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運輸隊與兌換“參照物”
“說完了去尋找鹿山諸部的事情,那就要談談白骨洞營地還有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了。”
“我計劃在這裏組建一支物資運輸隊伍,將沿途的各個部落都給吸納進來,方便我們收集他們的原料和交換我們的產品。”
由於糟糕的交通狀況和原材料的缺乏,白骨洞營地除了陶器製作和冶煉錫錠,各種產業幾乎都沒辦法正常開展,各部落空有原料卻運不進來,營地有產品但沒辦法“售出”。
像白石部落這樣修路的,也隻有這一個,就連骨部落,也對修路缺乏興趣。
組建運輸隊,還是白石部落當初的做法給他帶來的啟發,當時白石部落有一大堆錫礦石要運出來,光靠他們的人力至少要運兩個月的時間,於是靈機一動,請求熊洪幫助運送。
水草當時正好沒走,空出來的運力,熊洪便以50車錫礦石的價格,同意了白石的“租借”方案,隻花了三四天的時間,便運送了150車的錫礦石,讓白石狠狠地賺了一筆。
而灰葉帶著族人們跋山涉水背了幾百斤煤炭,隻換到了一些肉幹和布匹,讓熊洪更是印象深刻,除了對灰葉等人的敬佩外,也對這點運過來的煤炭感到不滿——這不滿不是針對灰葉,而是針對這糟糕的交通情況。
現在熊部落手中還有牛車20多輛,驢車30多輛,另有獨輪車50餘輛,除此之外,木工坊這邊任務也不重,當初運送的物資中,就有兩車的車輪,隨時可以重新製作出十幾輛車出來。
大部分牲口和車輛都空在那裏,隻是因沒有足夠的族人去使用,這讓熊洪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熊洪最不喜歡浪費東西,就連掉在桌上的每一粒米都要吃到嘴裏。
為此,熊洪便有了這樣的一個計劃。
計劃中,將由熊部落牽頭組組建運輸隊伍,並承擔所有車輛、牲畜的供應;白河諸部的部落們,則出人出力,共同解決現在遇到的運輸難題:道路——這個難題為難的可不止是熊部落,對白河諸部影響反而更大。
原因不難理解,就像灰部落,要是有運輸隊伍和良好的道路,他們運送物資的速度至少會快上一倍,而且運量也會翻好幾番。
“這個計劃真是……很大膽,”熊大熊二和樹皮鹿皮等人互相對視了幾眼,甚至沉默了片刻,才由熊大率先發問,“我們提供這些車輛牲畜倒沒有什麽問題,可如何確保他們能同意這個計劃呢?畢竟從計劃中,除了能夠方便熊部落車輛的通行,似乎沒有看到他們從中得到什麽好處?”
“嗯,這個我再說一下,可能這個想法也比較新,”熊洪讚許地看了熊大一眼,“這就要規定運輸隊伍要做的事情和享受的好處。”
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權利與義務對等。
加入運輸隊伍的每個成員,都要在熊部落的指揮下進行運輸任務,並聽從熊部落的統一管理,成員具有退出的權力。
具體來說,就是每個部落要按照統一的規格,修建所在部落的道路,與相鄰的部落銜接上,方便運輸隊伍行動;同時,加入的部落,也要提供一些設備、物資和人員,供熊部落調派;另外,運輸隊伍在各個部落進行休整時,這些部落也要提供相應的食宿,當然隊伍也會給一定的物資作為交換。
而加入的好處也有很多,首先,按照出力的多少,每個月,所有成員會按照比例,將運輸隊伍獲得的“收益”進行分配。運輸隊伍幫助各個部落進行運送物資,都要收取一定的“費用”,哪怕是熊部落也不例外,也要交相應的運費。
這些運費收益將成為組成運輸隊伍人員、車輛、牲口的支出成本,不足的地方由熊部落補足,不再由各個部落提供——看起來熊部落很吃虧,但從運輸中收益最大的隻有熊部落。
比如灰部落要運送一萬斤的煤炭到白骨洞營地,需要交給運輸隊五百斤的粟米,而這五百斤粟米,會根據各成員“入股”的多少,來進行“分紅”。
比如骨部落占一成,那分配的時候,就能分到五十斤粟米。
別看這個數量很少,但白河諸部需要運送的物資又何止這一點,木材、獸皮、礦物以及以後要產出的麻皮、肉幹、糧食等物資,都離不開運輸。
而隻要運輸一次,就會有一次的收益,累積下來一年的收益,加起來也不會少。
其次,每個月會給每個成員一定的運輸份額,當做給他們的福利。比如這個月有個100車物資的運輸份額,灰部落占有一成份額,當月就可以免費運送10車的物資;
還有,凡是加入運輸隊伍的部落,還能享受熊部落定期提供的一些技術支持,比如牲口養殖和農田種植,還有一些工具。
另外就是與這次溝通鹿山諸部有關係。以後要是建立了與鹿山部落的聯係,也少不了人員和物資的運輸,那運輸隊伍就可以派上用場,從鹿山部落獲取大量的原材料、人口。
作為主導的熊部落自然會達到獲得大量人口的目的,但參與的各個部落,也能從中得到一些好處——畢竟有骨部落的代理收益在前,每月的收獲,可是讓很多部落都羨慕。
熊部落的族人自然沒有異議,運輸的事情並不是一個複雜的活,但卻十分熬人,能夠讓白河諸部出人,自己部落出車出指揮者,這樣的配置非常省心。
“另外,以後在白河諸部這邊,我們將用粟米作為基本的交換單位,在以後也會用在與其他部落的交易上,”熊洪耐心地跟各個族人講述著自己的想法,他想更方便地計算各種物資的價值。
其實在部落很早之前就已經有這樣的衡量方式,不過當初粟米沒有這麽多,各種物品之間的價值也無法比較,但現在有了這樣的條件,“比如一個人口在我們這邊能換多少物資,全部折算成粟米。”
現在的交換過程很是複雜,比如骨部落帶過來十個族人,他想換5匹布、10個陶罐、50斤粟米、2件皮衣和3把青銅斧,那該怎麽去換?就需要不同的物品都要換上一遍。
以物易物的麻煩之處不僅體現在多次計算,對相同物品但不同重量、體積、新舊等情況,兌換的比例也不一樣。比如骨木想用山羊換斧頭,這隻羊大小、年齡甚至公母都不一樣,那該換多少把斧頭合適?自然兌換起來也就需要多次協商。
而且涉及到“找零”的時候,就更麻煩了,一隻活羊總不能隻要一半吧?
但用粟米作為衡量的“參照物”,就要簡單的多。例如一匹布可以換50斤粟米,一個大陶罐10斤粟米、小陶罐2斤粟米,皮衣40斤粟米,青銅斧100斤粟米……甚至可以精確到目前的“兩”,一斤十兩,可以換算到很小的單元了。
假設骨部落帶過來的10名族人還是要換各種物資,按這種辦法,可以先折合成1000斤粟米,再按照其他物品兌換粟米的“價格”來計算,那就好統計多了,也不容易產生矛盾。
中間不僅省去了很多令人撓頭的比較,還對各種物品進行了“明碼標價”,各個部落按照兌換的表來,都挑不出什麽毛病,更不會有什麽怨言。
當然熊部落還可以根據物資的緊缺程度,隨時調整不同物資的兌換比例,采取“宏觀調控”來控製“定價權”,這也算是熊洪為自己部落留下的一個“後門”。
還有一點,各個部落加入運輸隊伍,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他們就會自發地幫助運輸隊解決遇到的難題;為了交流方便,就會主動地學習熊部落的語言文字;而他們獲取到的“粟米”,作為“參照物”,則可以在熊部落這邊“消費”,購買其他物資,讓“粟米”再流迴熊部落。
這就意味著,熊洪並不需要在營地準備與白河諸部所有物資都價值相當的粟米,因為不可能所有部落都會隻將原材料交易給熊部落、而不進行“消費”,粟米在這個過程中隻是起到了一個“一般等價物”的作用,就相當於一個參照物。
這樣,熊部落隻是“借”出去了一些作為等價物的粟米,流通一番之後,不僅自己能從中獲益,還能帶動整個白河諸部的物資流通,再通過控製物資流通從而帶動“基建”。
運輸隊伍沿線需要設置驛站吧?現在各部落的山洞顯然不行,那就可以用熊部落的辦法,在外麵建築圍牆和居住點。運輸隊伍需要一些車輛和牲口吧?那就能拉動白骨洞營地的木工、養殖需求,從而積累生產經驗。
更別提當這些部落從運輸中獲得大量的好處之後,對熊部落產生的依賴,會讓他們主動地向熊部落的生活方式靠攏,越來越依賴熊部落的物資,從而潛移默化地將整個白河諸部給“消化”掉,就如同現在的淩河諸部一樣。
這也是去年發現了白河諸部後,熊洪的一項長期規劃,他打算利用“經濟”武器,來把這些部落轉化為熊部落的一部分。
相比較武力手段,這種方式更加溫和、執行時的阻力更小,雖然它對熊部落的富裕有一定的要求,並且需要更長時間的“滲透”,可一旦成功,就幾乎讓被影響的一方無力抵擋,從而被強大的一方控製住部落的命脈。
“說完了去尋找鹿山諸部的事情,那就要談談白骨洞營地還有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了。”
“我計劃在這裏組建一支物資運輸隊伍,將沿途的各個部落都給吸納進來,方便我們收集他們的原料和交換我們的產品。”
由於糟糕的交通狀況和原材料的缺乏,白骨洞營地除了陶器製作和冶煉錫錠,各種產業幾乎都沒辦法正常開展,各部落空有原料卻運不進來,營地有產品但沒辦法“售出”。
像白石部落這樣修路的,也隻有這一個,就連骨部落,也對修路缺乏興趣。
組建運輸隊,還是白石部落當初的做法給他帶來的啟發,當時白石部落有一大堆錫礦石要運出來,光靠他們的人力至少要運兩個月的時間,於是靈機一動,請求熊洪幫助運送。
水草當時正好沒走,空出來的運力,熊洪便以50車錫礦石的價格,同意了白石的“租借”方案,隻花了三四天的時間,便運送了150車的錫礦石,讓白石狠狠地賺了一筆。
而灰葉帶著族人們跋山涉水背了幾百斤煤炭,隻換到了一些肉幹和布匹,讓熊洪更是印象深刻,除了對灰葉等人的敬佩外,也對這點運過來的煤炭感到不滿——這不滿不是針對灰葉,而是針對這糟糕的交通情況。
現在熊部落手中還有牛車20多輛,驢車30多輛,另有獨輪車50餘輛,除此之外,木工坊這邊任務也不重,當初運送的物資中,就有兩車的車輪,隨時可以重新製作出十幾輛車出來。
大部分牲口和車輛都空在那裏,隻是因沒有足夠的族人去使用,這讓熊洪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熊洪最不喜歡浪費東西,就連掉在桌上的每一粒米都要吃到嘴裏。
為此,熊洪便有了這樣的一個計劃。
計劃中,將由熊部落牽頭組組建運輸隊伍,並承擔所有車輛、牲畜的供應;白河諸部的部落們,則出人出力,共同解決現在遇到的運輸難題:道路——這個難題為難的可不止是熊部落,對白河諸部影響反而更大。
原因不難理解,就像灰部落,要是有運輸隊伍和良好的道路,他們運送物資的速度至少會快上一倍,而且運量也會翻好幾番。
“這個計劃真是……很大膽,”熊大熊二和樹皮鹿皮等人互相對視了幾眼,甚至沉默了片刻,才由熊大率先發問,“我們提供這些車輛牲畜倒沒有什麽問題,可如何確保他們能同意這個計劃呢?畢竟從計劃中,除了能夠方便熊部落車輛的通行,似乎沒有看到他們從中得到什麽好處?”
“嗯,這個我再說一下,可能這個想法也比較新,”熊洪讚許地看了熊大一眼,“這就要規定運輸隊伍要做的事情和享受的好處。”
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權利與義務對等。
加入運輸隊伍的每個成員,都要在熊部落的指揮下進行運輸任務,並聽從熊部落的統一管理,成員具有退出的權力。
具體來說,就是每個部落要按照統一的規格,修建所在部落的道路,與相鄰的部落銜接上,方便運輸隊伍行動;同時,加入的部落,也要提供一些設備、物資和人員,供熊部落調派;另外,運輸隊伍在各個部落進行休整時,這些部落也要提供相應的食宿,當然隊伍也會給一定的物資作為交換。
而加入的好處也有很多,首先,按照出力的多少,每個月,所有成員會按照比例,將運輸隊伍獲得的“收益”進行分配。運輸隊伍幫助各個部落進行運送物資,都要收取一定的“費用”,哪怕是熊部落也不例外,也要交相應的運費。
這些運費收益將成為組成運輸隊伍人員、車輛、牲口的支出成本,不足的地方由熊部落補足,不再由各個部落提供——看起來熊部落很吃虧,但從運輸中收益最大的隻有熊部落。
比如灰部落要運送一萬斤的煤炭到白骨洞營地,需要交給運輸隊五百斤的粟米,而這五百斤粟米,會根據各成員“入股”的多少,來進行“分紅”。
比如骨部落占一成,那分配的時候,就能分到五十斤粟米。
別看這個數量很少,但白河諸部需要運送的物資又何止這一點,木材、獸皮、礦物以及以後要產出的麻皮、肉幹、糧食等物資,都離不開運輸。
而隻要運輸一次,就會有一次的收益,累積下來一年的收益,加起來也不會少。
其次,每個月會給每個成員一定的運輸份額,當做給他們的福利。比如這個月有個100車物資的運輸份額,灰部落占有一成份額,當月就可以免費運送10車的物資;
還有,凡是加入運輸隊伍的部落,還能享受熊部落定期提供的一些技術支持,比如牲口養殖和農田種植,還有一些工具。
另外就是與這次溝通鹿山諸部有關係。以後要是建立了與鹿山部落的聯係,也少不了人員和物資的運輸,那運輸隊伍就可以派上用場,從鹿山部落獲取大量的原材料、人口。
作為主導的熊部落自然會達到獲得大量人口的目的,但參與的各個部落,也能從中得到一些好處——畢竟有骨部落的代理收益在前,每月的收獲,可是讓很多部落都羨慕。
熊部落的族人自然沒有異議,運輸的事情並不是一個複雜的活,但卻十分熬人,能夠讓白河諸部出人,自己部落出車出指揮者,這樣的配置非常省心。
“另外,以後在白河諸部這邊,我們將用粟米作為基本的交換單位,在以後也會用在與其他部落的交易上,”熊洪耐心地跟各個族人講述著自己的想法,他想更方便地計算各種物資的價值。
其實在部落很早之前就已經有這樣的衡量方式,不過當初粟米沒有這麽多,各種物品之間的價值也無法比較,但現在有了這樣的條件,“比如一個人口在我們這邊能換多少物資,全部折算成粟米。”
現在的交換過程很是複雜,比如骨部落帶過來十個族人,他想換5匹布、10個陶罐、50斤粟米、2件皮衣和3把青銅斧,那該怎麽去換?就需要不同的物品都要換上一遍。
以物易物的麻煩之處不僅體現在多次計算,對相同物品但不同重量、體積、新舊等情況,兌換的比例也不一樣。比如骨木想用山羊換斧頭,這隻羊大小、年齡甚至公母都不一樣,那該換多少把斧頭合適?自然兌換起來也就需要多次協商。
而且涉及到“找零”的時候,就更麻煩了,一隻活羊總不能隻要一半吧?
但用粟米作為衡量的“參照物”,就要簡單的多。例如一匹布可以換50斤粟米,一個大陶罐10斤粟米、小陶罐2斤粟米,皮衣40斤粟米,青銅斧100斤粟米……甚至可以精確到目前的“兩”,一斤十兩,可以換算到很小的單元了。
假設骨部落帶過來的10名族人還是要換各種物資,按這種辦法,可以先折合成1000斤粟米,再按照其他物品兌換粟米的“價格”來計算,那就好統計多了,也不容易產生矛盾。
中間不僅省去了很多令人撓頭的比較,還對各種物品進行了“明碼標價”,各個部落按照兌換的表來,都挑不出什麽毛病,更不會有什麽怨言。
當然熊部落還可以根據物資的緊缺程度,隨時調整不同物資的兌換比例,采取“宏觀調控”來控製“定價權”,這也算是熊洪為自己部落留下的一個“後門”。
還有一點,各個部落加入運輸隊伍,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他們就會自發地幫助運輸隊解決遇到的難題;為了交流方便,就會主動地學習熊部落的語言文字;而他們獲取到的“粟米”,作為“參照物”,則可以在熊部落這邊“消費”,購買其他物資,讓“粟米”再流迴熊部落。
這就意味著,熊洪並不需要在營地準備與白河諸部所有物資都價值相當的粟米,因為不可能所有部落都會隻將原材料交易給熊部落、而不進行“消費”,粟米在這個過程中隻是起到了一個“一般等價物”的作用,就相當於一個參照物。
這樣,熊部落隻是“借”出去了一些作為等價物的粟米,流通一番之後,不僅自己能從中獲益,還能帶動整個白河諸部的物資流通,再通過控製物資流通從而帶動“基建”。
運輸隊伍沿線需要設置驛站吧?現在各部落的山洞顯然不行,那就可以用熊部落的辦法,在外麵建築圍牆和居住點。運輸隊伍需要一些車輛和牲口吧?那就能拉動白骨洞營地的木工、養殖需求,從而積累生產經驗。
更別提當這些部落從運輸中獲得大量的好處之後,對熊部落產生的依賴,會讓他們主動地向熊部落的生活方式靠攏,越來越依賴熊部落的物資,從而潛移默化地將整個白河諸部給“消化”掉,就如同現在的淩河諸部一樣。
這也是去年發現了白河諸部後,熊洪的一項長期規劃,他打算利用“經濟”武器,來把這些部落轉化為熊部落的一部分。
相比較武力手段,這種方式更加溫和、執行時的阻力更小,雖然它對熊部落的富裕有一定的要求,並且需要更長時間的“滲透”,可一旦成功,就幾乎讓被影響的一方無力抵擋,從而被強大的一方控製住部落的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