
他覺得自己這麽多年所做的一切,都像是一個巨大的笑話。
所謂的藩王製度,到最後非但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還增加了朝廷和百姓的負擔,或許也是直接造成大明滅亡的原因之一。
這麽一想,朱元璋就更加崩潰。
用這樣的邏輯繼續想下去,大明滅亡的罪魁禍首,竟然就是他自己!
“混蛋!這群廢物,都不配當咱的子孫!”
朱元璋憤怒的咆哮著,在場所有的藩王全部都跪在地上瑟瑟發抖。
他們心裏麵很後悔。
之前朱元璋邀請他們來京城共度一個團圓年,他們還覺得很開心。
可是沒想到,天幕上竟然會出現這樣的畫麵。
說實話。
別說是兩百年之後的福王朱常洵,就算是朱元璋的這些兒子裏麵,也有不少人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甚至心理扭曲到變態的地步。
在他們的封地,老百姓們苦不堪言,如同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可他們就是仗著自己有維護大明王朝的價值,知道老爹朱元璋不會拿他們怎麽樣,所以才會肆意妄為,無法無天。
但現在,天幕裏的朱常洵,向世人證明一件事,他們這些藩王其實毫無價值。
真到危機關頭的時候,他們隻會維護自己的利益,永遠不會替大明出頭。
這樣一來,朱元璋的這些兒子們的價值將會大大降低,他們在封地裏那些為非作歹的事情,也不會有任何理由去原諒。
“傳旨下去,從今日開始,所有藩王一日三餐,全都給咱吃糠咽菜。”
朱元璋冷著臉,沉聲說道:“還有,隻要讓咱再聽說有誰敢違法亂紀,不管是誰,全都以大明律論處!”
一聽到這些話,朱元璋的這些兒子們全部都崩潰了。
他們從出生開始就過著最為優渥的生活,什麽時候吃糠咽菜過?
現在,朱元璋居然讓他們這些身份和地位尊貴的王爺去吃糠咽菜,而且還一日三餐全部都這麽吃,簡直就是要了他們的命。
可偏偏誰也不敢吭一聲,縱然心裏有萬般不願意,也沒有人在朱元璋氣頭上多說一句話。
朱棣倒是麵色淡然,心裏甚至還有一些幸災樂禍。
反正現在他已經遠居海外,大明的規矩束縛不了他,他也不需要吃糠咽菜。
至於他的那些兄弟們,可就要受苦了。
……
崇禎位麵。
“他可是朕的親叔叔!在國家危急關頭,居然這麽無恥!”
崇禎皇帝也是大為震驚。
他萬萬沒想到,他一向尊敬的親叔叔朱常洵,竟然是這樣一副貪婪無度的嘴臉。
在叛軍都要打進城的時候,依然不願意貢獻自己的力量,就這麽眼睜睜的看著叛軍打進來。
更滑稽的是,朱常洵自己也難逃一死,甚至被人扔進熱湯裏麵活活燙死。
從始至終,這就像是一場鬧劇,一個笑話。
可偏偏這場鬧劇的主角,不是底層的老百姓,而是高高在上的王爺,舉手投足甚至都可以影響到大明命運的角色!
當這樣的角色成為一個笑話,大明想不滅亡都難。
“這些藩王,平日裏朕對他們已經仁至義盡,可他們卻這麽對待朕,對待大明社稷,他們對得起朕嗎?對得起列祖列宗嗎?”
崇禎皇帝心裏非常失望。
他和曆代的大明皇帝一樣,都將藩王當做最後一道保障。
大臣們或許會背叛,武將也或許會背叛,所有人都可能會背叛大明,背叛他,但隻有那些與他血脈相連,同宗同源的藩王,應該是與他同舟共濟。
可現實卻並非如此。
……
其他大明各個時代的人們,在看到藩王行徑竟然如此惡劣無恥之後,都開始紛紛出聲討伐。
“呸!憑什麽他們每天都這麽大魚大肉,到最後連一點力都不願意出,最後還是苦了我們老百姓!”
“我不服,必須要嚴懲這些藩王!至少不能再讓他們有這麽好的待遇了。”
“說的對,有難的時候他們不幫忙,有福的時候他們倒是全都冒出來了。”
大明各個時代的人們,心裏麵全都非常不平衡。
這些藩王吃穿用度都是大明朝最好的,所有老百姓的血汗,全部都要優先供給他們。
可這些人隻知道安逸享樂,卻在國家最危難的時候,最需要他們幫忙的時候,選擇視而不見。
既然如此,讓他們這樣享福究竟是為了什麽?
群情滔滔。
大明曆代的皇帝們,也都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
幾乎無一例外,所有皇帝和大臣們商討過後,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削減藩王待遇。
當政策下發之後,大明各個時代的藩王全部都叫苦不迭。
明明日子過得好好的,天幕上朱常洵的結局一曝光,連他們這些藩王也全部都被連累了。
可他們想反抗也沒有辦法。
藩王全部都是皇室宗親,他們的這個身份,就已經注定與文官集團不會產生任何利益糾葛。
而文官集團也沒有必要去為這些藩王,得罪天下的百姓。
更何況,這是皇帝心裏麵同樣願意做的事情,既然大家的目標和利益一致,那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