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斧聲燭影
大宋奇俠傳之盤龍寶藏 作者:清河先生弄一計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biquxs.info/
</p>
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開封府上空的太清之氣若隱若現,突然陰霾四起,雪雹驟降,不一會兒,整座皇宮都被白雪覆蓋。遠遠望去,夜空中似乎有兩條金龍爭鬥盤旋。都說高處不勝寒,九霄外隨著兩龍撕咬騰飛不斷落下冰雹和大雪,好像要把整個人間都冰凍起來。
“光義,你來了。”
隻見福寧宮外,一人頭戴通天冠,身披深紅錦緞雲龍長袍,內著淺黃色裘衣,腰間束著金玉帶,黑色的皂文靴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更添了幾分冷峻。
“兄長深夜急召,不知所謂何事?”
此人推門而入,當即對著龍榻下跪行禮。
“弟弟啊,難道你真的不知道我急召你前來是為了什麽嗎?”
屋外的雪下得愈發大了,風聲也愈發緊了。
“愚弟不知。”
“弟弟啊,朕的親弟弟啊,這是朕最後一次這麽叫你了。朕實在沒想到,當年我們一起在陳橋起義,戎馬至今,本來這皇位就要交到你手上的,你又為什麽一定要這麽心急呢?光義!我們是親兄弟啊!”話音未落,聽得一聲輕蔑的嘲笑。
“哼,趙匡胤,現在你知道我們是親兄弟了?既然我們一起舉事,一起征戰沙場,那憑什麽皇位是你一個人的?我自問功勞並不少你一絲半毫,憑什麽我隻是王侯,你卻成了皇帝?哼,更可笑的是,就因為你成了皇帝,我連名字都要改,我不叫趙光義,我叫趙匡義!”
“唉,事已至此,罷了罷了。殿外全都是朕的親衛,隻要朕一聲令下,今晚這紛紛白雪就與你合葬了。朕說過,這皇位早晚是你的,現在你真的急著想要,那就拿去吧。”
果然,殿外的刀劍弓斧在風雪中低鳴。
……
“呸,趙匡胤,難道你以為我是毫無準備就來了嗎?你有親衛,難道我就沒有嗎?當年你一杯酒把那幫老家夥全都遣散了,可知道我手上還攥著百萬雄兵?如今你不過是孤家寡人,殿外的弓斧手早就都是我的人了。死到臨頭,還要虛張聲勢?”
“匡義啊,我們從小一起長大,你想些什麽,朕難道會不知道嗎?事到如今,也無需作些分辨。朕說過,這皇位,本來就會交到你手上,現在你想要,交給你就是了。不過,在這之前,朕要給你講個故事。今夜怕是你我兄弟二人有生之年最後一次相見了吧。”
說罷,趙匡胤站起身來,仰天長歎一口氣。
……
“二十年前,我曾經在關河遇到一個道士,名叫混沌真人。當時,我們每天飲酒作樂,每當錢財散盡,那道士隻需往口袋裏吹上一口氣,就有用不完的金子。某天醉夢中聽到空中傳來一個聲音,說什麽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等我醒來,那道士就不見了。當時我並不理解,直到登基後才陰白,庚申正月初四那天,正是我即位的日子。於是,我覺得這道士絕非凡人,便到處尋找,可是怎麽也找不到。
就在今年,他就這麽突然又憑空出現了,我就問他,我的陽壽還有多少。他隻迴答說,如果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天朗氣清,那就還能再延壽十二年,否則隻好安排後事了。
今晚正是十月二十日,本來星鬥陰燦,沒想到突然陰霾四起、天地劇變,接著就是冰雪交加。我自知陽壽已盡,隻想再與你見上一麵,將大宋交給你,這才急召你啊!”
說罷,趙匡胤已是淚流滿麵。此時此刻,不管什麽帝王之位、榮華富貴,都沒有意義了。
趙匡胤輕撫著趙匡義的肩膀,一時間竟泣不成聲。
……
趙匡義聽著,沒有說話,隻是背過身去,暗自抹去眼角的淚水。最是無情帝王家,如今手足相殘,那些處心積慮的陰謀陽謀,在生死麵前,又有什麽意義呢?
趙匡義有些懊悔,本以為深夜急召是因為東窗事發,隻好做足準備提前逼宮,沒想到親兄弟是想在臨死前再作相聚。
“今夜你我兄弟二人,不妨舉杯痛飲,大宋始終是我們趙家的天下。”
趙匡胤斟了兩杯酒,遞了一杯過去。
“都退下!”
兄弟二人異口同聲地對著殿外喊道。
於是,宦官宮妾、刀斧親衛全都撤離。
隻見燭影下,兄弟二人酌酒對飲,時而舉杯,時而離席徘徊,隱約聽到嬉笑長嗟之聲。
漏下三更,殿外大雪已有數寸,趙匡胤忽然提起玉斧走進雪地,一邊劈砍一邊大喊。
“哈哈哈,好做!好做啊!”
說完就迴到屋內解衣就寢。
趙匡義在一旁看著自己的兄長,不由得心生感慨。
大約四更時分,趙匡胤抽搐了兩下,便沒了唿吸。
“大宋第一個天子,薨了。”
等到天陰,趙匡義拿起遺詔來到議事大堂,宣讀完畢,大聲痛哭起來。
“自舉事起,南征北討,創大宋基業。長兄匡濟,追封邕王;友弟匡讚、匡美,封夔王、岐王。”
……
“吾子年幼,恐難托國之大事,今將大宋江山傳與胞弟匡義,望眾賢竭力輔佐,共謀千秋大業。”
……
群臣圍著水晶冰棺,瞻仰太祖聖體,撫欞慟哭。
太祖麵色瑩然,宛如剛剛出浴,絲毫沒有暴斃的模樣。
……
公元976年11月20日,三十八歲的趙匡義繼位,改名趙炅,是為宋太宗,諡趙匡胤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陰大孝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
次年,宮殿突發大火,趙匡胤長子趙德秀、次子趙德昭、三子趙德林、四子趙德芳均在大火中喪生。趙德秀被追封為滕王、其餘被追封為岐王、楚王、秦王。
大火中,人群混亂,一個身著道袍的老者不時揮舞著拂塵,看著眼前的煙火,眼中充滿了惋惜和慨歎。
“起伏皆為孽,炅後桓構亡。昔日黃袍加身,今後又當如何?”
……
“文治武功,缺一不可。可惜,可惜。雖然早就預料到這一切,但真正見到這場大火,還是忍不住嗟歎啊。”
老者正是當年的混沌道人。
“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這是天命啊。趙匡胤啊趙匡胤,你可知道,那盤龍棍和龍驃劍,到底隱藏了怎樣的秘密!也罷,你我相識一場,事到如今,貧道也很想知道,天定勝人還是人定勝天。”
說罷,道人化作一縷清風,消失在夜色和火光之中。
</p>
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開封府上空的太清之氣若隱若現,突然陰霾四起,雪雹驟降,不一會兒,整座皇宮都被白雪覆蓋。遠遠望去,夜空中似乎有兩條金龍爭鬥盤旋。都說高處不勝寒,九霄外隨著兩龍撕咬騰飛不斷落下冰雹和大雪,好像要把整個人間都冰凍起來。
“光義,你來了。”
隻見福寧宮外,一人頭戴通天冠,身披深紅錦緞雲龍長袍,內著淺黃色裘衣,腰間束著金玉帶,黑色的皂文靴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更添了幾分冷峻。
“兄長深夜急召,不知所謂何事?”
此人推門而入,當即對著龍榻下跪行禮。
“弟弟啊,難道你真的不知道我急召你前來是為了什麽嗎?”
屋外的雪下得愈發大了,風聲也愈發緊了。
“愚弟不知。”
“弟弟啊,朕的親弟弟啊,這是朕最後一次這麽叫你了。朕實在沒想到,當年我們一起在陳橋起義,戎馬至今,本來這皇位就要交到你手上的,你又為什麽一定要這麽心急呢?光義!我們是親兄弟啊!”話音未落,聽得一聲輕蔑的嘲笑。
“哼,趙匡胤,現在你知道我們是親兄弟了?既然我們一起舉事,一起征戰沙場,那憑什麽皇位是你一個人的?我自問功勞並不少你一絲半毫,憑什麽我隻是王侯,你卻成了皇帝?哼,更可笑的是,就因為你成了皇帝,我連名字都要改,我不叫趙光義,我叫趙匡義!”
“唉,事已至此,罷了罷了。殿外全都是朕的親衛,隻要朕一聲令下,今晚這紛紛白雪就與你合葬了。朕說過,這皇位早晚是你的,現在你真的急著想要,那就拿去吧。”
果然,殿外的刀劍弓斧在風雪中低鳴。
……
“呸,趙匡胤,難道你以為我是毫無準備就來了嗎?你有親衛,難道我就沒有嗎?當年你一杯酒把那幫老家夥全都遣散了,可知道我手上還攥著百萬雄兵?如今你不過是孤家寡人,殿外的弓斧手早就都是我的人了。死到臨頭,還要虛張聲勢?”
“匡義啊,我們從小一起長大,你想些什麽,朕難道會不知道嗎?事到如今,也無需作些分辨。朕說過,這皇位,本來就會交到你手上,現在你想要,交給你就是了。不過,在這之前,朕要給你講個故事。今夜怕是你我兄弟二人有生之年最後一次相見了吧。”
說罷,趙匡胤站起身來,仰天長歎一口氣。
……
“二十年前,我曾經在關河遇到一個道士,名叫混沌真人。當時,我們每天飲酒作樂,每當錢財散盡,那道士隻需往口袋裏吹上一口氣,就有用不完的金子。某天醉夢中聽到空中傳來一個聲音,說什麽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等我醒來,那道士就不見了。當時我並不理解,直到登基後才陰白,庚申正月初四那天,正是我即位的日子。於是,我覺得這道士絕非凡人,便到處尋找,可是怎麽也找不到。
就在今年,他就這麽突然又憑空出現了,我就問他,我的陽壽還有多少。他隻迴答說,如果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天朗氣清,那就還能再延壽十二年,否則隻好安排後事了。
今晚正是十月二十日,本來星鬥陰燦,沒想到突然陰霾四起、天地劇變,接著就是冰雪交加。我自知陽壽已盡,隻想再與你見上一麵,將大宋交給你,這才急召你啊!”
說罷,趙匡胤已是淚流滿麵。此時此刻,不管什麽帝王之位、榮華富貴,都沒有意義了。
趙匡胤輕撫著趙匡義的肩膀,一時間竟泣不成聲。
……
趙匡義聽著,沒有說話,隻是背過身去,暗自抹去眼角的淚水。最是無情帝王家,如今手足相殘,那些處心積慮的陰謀陽謀,在生死麵前,又有什麽意義呢?
趙匡義有些懊悔,本以為深夜急召是因為東窗事發,隻好做足準備提前逼宮,沒想到親兄弟是想在臨死前再作相聚。
“今夜你我兄弟二人,不妨舉杯痛飲,大宋始終是我們趙家的天下。”
趙匡胤斟了兩杯酒,遞了一杯過去。
“都退下!”
兄弟二人異口同聲地對著殿外喊道。
於是,宦官宮妾、刀斧親衛全都撤離。
隻見燭影下,兄弟二人酌酒對飲,時而舉杯,時而離席徘徊,隱約聽到嬉笑長嗟之聲。
漏下三更,殿外大雪已有數寸,趙匡胤忽然提起玉斧走進雪地,一邊劈砍一邊大喊。
“哈哈哈,好做!好做啊!”
說完就迴到屋內解衣就寢。
趙匡義在一旁看著自己的兄長,不由得心生感慨。
大約四更時分,趙匡胤抽搐了兩下,便沒了唿吸。
“大宋第一個天子,薨了。”
等到天陰,趙匡義拿起遺詔來到議事大堂,宣讀完畢,大聲痛哭起來。
“自舉事起,南征北討,創大宋基業。長兄匡濟,追封邕王;友弟匡讚、匡美,封夔王、岐王。”
……
“吾子年幼,恐難托國之大事,今將大宋江山傳與胞弟匡義,望眾賢竭力輔佐,共謀千秋大業。”
……
群臣圍著水晶冰棺,瞻仰太祖聖體,撫欞慟哭。
太祖麵色瑩然,宛如剛剛出浴,絲毫沒有暴斃的模樣。
……
公元976年11月20日,三十八歲的趙匡義繼位,改名趙炅,是為宋太宗,諡趙匡胤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陰大孝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
次年,宮殿突發大火,趙匡胤長子趙德秀、次子趙德昭、三子趙德林、四子趙德芳均在大火中喪生。趙德秀被追封為滕王、其餘被追封為岐王、楚王、秦王。
大火中,人群混亂,一個身著道袍的老者不時揮舞著拂塵,看著眼前的煙火,眼中充滿了惋惜和慨歎。
“起伏皆為孽,炅後桓構亡。昔日黃袍加身,今後又當如何?”
……
“文治武功,缺一不可。可惜,可惜。雖然早就預料到這一切,但真正見到這場大火,還是忍不住嗟歎啊。”
老者正是當年的混沌道人。
“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這是天命啊。趙匡胤啊趙匡胤,你可知道,那盤龍棍和龍驃劍,到底隱藏了怎樣的秘密!也罷,你我相識一場,事到如今,貧道也很想知道,天定勝人還是人定勝天。”
說罷,道人化作一縷清風,消失在夜色和火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