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輪換
穿越大唐,我滅國無數 作者:滇草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另一邊一直關注著安祿山的哥舒翰和高仙芝,在得知安祿山返迴平盧後也是憂心忡忡。
但是兩人都被各自的事情牽扯著,再加上也沒有合適的理由,讓李隆基改變主意將安祿山留在長安,隻能看著安祿山離開。
畢竟哥舒翰現在兼職兵部尚書的位置,再加上最近兵部要大規模的調動人員來進行輪換,實在沒有精力去管安祿山的事情。
而高仙芝則是要做好準備接收人馬,前去櫻花國,而這其中還涉及到大量的文人,所以事情也不少,自然也抽不開身去阻攔安祿山。
而且二人都明白,他們現在所做的事情,也是為了防止安祿山狗急跳牆。
雖然安祿山狼子野心,可是和他們現在二人所做的事情相比,隻是並沒有那麽著急。
隻能說安祿山的事情是眼前的問題,如果對方真的狗急跳牆,大不了帶兵滅了就行。
而他們現在二人手上的事情,卻是關乎著大唐長久的利益和以後的發展方向,絕不容出現絲毫的差錯。
畢竟不管是士兵的輪流製,還是前去櫻花國進行駐紮,都要比安祿山的事情重要很多。
二人都明白,這可是李雄好不容易,才爭取到的機會,絕不能因為安祿山的事情,而放棄了現在大好的局麵。
另一邊,安祿山雖然返迴了平盧,但是因為李雄的改變,並沒有像曆史上那樣,因為哭訴而拿到大量的空白聖旨,可以大肆的封下屬的官職。
這也算是切斷了安祿山大肆收攏人心的一種手段,雖然說安祿山軍中,大量的重用胡人。
可也不是沒有漢人將領,雖然職位不高,可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這些人對大唐的歸屬感可是絲毫的不差。
再加上現在安祿山手中沒有大肆封賞的權利,如果安祿山最後真的豎起反旗造反,最終的結局到底如何,還需要等事情真的發生以後,才能看出結果。
他總不可能將所有的漢人將領全部斬殺,然後才造反,這樣的話根本就不現實。
如果真的是這樣,勢必會引起巨大的騷亂,而安祿山也會得不償失。
雖然安祿山離開了長安,可是七天一次的大朝會依然如期召開,李雄自然也參加了這一次朝會。
當朝廷的眾臣到位後,李隆基這才姍姍到來。
當一切就位後,身兼兵部尚書的哥舒翰,首先站了出來。
“啟稟聖上,經過兵部的商議,首批輪換的人員已經確定,這些人員何時出發,還請聖上明示。”
聽到哥舒翰的奏報,大部分人員並未吃驚,畢竟哥舒翰這麽大的動作,不可能瞞過所有的人。
再加上哥舒翰和李隆基也並未想著隱瞞眾人,所以消息靈通之輩基本上都已經知道了,兵員輪換之事。
畢竟這其中許多人的子侄,在前段時間突然被調離了自己所屬的部隊,經過這些人一番打聽後,便知道了發生了什麽事情。
再加上前段時間李雄迎娶萬春公主時突然被加官進爵,心思靈敏之輩,便想通了其中的關節。
不然怎麽好端端的突然李雄就被加官進爵,至於說迎娶萬春公主也是一大助力,可是也不至於如此大封特封。
在得知要進行兵員輪換的時候,再加上自己得知道小道消息,便知道這是李隆基和李雄已經商議好了的事情。
隻是現在借助兵部的手,進行實施而已。
所以在今日哥舒翰提出後,知道其中關節的大部分人,便沒有出聲進行詢問。
這點政治嗅覺和默契,在場的大部分朝廷重臣還是有的。
畢竟都是已經確定好了的事情,而且已經推進到了這一步,自己這時候在出言反對,那純屬就是給自己找不自在了。
隻有少部分人被蒙在鼓中,但是看到其他人都沒有提出任何異議,所以都選擇了觀望。
“愛卿的奏折,我已經看過了,既然已經一切準備妥當,那就按計劃行事吧!”
“還有,為了各地軍隊的均衡發展,從此兵員的輪換,將要形成慣例,以後都要照此執行,無任何理由不可更改。”
“至於輪換製度,哥愛卿有你向眾人解釋一下。”
“遵命!”
哥舒翰環顧四周一圈後說道:“首先,凡我大唐士兵在一地服役,不可超過五年,五年後必須輪換調往其他地方。
軍隊服役滿十年後,達不到百夫長職位的可申請退役,而為了保證這些退伍人員的生活問題。
申請退役後可以有兩種選擇,要麽到各地的軍墾農場,為各地的軍隊種植糧草或者圈養戰馬。
要麽是退迴原籍,然後分配十畝良田用以保證自身的生活問題。
畢竟我大唐現在地廣人稀,並且軍隊數量人員不多,完全能夠滿足要求。
而且這些人也需要參加各地組織的冬夏兩季的操練和剿匪,確保自身的戰鬥力不會出現過多的下滑,防止出現軍隊人員不足時無兵可抽。
如果這些退伍的人員,在軍隊中立下功勞,可以用功勞兌換良田增加收入。”
說完後哥舒翰看向了李隆基,畢竟這需要各地知府的配合,還需要李隆基親自拍板確定。
這時李隆基接過話說道:“以後各地兵員的安置,將納入當地官員的年度考核,吏部戶部要做好落實和配合,絕不可出現什麽亂子。”
而此事李隆基早就已經和吏部尚書楊堅以及戶部尚書楊獻宇商議過,聽到李隆基的話,二人出列“稱是”。
士兵的事情解決後,哥舒翰接著說道:“其次,便是將領的輪換問題,駐紮在各地的將領,在一地任職滿十年後,也必須要換。
而將領能換到其他地方,最多隻能帶走自己的親衛營,其他人則不能跟著調動。
如果聖上有其他安排,則另當別論,至於需要輪換到何地,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確定。
這樣既防止了某些將領在一地胡作非為和欺上瞞下,也確保了眾位將領適應各地的不同情況。
畢竟地域不同,作戰方式也不同,這樣也能極大的提高將領應對各種複雜的情況。”
聽到哥舒翰說完後,早已得到指示的楊國忠,在哥舒翰話音剛落後,立馬帶頭支持這項決定。
並且提出了第一位需要輪換的將領。
但是兩人都被各自的事情牽扯著,再加上也沒有合適的理由,讓李隆基改變主意將安祿山留在長安,隻能看著安祿山離開。
畢竟哥舒翰現在兼職兵部尚書的位置,再加上最近兵部要大規模的調動人員來進行輪換,實在沒有精力去管安祿山的事情。
而高仙芝則是要做好準備接收人馬,前去櫻花國,而這其中還涉及到大量的文人,所以事情也不少,自然也抽不開身去阻攔安祿山。
而且二人都明白,他們現在所做的事情,也是為了防止安祿山狗急跳牆。
雖然安祿山狼子野心,可是和他們現在二人所做的事情相比,隻是並沒有那麽著急。
隻能說安祿山的事情是眼前的問題,如果對方真的狗急跳牆,大不了帶兵滅了就行。
而他們現在二人手上的事情,卻是關乎著大唐長久的利益和以後的發展方向,絕不容出現絲毫的差錯。
畢竟不管是士兵的輪流製,還是前去櫻花國進行駐紮,都要比安祿山的事情重要很多。
二人都明白,這可是李雄好不容易,才爭取到的機會,絕不能因為安祿山的事情,而放棄了現在大好的局麵。
另一邊,安祿山雖然返迴了平盧,但是因為李雄的改變,並沒有像曆史上那樣,因為哭訴而拿到大量的空白聖旨,可以大肆的封下屬的官職。
這也算是切斷了安祿山大肆收攏人心的一種手段,雖然說安祿山軍中,大量的重用胡人。
可也不是沒有漢人將領,雖然職位不高,可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這些人對大唐的歸屬感可是絲毫的不差。
再加上現在安祿山手中沒有大肆封賞的權利,如果安祿山最後真的豎起反旗造反,最終的結局到底如何,還需要等事情真的發生以後,才能看出結果。
他總不可能將所有的漢人將領全部斬殺,然後才造反,這樣的話根本就不現實。
如果真的是這樣,勢必會引起巨大的騷亂,而安祿山也會得不償失。
雖然安祿山離開了長安,可是七天一次的大朝會依然如期召開,李雄自然也參加了這一次朝會。
當朝廷的眾臣到位後,李隆基這才姍姍到來。
當一切就位後,身兼兵部尚書的哥舒翰,首先站了出來。
“啟稟聖上,經過兵部的商議,首批輪換的人員已經確定,這些人員何時出發,還請聖上明示。”
聽到哥舒翰的奏報,大部分人員並未吃驚,畢竟哥舒翰這麽大的動作,不可能瞞過所有的人。
再加上哥舒翰和李隆基也並未想著隱瞞眾人,所以消息靈通之輩基本上都已經知道了,兵員輪換之事。
畢竟這其中許多人的子侄,在前段時間突然被調離了自己所屬的部隊,經過這些人一番打聽後,便知道了發生了什麽事情。
再加上前段時間李雄迎娶萬春公主時突然被加官進爵,心思靈敏之輩,便想通了其中的關節。
不然怎麽好端端的突然李雄就被加官進爵,至於說迎娶萬春公主也是一大助力,可是也不至於如此大封特封。
在得知要進行兵員輪換的時候,再加上自己得知道小道消息,便知道這是李隆基和李雄已經商議好了的事情。
隻是現在借助兵部的手,進行實施而已。
所以在今日哥舒翰提出後,知道其中關節的大部分人,便沒有出聲進行詢問。
這點政治嗅覺和默契,在場的大部分朝廷重臣還是有的。
畢竟都是已經確定好了的事情,而且已經推進到了這一步,自己這時候在出言反對,那純屬就是給自己找不自在了。
隻有少部分人被蒙在鼓中,但是看到其他人都沒有提出任何異議,所以都選擇了觀望。
“愛卿的奏折,我已經看過了,既然已經一切準備妥當,那就按計劃行事吧!”
“還有,為了各地軍隊的均衡發展,從此兵員的輪換,將要形成慣例,以後都要照此執行,無任何理由不可更改。”
“至於輪換製度,哥愛卿有你向眾人解釋一下。”
“遵命!”
哥舒翰環顧四周一圈後說道:“首先,凡我大唐士兵在一地服役,不可超過五年,五年後必須輪換調往其他地方。
軍隊服役滿十年後,達不到百夫長職位的可申請退役,而為了保證這些退伍人員的生活問題。
申請退役後可以有兩種選擇,要麽到各地的軍墾農場,為各地的軍隊種植糧草或者圈養戰馬。
要麽是退迴原籍,然後分配十畝良田用以保證自身的生活問題。
畢竟我大唐現在地廣人稀,並且軍隊數量人員不多,完全能夠滿足要求。
而且這些人也需要參加各地組織的冬夏兩季的操練和剿匪,確保自身的戰鬥力不會出現過多的下滑,防止出現軍隊人員不足時無兵可抽。
如果這些退伍的人員,在軍隊中立下功勞,可以用功勞兌換良田增加收入。”
說完後哥舒翰看向了李隆基,畢竟這需要各地知府的配合,還需要李隆基親自拍板確定。
這時李隆基接過話說道:“以後各地兵員的安置,將納入當地官員的年度考核,吏部戶部要做好落實和配合,絕不可出現什麽亂子。”
而此事李隆基早就已經和吏部尚書楊堅以及戶部尚書楊獻宇商議過,聽到李隆基的話,二人出列“稱是”。
士兵的事情解決後,哥舒翰接著說道:“其次,便是將領的輪換問題,駐紮在各地的將領,在一地任職滿十年後,也必須要換。
而將領能換到其他地方,最多隻能帶走自己的親衛營,其他人則不能跟著調動。
如果聖上有其他安排,則另當別論,至於需要輪換到何地,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確定。
這樣既防止了某些將領在一地胡作非為和欺上瞞下,也確保了眾位將領適應各地的不同情況。
畢竟地域不同,作戰方式也不同,這樣也能極大的提高將領應對各種複雜的情況。”
聽到哥舒翰說完後,早已得到指示的楊國忠,在哥舒翰話音剛落後,立馬帶頭支持這項決定。
並且提出了第一位需要輪換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