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越來越不好走了,泥濘的道路、濕冷的天氣,張洪原計劃去遠方探索的行程,被春季連綿不斷的春雨給阻撓了。
雖然部落有蓑衣有帳篷,但行走在這種綿綿細雨、幾日不見陽光的潮濕環境裏,總歸是讓人渾身不舒服,情況嚴重點可能還會得病。在這個年代得病,基本上與踏入鬼門關沒有什麽區別。
無奈之下,隻好指揮著部落的族人們燒磚。
好在雖然陰雨連綿,但溫度迴升,放在磚窯旁邊草棚裏的磚坯,經過幾天的陰幹後,大部分也都能直接使用。況且現在部落又不是要修能用幾十年的建築,對於材料質量的要求也沒有那麽高,大不了每過幾年就重新蓋,反正材料和人工總會有的。
部落圍牆裏麵,已經有幾座建築拔地而起,是先用於改善族人居住條件的集體房屋。
用這種新式青磚為主要材料建成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上下兩層,底層用青磚建造,牆體厚度為兩磚約45厘米,主要用於支撐上層建築物的重量、穩固建築;上層則采用一磚的厚度,約22厘米,隻要能擋住風雨即可,再配合上事先規劃好的門窗位置,這些嶄新的房屋主體結構就完成了。房屋整體寬6米,長度30米,分為上下兩層。
至於內部的房間布局,張洪采用了後世農村小學常用的布局,即在朝南的一側,一樓二樓都有一個走廊,走廊長度跟房屋的長度相同,走廊寬1.5米,二樓最靠外由一堵1.2米高的矮牆阻擋,防止族人掉下去,連廊北側,則是一個個房間。
這些房間大小跟以前的土坯房差不多,跟整體房屋的寬度相同都是寬5米,並且為了節約材料,北麵靠牆的一側,統一用磚塊、泥土、木板等搭成一排炕,炕寬1.8米,長度與房屋寬度相似,以現在族人的平均身高是足夠了。整座屋子裏麵,炕是連通的,冬天的時候,隻要將廚房、澡堂這些燃燒煤炭的地方,把連通的煙道給打開,熱量就會順著煙道通往各個房間裏。
離炕沿有個2米的位置,還有一堵木牆,用木板做成,側麵有一道小門,出了這個小門就是族人用來放置一些雜物、衣物的地方。出口處就是房間門,出去之後沿著走廊往西側走,就是一個樓梯,通過這個樓梯進行上下。
這樣的一座房屋,每層有房間6間,上下就是12間,每間房間長5米寬5米,除了北側是炕之外,剩下的空間可以讓族人們自己進行打造和裝飾——也沒什麽好裝飾的,無非就是一些野獸的牙齒、羽毛、漂亮的石頭等等,這些房間理論上每間可住4-6人,就算住滿6個人,顯的也很寬敞。
用這種規整統一的磚塊所搭建的建築,速度快、不容易出錯,再配合上提前拉好的垂線,建造好的牆體垂直、平整。
一樓與二樓通過一個樓梯連接,樓梯在室內,三十幾級20厘米高的台階,以“z”字形的方式,連同一層二層。
一層的頂部也就是二層的地麵,是用一些長長的鬆木作為框架,搭在一層建好的一些承重的柱子上,周圍再鋪上厚實的木板做成。木板與木板之間的縫隙,還用草木灰和油脂、麻線拌成的混合物勾縫,防止二樓的水滴到一樓。
與原來的房子相比,這種建築的占地麵積相同,但能夠使用的空間幾乎要大上一倍,一樓二樓分隔開來的房間也充分考慮了族人的小家庭和單身狗的實際情況:基本上每個房間都塞上4-6個人,不僅僅可以在這裏睡覺、休息,除了床鋪還是用磚砌成的炕,還用竹子、木板等做成了不少筐子,用來盛放族人們的衣服。
雖然現在部落還是“公有製”,族人的一切都是部落的,無論是食物、獸皮還是什麽東西,都統一歸部落、族長所有,由族長按照等級來分配。但這種情況隨著生產力的提升,物資越來越豐富,逐步要讓族人們有“私產”的概念。
大鍋飯吃不了太久,這種原始的集體主義,總有一天會朝著“私有化”的方向發展,張洪看著首批抽到新房居住權的族人們喜笑顏開,默默地想著。
現階段,這種低下的生產力決定了,大家還是要抱團在一起,集中力量,先解決溫飽問題。
建好的房子裏外都用石灰水刷過一遍,幹淨潔白的牆麵,讓裏麵的光線也柔和了很多,夜晚點燈的時候,也更加明亮。
磚瓦不僅僅可以用來蓋房子,也可以用來幹點其他的事情,比如修一口水井。
前年冬天的時候,張洪就想著向下挖水井出來,不過當時工具不行,再加上門口不遠處就是小溪,用水也很方便,而且去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發明其他的東西,所以對於水井就沒有怎麽太放在心上。
但隨著圍牆裏生活的族人和牲口越來越多,門前的小溪取水就不方便了,不僅僅是距離遠用水量大,更關鍵的是上遊下遊都有不少田地,施肥後的田裏,隻要下雨,就會流一些髒水到小溪裏,很不衛生。
而且冬天的時候,小溪的邊緣結冰,中間雖然有流水在冰麵下流過,但取水很不安全,不止一次有族人踩破冰塊掉到小溪中,好在每次取水大家都知道危險,這才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現在有了磚,挖井就方便多了。
圍牆裏麵適合挖井的地方不多,大部分空地周圍都是各種建築,挖井的話會有影響。
第一口井就挖在了廚房旁邊,因為每天做飯燒水的需要,這裏的用水量很大,廚房外放著十幾口大缸,每天都需要有族人一大早去挑水裝滿,否則會耽誤做飯。
挖水井在這個時代,應該算是一個很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首先要確定挖井的位置,確定好之後,張洪在離廚房門口5米的地方,畫了一個圓,半徑1米;隨後,就安排族人沿著這個圓的內部往下挖。
在挖到一人深的時候,張洪還讓木匠們在井上做了一個架子,這個架子上放著一個圓木,兩端各插入一根鐵棒,架在木架上;其中一端圓木還有個把手,通過搖這個把手,把拴在圓木上的繩子給收緊,拉動底下的桶往上升,站在上麵的族人,就能把桶裏麵的土給倒掉,再把木桶放下去。
每往下挖上一段距離,張洪就讓人用木頭把兩邊的井壁給撐住,防止周圍突然垮塌,造成危險。
挖到6米深的時候,就能看到運上來的泥土是很濕潤的狀態了,等到8米左右,就開始有積水了。
張洪知道這口井就能用了,於是安排人把井底再往下挖一小截,然後在最底部向周圍的牆壁上再拓寬一些,增加水井的蓄水量。
挖好的水井,還需要用磚塊把井壁周圍給圍起來,防止在打水的過程中掉入泥土,也能防止井壁的坍塌,更好地增加水井的使用壽命。
打好的水井,在地麵上用磚砌了個半人高的圍牆,圍繞井口一圈,然後將原本取土的木架給換成更結實的木質結構,做成了一個轤轆,在井上豎立井架,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繩索一端係水桶。搖轉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為了防止熊部落的熊孩子們在水井旁玩耍掉下去,在井口上,還放了一個沉重的木蓋子,不打水的時候,蓋上蓋子,水桶放在上麵;打水的時候,將蓋子挪到一旁,打完後再蓋上。雖然麻煩了一些,但安全性還是大大提升了。
蓋上蓋子也有其他的好處,可以防止樹葉、灰塵、雨水落到井裏。
第一口水井實際上隻花了3天的時間就搞好了,在挖好後的第二天,就有了2米多深的水,而且出水量還算不錯,基本上早上打完水,到下午的時候,水位又恢複了。
有了這口井,廚房取水就方便很多,地下水又比小溪裏麵的水幹淨,張洪又在水井底部放了一些小石頭,每次打水的時候,就不用擔心把底下的泥土給帶上來。
水井的好處很快大家都感受到了,而在這之後,部落裏麵的水井沿著圍牆和居住區,又挖了5口,基本上滿足了族人用水的需求。又在鐵礦、鹽礦、煤礦點的休息區,各挖了一口,用來就近取水。
除了人喝的水之外,還在喂養牲口的地方,也挖了不少的水井。
“圍牆裏麵不能容納更多的牲口了,要麽擴建圍牆,要麽就得把這些牲口給遷出去。”宗廟裏,趁著下雨幹不了什麽活,張洪等人又開了個碰頭會。
“是的,我同意巫的看法,部落現在的牲口是挺多的,圍牆裏更應該是我們居住和重要工坊所在的地方,這些牲口,我覺得可以遷出去。”
張洪將部落周圍的地圖繪製到了一塊麻布上,這塊地圖就掛在宗廟的牆上,每個族人都能看到。“你們看,圍牆裏麵就這麽點大的空間了,硬是塞上了10個穀倉、打鐵的、木工坊、住房……在南邊,還有一大塊的地方用來養驢子和雞,現在已經很擠了。”
“可是,按照巫的說法,把這些牲口給移到外麵,豈不是不安全?樹林裏和荒原上,很多猛獸都在盯著我們部落,要不是有圍牆保護,這些牲口早就給吃掉一大半了。”熊材擔心地說道,他是負責放牧的族人,對每個牲口都很看重,“確實,牲口太多圍牆放不下,但我覺得安全還是最重要的。”
“我也覺得,這些牲口都是我們部落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這兩年大家幾乎都沒怎麽吃過現殺的牲口,不就是為了要擴大規模嗎,如果放到圍牆外麵被野獸吃了或者跑了,那不是白攢了。”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但大部分人還是想著就放在圍牆裏,或者擴大圍牆的規模。但張洪知道這些想法很不現實,圍牆裏麵的空間其實很大,而養牲口不適合再在裏麵了,除了人口變多了之外,這些牲口數量也有很多,得遷移出去,找到合適放牧的地方就近安置,否則,光是每天準備草料和清掃衛生,就得占用很多族人的時間。
“好了,先聽我把話說完,”張洪捏了捏眉心,這幫人還是太過急躁,一件事情還沒有說完,就慌著發言,“事實上,去年冬天的時候,我們已經初步嚐試了遷移牲口。比如說這些馬匹,不就是挨著圍牆建了馬廄嗎,雖然在晚上把馬放到圍牆裏,但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圍牆外麵的。”
張洪指著地圖上,標記出來的位置,“而且,這裏,這裏和這裏,去年的時候就用於放養雞鴨或者小豬了,雖然隻是用木柵欄圍起來,晚上再趕到圍牆裏,但實際上白天的時間,也都是相當於在野外的。那麽為什麽我們不做的更徹底一些呢?把這些牲口就近安置,這樣就不用每天趕著這些家禽和牲口四處跑了,不僅節約我們族人的時間,也能減少路上的各種意外損失。”
“況且,尤其是這裏,”張洪指了指北麵的山包,“這裏已經是部落放養羊群和牛群的重要牧場了,我看到每天一大早,熊材你們就趕著成群的牲口到這裏,路上也不是沒有發生過意外,總有跑掉又被抓迴來的牲口吧。”
“是的,畢竟從南門繞一圈到北邊山包,有一段路是要在圍牆外麵的樹林裏穿過的。”
“那大家可以想想,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地方給建成一個個小院子或者建一條圍牆。比如在北邊,可以用這種青磚蓋上幾間房子,外麵再圍上一圈磚牆,牆不用太高,2米左右就可以,也不用太厚,隻要這些牲口撞不塌就行。這個院子就用來在夜晚容納這些牲口休息,白天的時候放到牧場,讓它們自己吃草,隻要有幾個族人放牧就可以了。”
“對啊,我們其實一直就是這樣做的,現在就相當於把這些牲口趕到部落換成趕在院子裏。”熊材聽完反應了過來,“我們可以輪流住在這個房間裏,這樣就節約了很多時間,也避免在路上遇到突發情況。”
雖然部落有蓑衣有帳篷,但行走在這種綿綿細雨、幾日不見陽光的潮濕環境裏,總歸是讓人渾身不舒服,情況嚴重點可能還會得病。在這個年代得病,基本上與踏入鬼門關沒有什麽區別。
無奈之下,隻好指揮著部落的族人們燒磚。
好在雖然陰雨連綿,但溫度迴升,放在磚窯旁邊草棚裏的磚坯,經過幾天的陰幹後,大部分也都能直接使用。況且現在部落又不是要修能用幾十年的建築,對於材料質量的要求也沒有那麽高,大不了每過幾年就重新蓋,反正材料和人工總會有的。
部落圍牆裏麵,已經有幾座建築拔地而起,是先用於改善族人居住條件的集體房屋。
用這種新式青磚為主要材料建成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上下兩層,底層用青磚建造,牆體厚度為兩磚約45厘米,主要用於支撐上層建築物的重量、穩固建築;上層則采用一磚的厚度,約22厘米,隻要能擋住風雨即可,再配合上事先規劃好的門窗位置,這些嶄新的房屋主體結構就完成了。房屋整體寬6米,長度30米,分為上下兩層。
至於內部的房間布局,張洪采用了後世農村小學常用的布局,即在朝南的一側,一樓二樓都有一個走廊,走廊長度跟房屋的長度相同,走廊寬1.5米,二樓最靠外由一堵1.2米高的矮牆阻擋,防止族人掉下去,連廊北側,則是一個個房間。
這些房間大小跟以前的土坯房差不多,跟整體房屋的寬度相同都是寬5米,並且為了節約材料,北麵靠牆的一側,統一用磚塊、泥土、木板等搭成一排炕,炕寬1.8米,長度與房屋寬度相似,以現在族人的平均身高是足夠了。整座屋子裏麵,炕是連通的,冬天的時候,隻要將廚房、澡堂這些燃燒煤炭的地方,把連通的煙道給打開,熱量就會順著煙道通往各個房間裏。
離炕沿有個2米的位置,還有一堵木牆,用木板做成,側麵有一道小門,出了這個小門就是族人用來放置一些雜物、衣物的地方。出口處就是房間門,出去之後沿著走廊往西側走,就是一個樓梯,通過這個樓梯進行上下。
這樣的一座房屋,每層有房間6間,上下就是12間,每間房間長5米寬5米,除了北側是炕之外,剩下的空間可以讓族人們自己進行打造和裝飾——也沒什麽好裝飾的,無非就是一些野獸的牙齒、羽毛、漂亮的石頭等等,這些房間理論上每間可住4-6人,就算住滿6個人,顯的也很寬敞。
用這種規整統一的磚塊所搭建的建築,速度快、不容易出錯,再配合上提前拉好的垂線,建造好的牆體垂直、平整。
一樓與二樓通過一個樓梯連接,樓梯在室內,三十幾級20厘米高的台階,以“z”字形的方式,連同一層二層。
一層的頂部也就是二層的地麵,是用一些長長的鬆木作為框架,搭在一層建好的一些承重的柱子上,周圍再鋪上厚實的木板做成。木板與木板之間的縫隙,還用草木灰和油脂、麻線拌成的混合物勾縫,防止二樓的水滴到一樓。
與原來的房子相比,這種建築的占地麵積相同,但能夠使用的空間幾乎要大上一倍,一樓二樓分隔開來的房間也充分考慮了族人的小家庭和單身狗的實際情況:基本上每個房間都塞上4-6個人,不僅僅可以在這裏睡覺、休息,除了床鋪還是用磚砌成的炕,還用竹子、木板等做成了不少筐子,用來盛放族人們的衣服。
雖然現在部落還是“公有製”,族人的一切都是部落的,無論是食物、獸皮還是什麽東西,都統一歸部落、族長所有,由族長按照等級來分配。但這種情況隨著生產力的提升,物資越來越豐富,逐步要讓族人們有“私產”的概念。
大鍋飯吃不了太久,這種原始的集體主義,總有一天會朝著“私有化”的方向發展,張洪看著首批抽到新房居住權的族人們喜笑顏開,默默地想著。
現階段,這種低下的生產力決定了,大家還是要抱團在一起,集中力量,先解決溫飽問題。
建好的房子裏外都用石灰水刷過一遍,幹淨潔白的牆麵,讓裏麵的光線也柔和了很多,夜晚點燈的時候,也更加明亮。
磚瓦不僅僅可以用來蓋房子,也可以用來幹點其他的事情,比如修一口水井。
前年冬天的時候,張洪就想著向下挖水井出來,不過當時工具不行,再加上門口不遠處就是小溪,用水也很方便,而且去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發明其他的東西,所以對於水井就沒有怎麽太放在心上。
但隨著圍牆裏生活的族人和牲口越來越多,門前的小溪取水就不方便了,不僅僅是距離遠用水量大,更關鍵的是上遊下遊都有不少田地,施肥後的田裏,隻要下雨,就會流一些髒水到小溪裏,很不衛生。
而且冬天的時候,小溪的邊緣結冰,中間雖然有流水在冰麵下流過,但取水很不安全,不止一次有族人踩破冰塊掉到小溪中,好在每次取水大家都知道危險,這才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現在有了磚,挖井就方便多了。
圍牆裏麵適合挖井的地方不多,大部分空地周圍都是各種建築,挖井的話會有影響。
第一口井就挖在了廚房旁邊,因為每天做飯燒水的需要,這裏的用水量很大,廚房外放著十幾口大缸,每天都需要有族人一大早去挑水裝滿,否則會耽誤做飯。
挖水井在這個時代,應該算是一個很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首先要確定挖井的位置,確定好之後,張洪在離廚房門口5米的地方,畫了一個圓,半徑1米;隨後,就安排族人沿著這個圓的內部往下挖。
在挖到一人深的時候,張洪還讓木匠們在井上做了一個架子,這個架子上放著一個圓木,兩端各插入一根鐵棒,架在木架上;其中一端圓木還有個把手,通過搖這個把手,把拴在圓木上的繩子給收緊,拉動底下的桶往上升,站在上麵的族人,就能把桶裏麵的土給倒掉,再把木桶放下去。
每往下挖上一段距離,張洪就讓人用木頭把兩邊的井壁給撐住,防止周圍突然垮塌,造成危險。
挖到6米深的時候,就能看到運上來的泥土是很濕潤的狀態了,等到8米左右,就開始有積水了。
張洪知道這口井就能用了,於是安排人把井底再往下挖一小截,然後在最底部向周圍的牆壁上再拓寬一些,增加水井的蓄水量。
挖好的水井,還需要用磚塊把井壁周圍給圍起來,防止在打水的過程中掉入泥土,也能防止井壁的坍塌,更好地增加水井的使用壽命。
打好的水井,在地麵上用磚砌了個半人高的圍牆,圍繞井口一圈,然後將原本取土的木架給換成更結實的木質結構,做成了一個轤轆,在井上豎立井架,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繩索一端係水桶。搖轉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為了防止熊部落的熊孩子們在水井旁玩耍掉下去,在井口上,還放了一個沉重的木蓋子,不打水的時候,蓋上蓋子,水桶放在上麵;打水的時候,將蓋子挪到一旁,打完後再蓋上。雖然麻煩了一些,但安全性還是大大提升了。
蓋上蓋子也有其他的好處,可以防止樹葉、灰塵、雨水落到井裏。
第一口水井實際上隻花了3天的時間就搞好了,在挖好後的第二天,就有了2米多深的水,而且出水量還算不錯,基本上早上打完水,到下午的時候,水位又恢複了。
有了這口井,廚房取水就方便很多,地下水又比小溪裏麵的水幹淨,張洪又在水井底部放了一些小石頭,每次打水的時候,就不用擔心把底下的泥土給帶上來。
水井的好處很快大家都感受到了,而在這之後,部落裏麵的水井沿著圍牆和居住區,又挖了5口,基本上滿足了族人用水的需求。又在鐵礦、鹽礦、煤礦點的休息區,各挖了一口,用來就近取水。
除了人喝的水之外,還在喂養牲口的地方,也挖了不少的水井。
“圍牆裏麵不能容納更多的牲口了,要麽擴建圍牆,要麽就得把這些牲口給遷出去。”宗廟裏,趁著下雨幹不了什麽活,張洪等人又開了個碰頭會。
“是的,我同意巫的看法,部落現在的牲口是挺多的,圍牆裏更應該是我們居住和重要工坊所在的地方,這些牲口,我覺得可以遷出去。”
張洪將部落周圍的地圖繪製到了一塊麻布上,這塊地圖就掛在宗廟的牆上,每個族人都能看到。“你們看,圍牆裏麵就這麽點大的空間了,硬是塞上了10個穀倉、打鐵的、木工坊、住房……在南邊,還有一大塊的地方用來養驢子和雞,現在已經很擠了。”
“可是,按照巫的說法,把這些牲口給移到外麵,豈不是不安全?樹林裏和荒原上,很多猛獸都在盯著我們部落,要不是有圍牆保護,這些牲口早就給吃掉一大半了。”熊材擔心地說道,他是負責放牧的族人,對每個牲口都很看重,“確實,牲口太多圍牆放不下,但我覺得安全還是最重要的。”
“我也覺得,這些牲口都是我們部落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這兩年大家幾乎都沒怎麽吃過現殺的牲口,不就是為了要擴大規模嗎,如果放到圍牆外麵被野獸吃了或者跑了,那不是白攢了。”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但大部分人還是想著就放在圍牆裏,或者擴大圍牆的規模。但張洪知道這些想法很不現實,圍牆裏麵的空間其實很大,而養牲口不適合再在裏麵了,除了人口變多了之外,這些牲口數量也有很多,得遷移出去,找到合適放牧的地方就近安置,否則,光是每天準備草料和清掃衛生,就得占用很多族人的時間。
“好了,先聽我把話說完,”張洪捏了捏眉心,這幫人還是太過急躁,一件事情還沒有說完,就慌著發言,“事實上,去年冬天的時候,我們已經初步嚐試了遷移牲口。比如說這些馬匹,不就是挨著圍牆建了馬廄嗎,雖然在晚上把馬放到圍牆裏,但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圍牆外麵的。”
張洪指著地圖上,標記出來的位置,“而且,這裏,這裏和這裏,去年的時候就用於放養雞鴨或者小豬了,雖然隻是用木柵欄圍起來,晚上再趕到圍牆裏,但實際上白天的時間,也都是相當於在野外的。那麽為什麽我們不做的更徹底一些呢?把這些牲口就近安置,這樣就不用每天趕著這些家禽和牲口四處跑了,不僅節約我們族人的時間,也能減少路上的各種意外損失。”
“況且,尤其是這裏,”張洪指了指北麵的山包,“這裏已經是部落放養羊群和牛群的重要牧場了,我看到每天一大早,熊材你們就趕著成群的牲口到這裏,路上也不是沒有發生過意外,總有跑掉又被抓迴來的牲口吧。”
“是的,畢竟從南門繞一圈到北邊山包,有一段路是要在圍牆外麵的樹林裏穿過的。”
“那大家可以想想,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地方給建成一個個小院子或者建一條圍牆。比如在北邊,可以用這種青磚蓋上幾間房子,外麵再圍上一圈磚牆,牆不用太高,2米左右就可以,也不用太厚,隻要這些牲口撞不塌就行。這個院子就用來在夜晚容納這些牲口休息,白天的時候放到牧場,讓它們自己吃草,隻要有幾個族人放牧就可以了。”
“對啊,我們其實一直就是這樣做的,現在就相當於把這些牲口趕到部落換成趕在院子裏。”熊材聽完反應了過來,“我們可以輪流住在這個房間裏,這樣就節約了很多時間,也避免在路上遇到突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