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元寧實錄順宗卷》
崇明十四年十月初七,帝以王淼、曹芾都檢侍製,備諮時政。
八月的恩科到底還是照舊進行,以齊朗為主考官,其他相關人員也都按照慣例選了。所謂的革新,陽玄顥雖然不高興,卻也沒有再提,隻是在及第士子授職後,簡撥了兩個人。
都檢侍製是近身侍奉皇帝承旨擬詔的職位,素來都是由議政大臣議定人選,再報皇帝欽裁,偶爾,皇帝中意了某些人,直接任用,也是有先例的。
擬好的旨意發到議政廳審覆,負責審覆封駁的官員拿著旨意請示齊朗,齊朗看了一下,問那人:“有何不妥?”
那人一聽便明白了。
王淼是王氏子弟,一直都是學官,承旨擬詔的職位如何擔不起?
曹芾雖然是都察司言官,但也是正經恩科入仕的,議政廳也待過,如何不能備諮時政?
自然沒有不妥,那麽,這個任命隻能通過了。
朝臣們頗是議論了一番,但是,齊朗與謝清等人都明白這個任命的由來——王淼與曹芾都對恩科改革進言上書,王淼是反對,曹芾則是支持。
皇帝的意思很明確——無論是什麽態度,隻要一心為公,都是值得肯定的。
齊朗當然不會置疑這份任命,尤其是在他保持沉默的情況下,反對會讓皇帝得到質問自己的機會。
一些人立刻明白,皇帝是在表示不滿了——對議政大臣的不滿。
三位議政大臣同時沉默對待皇帝的提議,而響應皇帝的人則得到了獎賞,這不能算是很正常的現象。
很多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朝廷到底需要幾個聲音?
攝政後妃長時間影響朝廷政事的情況並不罕見,權力交接需要謹慎的態度,尤其是少年君主執政,後妃、權臣,無一不是不安定因素,與元寧在很多事務上的積極態度不同,元寧的中樞總是以穩定壓倒一切的慣性運作著。
想要平衡、穩定,變化必須是緩慢的,或者就必須是迅雷不及掩耳的。
皇帝的態度決定著一切,但是,元寧曆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因此反目的皇帝與攝政後妃,相反,以先例觀之,這樣的關係基本上還是很融洽的。
陽玄顥與紫蘇的關係也基本如此。畢竟,他們還是嫡親的母子,這般的血緣理應是再親厚不過的了。
很多年前,謝清就曾說很多事情並不是用孝道就可以說通的。
如果撕開皇室成員之間那層溫情脈脈的輕紗,赤裸裸的權力才是一切的真正根源。
皇帝流露出的一絲情緒足以讓很多人發覺晉身的機會,從而平步青雲。
王淼與曹芾便是典型的例證。不過,兩位新貴之間顯然並不和睦。
同樣的書生意氣,爭論起來自然是針鋒相對。
皇帝欣賞他們的銳氣,但是,三位議政大臣都不欣賞。離開皇帝的視線,王素甚至難得地端出長輩的架子,教訓家族後進,卻被王淼一句:“叔父有所教,歸第後,淼定聆訓,不敢怠,然,官身不領。”硬是頂了迴來。
曹芾則要謙恭一些,在齊朗與謝清麵前,他謹慎地說:“陛下命下官姑且言之,下官以為陛下亦姑且聽之。”
陽玄顥總是年輕的,想到少年意氣亦屬平常,齊朗與謝清便沒有放在心上。
姑且任之吧!
即使如此,要發現王淼與曹芾之間的不同,對齊朗他們來說,還是十分容易的。
王淼的書生氣更重些,說直白些,便是將書上的聖賢言論奉若圭臬,在他看來,既有的製度是完美的,世族與寒族各守分寸,公平施政,天下便可昌平。
曹芾的心機要更重些。
“曹芾居心叵測。”紫蘇對齊朗說,“我總覺得他在挑動皇帝的情緒。把他外放吧!”
齊朗也有相同的感覺,但是,他隻能無奈地苦笑:“我試過了。濟州布政司正印的位置都被陛下駁迴了。”
紫蘇皺眉:“是皇帝駁迴,還是曹芾拒絕?”
紫蘇必須問清楚。濟州布政司是文官中最肥的差使,如果連這個都不行,曹芾的誌向就不小了。
齊朗攤手:“陛下問曹芾:‘有個極好的缺,但在濟州,卿可願往?’曹芾說:‘臣才疏,不堪大任,願在陛下身邊多磨練幾年。’你覺得是哪種答案?”兩者皆有,但是,一時還判斷不出曹芾的意向。
曹芾一直任參讚事務的官職,實職正印從未擔過,皇帝駁迴,倒也有情理之中,畢竟濟州布政司掌著朝廷的大部分稅賦,不能等閑視之。
紫蘇不喜歡曹芾,最初是因為他與尹朔走得近,現在自然是更加不喜,但是,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即便一個朝臣挑唆兩句,母子關係若當真破裂,那也不是那個朝臣的原因。不過,一般來說,那個大臣都會當作替罪羊。
因此,紫蘇聽齊朗如此說,便沒有再言。
齊朗本也以為此事就此揭過,紫蘇會等等再說,怎麽也至於到草木皆兵的狀況——不過是近臣而已。
到歲尾年初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祭天祭祖的幾件大禮事。這一次,陽玄顥格外上次,命幾個近臣不斷傳話,幾番折返,務求將皇帝的意思交代清楚,與禮部、宗人府等各處溝通得當。
陽玄顥到紫蘇那兒請安,沒坐一會兒,求見請示的事便催了好幾迴,紫蘇也不多說,幾句“身體如何?”、“不要勞累。”、“多加保重。”之類的例話便讓皇帝離開了。
幾次下來,紫蘇便不經意地說了一句:“不如讓那幾位到禮部、戶部當值吧!省得那麽多大臣不明白皇帝的心思!”
這話別有深意,陽玄顥一時摸不清母親到底是什麽意思,沒敢應,也不再派人去指點安排了。
過了正旦,幾個大慶典結束後,紫蘇又提這件事:“這次的慶典辦得不錯,皇帝身邊的幾位看來都能擔重任了,近臣畢竟不是正經官職,那幾位都是恩科大考入仕的士子,還是放到能做事的位置上吧!”
陽玄顥把這番話的意思轉達給王淼與曹芾。王淼覺得無所謂。天子近臣雖然好,但是,終究不是仕途的正經職位。曹芾也沉默不語,卻給皇帝使了個複雜的眼色。
陽玄顥找了個機會與曹芾獨對。曹芾直接就跪了下去。
“陛下,太後娘娘這是要斷您的臂膀。”曹芾的動作嚇了陽玄顥一跳,緊跟著的話更是把陽玄顥驚得拍了桌子。
“放肆!”陽玄顥的語氣狠厲,眉頭也皺了起來。
曹芾卻不驚懼,一拜之後,又道:“臣是放肆了,臣也擔不起‘臂膀’的名聲,但是,陛下的身邊可有擔得起這個名聲的人?”
陽玄顥冷笑:“你倒有自知之明。”
曹芾聽皇帝的語氣和緩了許多,心中更是鎮定:“臣不能執掌權柄,但是,對自己還是把握得住。臣在陛下身邊不久,但是,已經了解,陛下左右並無心腹之臣。”
“元寧天下都是朕的,連這點驕傲都沒有,朕做什麽皇帝?”陽玄顥冷言。
曹芾其實已摸準了陽玄顥的性子。這位天子什麽道理都明白,卻未必能做到。因此,曹芾也不與他辯,直接叩首,道:“臣縱死罪,也不得不言——若此為陛下之意,臣早已接旨,何必多言,可是,既是慈諭,臣不得不為陛下憂,為元寧憂。陛下,朝廷權柄豈在慈和宮?”
“越說越放肆!”陽玄顥連斥責都懶得去說了,語氣冰冷,“朕不想再聽你的放肆之言。迴去等調令吧!”
曹芾默然退下,滿臉的不甘。
迴到家中,門一關,曹芾便大笑,妻子不解,等他好不容易止住笑意,才開口詢問。他一拉夫人的手,說得興高采烈:“夫人,為夫要走運了。”
“什麽?”曹夫人愕然。
“說了你不懂,反正,為夫得到皇帝的信任了。”曹芾輕笑。
曹夫人也不多問,卻也奇怪:“夫君之前曾說,朝中掌權的是太後一係,皇帝的信任又有何用?”
曹芾笑意稍斂,歎了一口氣:“不錯,確實如此。隻可惜,當初一步錯,步步錯,如今想迴頭也來不及了。書生意氣啊!”
曹夫人不懂這些七轉八繞的名堂,見丈夫的情緒有些低落,便笑道:“反正夫君自有道理,妾為君賀。妾為夫君做幾個小菜吧!”
“好!”
妻子離開,曹芾便換了衣服,坐在榻上,尋思下一步該如何。
曹芾與鄭秋的關係極好,當年鄭秋伏誅後,他一時激動,便站到尹朔一邊,現在想來,他隻能搖頭。即使在尹朔一係,他也不得意。尹朔本就清正公平,他又不是心腹之人,所得的提攜有限得很。等尹朔致仕,連這種提攜都沒有了,更需要小心別人清算自己,他便隻能一再地讓自己低調。不過,那段低調的時間也讓他想明白了許多事。這一次,從上書言恩科改革開始,便是他精心設計的一場豪賭。
他賭的便皇帝沒有心腹之臣。
他要做這個心腹。
直到現在,所有的事情都在他的意料之中。至於以後,隻看皇帝說的調令了。
仔細稻盤算了一下,曹芾估計皇帝會將自己放到戶部。王淼實在是書生氣太重,否則,當時,他也不會鼓動著王淼一起上書了。
當然,他也必須考慮萬一的情況。
曹芾苦笑。若不是戶部,隻能說他賭錯了。
大丈夫在世,豈能沒有一番作為?
即使賭錯了,至少他努力過了。應該可以了遺憾了。
陽玄顥與曹芾的一番話報到紫蘇那兒時,紫蘇正在禮佛,一邊念著佛經,一邊聽葉原秋稟報。
佛事結束,紫蘇站起身,迴到寢殿,擦了手,才對葉原秋道:“這個曹芾很有膽識,可惜用錯了地方。”
葉原秋明白太後的意思,見太後也不像要迴應的樣子,便沒有作聲。
紫蘇隻說了曹芾,沒有再說自己的兒子如何。
等了兩天,陽玄顥命吏部下了調令。王淼調禮部任主客司主事,曹芾調兵部任考選司主事。
曹芾接到調令不由一愣,半晌說不出話來,直到進了家門,仍然有些昏昏噩噩的。妻子見狀,以為他不遂心,不好安慰,隻是下廚做了幾個好菜。等菜擺出來,曹芾終於迴過神,見一桌好菜,便笑道:“有口福了!今日果然走運!”
曹夫人一聽這話,便鬆了一口氣,麵上卻沒有帶出來,隻是笑道:“夫君可要用酒?”
“不錯!今日要飲一盞!”曹芾連聲道。
他本以為能到戶部已是不錯,沒想到是兵部,還是負責調兵的考選司。
這一次,他何止賭對了,簡直可以說贏大了!
看來,他還是小瞧了皇帝的圖謀。
趙全將調令告訴紫蘇,紫蘇提著筆沉默了一會兒,擺手讓趙全退下。
等到葉原秋來請示午膳的安排,紫蘇選了菜,才低聲道:“去查查,調令是誰的主意。”
葉原秋點頭,拿著菜單離開。
到了晚上,葉原秋服侍紫蘇睡下時,才迴稟了此事:“皇上昨晚點了燕妃侍寢。”
紫蘇沒說話。
到拔禊的日子,皇族宗室都到素河邊濯洗。孩子們玩瘋了,紫蘇等人隻是看著,永寧王妃來請安時,她半真半假地道了一句:“王妃到長和宮的次數比到我那兒還多了!”
倩容卻不驚不懼,笑道:“郡主的婚期將至,謝相說要多請示皇後娘娘,臣妾也是不得不去!等忙完了,臣妾到慈和宮給娘娘您請罪。”
二月沒有成婚的好日子,三月中,謹宜郡主與謝櫛完婚。王府儀賓都有殿前校尉的職司,多是虛銜,謝櫛卻是實授。
別人當是謝家與永寧王府的本事大,卻不知永寧王妃上慈和宮“請罪”,紫蘇說:“皇後也可憐,家人也難見一麵。”
永寧王妃本來隻是虛應著,並未當真,但是,紫蘇跟著便道:“最近少走動,宮衛都看著眼生了。”
永寧王妃便下意識地看了一眼,不由皺眉,也上了心。
夏承正接到妻子的信,詢問如何應對,夏承正想了想,迴信讓妻子不要做什麽,他自有辦法。
</p>
《元寧實錄順宗卷》
崇明十四年十月初七,帝以王淼、曹芾都檢侍製,備諮時政。
八月的恩科到底還是照舊進行,以齊朗為主考官,其他相關人員也都按照慣例選了。所謂的革新,陽玄顥雖然不高興,卻也沒有再提,隻是在及第士子授職後,簡撥了兩個人。
都檢侍製是近身侍奉皇帝承旨擬詔的職位,素來都是由議政大臣議定人選,再報皇帝欽裁,偶爾,皇帝中意了某些人,直接任用,也是有先例的。
擬好的旨意發到議政廳審覆,負責審覆封駁的官員拿著旨意請示齊朗,齊朗看了一下,問那人:“有何不妥?”
那人一聽便明白了。
王淼是王氏子弟,一直都是學官,承旨擬詔的職位如何擔不起?
曹芾雖然是都察司言官,但也是正經恩科入仕的,議政廳也待過,如何不能備諮時政?
自然沒有不妥,那麽,這個任命隻能通過了。
朝臣們頗是議論了一番,但是,齊朗與謝清等人都明白這個任命的由來——王淼與曹芾都對恩科改革進言上書,王淼是反對,曹芾則是支持。
皇帝的意思很明確——無論是什麽態度,隻要一心為公,都是值得肯定的。
齊朗當然不會置疑這份任命,尤其是在他保持沉默的情況下,反對會讓皇帝得到質問自己的機會。
一些人立刻明白,皇帝是在表示不滿了——對議政大臣的不滿。
三位議政大臣同時沉默對待皇帝的提議,而響應皇帝的人則得到了獎賞,這不能算是很正常的現象。
很多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朝廷到底需要幾個聲音?
攝政後妃長時間影響朝廷政事的情況並不罕見,權力交接需要謹慎的態度,尤其是少年君主執政,後妃、權臣,無一不是不安定因素,與元寧在很多事務上的積極態度不同,元寧的中樞總是以穩定壓倒一切的慣性運作著。
想要平衡、穩定,變化必須是緩慢的,或者就必須是迅雷不及掩耳的。
皇帝的態度決定著一切,但是,元寧曆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因此反目的皇帝與攝政後妃,相反,以先例觀之,這樣的關係基本上還是很融洽的。
陽玄顥與紫蘇的關係也基本如此。畢竟,他們還是嫡親的母子,這般的血緣理應是再親厚不過的了。
很多年前,謝清就曾說很多事情並不是用孝道就可以說通的。
如果撕開皇室成員之間那層溫情脈脈的輕紗,赤裸裸的權力才是一切的真正根源。
皇帝流露出的一絲情緒足以讓很多人發覺晉身的機會,從而平步青雲。
王淼與曹芾便是典型的例證。不過,兩位新貴之間顯然並不和睦。
同樣的書生意氣,爭論起來自然是針鋒相對。
皇帝欣賞他們的銳氣,但是,三位議政大臣都不欣賞。離開皇帝的視線,王素甚至難得地端出長輩的架子,教訓家族後進,卻被王淼一句:“叔父有所教,歸第後,淼定聆訓,不敢怠,然,官身不領。”硬是頂了迴來。
曹芾則要謙恭一些,在齊朗與謝清麵前,他謹慎地說:“陛下命下官姑且言之,下官以為陛下亦姑且聽之。”
陽玄顥總是年輕的,想到少年意氣亦屬平常,齊朗與謝清便沒有放在心上。
姑且任之吧!
即使如此,要發現王淼與曹芾之間的不同,對齊朗他們來說,還是十分容易的。
王淼的書生氣更重些,說直白些,便是將書上的聖賢言論奉若圭臬,在他看來,既有的製度是完美的,世族與寒族各守分寸,公平施政,天下便可昌平。
曹芾的心機要更重些。
“曹芾居心叵測。”紫蘇對齊朗說,“我總覺得他在挑動皇帝的情緒。把他外放吧!”
齊朗也有相同的感覺,但是,他隻能無奈地苦笑:“我試過了。濟州布政司正印的位置都被陛下駁迴了。”
紫蘇皺眉:“是皇帝駁迴,還是曹芾拒絕?”
紫蘇必須問清楚。濟州布政司是文官中最肥的差使,如果連這個都不行,曹芾的誌向就不小了。
齊朗攤手:“陛下問曹芾:‘有個極好的缺,但在濟州,卿可願往?’曹芾說:‘臣才疏,不堪大任,願在陛下身邊多磨練幾年。’你覺得是哪種答案?”兩者皆有,但是,一時還判斷不出曹芾的意向。
曹芾一直任參讚事務的官職,實職正印從未擔過,皇帝駁迴,倒也有情理之中,畢竟濟州布政司掌著朝廷的大部分稅賦,不能等閑視之。
紫蘇不喜歡曹芾,最初是因為他與尹朔走得近,現在自然是更加不喜,但是,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即便一個朝臣挑唆兩句,母子關係若當真破裂,那也不是那個朝臣的原因。不過,一般來說,那個大臣都會當作替罪羊。
因此,紫蘇聽齊朗如此說,便沒有再言。
齊朗本也以為此事就此揭過,紫蘇會等等再說,怎麽也至於到草木皆兵的狀況——不過是近臣而已。
到歲尾年初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祭天祭祖的幾件大禮事。這一次,陽玄顥格外上次,命幾個近臣不斷傳話,幾番折返,務求將皇帝的意思交代清楚,與禮部、宗人府等各處溝通得當。
陽玄顥到紫蘇那兒請安,沒坐一會兒,求見請示的事便催了好幾迴,紫蘇也不多說,幾句“身體如何?”、“不要勞累。”、“多加保重。”之類的例話便讓皇帝離開了。
幾次下來,紫蘇便不經意地說了一句:“不如讓那幾位到禮部、戶部當值吧!省得那麽多大臣不明白皇帝的心思!”
這話別有深意,陽玄顥一時摸不清母親到底是什麽意思,沒敢應,也不再派人去指點安排了。
過了正旦,幾個大慶典結束後,紫蘇又提這件事:“這次的慶典辦得不錯,皇帝身邊的幾位看來都能擔重任了,近臣畢竟不是正經官職,那幾位都是恩科大考入仕的士子,還是放到能做事的位置上吧!”
陽玄顥把這番話的意思轉達給王淼與曹芾。王淼覺得無所謂。天子近臣雖然好,但是,終究不是仕途的正經職位。曹芾也沉默不語,卻給皇帝使了個複雜的眼色。
陽玄顥找了個機會與曹芾獨對。曹芾直接就跪了下去。
“陛下,太後娘娘這是要斷您的臂膀。”曹芾的動作嚇了陽玄顥一跳,緊跟著的話更是把陽玄顥驚得拍了桌子。
“放肆!”陽玄顥的語氣狠厲,眉頭也皺了起來。
曹芾卻不驚懼,一拜之後,又道:“臣是放肆了,臣也擔不起‘臂膀’的名聲,但是,陛下的身邊可有擔得起這個名聲的人?”
陽玄顥冷笑:“你倒有自知之明。”
曹芾聽皇帝的語氣和緩了許多,心中更是鎮定:“臣不能執掌權柄,但是,對自己還是把握得住。臣在陛下身邊不久,但是,已經了解,陛下左右並無心腹之臣。”
“元寧天下都是朕的,連這點驕傲都沒有,朕做什麽皇帝?”陽玄顥冷言。
曹芾其實已摸準了陽玄顥的性子。這位天子什麽道理都明白,卻未必能做到。因此,曹芾也不與他辯,直接叩首,道:“臣縱死罪,也不得不言——若此為陛下之意,臣早已接旨,何必多言,可是,既是慈諭,臣不得不為陛下憂,為元寧憂。陛下,朝廷權柄豈在慈和宮?”
“越說越放肆!”陽玄顥連斥責都懶得去說了,語氣冰冷,“朕不想再聽你的放肆之言。迴去等調令吧!”
曹芾默然退下,滿臉的不甘。
迴到家中,門一關,曹芾便大笑,妻子不解,等他好不容易止住笑意,才開口詢問。他一拉夫人的手,說得興高采烈:“夫人,為夫要走運了。”
“什麽?”曹夫人愕然。
“說了你不懂,反正,為夫得到皇帝的信任了。”曹芾輕笑。
曹夫人也不多問,卻也奇怪:“夫君之前曾說,朝中掌權的是太後一係,皇帝的信任又有何用?”
曹芾笑意稍斂,歎了一口氣:“不錯,確實如此。隻可惜,當初一步錯,步步錯,如今想迴頭也來不及了。書生意氣啊!”
曹夫人不懂這些七轉八繞的名堂,見丈夫的情緒有些低落,便笑道:“反正夫君自有道理,妾為君賀。妾為夫君做幾個小菜吧!”
“好!”
妻子離開,曹芾便換了衣服,坐在榻上,尋思下一步該如何。
曹芾與鄭秋的關係極好,當年鄭秋伏誅後,他一時激動,便站到尹朔一邊,現在想來,他隻能搖頭。即使在尹朔一係,他也不得意。尹朔本就清正公平,他又不是心腹之人,所得的提攜有限得很。等尹朔致仕,連這種提攜都沒有了,更需要小心別人清算自己,他便隻能一再地讓自己低調。不過,那段低調的時間也讓他想明白了許多事。這一次,從上書言恩科改革開始,便是他精心設計的一場豪賭。
他賭的便皇帝沒有心腹之臣。
他要做這個心腹。
直到現在,所有的事情都在他的意料之中。至於以後,隻看皇帝說的調令了。
仔細稻盤算了一下,曹芾估計皇帝會將自己放到戶部。王淼實在是書生氣太重,否則,當時,他也不會鼓動著王淼一起上書了。
當然,他也必須考慮萬一的情況。
曹芾苦笑。若不是戶部,隻能說他賭錯了。
大丈夫在世,豈能沒有一番作為?
即使賭錯了,至少他努力過了。應該可以了遺憾了。
陽玄顥與曹芾的一番話報到紫蘇那兒時,紫蘇正在禮佛,一邊念著佛經,一邊聽葉原秋稟報。
佛事結束,紫蘇站起身,迴到寢殿,擦了手,才對葉原秋道:“這個曹芾很有膽識,可惜用錯了地方。”
葉原秋明白太後的意思,見太後也不像要迴應的樣子,便沒有作聲。
紫蘇隻說了曹芾,沒有再說自己的兒子如何。
等了兩天,陽玄顥命吏部下了調令。王淼調禮部任主客司主事,曹芾調兵部任考選司主事。
曹芾接到調令不由一愣,半晌說不出話來,直到進了家門,仍然有些昏昏噩噩的。妻子見狀,以為他不遂心,不好安慰,隻是下廚做了幾個好菜。等菜擺出來,曹芾終於迴過神,見一桌好菜,便笑道:“有口福了!今日果然走運!”
曹夫人一聽這話,便鬆了一口氣,麵上卻沒有帶出來,隻是笑道:“夫君可要用酒?”
“不錯!今日要飲一盞!”曹芾連聲道。
他本以為能到戶部已是不錯,沒想到是兵部,還是負責調兵的考選司。
這一次,他何止賭對了,簡直可以說贏大了!
看來,他還是小瞧了皇帝的圖謀。
趙全將調令告訴紫蘇,紫蘇提著筆沉默了一會兒,擺手讓趙全退下。
等到葉原秋來請示午膳的安排,紫蘇選了菜,才低聲道:“去查查,調令是誰的主意。”
葉原秋點頭,拿著菜單離開。
到了晚上,葉原秋服侍紫蘇睡下時,才迴稟了此事:“皇上昨晚點了燕妃侍寢。”
紫蘇沒說話。
到拔禊的日子,皇族宗室都到素河邊濯洗。孩子們玩瘋了,紫蘇等人隻是看著,永寧王妃來請安時,她半真半假地道了一句:“王妃到長和宮的次數比到我那兒還多了!”
倩容卻不驚不懼,笑道:“郡主的婚期將至,謝相說要多請示皇後娘娘,臣妾也是不得不去!等忙完了,臣妾到慈和宮給娘娘您請罪。”
二月沒有成婚的好日子,三月中,謹宜郡主與謝櫛完婚。王府儀賓都有殿前校尉的職司,多是虛銜,謝櫛卻是實授。
別人當是謝家與永寧王府的本事大,卻不知永寧王妃上慈和宮“請罪”,紫蘇說:“皇後也可憐,家人也難見一麵。”
永寧王妃本來隻是虛應著,並未當真,但是,紫蘇跟著便道:“最近少走動,宮衛都看著眼生了。”
永寧王妃便下意識地看了一眼,不由皺眉,也上了心。
夏承正接到妻子的信,詢問如何應對,夏承正想了想,迴信讓妻子不要做什麽,他自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