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調查開啟與行動
穿越大唐,我滅國無數 作者:滇草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至於李隆基是否是隨口一說,李雄用屁股想都知道,這肯定是李隆基在敲打自己與太子李亨。
畢竟,作為任何一名帝王,對自己沒死的時候,對屁股底下的位置可是十分的重視。
尤其是老李家,可是有著揚傳統。
特別是在雄才大略的太宗皇帝,起了一個不好的頭以後,曆代的大唐皇帝上位都是伴隨著血雨腥風。
隨著李隆基的年齡越來越大,猜忌心理也越來越重,更是不允有人窺視自己的皇位,哪怕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行。
尤其是自己的兒子眾多,哪怕李亨現在是太子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大不了再換一個當太子就行。
而李亨的其他兄弟也並非都是善茬,曆史上發生安史之亂後,皇室眾人撤離長安,不也有人直接跑到南方借著平定叛亂的借口稱帝。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隆基時不時的就會對自己的各位兒子進行一番敲打,免得他們生出一些應該有的想法。
而李亨則是重點照顧對象,正所謂,該是你的遲早是你的,但前提條件是我給你的才是你的。
在沒有給你之前,絕對不能亂伸手,否則,父子之間也沒有親情可講。
“好了說這些了,你們分別說說對徹查曹運的事情的看法。”
李雄和李亨兩人對視一眼後,各自都有了各自的想法,但是時間沒有率先開口。
看到兩人都沒有說話,李隆基便直接點。
“太子,你先說。”
“迴稟父皇,兒臣以為漕運之事關乎國計民生,乃是重中之重,並且關中產糧並不足以滿足長安城的使用。
而漕運又是運糧的重要通道和途徑,如今漕運或有弊病,必須嚴查到底,對於涉案之人絕不輕饒。
但兒臣覺得,此事不宜大動幹戈,首先要保證運糧的通暢以免引起動蕩。
應先暗中調查,揪出幕後黑手之後,再行懲處之事。”李亨小心翼翼地說道。
李隆基微微點頭,轉而看向李雄,“你呢?”
李雄恭敬地抱拳行禮,“父皇聖明。微臣讚同太子殿下所言,漕運猶如國家血脈,絕不可輕易大動。
然,微臣猜測此中或許牽扯多方勢力,若是單純暗中查探,恐難盡收全功。
不妨雙管齊下,一邊派遣可信之人秘密探查,另一邊以明麵上的官員正常稽查,互相配合,必能早日水落石出。”
李雄停頓的片刻,接著說道:“至於關中缺糧的問題,主要還是在水利建設。
雖然現在長安城人口達到曆史之最,可是關中照樣沃土千裏,隻要加強水利建設,必定能夠保障長安的糧食安全。
要知道,離長安不遠的成都平原,也是因為秦朝的李冰父子治理都江堰,才造就了現在的成都平原糧倉。
而關中同樣有鄭國渠,隻是這些年各地維護不善,才造成了水資源的短缺,致使糧食減產。
隻要朝廷加大這方麵的投入,再派一員懂水利的官員主持進行建設,不出五年,必然能夠讓關中糧食豐收。”
李隆基聽後沉思片刻,撫須道:“汝二人之言皆有可取之處。
朕意已決,就依你二人之計行事,對於關中水利建設,我會命工部全權負責此事。
至於漕運之事,太子,此事由你全權負責,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莫要懈怠。”
“兒臣遵旨。”
李亨低頭應道,心中卻暗自揣測李隆基此舉之意,不知這是信任還是試探。
但是此事既然交給自己處理,那定然是要做出一番成績,不然也無法向李隆基交代。
李雄見李亨領命,心中也是思緒萬千。
他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關係,無論是漕運還是關中水利,背後都盤根錯節著各方勢力。
尤其是曹運更是重中之重,無數的大家族以及地方豪紳肯定都牽連到其中。
那也是李雄為什麽之前建議先暗中取證,而不是搞一刀切的原因,因為其中的牽連實在太大。
等李隆基離開東宮後,李亨立刻著手組建自己的密探隊伍,同時配合上明麵的官員準備稽查之事。
而工部收到李隆基的命令後,也舉薦了幾位精通水利的賢才。
畢竟工部之前就上過奏折,請求朝廷大修鄭國渠可是一直都沒有得到重視。
因為戶部一直借口沒有錢,所以事情不了了之,就這樣一直拖著。
直到這一次,李隆基親自開口下旨,朝廷之間的各部門才通力合作,準備解決關中的用水問題。
而李亨這邊經過一段時間的初步調查,漕運的初步調查結果也了呈上,發現諸多小吏貪汙受賄,幹擾漕運秩序。
看到調查的初步結果,李亨根本就不相信。
但李亨明白,這僅僅是冰山一角,畢竟僅憑這些小蝦米,還沒有那麽大的能力造成如此嚴重的貪腐。
與此同時,關中水利建設也開始動工,可麻煩接踵而至,當地一些豪紳擔心損害自身利益,百般阻撓。
本來李雄還在家中與萬春公主過著甜蜜的二人世界,可是李隆基的一道命令,卻打破了這份寧靜。
按李隆基的說法是既然此事由你提出,那就由你去解決它,做好了你的禁足令就此解除 。
如果做不好,那便一直留在長安,什麽時候鄭國渠修繕完工,你李雄再返迴西域。
於是,李雄帶著皇城司收集到的各種情報和滿心的怨氣,來到了施工現場,對於一些帶頭阻攔的豪紳直接殺雞儆猴。
那些豪紳們見狀,雖心懷怨恨卻也不敢再造次,李雄殺起這些人來,可是毫不手軟,並且從未掩飾自己的殺意。
而李雄隻要坐實了情報的真實性,管你是鄉紳豪族,亦或者是地方官員,李雄都是統統拿下。
甚至一些不作為的官員也受到了牽連,李雄的做法可以說是典型的快刀斬亂馬。
畢竟他可沒有時間與這些人長期的耗在這裏,反正隻要將李隆基交代的事情做過,自己便會返迴西域,根本就不會與他們有所交集。
再說了,李雄明白與其與這些人扯皮,還不如直接拿出自己的軍人作風,與他們扯皮,完全就是給自己找不自在。
對於這些與魚肉鄉裏的豪紳、豪族,李雄可是沒有分毫的好感。
要知道,自從工程啟動以來各地的百姓可以說是十分的擁護,可是這些人居然還在其中阻撓,那就不能怪李雄給這些人一個血的教訓了。
畢竟,作為任何一名帝王,對自己沒死的時候,對屁股底下的位置可是十分的重視。
尤其是老李家,可是有著揚傳統。
特別是在雄才大略的太宗皇帝,起了一個不好的頭以後,曆代的大唐皇帝上位都是伴隨著血雨腥風。
隨著李隆基的年齡越來越大,猜忌心理也越來越重,更是不允有人窺視自己的皇位,哪怕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行。
尤其是自己的兒子眾多,哪怕李亨現在是太子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大不了再換一個當太子就行。
而李亨的其他兄弟也並非都是善茬,曆史上發生安史之亂後,皇室眾人撤離長安,不也有人直接跑到南方借著平定叛亂的借口稱帝。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隆基時不時的就會對自己的各位兒子進行一番敲打,免得他們生出一些應該有的想法。
而李亨則是重點照顧對象,正所謂,該是你的遲早是你的,但前提條件是我給你的才是你的。
在沒有給你之前,絕對不能亂伸手,否則,父子之間也沒有親情可講。
“好了說這些了,你們分別說說對徹查曹運的事情的看法。”
李雄和李亨兩人對視一眼後,各自都有了各自的想法,但是時間沒有率先開口。
看到兩人都沒有說話,李隆基便直接點。
“太子,你先說。”
“迴稟父皇,兒臣以為漕運之事關乎國計民生,乃是重中之重,並且關中產糧並不足以滿足長安城的使用。
而漕運又是運糧的重要通道和途徑,如今漕運或有弊病,必須嚴查到底,對於涉案之人絕不輕饒。
但兒臣覺得,此事不宜大動幹戈,首先要保證運糧的通暢以免引起動蕩。
應先暗中調查,揪出幕後黑手之後,再行懲處之事。”李亨小心翼翼地說道。
李隆基微微點頭,轉而看向李雄,“你呢?”
李雄恭敬地抱拳行禮,“父皇聖明。微臣讚同太子殿下所言,漕運猶如國家血脈,絕不可輕易大動。
然,微臣猜測此中或許牽扯多方勢力,若是單純暗中查探,恐難盡收全功。
不妨雙管齊下,一邊派遣可信之人秘密探查,另一邊以明麵上的官員正常稽查,互相配合,必能早日水落石出。”
李雄停頓的片刻,接著說道:“至於關中缺糧的問題,主要還是在水利建設。
雖然現在長安城人口達到曆史之最,可是關中照樣沃土千裏,隻要加強水利建設,必定能夠保障長安的糧食安全。
要知道,離長安不遠的成都平原,也是因為秦朝的李冰父子治理都江堰,才造就了現在的成都平原糧倉。
而關中同樣有鄭國渠,隻是這些年各地維護不善,才造成了水資源的短缺,致使糧食減產。
隻要朝廷加大這方麵的投入,再派一員懂水利的官員主持進行建設,不出五年,必然能夠讓關中糧食豐收。”
李隆基聽後沉思片刻,撫須道:“汝二人之言皆有可取之處。
朕意已決,就依你二人之計行事,對於關中水利建設,我會命工部全權負責此事。
至於漕運之事,太子,此事由你全權負責,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莫要懈怠。”
“兒臣遵旨。”
李亨低頭應道,心中卻暗自揣測李隆基此舉之意,不知這是信任還是試探。
但是此事既然交給自己處理,那定然是要做出一番成績,不然也無法向李隆基交代。
李雄見李亨領命,心中也是思緒萬千。
他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關係,無論是漕運還是關中水利,背後都盤根錯節著各方勢力。
尤其是曹運更是重中之重,無數的大家族以及地方豪紳肯定都牽連到其中。
那也是李雄為什麽之前建議先暗中取證,而不是搞一刀切的原因,因為其中的牽連實在太大。
等李隆基離開東宮後,李亨立刻著手組建自己的密探隊伍,同時配合上明麵的官員準備稽查之事。
而工部收到李隆基的命令後,也舉薦了幾位精通水利的賢才。
畢竟工部之前就上過奏折,請求朝廷大修鄭國渠可是一直都沒有得到重視。
因為戶部一直借口沒有錢,所以事情不了了之,就這樣一直拖著。
直到這一次,李隆基親自開口下旨,朝廷之間的各部門才通力合作,準備解決關中的用水問題。
而李亨這邊經過一段時間的初步調查,漕運的初步調查結果也了呈上,發現諸多小吏貪汙受賄,幹擾漕運秩序。
看到調查的初步結果,李亨根本就不相信。
但李亨明白,這僅僅是冰山一角,畢竟僅憑這些小蝦米,還沒有那麽大的能力造成如此嚴重的貪腐。
與此同時,關中水利建設也開始動工,可麻煩接踵而至,當地一些豪紳擔心損害自身利益,百般阻撓。
本來李雄還在家中與萬春公主過著甜蜜的二人世界,可是李隆基的一道命令,卻打破了這份寧靜。
按李隆基的說法是既然此事由你提出,那就由你去解決它,做好了你的禁足令就此解除 。
如果做不好,那便一直留在長安,什麽時候鄭國渠修繕完工,你李雄再返迴西域。
於是,李雄帶著皇城司收集到的各種情報和滿心的怨氣,來到了施工現場,對於一些帶頭阻攔的豪紳直接殺雞儆猴。
那些豪紳們見狀,雖心懷怨恨卻也不敢再造次,李雄殺起這些人來,可是毫不手軟,並且從未掩飾自己的殺意。
而李雄隻要坐實了情報的真實性,管你是鄉紳豪族,亦或者是地方官員,李雄都是統統拿下。
甚至一些不作為的官員也受到了牽連,李雄的做法可以說是典型的快刀斬亂馬。
畢竟他可沒有時間與這些人長期的耗在這裏,反正隻要將李隆基交代的事情做過,自己便會返迴西域,根本就不會與他們有所交集。
再說了,李雄明白與其與這些人扯皮,還不如直接拿出自己的軍人作風,與他們扯皮,完全就是給自己找不自在。
對於這些與魚肉鄉裏的豪紳、豪族,李雄可是沒有分毫的好感。
要知道,自從工程啟動以來各地的百姓可以說是十分的擁護,可是這些人居然還在其中阻撓,那就不能怪李雄給這些人一個血的教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