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三錠腳踏式紡車
熊洪立馬將腦海中的構圖,趁著現在印象還算深刻,趕緊抽出一張紙就用炭筆在上麵畫了起來。熊木和白茅等人知道族長經常會陷入這種“靈光乍現”的狀態,知趣地沒有打擾,而是默默地站在一邊,看著熊洪不斷地在紙張上描繪、揉皺、再描繪、再揉的過程。
熊木站在旁邊,等的腿都有點麻了,但又不敢有太大的動作,防止驚動熊洪,要是因為自己動了一下而打擾了族長的思路,那自己可就成了部落的罪人——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他自己信,族長隻要進入這種狀態,那拿出來的東西絕對是好東西。
“唿,總算畫完了,看來還沒有忘完,”熊洪扔掉炭筆,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自言自語地說道,“這下應該差不多了。”
熊木第一時間從座位上彈起,來到熊洪身邊,看著平鋪在桌麵上的圖紙。
圖紙上麵所畫著的工具,跟現在的手搖紡紗車幾乎沒有什麽相似的地方,根本就是兩個物體,唯一有點聯係的,就是那個大輪子。
“熊木,你來看,車架、輪、錠子架、錠子、皮帶圈、踏杆等這些零部件,按照這樣的方式擺放安裝,哦,這裏還看不出來,等你造出來,我們再來說怎麽操作。”熊洪心情極好,解決了紡織裏麵的紡紗機,那至少能保證織布的效率提升了一倍,而且這種紡紗機,後麵完全可以交由熊木等人,研究如何利用水力來進行紡紗。
熊木沒有說什麽,在將這份圖紙給重新畫了一遍之後,拿著抄錄下來的圖紙,二話不說,就跑向木工坊那邊,他要趁著這個時候,盡快把族長要的零件給做出來。
而熊洪,根據這個腳踏紡紗車,又開始迴想著後世曾經在書中見過的另外一種紡紗車——大紡車和水力紡紗車。
當然現在連腳踏紡紗車都還沒有製造出來,就開始想著更高級的工具,有點太異想天開,但夢想還是要有的,反正基本的原理都差不多,現在最差的,就是對腳踏紡車的使用,積累相應的經驗,從而對紡車進行更高級的改進。
熊木和熊傑等人花了兩天時間,中間熊洪也去過幾次,在幾人的共同努力下,熊部落的腳踏紡紗車,終於能按照熊洪的要求工作了,這樣改來改去的熊洪鬆了一口氣。
整個腳踏紡紗車跟現在部落使用的腳踏式陶盤很像,都是利用雙腳踩動踏杆,從而帶動後麵的部件。
熊木搬來一個矮凳坐在紡紗車麵前,而熊角,則是被熊洪特意叫過來,來觀察、體驗這種工具的。
當腳踏踏杆時,帶動輪旋轉,皮帶圈也隨之轉動,它的下部環繞輪子,上部環繞錠子,是輪子與錠子間的傳動帶,從而帶動紗錠轉動。
紡紗機構和手搖紡車相似,有錠子、繩輪和繩弦等機件;腳踏機構有曲柄、踏杆、凸釘等機件。曲柄裝在繩輪的輪軸上,由一個短連杆和下邊腳踏杆的左端連接。腳踏杆的偏右端則和凸釘銜接在一起。當腳踏杆左右兩邊交替著被雙足踏動的時候,踏杆以凸釘支點為分界的動力臂沿相反方向作圓錐形軌跡轉動,並通過曲柄帶動繩輪和錠子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完成加撚牽伸工作。
腳踏紡車是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采用連杆和曲柄將腳的往複運動轉變成圓周運動,以代替手搖繩輪轉動。由於雙手全力用在引紗撚線上,故而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在後世,紡車上繩輪直徑的大小,錠子數的多寡,是由所紡纖維性質決定的。如不需牽伸的麻纖維,在並撚合線時,輪徑可盡可能地增大,錠子數可多至五枚;而紡棉時錠速和錠子數受纖維充分牽伸條件的限製,不能過高,故輪徑較小,錠子數最高為三枚。
熊木等人製作出來的腳踏式紡紗車,就安裝了三個錠子,這不是紡紗車的極限,而是族人的極限。熊角首先上去嚐試了一下紡麻紗的流程,一個錠子的時候,所紡出來的麻線要比之前更加緊實,操作起來根本沒有什麽難度;而操作兩個、三個錠子,在適應了這個速度、避免多股麻纖維互相幹擾後,也沒有太大的壓力。正常人通過學習和使用一段時間,至少能掌握兩個錠子的紡線,至於三個以及更往上的,就要看個人的天分以及經驗了。
隨著熊角的踩動,曲柄右邊連接著的輪子開始旋轉起來,通過皮帶,帶動了錠子旋轉,而連接在錠子上麵的麻線,也隨著旋轉不斷地擰緊,並纏在了錠子上。而三條細細的麻線,也在熊角雙手的引導下,不斷地卷到錠子上。
不一會兒,熊角在不遠處放著的三小團麻纖維,就被撚到了錠子上,旁邊的族人,立馬上前,繼續將麻纖維給接上,讓熊角再次踩動。族人們明顯地看出,紡線的速度快了好多,原本一個人一天最多隻能紡出來半斤,而有了這個紡車,差不多能到達兩斤左右。
“族長,這個太好用了,”熊角開心地說著,作為經常參與紡紗的族人,她對於紡錘紡線和手搖紡車紡線很是熟悉,雖然手搖紡車的速度已經不算慢,但在腳踏紡車出現後,這種新式的工具速度更快,“要是用這個來紡線的話,一天至少要比以前多紡好幾倍的線。”
手搖紡車由於單手操作,失誤率也比較高,一旦斷裂,很容易就得重新撚線。但腳踏的不一樣,它解放了雙手,故而讓麻線更容易被擰緊,變得粗細更加均勻,更加結實。
“熊木,看到了吧,族人說這個非常好,接下來就多造一些這個吧,”熊洪看著沉浸在紡線之中的熊角,微微一笑,“熊角?熊角!”
“族長,怎麽了?”熊角從激動中恢複過來,看著族人們都在看著她,不由臉上一紅,“對不起,剛剛太開心,沒聽到。”
“沒關係,這個新出現的東西,我們比你還要激動,”熊巫嗬嗬一笑,這兩天他也知曉了熊洪的設計,對於能夠提升部落的實力,他是百分百地支持。
“嗯,就這樣,熊木你們十天內,務必給我造出30架出來,材料方麵整個部落的倉庫任你取用;在人員上,不管是誰,隻要是能夠幫助你們製造紡車的,你都可以調用;而熊角,你也要挑選部分紡線的族人,帶他們熟練使用這個新的工具。”
“好的族長!”
這種腳踏式的紡線工具,可以將現在的紡線效率提升2-3倍,意味著原本隻能一天出產150錠麻線的部落,可以增加到300-400個,而且族人們也會更加輕鬆,畢竟是腳踏的,肯定比手搖快。
當然除了製作這種新式的腳踏式紡線工具,也要繼續研究有沒有更好的工具,或者在現在的基礎上,再提升效率。比如現在是三錠,能不能再增加一錠兩錠?
熊洪計劃一個月內將現在部落的50多部手搖紡紗機全部替換下來,但替換下來的也不準備報廢,而是準備修理一番之後,再交給水村和黑齒村使用,那邊也可以挑選部分女性族人,尤其是幹不了重活的族人,用來幫助部落紡線。
熊洪也考慮將這些東西給帶到白河諸部那邊去,因為時間很緊張,去年便沒有在周圍仔細搜尋,並沒有發現野麻的生長。但熊部落完全可以將白骨洞周圍的空地種上一些麻,等收獲後交給他們來紡線,進行簡單的加工,從而將部落族人從這些簡單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熊洪的這個想法也不是憑空產生的,他認為,手搖紡紗車結構簡單,操作起來也不算費力,製作起來也沒有什麽難度,就不用從熊部落大老遠的帶過去,到時候直接在白骨洞營地那邊製作就行,不要浪費寶貴的運輸力量;
而那邊肯定有為數較多的無法狩獵的族人,隻能以采集野草野菜野果生活,如果將他們教會如何紡線,不僅可以環節部落對線錠的需求,還能給他們提供一些額外的物資,讓他們的生活更好。屆時以熊部落的名義來“雇傭”他們紡線,提供給他們飯食和住處,還能讓他們的部落對自己更加認同,以後不管是交易物資還是逐漸融合,都能夠減少一些阻力。
當然對於麻線錠的兌換,熊洪也有打算,目前暫定1錠麻線換取1斤粟米這個比例。這個兌換比例也是綜合考慮了部落自身的紡線速度和白河諸部的食物獲取。
在熊部落,一個族人用手搖紡車,在麻皮已經被績好的情況下,一天可以紡半斤左右,也就是大概300米長的麻線,大約5錠左右。三錠的腳踏紡車,效率更高一些,經熊洪測算,差不多能紡個一斤半到兩斤,也就是20錠左右。
紡織坊現在有女性族人150人,有50人負責績麻皮,就是將成根的麻皮,劈成一條條粗細均勻的麻纖維,然後將兩根麻線撚到一起,纏繞在木片或者木棍上,等待著用紡車撚成一根更粗、更結實的麻線,這也是“成績”的由來;
再有40人紡紗,將績好的麻皮,在紡車這邊紡成錠子,這40人,如果都換成腳踏式紡車,那速度會更快,可能會導致前麵績線的速度跟不上。
接著就是織布的人員了,這裏安排了40人,都用腰機進行織布,而腰機的速度也不算快,基本上,每架織機每天也就隻能織出半匹麻布出來。
而剩下的20人,則是幫著運輸、處理麻線、隨時頂替各個環節的人,他們要掌握的技術更全,技藝也更高。
熊洪立馬將腦海中的構圖,趁著現在印象還算深刻,趕緊抽出一張紙就用炭筆在上麵畫了起來。熊木和白茅等人知道族長經常會陷入這種“靈光乍現”的狀態,知趣地沒有打擾,而是默默地站在一邊,看著熊洪不斷地在紙張上描繪、揉皺、再描繪、再揉的過程。
熊木站在旁邊,等的腿都有點麻了,但又不敢有太大的動作,防止驚動熊洪,要是因為自己動了一下而打擾了族長的思路,那自己可就成了部落的罪人——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他自己信,族長隻要進入這種狀態,那拿出來的東西絕對是好東西。
“唿,總算畫完了,看來還沒有忘完,”熊洪扔掉炭筆,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自言自語地說道,“這下應該差不多了。”
熊木第一時間從座位上彈起,來到熊洪身邊,看著平鋪在桌麵上的圖紙。
圖紙上麵所畫著的工具,跟現在的手搖紡紗車幾乎沒有什麽相似的地方,根本就是兩個物體,唯一有點聯係的,就是那個大輪子。
“熊木,你來看,車架、輪、錠子架、錠子、皮帶圈、踏杆等這些零部件,按照這樣的方式擺放安裝,哦,這裏還看不出來,等你造出來,我們再來說怎麽操作。”熊洪心情極好,解決了紡織裏麵的紡紗機,那至少能保證織布的效率提升了一倍,而且這種紡紗機,後麵完全可以交由熊木等人,研究如何利用水力來進行紡紗。
熊木沒有說什麽,在將這份圖紙給重新畫了一遍之後,拿著抄錄下來的圖紙,二話不說,就跑向木工坊那邊,他要趁著這個時候,盡快把族長要的零件給做出來。
而熊洪,根據這個腳踏紡紗車,又開始迴想著後世曾經在書中見過的另外一種紡紗車——大紡車和水力紡紗車。
當然現在連腳踏紡紗車都還沒有製造出來,就開始想著更高級的工具,有點太異想天開,但夢想還是要有的,反正基本的原理都差不多,現在最差的,就是對腳踏紡車的使用,積累相應的經驗,從而對紡車進行更高級的改進。
熊木和熊傑等人花了兩天時間,中間熊洪也去過幾次,在幾人的共同努力下,熊部落的腳踏紡紗車,終於能按照熊洪的要求工作了,這樣改來改去的熊洪鬆了一口氣。
整個腳踏紡紗車跟現在部落使用的腳踏式陶盤很像,都是利用雙腳踩動踏杆,從而帶動後麵的部件。
熊木搬來一個矮凳坐在紡紗車麵前,而熊角,則是被熊洪特意叫過來,來觀察、體驗這種工具的。
當腳踏踏杆時,帶動輪旋轉,皮帶圈也隨之轉動,它的下部環繞輪子,上部環繞錠子,是輪子與錠子間的傳動帶,從而帶動紗錠轉動。
紡紗機構和手搖紡車相似,有錠子、繩輪和繩弦等機件;腳踏機構有曲柄、踏杆、凸釘等機件。曲柄裝在繩輪的輪軸上,由一個短連杆和下邊腳踏杆的左端連接。腳踏杆的偏右端則和凸釘銜接在一起。當腳踏杆左右兩邊交替著被雙足踏動的時候,踏杆以凸釘支點為分界的動力臂沿相反方向作圓錐形軌跡轉動,並通過曲柄帶動繩輪和錠子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完成加撚牽伸工作。
腳踏紡車是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采用連杆和曲柄將腳的往複運動轉變成圓周運動,以代替手搖繩輪轉動。由於雙手全力用在引紗撚線上,故而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在後世,紡車上繩輪直徑的大小,錠子數的多寡,是由所紡纖維性質決定的。如不需牽伸的麻纖維,在並撚合線時,輪徑可盡可能地增大,錠子數可多至五枚;而紡棉時錠速和錠子數受纖維充分牽伸條件的限製,不能過高,故輪徑較小,錠子數最高為三枚。
熊木等人製作出來的腳踏式紡紗車,就安裝了三個錠子,這不是紡紗車的極限,而是族人的極限。熊角首先上去嚐試了一下紡麻紗的流程,一個錠子的時候,所紡出來的麻線要比之前更加緊實,操作起來根本沒有什麽難度;而操作兩個、三個錠子,在適應了這個速度、避免多股麻纖維互相幹擾後,也沒有太大的壓力。正常人通過學習和使用一段時間,至少能掌握兩個錠子的紡線,至於三個以及更往上的,就要看個人的天分以及經驗了。
隨著熊角的踩動,曲柄右邊連接著的輪子開始旋轉起來,通過皮帶,帶動了錠子旋轉,而連接在錠子上麵的麻線,也隨著旋轉不斷地擰緊,並纏在了錠子上。而三條細細的麻線,也在熊角雙手的引導下,不斷地卷到錠子上。
不一會兒,熊角在不遠處放著的三小團麻纖維,就被撚到了錠子上,旁邊的族人,立馬上前,繼續將麻纖維給接上,讓熊角再次踩動。族人們明顯地看出,紡線的速度快了好多,原本一個人一天最多隻能紡出來半斤,而有了這個紡車,差不多能到達兩斤左右。
“族長,這個太好用了,”熊角開心地說著,作為經常參與紡紗的族人,她對於紡錘紡線和手搖紡車紡線很是熟悉,雖然手搖紡車的速度已經不算慢,但在腳踏紡車出現後,這種新式的工具速度更快,“要是用這個來紡線的話,一天至少要比以前多紡好幾倍的線。”
手搖紡車由於單手操作,失誤率也比較高,一旦斷裂,很容易就得重新撚線。但腳踏的不一樣,它解放了雙手,故而讓麻線更容易被擰緊,變得粗細更加均勻,更加結實。
“熊木,看到了吧,族人說這個非常好,接下來就多造一些這個吧,”熊洪看著沉浸在紡線之中的熊角,微微一笑,“熊角?熊角!”
“族長,怎麽了?”熊角從激動中恢複過來,看著族人們都在看著她,不由臉上一紅,“對不起,剛剛太開心,沒聽到。”
“沒關係,這個新出現的東西,我們比你還要激動,”熊巫嗬嗬一笑,這兩天他也知曉了熊洪的設計,對於能夠提升部落的實力,他是百分百地支持。
“嗯,就這樣,熊木你們十天內,務必給我造出30架出來,材料方麵整個部落的倉庫任你取用;在人員上,不管是誰,隻要是能夠幫助你們製造紡車的,你都可以調用;而熊角,你也要挑選部分紡線的族人,帶他們熟練使用這個新的工具。”
“好的族長!”
這種腳踏式的紡線工具,可以將現在的紡線效率提升2-3倍,意味著原本隻能一天出產150錠麻線的部落,可以增加到300-400個,而且族人們也會更加輕鬆,畢竟是腳踏的,肯定比手搖快。
當然除了製作這種新式的腳踏式紡線工具,也要繼續研究有沒有更好的工具,或者在現在的基礎上,再提升效率。比如現在是三錠,能不能再增加一錠兩錠?
熊洪計劃一個月內將現在部落的50多部手搖紡紗機全部替換下來,但替換下來的也不準備報廢,而是準備修理一番之後,再交給水村和黑齒村使用,那邊也可以挑選部分女性族人,尤其是幹不了重活的族人,用來幫助部落紡線。
熊洪也考慮將這些東西給帶到白河諸部那邊去,因為時間很緊張,去年便沒有在周圍仔細搜尋,並沒有發現野麻的生長。但熊部落完全可以將白骨洞周圍的空地種上一些麻,等收獲後交給他們來紡線,進行簡單的加工,從而將部落族人從這些簡單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熊洪的這個想法也不是憑空產生的,他認為,手搖紡紗車結構簡單,操作起來也不算費力,製作起來也沒有什麽難度,就不用從熊部落大老遠的帶過去,到時候直接在白骨洞營地那邊製作就行,不要浪費寶貴的運輸力量;
而那邊肯定有為數較多的無法狩獵的族人,隻能以采集野草野菜野果生活,如果將他們教會如何紡線,不僅可以環節部落對線錠的需求,還能給他們提供一些額外的物資,讓他們的生活更好。屆時以熊部落的名義來“雇傭”他們紡線,提供給他們飯食和住處,還能讓他們的部落對自己更加認同,以後不管是交易物資還是逐漸融合,都能夠減少一些阻力。
當然對於麻線錠的兌換,熊洪也有打算,目前暫定1錠麻線換取1斤粟米這個比例。這個兌換比例也是綜合考慮了部落自身的紡線速度和白河諸部的食物獲取。
在熊部落,一個族人用手搖紡車,在麻皮已經被績好的情況下,一天可以紡半斤左右,也就是大概300米長的麻線,大約5錠左右。三錠的腳踏紡車,效率更高一些,經熊洪測算,差不多能紡個一斤半到兩斤,也就是20錠左右。
紡織坊現在有女性族人150人,有50人負責績麻皮,就是將成根的麻皮,劈成一條條粗細均勻的麻纖維,然後將兩根麻線撚到一起,纏繞在木片或者木棍上,等待著用紡車撚成一根更粗、更結實的麻線,這也是“成績”的由來;
再有40人紡紗,將績好的麻皮,在紡車這邊紡成錠子,這40人,如果都換成腳踏式紡車,那速度會更快,可能會導致前麵績線的速度跟不上。
接著就是織布的人員了,這裏安排了40人,都用腰機進行織布,而腰機的速度也不算快,基本上,每架織機每天也就隻能織出半匹麻布出來。
而剩下的20人,則是幫著運輸、處理麻線、隨時頂替各個環節的人,他們要掌握的技術更全,技藝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