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大調整
穿越大唐,我滅國無數 作者:滇草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準奏!”
得到李隆基的準許後哥舒翰出列上奏道:“微臣自從兼任兵部尚書以來,各項事務繁多。
而且微臣還兼任隴佑節度使,雖然河東方麵暫時無戰事,但管轄範圍著實不小。
各種大小事務著也是繁雜,再加上微臣年齡大了,實在無暇多顧。
臣懇請聖上,看在微臣年事已高精力不足的份上,讓微臣卸去隴佑節度使的位置。
這樣既可以讓微臣抽出精力,專職於兵部的事情,又能夠提拔年輕有為的將領,讓他們得到足夠的鍛煉,也能為我大唐的軍隊補充新鮮血液。”
李隆基聽後微微頷首,“哥舒將軍所言有理,朕亦知將軍勞苦功高,且年事漸長。
隻是這隴佑之地現在雖然無戰事,可是也戰略意義非凡,不知將軍可有合適之人舉薦以代其職?”
哥舒翰早就收到了李隆基的示有準備,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聖明,臣以為李光弼可擔此任。
李光弼此人勇猛善戰,且頗通謀略,而且年富力強,又自幼從軍,對軍中的一切事物十分熟悉
如今在朔方等地治理軍政頗有成效,而且又任職過多地的副節度使,若將其調任隴佑,必能不負聖恩。”
朝堂之上頓時一片議論之聲,李光弼可以說成名於李雄之前,要不是李雄的橫空出世,說不定對方早就有機會執掌一地。
曾經的大唐軍中第一人王忠嗣就對其稱讚過,聲稱將來一定能坐到自己的位置。
這些年也一直活躍在大唐西部各軍中,隻是對方似乎一直差了點運氣,沒有能夠真正的執掌一地。
這一次受到哥舒翰的推薦,其實也挺讓人意外,畢竟李光弼現在可不是哥舒翰的手下。
不過眾人一想到,哥舒翰曾經也是王忠嗣手下的得力大將,哥舒翰和李光弼雖然沒有私下交往過,可是肯定也聽過王忠嗣提過對方。
隻是任他們怎麽也想不到,真正要重用李光弼的,卻是現在高居在龍椅之上的李隆基。
自從李隆基將王忠嗣賜死以後便十分的後悔,所以對他以前提看好的軍中眾人,也就開始上心。
經過一番調查和了解後,發現李光弼確實是一個人才,所以才會有了之前和李雄的對話。
聽到哥舒翰,按照自己的意思,推薦,李光弼後。
李隆基假裝沉思片刻,給朝中的其他眾人反映的時間,畢竟這可是自己看好的人,怎麽可能會出錯?
隻有知道其中情況的幾人,默默的看著李隆基的表演,但是也並未戳破對方。
看到朝中的眾人並沒有出言反對,隻是在私下議論後,便開口道:“既然哥舒將軍如此舉薦,朕就下旨命李光弼前往隴佑接任節度使一職。
不過,朕希望將軍能在交接之時多多提點於他,雖然李光弼在多地任過職,但是卻從未真正的主政一地,還需要你這位老將,多提點提點。”
哥舒翰立馬領旨謝恩,畢竟總算完成了李隆基的交代。
而此時的眾人皆未料到,這一任命,讓大唐的這一位名將開始登上曆史的舞台,日後更是挽救大唐於水火之中。
雖然這一位的結局依然不是那麽的光彩,被後世稱為李武穆,而其所著的兵書,依然流芳百世,被稱為武穆遺書。
李光弼接到聖旨後,即刻啟程前往長安進行謝恩,隨後才隴佑赴任。
在長安的時候,哥舒翰依旨對他悉心提點,而李光弼也十分感激哥舒翰的推薦之情。
對於交代的事情都牢記於心,之後交接的事順得以利完成。
在李光弼上任隴右節度使後,大力整頓軍備。
雖然他剛剛接任隴佑節度使,他深知河東戰略意義重大,不容有失,畢竟吐蕃人一直都是在蠢蠢欲動,從未放棄從雪域高原上下來進攻大唐。
為了盡快的掌握隴右各地的情況,他深入各地的軍營,選拔賢能之士,不論出身,唯才是舉。
李光弼的作為,也很快贏得了隴佑各軍的廣泛支持,畢竟李光弼也是出身將門之後,自身能力也是不差。
在了解各地情況的同時,他改進戰術訓練方法,使士兵作戰能力大增,同時也提拔了一些有能力之人。(這些都是後話,暫且不提。)
這一次大朝會,李隆基可以說是下定了決心,要將各地的節度使進行一番調整。
而且是要徹底解決以前遺留下來的問題,而首當其衝的,便是楊國忠宰相兼任節度使的問題。
本來李林甫倒台以後,這一問題就要一起解決的,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便一直拖到了現在。
再加上李林甫沒死之前,楊國忠在劍南節度使的位置上,就曾經發生過,殺良冒功的問題。
隻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被壓製了下去,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李隆基就會忘記此事。
再加上劍南也是肩負著防備吐蕃和南詔重任,楊國忠現在擔任著宰相,更是沒有時間去管理劍南的事務。
那還不如趁現在這個機會,一並將其解決,省得日後再出現麻煩和變故。
“楊愛卿,現在你既然已經身居宰相,而且事情也眾多,我看劍南節度使的位置,你也一並卸下吧!”
聽到李隆基不含一絲感情的話語,楊國忠心中大驚,沒想到李隆基居然會讓自己卸任劍南節度使。
李隆基的話一出,可以說是打了楊國忠一個措手不及,要知道之前單獨召見自己時,可沒有提過讓自己卸任的事情。
於是趕忙出列跪伏在地為自己辯解道:“陛下,臣雖兼任劍南節度使,但劍南之事絕不敢懈怠,況且臣對當地軍情民情甚是了解,還望陛下收迴成命。”
李隆基冷哼一聲,“朕意已決,你身兼數職,難免有所疏漏,昔日殺良冒功之事朕尚未追究,莫要再辯。”
楊國忠額頭冷汗直冒,本以為之前犯下的錯,李隆基已經不再追究,沒想到李隆基卻是記在心中。
於是楊國忠眼珠一轉,“陛下,臣確有不妥之處,但求陛下許臣舉薦一人接替此職,也好讓臣安心輔佐陛下處理朝中的事情。”
“哦!不知楊愛卿推薦何人,接任你的位置。”
得到李隆基的準許後哥舒翰出列上奏道:“微臣自從兼任兵部尚書以來,各項事務繁多。
而且微臣還兼任隴佑節度使,雖然河東方麵暫時無戰事,但管轄範圍著實不小。
各種大小事務著也是繁雜,再加上微臣年齡大了,實在無暇多顧。
臣懇請聖上,看在微臣年事已高精力不足的份上,讓微臣卸去隴佑節度使的位置。
這樣既可以讓微臣抽出精力,專職於兵部的事情,又能夠提拔年輕有為的將領,讓他們得到足夠的鍛煉,也能為我大唐的軍隊補充新鮮血液。”
李隆基聽後微微頷首,“哥舒將軍所言有理,朕亦知將軍勞苦功高,且年事漸長。
隻是這隴佑之地現在雖然無戰事,可是也戰略意義非凡,不知將軍可有合適之人舉薦以代其職?”
哥舒翰早就收到了李隆基的示有準備,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聖明,臣以為李光弼可擔此任。
李光弼此人勇猛善戰,且頗通謀略,而且年富力強,又自幼從軍,對軍中的一切事物十分熟悉
如今在朔方等地治理軍政頗有成效,而且又任職過多地的副節度使,若將其調任隴佑,必能不負聖恩。”
朝堂之上頓時一片議論之聲,李光弼可以說成名於李雄之前,要不是李雄的橫空出世,說不定對方早就有機會執掌一地。
曾經的大唐軍中第一人王忠嗣就對其稱讚過,聲稱將來一定能坐到自己的位置。
這些年也一直活躍在大唐西部各軍中,隻是對方似乎一直差了點運氣,沒有能夠真正的執掌一地。
這一次受到哥舒翰的推薦,其實也挺讓人意外,畢竟李光弼現在可不是哥舒翰的手下。
不過眾人一想到,哥舒翰曾經也是王忠嗣手下的得力大將,哥舒翰和李光弼雖然沒有私下交往過,可是肯定也聽過王忠嗣提過對方。
隻是任他們怎麽也想不到,真正要重用李光弼的,卻是現在高居在龍椅之上的李隆基。
自從李隆基將王忠嗣賜死以後便十分的後悔,所以對他以前提看好的軍中眾人,也就開始上心。
經過一番調查和了解後,發現李光弼確實是一個人才,所以才會有了之前和李雄的對話。
聽到哥舒翰,按照自己的意思,推薦,李光弼後。
李隆基假裝沉思片刻,給朝中的其他眾人反映的時間,畢竟這可是自己看好的人,怎麽可能會出錯?
隻有知道其中情況的幾人,默默的看著李隆基的表演,但是也並未戳破對方。
看到朝中的眾人並沒有出言反對,隻是在私下議論後,便開口道:“既然哥舒將軍如此舉薦,朕就下旨命李光弼前往隴佑接任節度使一職。
不過,朕希望將軍能在交接之時多多提點於他,雖然李光弼在多地任過職,但是卻從未真正的主政一地,還需要你這位老將,多提點提點。”
哥舒翰立馬領旨謝恩,畢竟總算完成了李隆基的交代。
而此時的眾人皆未料到,這一任命,讓大唐的這一位名將開始登上曆史的舞台,日後更是挽救大唐於水火之中。
雖然這一位的結局依然不是那麽的光彩,被後世稱為李武穆,而其所著的兵書,依然流芳百世,被稱為武穆遺書。
李光弼接到聖旨後,即刻啟程前往長安進行謝恩,隨後才隴佑赴任。
在長安的時候,哥舒翰依旨對他悉心提點,而李光弼也十分感激哥舒翰的推薦之情。
對於交代的事情都牢記於心,之後交接的事順得以利完成。
在李光弼上任隴右節度使後,大力整頓軍備。
雖然他剛剛接任隴佑節度使,他深知河東戰略意義重大,不容有失,畢竟吐蕃人一直都是在蠢蠢欲動,從未放棄從雪域高原上下來進攻大唐。
為了盡快的掌握隴右各地的情況,他深入各地的軍營,選拔賢能之士,不論出身,唯才是舉。
李光弼的作為,也很快贏得了隴佑各軍的廣泛支持,畢竟李光弼也是出身將門之後,自身能力也是不差。
在了解各地情況的同時,他改進戰術訓練方法,使士兵作戰能力大增,同時也提拔了一些有能力之人。(這些都是後話,暫且不提。)
這一次大朝會,李隆基可以說是下定了決心,要將各地的節度使進行一番調整。
而且是要徹底解決以前遺留下來的問題,而首當其衝的,便是楊國忠宰相兼任節度使的問題。
本來李林甫倒台以後,這一問題就要一起解決的,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便一直拖到了現在。
再加上李林甫沒死之前,楊國忠在劍南節度使的位置上,就曾經發生過,殺良冒功的問題。
隻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被壓製了下去,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李隆基就會忘記此事。
再加上劍南也是肩負著防備吐蕃和南詔重任,楊國忠現在擔任著宰相,更是沒有時間去管理劍南的事務。
那還不如趁現在這個機會,一並將其解決,省得日後再出現麻煩和變故。
“楊愛卿,現在你既然已經身居宰相,而且事情也眾多,我看劍南節度使的位置,你也一並卸下吧!”
聽到李隆基不含一絲感情的話語,楊國忠心中大驚,沒想到李隆基居然會讓自己卸任劍南節度使。
李隆基的話一出,可以說是打了楊國忠一個措手不及,要知道之前單獨召見自己時,可沒有提過讓自己卸任的事情。
於是趕忙出列跪伏在地為自己辯解道:“陛下,臣雖兼任劍南節度使,但劍南之事絕不敢懈怠,況且臣對當地軍情民情甚是了解,還望陛下收迴成命。”
李隆基冷哼一聲,“朕意已決,你身兼數職,難免有所疏漏,昔日殺良冒功之事朕尚未追究,莫要再辯。”
楊國忠額頭冷汗直冒,本以為之前犯下的錯,李隆基已經不再追究,沒想到李隆基卻是記在心中。
於是楊國忠眼珠一轉,“陛下,臣確有不妥之處,但求陛下許臣舉薦一人接替此職,也好讓臣安心輔佐陛下處理朝中的事情。”
“哦!不知楊愛卿推薦何人,接任你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