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倉裏滿滿的粟子,光從視覺效果上,就讓族人受到極大的震撼,更讓來自其他部落的人極為羨慕,無法用他們貧瘠的詞語來表達。
既然稱得上是豐收,那總得讓大家感受一下豐收的喜悅。
在收獲之後,每個人都嚐到了粟米飯的滋味。
雖然有人覺得沒有燉肉好吃,沒有炒菜香,可肚子是不會騙人的,一碗黏糊糊熱乎乎的粟米飯下肚,驅趕了秋日的寒意。而且,魚也好,野獸也好,是需要去捕捉的,不一定每天都能有很多收獲。
可種地不一樣,土地就擺在那裏,隻要付出幾個月的管理,收成是可以預料到的。
每個部落的隊長或者族長們,不是傻子,這種可以預料到的收獲,可以讓部落省去很多高風險低迴報甚至無迴報的事情。
現在能夠認識到這點的人不多。
整個淩河區域,據巫所說,有的是可以用來種植的平地,即便被森林、河流給分隔開,每塊都不大,但總量卻很是可觀。就算是撒一把種子不再管,那也會有一定的收獲。
很多其他部落有些機靈的族人,已經在向熊部落的人打聽種地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了,這些天的田間管理,很多部落也都參與進去,他們現在最想知道的,就是犁地之後的播種環節。
其中有很多人選擇直接問張洪和熊巫。
熊部落內部,在成堆的粟米麵前,原本懷疑草籽能夠代替肉類、讓部落食物充足的族人,也都徹底轉變了過來,喜愛粟米甚至比喜愛肉食更堅決。
張洪用一碗碗噴香的粟米飯讓大家直觀地感受到了種地的作用,原本擔心種地會影響食物獲取的熊槐、熊材等人,也由原本的不理解搖身一變,成為堅定的“種地派”。
族人大多如此,見識到隻要花一些時間在地裏忙活,幾個月後就能得到如此多的食物,這種安全又輕鬆的方式,比長途跋涉冒著生命危險去跟野獸搏鬥,不知道要好上多少。
部落裏接下來的重要工作就是開墾荒地,將現在的粟田規模擴大再擴大。
增加明年粟的收獲有很多種辦法,除了繼續開墾荒地,增加播種麵積,還有就是可以做好選種。
早在初春的時候,靠近小橋的二十多畝地,就被張洪用糞肥、淤泥等混合在裏麵,今年這片地生長出來的粟,要比旁邊的產量多上不少,而且粟穗的長度更長,上麵結的籽也更多,單個粟子的顆粒也要比旁邊的大上一些。今年收獲的粟,平均畝產60多公斤,但這二十畝地,畝產達到了85公斤!
不僅僅是施肥的作用,還有一些田間管理、澆水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這二十畝地,用的種子,都是經過挑選出來的最飽滿的種子。
春耕之前,張洪製作了幾張篩網,用細細的麻纖維,編成一張孔洞排列整齊、網洞隻比粟粒大一點點的網,用這個網,從去年收獲的野生粟粒中,篩出了不到20斤的粟,播種在這二十畝地裏。
而今年收獲的粟,這20畝產出的粟粒,每株幾乎都比旁邊粟田裏的要結的多。粟粒歸倉的這段時間,張洪安排了熊槐帶著部落的幾個人,一直在不停地篩著種子,隻要被這種特製的篩子篩上一遍,留下來的便作為種子,被小心地儲存在陶罐中,張洪本人更是每隔幾天就會來看一次。
而篩選下來用於食用的粟,就被熊花熊果等帶著孩子的婦女們拿到磨坊裏脫殼。篩選下來的種子,大概20斤左右才能篩出一斤。
經過族人篩選過一遍,留作種子的粟,最終從公斤裏麵,隻篩出來2000公斤。
這些種子,被曬幹以後,每50斤一個瓦罐,密封儲存在山洞中,而且每天都要有人去看,防止老鼠或者蟲子偷吃。
對於張洪來說,明年的收獲,還是要從最基本的選種開始。
這樣經過幾年不間斷地優中選優,是有可能讓畝產達到秦漢時期的水平,甚至可能更高。
當然,除了種子以外,還可以在土地肥力上下下功夫,比如多施糞肥或者多鬆土,挖一些淤泥也可以。
至於糞肥,部落裏人口不算多,建立的幾個廁所,產出的糞便每個月也就那麽一點。
好在部落現在牲口很多,每天產出的糞便都得用糞桶挑上幾十桶。牲口產生的糞便,需要先集中堆肥發酵,讓裏麵的有機物充分分解。
所以在東麵和南麵的粟田附近,挖了兩個很大的土坑,是部落用於集中堆肥的地方。除了人畜糞便,每隔一段時間,收集來的草木灰、雜草、淤泥等,也會倒入這裏,跟泥土拌一下,堆在這裏,等待時間慢慢發酵。
田地裏收割過的粟茬子,已經在犁過後,用筢子給耙到了一起,曬幹後就可以跟雜草什麽的一把火燒掉。
而新開墾出來的土地上,族人們也挨著用筢子、锛子等農具,把這些土地上的草根、樹枝什麽的給清理掉。
幸好在秋收之後,又讓其他部落的人幫忙開墾了不少荒地,否則要靠部落自己,也開辟不了多少。
荒地在人工種植上幾年,基本上就能從生地轉變成熟地了,反正現在周圍地廣人稀,開辟出來多少也沒有人管,不如趁著部落有人有牛有工具,先占一些再說。
除了開墾荒地,打獵的事情也不能說停就停。
熊大熊二等人又帶著族人去遠一點的地方尋找獵物了,這次張洪給他們的方向是北方,據其他部落的人所說,北方經常會有一些成群的羊或者其他大型動物在秋天的時候南遷過來,運氣好的話,搞不好一次性就能抓到幾十隻,而且好像還有一種跑起來飛快的動物。
張洪很懷疑那就是野馬,如果是這樣,那還真有理由親自去看看。
但今年怕是不行了,現在部落裏事情還是很多,除了粟的選種,還有很多植物也需要選種,比如油菜和菘,還有蘿卜。
這個時代的油菜,與後世有很大區別,最主要的就是葉子少、植株矮、開花結果也少,在部落裏,通常都是用來做蔬菜的。
張洪知道部落除了需要粟這種主食之外,還要有油脂來提高族人的營養,動物油脂獲取不穩定,而且產量太少,一頭野豬,身上的肥肉就算全部煉光,也隻能產出十幾斤,還不夠用來炒一周的菜。
而植物油就相對來說方便很多。
所以早在5月底,張洪在進行造牆工作的同時,將附近收獲的野生油菜籽全部儲存起來,到現在大概有了300多公斤。
東岸沿著小溪,往北新開了600多畝的土地,這300多公斤,將會有一半,在這兩天被撒到新開墾出來土地上。
剩下的150多公斤,將在春天的時候進行播種,油菜耐寒,即使在積雪覆蓋下,也能有一定的活力。這樣的話,將一些長得不怎麽好的油菜或者過於密集的油菜進行移栽,剩下來的可以當做蔬菜或者喂牲口,讓部落裏在冬天和春天,都能有一些新鮮綠色的蔬菜作為補充。
除了收集熊部落周圍的菜籽,張洪也讓貿易隊的人跟各個部落說,也讓他們幫忙收集。雖然現在已經是秋天了,野外沒有油菜籽的出現,但據說很多部落在春夏的時候,也會主動地采集一部分,因為烤肉的時候撒上一些這些磨碎的菜籽,烤起來味道更香,所以很多部落都會有一些。
剩下的一些,張洪準備在冬天的時候,用來嚐試榨油。
除了粟米和油菜,其實部落裏日常吃的蔬菜,也長勢喜人。
今年新栽種的各五十多畝菘和蘿卜,也快到了收獲的季節。
菘和蘿卜,采摘下來能夠在山洞裏儲存很久,讓冬季接觸不到綠色蔬菜的部落來說是個不能忽略的存在,而今年經過人工種植,每畝產量也不算低,每棵白菜差不多都有一斤多,葉子在人工捆紮的情況下,逐漸有了後世大白菜的那種形狀,隻不過菜葉子還是太少;蘿卜稍微好一些,在間苗去掉一些小的蘿卜纓之後,便有了一些空間讓其他體型較大的生長,最大的蘿卜有大半斤。
蘿卜生長起來很快,春天播種了一批,留下做種的之後,在夏末的時候又播種了一批,張洪讓人給每個長得茂盛的做好標記,不讓族人給采摘掉,這些做好標記的,將會繼續生長,抽薹開花結種,到深秋,這些種子就能收集起來,等到來年繼續播種。
而在北麵山包上的一大片草地,也特意留下來一大片,用來留存苜蓿草的種子。今年北麵山包上的草場,承擔了絕大部分牲口的青儲,部落裏一摞摞捆紮好的草料,將是今冬牲口們的口糧。張洪對發展農業和養殖業同樣重視,這些苜蓿草,今年已經證明了人工種植的必要。而來年,將會繼續往北麵種植,直到森林邊緣。
甚至,部落還將一些其他離部落很遠的荒地上也撒上草籽,改造成種植苜蓿的地方,反正苜蓿草生命力旺盛,也不需要怎麽打理。
族人們在張洪的安排下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除了去狩獵的20人和貿易的20人外,族中剩下來的人口隻有不到120人,所幸各個工坊目前沒有太急的需求,族人們都按照分工,按部就班地做著。
巫則趁著這個時間將原本不怎麽起眼的蘑菇大棚給擴建了一下,除了野生的蘑菇,今年修建圍牆期間族人所吃的蘑菇,百分之九十都是來自這裏。
常見的幾種蘑菇,都已經用各種辦法給移栽到了這些大棚裏,如平菇、木耳、銀耳、香菇等熟悉的蘑菇,都能夠在這些蘑菇大棚裏種植,母本都是從森林裏倒下的朽木身上收集到的。
5間大棚,從春末到夏末,每個月都能穩定地產出300公斤的蘑菇,吃不完的,就采摘下來經過衝洗晾曬,然後儲存在幹燥的陶罐中,並用獸皮給密封起來,防止受潮。
巫看到蘑菇的產量挺可觀的,自然也想按照種植的辦法,給擴大產量。
部落裏每頓飯都會放上一些蘑菇,不僅提鮮,還能讓並不是很豐富的食物種類多上一些。甚至其他部落的很多人看到晾曬場上的蘑菇,也準備迴去到森林裏多采集一些,到時候供自己部落食用,或者交換給其他的部落。
如何提升蘑菇的產量,倒是有些方法。
蘑菇其實就是一種真菌,通過分解土壤和木頭上的有機物質進行生長,而且他們的生長周期要比禾本科的植物要短上很多。
張洪告訴熊巫,可以用粟米煮成粥,冷卻後倒在大棚裏那些堆好的木頭上,然後用粟杆給蓋上,這樣,蘑菇就能獲得充足的營養,生長起來也就更快。
巫對這個辦法深信不疑,要不是這個季節不適合種植蘑菇,他都忍不住要試一試了,但這個方法可以在明年派上用場。
新建的大棚有十五個,連上之前的五個,總共占地隻有不到5畝,就挨著山腳下的陰涼處。明年開春播種後,巫還要再修建一些,這些大棚也不需要怎麽打理,隻要偶爾灑灑水,采摘一下就行了。
自從嚐了一鍋母雞燉蘑菇湯之後,巫就對這種從枯木、石縫裏長出來的菌類感興趣,張洪自然不會打消他的探索欲望,況且這些蘑菇放到湯裏、粥裏甚是美味,產量還不低,等到過兩年粟米能夠作為主糧,這些蘑菇也能給族人的餐桌上增添一些美味菜肴。
這些蘑菇中,以木耳、香菇的產量最高,銀耳雖然挺好吃的,但是產量並不高,而平菇又不好儲存,所以今年新蓋的蘑菇大棚,還是以那些容易保存的蘑菇種類為主要種植對象。
巫忙著帶人建設大棚種蘑菇,而張洪則帶著人在離部落不遠的地方,四處尋找著荒野裏各種植物的種子。
菽,也就是黃豆,在這附近收集到最多,加上部落裏人工種植收獲到的,現在已經有了5000多斤,裝黃豆的麻袋,足足裝了200多個,剩下的,也被存在了穀倉裏保管。
還有一些野生的豌豆、豆角什麽的,也都按照不同的種類,分裝在罐子中,至於產量怎麽樣,隻有等到種植後才能知道了。
張洪計劃在入冬之後,利用之前收集的黃豆,使用製作完成的石磨磨製一些豆漿,嚐試製作豆腐。
豆製品,在後世缺少肉食的年代,可是能夠補充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豆製品不僅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對維持人體健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此外,豆製品的種類繁多,從豆腐、豆漿到腐竹、豆皮,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和營養價值,深受各個年齡段人群的喜愛。在古代,豆製品還常被用作節日和祭祀的食物,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
除了這些植物的種子,張洪還讓人移栽了不少果樹。
在部落周圍,有很多果樹,這些果樹有的單獨生長,附近隻有一棵,有的則是成片成片生長。張洪能夠辨別出來的果樹,有萘(林檎)、杏、桃、櫻、李、梅等,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後世沒有見過的,也有不少。
很多後世的水果,其果樹都是經過各種雜交或者嫁接形成的,而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誕生著新的物種,也有物種消亡,這些沒有見過的果樹和水果,很可能就滅絕了。
族人們在收集這些水果的時候,幾乎要跑很遠才能采摘到一些,而這些果實的成熟期很短,有的時候發現成熟了,再去采摘,已經被野獸或鳥類吃掉了。
水果對於人體生長來說,能夠補充很多種維生素,也是現階段,很多部落食物的補充。雖然很多都跟蔬菜重合,但也能讓現在族人們寡淡的食物,增加很多酸甜的味道,提升幸福感。
在族人已經可以吃飽的情況下,能夠豐富部落營養的食物,都會被張洪利用起來。
在這些果樹周圍,有很多今年才發芽長出的小樹苗,在野外,通常這些樹苗存活率很低。
張洪這幾天就帶著人四處挖這些小樹苗,連同根部的土壤,都給移栽到圍牆西麵,那一大片剛剛砍完樹木的荒地上。
砍完的樹木,大一點的樹根都被挖了出來,在這些鬆軟的泥土上,沿著直線,每隔一段距離,便挖個小坑,將這些樹苗栽在裏麵,然後填土、澆水,並把多餘的樹枝和葉子給砍掉,讓樹根的負擔小一點,更容易存活。
按照這樣的辦法,秋收後的半個月,共植樹200多畝,將原本被山火摧毀、又被砍掉大樹的山林,又種上了各種樹木。其中桃樹、林檎、杏這些果樹產量高,口味比較好,有120畝種這三種,剩下的都種其他水果,還有一些能夠食用的樹木,比如香椿、榆樹這些。
移栽的不僅僅隻有這些果樹,柿子、板栗、木瓜等後世常見的經濟林木,在這個時代也有不少,而且這個時候正是收獲的季節。柿子樹和板栗樹通常都很高大,隻能來年通過壓條和取種繁殖的辦法來種一些。但周圍收集到的小樹苗也有不少,大概都是一年兩年左右的樹苗,正好移栽過來,等上一兩年就可以結果。柿子樹共移栽了50多棵大概占地一畝多,板栗樹一百多棵,占地三畝。木瓜則稍微多一些,因為這種果實不宜直接吃,張洪將用它來做一些果幹。
柿子是個好東西,張洪在後世,老家裏有成片成片的柿子樹。當柿子開始泛黃時,就可以摘下來,用白酒抹遍,然後用塑料袋紮起來,很快就能吃了,或者用野外的辣蓼草,放到溫水裏泡或者煮,得到的柿子硬且脆,十分香甜;如果再等一段時間摘下的柿子,就會慢慢變紅,裏麵的果肉就逐漸變軟,變成如同果凍一般的樣子,這個時候最是美味,不需要任何處理,剝了皮就可以吃。
張洪小時候最喜歡爬到鄰居家的樹上,摘已經變紅變軟的柿子,咬開一個小口,一吸,裏麵的果肉就被吸入口中。
柿子的保存周期也很長,能夠到冬天,就是所說的烘柿就是將青黃堅硬的柿子給摘下來,用成熟的水果放到一起,密封起來,很快這些柿子都能成熟。
如果放在雜草、草木灰混合的木箱子裏,保存的時間會更加長一些。
板栗則更不用說,去年采集的一千多斤板栗,配上醃肉和魚,煮出來味道相當好,減少很多壓力。
板栗也可以生吃,打獵的時候,部落裏很多獵手就喜歡帶上一小包板栗,在休息的時候剝開一個,放到嘴裏細細地嚼。
板栗除了生吃,炒熟以後味道更好,在後世,哪個沒有吃過糖炒板栗呢?雖然這裏沒有糖,但板栗自帶甜味,用小刀劃開棕色的外皮,然後放到鐵鍋中和洗淨的小石子一起翻炒,不出一會兒,整個廚房就散發出一股香甜的味道,而經過炒製的板栗,口感軟糯,迅速在部落中流行開來,特別受到老人和小孩的青睞。由於板栗的美味和易於消化,它們成為了部落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族中的老人們常常會把炒熟的板栗作為獎勵給孩子,或者作為部落聚餐時的美味小吃。
而在火堆裏烤板栗,不時地炸起一蓬蓬火星,也讓孩子們樂此不疲,也樂於圍坐在火堆旁,享受著板栗的香甜。
既然稱得上是豐收,那總得讓大家感受一下豐收的喜悅。
在收獲之後,每個人都嚐到了粟米飯的滋味。
雖然有人覺得沒有燉肉好吃,沒有炒菜香,可肚子是不會騙人的,一碗黏糊糊熱乎乎的粟米飯下肚,驅趕了秋日的寒意。而且,魚也好,野獸也好,是需要去捕捉的,不一定每天都能有很多收獲。
可種地不一樣,土地就擺在那裏,隻要付出幾個月的管理,收成是可以預料到的。
每個部落的隊長或者族長們,不是傻子,這種可以預料到的收獲,可以讓部落省去很多高風險低迴報甚至無迴報的事情。
現在能夠認識到這點的人不多。
整個淩河區域,據巫所說,有的是可以用來種植的平地,即便被森林、河流給分隔開,每塊都不大,但總量卻很是可觀。就算是撒一把種子不再管,那也會有一定的收獲。
很多其他部落有些機靈的族人,已經在向熊部落的人打聽種地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了,這些天的田間管理,很多部落也都參與進去,他們現在最想知道的,就是犁地之後的播種環節。
其中有很多人選擇直接問張洪和熊巫。
熊部落內部,在成堆的粟米麵前,原本懷疑草籽能夠代替肉類、讓部落食物充足的族人,也都徹底轉變了過來,喜愛粟米甚至比喜愛肉食更堅決。
張洪用一碗碗噴香的粟米飯讓大家直觀地感受到了種地的作用,原本擔心種地會影響食物獲取的熊槐、熊材等人,也由原本的不理解搖身一變,成為堅定的“種地派”。
族人大多如此,見識到隻要花一些時間在地裏忙活,幾個月後就能得到如此多的食物,這種安全又輕鬆的方式,比長途跋涉冒著生命危險去跟野獸搏鬥,不知道要好上多少。
部落裏接下來的重要工作就是開墾荒地,將現在的粟田規模擴大再擴大。
增加明年粟的收獲有很多種辦法,除了繼續開墾荒地,增加播種麵積,還有就是可以做好選種。
早在初春的時候,靠近小橋的二十多畝地,就被張洪用糞肥、淤泥等混合在裏麵,今年這片地生長出來的粟,要比旁邊的產量多上不少,而且粟穗的長度更長,上麵結的籽也更多,單個粟子的顆粒也要比旁邊的大上一些。今年收獲的粟,平均畝產60多公斤,但這二十畝地,畝產達到了85公斤!
不僅僅是施肥的作用,還有一些田間管理、澆水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這二十畝地,用的種子,都是經過挑選出來的最飽滿的種子。
春耕之前,張洪製作了幾張篩網,用細細的麻纖維,編成一張孔洞排列整齊、網洞隻比粟粒大一點點的網,用這個網,從去年收獲的野生粟粒中,篩出了不到20斤的粟,播種在這二十畝地裏。
而今年收獲的粟,這20畝產出的粟粒,每株幾乎都比旁邊粟田裏的要結的多。粟粒歸倉的這段時間,張洪安排了熊槐帶著部落的幾個人,一直在不停地篩著種子,隻要被這種特製的篩子篩上一遍,留下來的便作為種子,被小心地儲存在陶罐中,張洪本人更是每隔幾天就會來看一次。
而篩選下來用於食用的粟,就被熊花熊果等帶著孩子的婦女們拿到磨坊裏脫殼。篩選下來的種子,大概20斤左右才能篩出一斤。
經過族人篩選過一遍,留作種子的粟,最終從公斤裏麵,隻篩出來2000公斤。
這些種子,被曬幹以後,每50斤一個瓦罐,密封儲存在山洞中,而且每天都要有人去看,防止老鼠或者蟲子偷吃。
對於張洪來說,明年的收獲,還是要從最基本的選種開始。
這樣經過幾年不間斷地優中選優,是有可能讓畝產達到秦漢時期的水平,甚至可能更高。
當然,除了種子以外,還可以在土地肥力上下下功夫,比如多施糞肥或者多鬆土,挖一些淤泥也可以。
至於糞肥,部落裏人口不算多,建立的幾個廁所,產出的糞便每個月也就那麽一點。
好在部落現在牲口很多,每天產出的糞便都得用糞桶挑上幾十桶。牲口產生的糞便,需要先集中堆肥發酵,讓裏麵的有機物充分分解。
所以在東麵和南麵的粟田附近,挖了兩個很大的土坑,是部落用於集中堆肥的地方。除了人畜糞便,每隔一段時間,收集來的草木灰、雜草、淤泥等,也會倒入這裏,跟泥土拌一下,堆在這裏,等待時間慢慢發酵。
田地裏收割過的粟茬子,已經在犁過後,用筢子給耙到了一起,曬幹後就可以跟雜草什麽的一把火燒掉。
而新開墾出來的土地上,族人們也挨著用筢子、锛子等農具,把這些土地上的草根、樹枝什麽的給清理掉。
幸好在秋收之後,又讓其他部落的人幫忙開墾了不少荒地,否則要靠部落自己,也開辟不了多少。
荒地在人工種植上幾年,基本上就能從生地轉變成熟地了,反正現在周圍地廣人稀,開辟出來多少也沒有人管,不如趁著部落有人有牛有工具,先占一些再說。
除了開墾荒地,打獵的事情也不能說停就停。
熊大熊二等人又帶著族人去遠一點的地方尋找獵物了,這次張洪給他們的方向是北方,據其他部落的人所說,北方經常會有一些成群的羊或者其他大型動物在秋天的時候南遷過來,運氣好的話,搞不好一次性就能抓到幾十隻,而且好像還有一種跑起來飛快的動物。
張洪很懷疑那就是野馬,如果是這樣,那還真有理由親自去看看。
但今年怕是不行了,現在部落裏事情還是很多,除了粟的選種,還有很多植物也需要選種,比如油菜和菘,還有蘿卜。
這個時代的油菜,與後世有很大區別,最主要的就是葉子少、植株矮、開花結果也少,在部落裏,通常都是用來做蔬菜的。
張洪知道部落除了需要粟這種主食之外,還要有油脂來提高族人的營養,動物油脂獲取不穩定,而且產量太少,一頭野豬,身上的肥肉就算全部煉光,也隻能產出十幾斤,還不夠用來炒一周的菜。
而植物油就相對來說方便很多。
所以早在5月底,張洪在進行造牆工作的同時,將附近收獲的野生油菜籽全部儲存起來,到現在大概有了300多公斤。
東岸沿著小溪,往北新開了600多畝的土地,這300多公斤,將會有一半,在這兩天被撒到新開墾出來土地上。
剩下的150多公斤,將在春天的時候進行播種,油菜耐寒,即使在積雪覆蓋下,也能有一定的活力。這樣的話,將一些長得不怎麽好的油菜或者過於密集的油菜進行移栽,剩下來的可以當做蔬菜或者喂牲口,讓部落裏在冬天和春天,都能有一些新鮮綠色的蔬菜作為補充。
除了收集熊部落周圍的菜籽,張洪也讓貿易隊的人跟各個部落說,也讓他們幫忙收集。雖然現在已經是秋天了,野外沒有油菜籽的出現,但據說很多部落在春夏的時候,也會主動地采集一部分,因為烤肉的時候撒上一些這些磨碎的菜籽,烤起來味道更香,所以很多部落都會有一些。
剩下的一些,張洪準備在冬天的時候,用來嚐試榨油。
除了粟米和油菜,其實部落裏日常吃的蔬菜,也長勢喜人。
今年新栽種的各五十多畝菘和蘿卜,也快到了收獲的季節。
菘和蘿卜,采摘下來能夠在山洞裏儲存很久,讓冬季接觸不到綠色蔬菜的部落來說是個不能忽略的存在,而今年經過人工種植,每畝產量也不算低,每棵白菜差不多都有一斤多,葉子在人工捆紮的情況下,逐漸有了後世大白菜的那種形狀,隻不過菜葉子還是太少;蘿卜稍微好一些,在間苗去掉一些小的蘿卜纓之後,便有了一些空間讓其他體型較大的生長,最大的蘿卜有大半斤。
蘿卜生長起來很快,春天播種了一批,留下做種的之後,在夏末的時候又播種了一批,張洪讓人給每個長得茂盛的做好標記,不讓族人給采摘掉,這些做好標記的,將會繼續生長,抽薹開花結種,到深秋,這些種子就能收集起來,等到來年繼續播種。
而在北麵山包上的一大片草地,也特意留下來一大片,用來留存苜蓿草的種子。今年北麵山包上的草場,承擔了絕大部分牲口的青儲,部落裏一摞摞捆紮好的草料,將是今冬牲口們的口糧。張洪對發展農業和養殖業同樣重視,這些苜蓿草,今年已經證明了人工種植的必要。而來年,將會繼續往北麵種植,直到森林邊緣。
甚至,部落還將一些其他離部落很遠的荒地上也撒上草籽,改造成種植苜蓿的地方,反正苜蓿草生命力旺盛,也不需要怎麽打理。
族人們在張洪的安排下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除了去狩獵的20人和貿易的20人外,族中剩下來的人口隻有不到120人,所幸各個工坊目前沒有太急的需求,族人們都按照分工,按部就班地做著。
巫則趁著這個時間將原本不怎麽起眼的蘑菇大棚給擴建了一下,除了野生的蘑菇,今年修建圍牆期間族人所吃的蘑菇,百分之九十都是來自這裏。
常見的幾種蘑菇,都已經用各種辦法給移栽到了這些大棚裏,如平菇、木耳、銀耳、香菇等熟悉的蘑菇,都能夠在這些蘑菇大棚裏種植,母本都是從森林裏倒下的朽木身上收集到的。
5間大棚,從春末到夏末,每個月都能穩定地產出300公斤的蘑菇,吃不完的,就采摘下來經過衝洗晾曬,然後儲存在幹燥的陶罐中,並用獸皮給密封起來,防止受潮。
巫看到蘑菇的產量挺可觀的,自然也想按照種植的辦法,給擴大產量。
部落裏每頓飯都會放上一些蘑菇,不僅提鮮,還能讓並不是很豐富的食物種類多上一些。甚至其他部落的很多人看到晾曬場上的蘑菇,也準備迴去到森林裏多采集一些,到時候供自己部落食用,或者交換給其他的部落。
如何提升蘑菇的產量,倒是有些方法。
蘑菇其實就是一種真菌,通過分解土壤和木頭上的有機物質進行生長,而且他們的生長周期要比禾本科的植物要短上很多。
張洪告訴熊巫,可以用粟米煮成粥,冷卻後倒在大棚裏那些堆好的木頭上,然後用粟杆給蓋上,這樣,蘑菇就能獲得充足的營養,生長起來也就更快。
巫對這個辦法深信不疑,要不是這個季節不適合種植蘑菇,他都忍不住要試一試了,但這個方法可以在明年派上用場。
新建的大棚有十五個,連上之前的五個,總共占地隻有不到5畝,就挨著山腳下的陰涼處。明年開春播種後,巫還要再修建一些,這些大棚也不需要怎麽打理,隻要偶爾灑灑水,采摘一下就行了。
自從嚐了一鍋母雞燉蘑菇湯之後,巫就對這種從枯木、石縫裏長出來的菌類感興趣,張洪自然不會打消他的探索欲望,況且這些蘑菇放到湯裏、粥裏甚是美味,產量還不低,等到過兩年粟米能夠作為主糧,這些蘑菇也能給族人的餐桌上增添一些美味菜肴。
這些蘑菇中,以木耳、香菇的產量最高,銀耳雖然挺好吃的,但是產量並不高,而平菇又不好儲存,所以今年新蓋的蘑菇大棚,還是以那些容易保存的蘑菇種類為主要種植對象。
巫忙著帶人建設大棚種蘑菇,而張洪則帶著人在離部落不遠的地方,四處尋找著荒野裏各種植物的種子。
菽,也就是黃豆,在這附近收集到最多,加上部落裏人工種植收獲到的,現在已經有了5000多斤,裝黃豆的麻袋,足足裝了200多個,剩下的,也被存在了穀倉裏保管。
還有一些野生的豌豆、豆角什麽的,也都按照不同的種類,分裝在罐子中,至於產量怎麽樣,隻有等到種植後才能知道了。
張洪計劃在入冬之後,利用之前收集的黃豆,使用製作完成的石磨磨製一些豆漿,嚐試製作豆腐。
豆製品,在後世缺少肉食的年代,可是能夠補充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豆製品不僅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對維持人體健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此外,豆製品的種類繁多,從豆腐、豆漿到腐竹、豆皮,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和營養價值,深受各個年齡段人群的喜愛。在古代,豆製品還常被用作節日和祭祀的食物,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
除了這些植物的種子,張洪還讓人移栽了不少果樹。
在部落周圍,有很多果樹,這些果樹有的單獨生長,附近隻有一棵,有的則是成片成片生長。張洪能夠辨別出來的果樹,有萘(林檎)、杏、桃、櫻、李、梅等,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後世沒有見過的,也有不少。
很多後世的水果,其果樹都是經過各種雜交或者嫁接形成的,而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誕生著新的物種,也有物種消亡,這些沒有見過的果樹和水果,很可能就滅絕了。
族人們在收集這些水果的時候,幾乎要跑很遠才能采摘到一些,而這些果實的成熟期很短,有的時候發現成熟了,再去采摘,已經被野獸或鳥類吃掉了。
水果對於人體生長來說,能夠補充很多種維生素,也是現階段,很多部落食物的補充。雖然很多都跟蔬菜重合,但也能讓現在族人們寡淡的食物,增加很多酸甜的味道,提升幸福感。
在族人已經可以吃飽的情況下,能夠豐富部落營養的食物,都會被張洪利用起來。
在這些果樹周圍,有很多今年才發芽長出的小樹苗,在野外,通常這些樹苗存活率很低。
張洪這幾天就帶著人四處挖這些小樹苗,連同根部的土壤,都給移栽到圍牆西麵,那一大片剛剛砍完樹木的荒地上。
砍完的樹木,大一點的樹根都被挖了出來,在這些鬆軟的泥土上,沿著直線,每隔一段距離,便挖個小坑,將這些樹苗栽在裏麵,然後填土、澆水,並把多餘的樹枝和葉子給砍掉,讓樹根的負擔小一點,更容易存活。
按照這樣的辦法,秋收後的半個月,共植樹200多畝,將原本被山火摧毀、又被砍掉大樹的山林,又種上了各種樹木。其中桃樹、林檎、杏這些果樹產量高,口味比較好,有120畝種這三種,剩下的都種其他水果,還有一些能夠食用的樹木,比如香椿、榆樹這些。
移栽的不僅僅隻有這些果樹,柿子、板栗、木瓜等後世常見的經濟林木,在這個時代也有不少,而且這個時候正是收獲的季節。柿子樹和板栗樹通常都很高大,隻能來年通過壓條和取種繁殖的辦法來種一些。但周圍收集到的小樹苗也有不少,大概都是一年兩年左右的樹苗,正好移栽過來,等上一兩年就可以結果。柿子樹共移栽了50多棵大概占地一畝多,板栗樹一百多棵,占地三畝。木瓜則稍微多一些,因為這種果實不宜直接吃,張洪將用它來做一些果幹。
柿子是個好東西,張洪在後世,老家裏有成片成片的柿子樹。當柿子開始泛黃時,就可以摘下來,用白酒抹遍,然後用塑料袋紮起來,很快就能吃了,或者用野外的辣蓼草,放到溫水裏泡或者煮,得到的柿子硬且脆,十分香甜;如果再等一段時間摘下的柿子,就會慢慢變紅,裏麵的果肉就逐漸變軟,變成如同果凍一般的樣子,這個時候最是美味,不需要任何處理,剝了皮就可以吃。
張洪小時候最喜歡爬到鄰居家的樹上,摘已經變紅變軟的柿子,咬開一個小口,一吸,裏麵的果肉就被吸入口中。
柿子的保存周期也很長,能夠到冬天,就是所說的烘柿就是將青黃堅硬的柿子給摘下來,用成熟的水果放到一起,密封起來,很快這些柿子都能成熟。
如果放在雜草、草木灰混合的木箱子裏,保存的時間會更加長一些。
板栗則更不用說,去年采集的一千多斤板栗,配上醃肉和魚,煮出來味道相當好,減少很多壓力。
板栗也可以生吃,打獵的時候,部落裏很多獵手就喜歡帶上一小包板栗,在休息的時候剝開一個,放到嘴裏細細地嚼。
板栗除了生吃,炒熟以後味道更好,在後世,哪個沒有吃過糖炒板栗呢?雖然這裏沒有糖,但板栗自帶甜味,用小刀劃開棕色的外皮,然後放到鐵鍋中和洗淨的小石子一起翻炒,不出一會兒,整個廚房就散發出一股香甜的味道,而經過炒製的板栗,口感軟糯,迅速在部落中流行開來,特別受到老人和小孩的青睞。由於板栗的美味和易於消化,它們成為了部落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族中的老人們常常會把炒熟的板栗作為獎勵給孩子,或者作為部落聚餐時的美味小吃。
而在火堆裏烤板栗,不時地炸起一蓬蓬火星,也讓孩子們樂此不疲,也樂於圍坐在火堆旁,享受著板栗的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