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李隆基與李雄的商議
穿越大唐,我滅國無數 作者:滇草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是送信的人剛剛出門,便被李雄派人給追了迴來。
看到李雄的行為,萬春公主不解的問道:“夫君,這是為何?”
“沒有意義了,安祿山返迴平盧已成為了定局。
我的這封信,隻會給兩位大人徒增煩惱而已,算了由他去吧!”
聽到李雄的話後,萬春公主輕輕歎了口氣,“夫君如此考慮,自是有道理的。隻是不知這安祿山日後還會掀起怎樣的波瀾。”
李雄走到窗前,望著遠方,眼神深邃,“此人心懷叵測且狼子野心,如果返迴平盧,定然不會安分守己。
但是我也很難找出理由,讓父皇將其留在長安。目前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三天後,李雄帶著萬春公主進宮謝恩,李隆基和杜美人在禦花園接待了他們。
當走完各項流程後,李隆基開口說道:“駙馬隨我走走,這裏留給他們母女倆說些貼己話。”
隨後,兩人便朝著禦花園深處走去,而高力士也很有眼色的,遠遠的跟在身後並未打擾兩人的談話。
“就在昨日,哥舒翰已經將第一批輪換的人員已經確定,並且已經呈了上了。
在人員調動上,哥舒翰考慮的很是周到,現在隻差一道聖旨,便可開始輪換。”
說到這裏,李隆基明顯露出了擔憂的神色。
“此事雖然你已經將各種利害關係說明,我也知道,增加禁衛軍的戰鬥能力是很有必要,可是朕還是有所猶豫。
如果士兵過度的頻繁調動,會不會造成兵不知將 將不知兵的局麵出現?
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勢必會影響各軍的戰鬥力。”
李雄聽到李隆基的考慮,隨後也陷入了沉思。
畢竟就在大唐之後的下一個朝代宋朝,便是頻繁的調換各地禁軍,導致出現了理論基礎擔憂的情況。
再加上朝廷對各地的將領不放心,雖然宋朝也是名將輩出,可是依然給後世落了一個挫宋的印象。
不單單將大唐龐大的領土,沒有完全收複,反而讓北方異族壓著打,甚至滅亡在草原興起的帝國手上。
要知道,從秦朝開始,一直到唐朝都是對北方草原的異族,形成了碾壓的局勢。
結果到了宋朝,反而卑躬屈膝,甚至皇帝妃子都淪為了豬狗不如的東西。
要不是後來,一位乞丐皇帝強勢崛起,說不定整個華夏的曆史都將煙消雲散,隻留下無盡的傳說。
“父皇的擔心不無道理,不如限定一個時間如何?”
“限定時間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也是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但是我也想聽聽你的意見。”
“迴稟父皇,我的意見是一名士兵不能在一地長期的,在一名將軍帶領之下作戰。”
“士兵超過五年必須要輪換,而將領在一地任職也不能超過十年,規定的時間一到,不管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都必須輪換調任。
而將領最多隻可以帶走自己的親衛營,士兵則不用這麽麻煩,直接以兵部的命令進行調動。”
“這樣一來,既能防止了各地軍隊的戰鬥力下滑,又能避免一名將領長期在一地任職,形成山頭勢力。”
聽到李雄的話,李隆基不由得點了點頭。
“你這個方法我認為可行,你盡快以奏折的形式呈上來,下一次大朝會你也按時參加。
畢竟這一次首先輪換和調動的軍隊,屬你麾下掌管的安西軍最多。”
“小婿迴去後便著手處理此事。”
看到李雄答應後李隆基接著問道:“至於安祿山請辭迴平盧的事情,你怎麽看?”
李雄知道今天的重頭戲來了,李雄知道,現在的李隆基對安祿山還是十分的寵信。
而安祿山在大朝會上的表現可以說是,將所有人都騙了過去,而且時機把握的極好,理由也很是充分。
按曆史上來看,現在的李隆基可以說對安祿山還是十分信任的。
如果不是有自己的出現,這一份信任會一直持續到安祿山起兵造反。
要知道,作為太子的李亨和身為宰相的楊國忠不止一次的到李隆基耳邊說,安祿山會造反。
可是仍然不影響李隆基寵信安祿山,對方這一次迴到平盧以後,就算是李隆基下詔,安祿山也再也沒有來過長安。
從種種跡象就能看出,這時候的安祿山,在李隆基的心中的地位,還是十分穩固的。
想通其中的種種關節後,李雄並沒有直接迴答李隆基的問題。
“聽說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乃是安祿山的堂弟,兩地相連同屬北方重地。
並且都是大權在握的一地節度使,而二人私下之間走動的十分頻繁。”
說到這裏後,李雄便沒有再接著往下說,如果再說下去,說不定自己還會給李隆基留下一個沒有容人之量的印象。
李隆基聽到李雄的話後,經過一番思考後也是麵露嚴肅的表情。
之前自己並沒有注意到這方麵的情況,現在經李雄這麽一說,自己一番思考後也發現了問題。
李隆基看了李雄一眼以後,問出了一個似乎牛馬不相及的問題。
“你對於郭子儀和李光弼二人怎麽看?”
“在小婿看來,二人都是我大唐軍中的頂梁柱。”
“郭子儀雖然已經接近六十歲的高齡,可是身體十分硬朗,而且為人處事十分的到位,在朔方軍中的地位不亞於任何人。”
“至於李光弼乃是典型的年少得誌,而且也是將門之後,小婿雖然沒有與對方接觸過,但我自認遠遠不如對方。
並且李光弼治軍嚴謹,帶兵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也是一名難得的猛將。
雖然我二人年齡相仿,隻不過小婿承蒙父皇的看重,得以掌管一地。
而對方卻隻能屈居人下,並且存在多地任職副節度使,在運氣方麵差了一點而已,但其才能不容小覷。”
聽到李雄的分析後,李隆基微微頷首,目光深沉並未表露出自己到底是何想法的意思。
可是李雄知道,既然李隆基問起郭子儀和李光弼的情況,必然是有了自己的想法。
而自己通過安思順的事情,其實也已經表達出了對安祿山的擔憂,作為一名掌管大唐多年的皇帝,怎麽可能聽不出李雄話中的意思?
“行了,不聊這些煩心事了,今日難得你與萬春公主迴宮,到時便留下來一起用膳,畢竟接下來的事情多操心操心。”
“小婿明白。”
看到李雄的行為,萬春公主不解的問道:“夫君,這是為何?”
“沒有意義了,安祿山返迴平盧已成為了定局。
我的這封信,隻會給兩位大人徒增煩惱而已,算了由他去吧!”
聽到李雄的話後,萬春公主輕輕歎了口氣,“夫君如此考慮,自是有道理的。隻是不知這安祿山日後還會掀起怎樣的波瀾。”
李雄走到窗前,望著遠方,眼神深邃,“此人心懷叵測且狼子野心,如果返迴平盧,定然不會安分守己。
但是我也很難找出理由,讓父皇將其留在長安。目前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三天後,李雄帶著萬春公主進宮謝恩,李隆基和杜美人在禦花園接待了他們。
當走完各項流程後,李隆基開口說道:“駙馬隨我走走,這裏留給他們母女倆說些貼己話。”
隨後,兩人便朝著禦花園深處走去,而高力士也很有眼色的,遠遠的跟在身後並未打擾兩人的談話。
“就在昨日,哥舒翰已經將第一批輪換的人員已經確定,並且已經呈了上了。
在人員調動上,哥舒翰考慮的很是周到,現在隻差一道聖旨,便可開始輪換。”
說到這裏,李隆基明顯露出了擔憂的神色。
“此事雖然你已經將各種利害關係說明,我也知道,增加禁衛軍的戰鬥能力是很有必要,可是朕還是有所猶豫。
如果士兵過度的頻繁調動,會不會造成兵不知將 將不知兵的局麵出現?
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勢必會影響各軍的戰鬥力。”
李雄聽到李隆基的考慮,隨後也陷入了沉思。
畢竟就在大唐之後的下一個朝代宋朝,便是頻繁的調換各地禁軍,導致出現了理論基礎擔憂的情況。
再加上朝廷對各地的將領不放心,雖然宋朝也是名將輩出,可是依然給後世落了一個挫宋的印象。
不單單將大唐龐大的領土,沒有完全收複,反而讓北方異族壓著打,甚至滅亡在草原興起的帝國手上。
要知道,從秦朝開始,一直到唐朝都是對北方草原的異族,形成了碾壓的局勢。
結果到了宋朝,反而卑躬屈膝,甚至皇帝妃子都淪為了豬狗不如的東西。
要不是後來,一位乞丐皇帝強勢崛起,說不定整個華夏的曆史都將煙消雲散,隻留下無盡的傳說。
“父皇的擔心不無道理,不如限定一個時間如何?”
“限定時間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也是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但是我也想聽聽你的意見。”
“迴稟父皇,我的意見是一名士兵不能在一地長期的,在一名將軍帶領之下作戰。”
“士兵超過五年必須要輪換,而將領在一地任職也不能超過十年,規定的時間一到,不管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都必須輪換調任。
而將領最多隻可以帶走自己的親衛營,士兵則不用這麽麻煩,直接以兵部的命令進行調動。”
“這樣一來,既能防止了各地軍隊的戰鬥力下滑,又能避免一名將領長期在一地任職,形成山頭勢力。”
聽到李雄的話,李隆基不由得點了點頭。
“你這個方法我認為可行,你盡快以奏折的形式呈上來,下一次大朝會你也按時參加。
畢竟這一次首先輪換和調動的軍隊,屬你麾下掌管的安西軍最多。”
“小婿迴去後便著手處理此事。”
看到李雄答應後李隆基接著問道:“至於安祿山請辭迴平盧的事情,你怎麽看?”
李雄知道今天的重頭戲來了,李雄知道,現在的李隆基對安祿山還是十分的寵信。
而安祿山在大朝會上的表現可以說是,將所有人都騙了過去,而且時機把握的極好,理由也很是充分。
按曆史上來看,現在的李隆基可以說對安祿山還是十分信任的。
如果不是有自己的出現,這一份信任會一直持續到安祿山起兵造反。
要知道,作為太子的李亨和身為宰相的楊國忠不止一次的到李隆基耳邊說,安祿山會造反。
可是仍然不影響李隆基寵信安祿山,對方這一次迴到平盧以後,就算是李隆基下詔,安祿山也再也沒有來過長安。
從種種跡象就能看出,這時候的安祿山,在李隆基的心中的地位,還是十分穩固的。
想通其中的種種關節後,李雄並沒有直接迴答李隆基的問題。
“聽說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乃是安祿山的堂弟,兩地相連同屬北方重地。
並且都是大權在握的一地節度使,而二人私下之間走動的十分頻繁。”
說到這裏後,李雄便沒有再接著往下說,如果再說下去,說不定自己還會給李隆基留下一個沒有容人之量的印象。
李隆基聽到李雄的話後,經過一番思考後也是麵露嚴肅的表情。
之前自己並沒有注意到這方麵的情況,現在經李雄這麽一說,自己一番思考後也發現了問題。
李隆基看了李雄一眼以後,問出了一個似乎牛馬不相及的問題。
“你對於郭子儀和李光弼二人怎麽看?”
“在小婿看來,二人都是我大唐軍中的頂梁柱。”
“郭子儀雖然已經接近六十歲的高齡,可是身體十分硬朗,而且為人處事十分的到位,在朔方軍中的地位不亞於任何人。”
“至於李光弼乃是典型的年少得誌,而且也是將門之後,小婿雖然沒有與對方接觸過,但我自認遠遠不如對方。
並且李光弼治軍嚴謹,帶兵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也是一名難得的猛將。
雖然我二人年齡相仿,隻不過小婿承蒙父皇的看重,得以掌管一地。
而對方卻隻能屈居人下,並且存在多地任職副節度使,在運氣方麵差了一點而已,但其才能不容小覷。”
聽到李雄的分析後,李隆基微微頷首,目光深沉並未表露出自己到底是何想法的意思。
可是李雄知道,既然李隆基問起郭子儀和李光弼的情況,必然是有了自己的想法。
而自己通過安思順的事情,其實也已經表達出了對安祿山的擔憂,作為一名掌管大唐多年的皇帝,怎麽可能聽不出李雄話中的意思?
“行了,不聊這些煩心事了,今日難得你與萬春公主迴宮,到時便留下來一起用膳,畢竟接下來的事情多操心操心。”
“小婿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