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開民智
開局領仨老婆,我在大梁搞科技 作者:椿八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賣報賣報——最新的《百姓日報》!漳州發現大油田,北方的第一座鋼鐵廠正式建造起來啦——”
報童在街上奔忙,揣著半月一期的報紙。
百姓們對此也都司空見慣了,看報童揮舞著報紙從城內奔跑到田野,不時被攔下,總有人想要看報紙上麵寫了啥。
這嚴格來說是禮部在民間的“基層單位”,由朝中各部官員歸納總結每半個月在國家境內發生的大小事務,各項決策部署,將之整理成各個板塊的內容,之後印成報紙分發到各個郡縣,下發到民間,這些時政內容就都會刊登在下一期的《百姓日報》上。
盡管百姓收到最新消息的時間會後延半個月,不過考慮到這個時代的局限性,也就隻能先這樣了。
值得一提的是楚華裳和夜未央原本有些反對,說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類的儒家道理,但葉羽和李小玉說什麽也不聽,幾乎是一意孤行地把《百姓日報》推行了下去。
並且每份報紙的定價都很便宜,僅僅二文銅板。
科舉除了四書五經之外新加了一門《自然科學》,由李小玉和葉羽親手編修,並且在報紙上也會刊登一些科普類的內容。
葉羽和李小玉私下商量過,之後的幾年,會全麵降低傳統的四書五經在科舉之中所占的比重,將其分為語文、政治、曆史、地理幾門科目。
並且將《自然科學》分成數學、物理、化學、生物……
什麽?你問英語?
葉羽表示,全世界都得給他說漢語!
哪怕統一了這顆星球還不夠,還要載人航空,還要飛向宇宙,在月球上建立前哨站,作為通往宇宙的踏板!
不能學明朝“片板不能下海”,更不能學清朝的“閉關鎖國”!
天朝上國物產豐饒無所不有?它裝不下葉羽的野心!
固步自封對自己沒有半點好處,要從外界汲取知識和經驗,要讓技術不斷進行突破!
而顯然,這個偉大的事業,並不是由葉羽和李小玉兩個人就能完成的……
兩人的專業都不對口,討論個一百年都沒法讓技術進一步取得突破。
好在,葉羽現在是這個國家最有權勢的王者了。
無論是在葉羽的前世還是在這個世界,上層之人就是因為過分重視管理“人”,挖空心思想著如何讓民眾更加聽話,而不去考慮民眾的生活問題。
所以才忽略了“技術”的進步。
不想著讓通訊更加方便就不會有手機,不想著讓交通更加方便就不會有火車和輪船,不想著讓工廠同時生產更多的機器就不會有蒸汽機和內燃機……
百姓連活著都很困難,又有誰會去研究物理和化學?
所以這幾千年來才一直在拿著冷兵器幹架,才會一直停留在農耕文明。
因為上層人根本沒有想過革新和進步,沒有想過真正為百姓創造更好的生活!
葉羽不否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作用,但這句話同樣也注定了側重點在於管理“人”的東方社會製度,在技術進步上並無法像西方那樣進行爆發。
俗話說得好,能躺著賺錢為什麽要站起來呢?
不能解決問題,那就解決製造問題的人。
但葉羽想解決的不是人,而是問題本身。
是技術。
“我們不應和百姓保持距離,這樣會造成人才的流失。”
民眾都像牛羊一樣被管理,從上至下推崇的都是古時候的那一套,怎麽可能會湧現出如哥白尼、伽利略、安培那樣的傑出理論學者?
這個社會需要創新!
在全民禁槍、禁止持有火藥的現今,在汽油和電力全都由朝廷掌控的現在,民間武裝能夠造反的幾率幾近於零。
已經不是農民一根筋搭錯,糾集一群人拿起鋤頭就能威脅到官府,就能跟朝廷對著幹的時代了。
所以為什麽還要遵循古代的那一套呢?
所以為什麽還要怕……老百姓們,變得聰明起來呢?
“北方五州盡數被收複了?好!好啊!”
“老張,你看到最新的兵部板塊了沒有?”
“看到了!東風一號!好家夥,那威力……”
肉食者鄙,那就讓老百姓也參與到時政的討論中來。
中原廣袤交通不便,那就把報紙派發到千家萬戶的手中!
不顧朝堂之上的反對,不顧楚華裳和夜未央的埋怨,葉羽一意孤行,將近現代的科學技術原理,和朝堂之上的時政內容,全都交由李小玉,讓其出版印刷,刊登在報紙之上!
革除“鬼神”之說,革除封建迷信,讓科學技術廣泛地傳播到全國各地,讓科學的理論深入人心!
“原來我們能在地麵上行走,是因為‘重力’……”
“置換反應、還原反應、氧化反應……”
“當今聖上的智慧深沉,古往今來無人可及!”
葉羽心說當然無人可及,我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一舉措不僅是在向百姓宣告日子越來越好,在群眾之中選取有能力的人才加以培養,更是在各地官員的心裏敲響了一記警鍾。
靠著拉幫結派、欺上瞞下才能上位的投機者,還活在過去,迂腐的讀書人,日子會變得越來越不好過。
真正能夠引領未來的,是科技所造就的先進生產力!
冬去春來,隨著北方五州的徹底收複,將突厥的軍隊徹底趕出了國境之外,趕迴了北方。
倭島的使者送來了美貌的公主請求和親,然而葉羽根本看都不看。
“拿下瀛洲之後,向西洋諸島散布消息,讓有意成為朕大漢子民的主動投降……不要等朕的輪船和火炮打過去。”
一群還拿著木棒生活在原始森林的土著,葉羽是真不放在眼裏。
要不是現在三麵出兵,糧食有點跟不上……葉羽早就發兵把那片島嶼一個個地打下來了。
國號從大梁徹底變成了大漢,每個老百姓都在心中感念新皇的恩德。
生活在漢朝的人民,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不僅是通往各地的“鐵路”和“輪船”,大街小巷的蒸汽機車。
更是民眾的思想得到了啟發,生活越過越好,人民豐衣足食!
報童在街上奔忙,揣著半月一期的報紙。
百姓們對此也都司空見慣了,看報童揮舞著報紙從城內奔跑到田野,不時被攔下,總有人想要看報紙上麵寫了啥。
這嚴格來說是禮部在民間的“基層單位”,由朝中各部官員歸納總結每半個月在國家境內發生的大小事務,各項決策部署,將之整理成各個板塊的內容,之後印成報紙分發到各個郡縣,下發到民間,這些時政內容就都會刊登在下一期的《百姓日報》上。
盡管百姓收到最新消息的時間會後延半個月,不過考慮到這個時代的局限性,也就隻能先這樣了。
值得一提的是楚華裳和夜未央原本有些反對,說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類的儒家道理,但葉羽和李小玉說什麽也不聽,幾乎是一意孤行地把《百姓日報》推行了下去。
並且每份報紙的定價都很便宜,僅僅二文銅板。
科舉除了四書五經之外新加了一門《自然科學》,由李小玉和葉羽親手編修,並且在報紙上也會刊登一些科普類的內容。
葉羽和李小玉私下商量過,之後的幾年,會全麵降低傳統的四書五經在科舉之中所占的比重,將其分為語文、政治、曆史、地理幾門科目。
並且將《自然科學》分成數學、物理、化學、生物……
什麽?你問英語?
葉羽表示,全世界都得給他說漢語!
哪怕統一了這顆星球還不夠,還要載人航空,還要飛向宇宙,在月球上建立前哨站,作為通往宇宙的踏板!
不能學明朝“片板不能下海”,更不能學清朝的“閉關鎖國”!
天朝上國物產豐饒無所不有?它裝不下葉羽的野心!
固步自封對自己沒有半點好處,要從外界汲取知識和經驗,要讓技術不斷進行突破!
而顯然,這個偉大的事業,並不是由葉羽和李小玉兩個人就能完成的……
兩人的專業都不對口,討論個一百年都沒法讓技術進一步取得突破。
好在,葉羽現在是這個國家最有權勢的王者了。
無論是在葉羽的前世還是在這個世界,上層之人就是因為過分重視管理“人”,挖空心思想著如何讓民眾更加聽話,而不去考慮民眾的生活問題。
所以才忽略了“技術”的進步。
不想著讓通訊更加方便就不會有手機,不想著讓交通更加方便就不會有火車和輪船,不想著讓工廠同時生產更多的機器就不會有蒸汽機和內燃機……
百姓連活著都很困難,又有誰會去研究物理和化學?
所以這幾千年來才一直在拿著冷兵器幹架,才會一直停留在農耕文明。
因為上層人根本沒有想過革新和進步,沒有想過真正為百姓創造更好的生活!
葉羽不否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作用,但這句話同樣也注定了側重點在於管理“人”的東方社會製度,在技術進步上並無法像西方那樣進行爆發。
俗話說得好,能躺著賺錢為什麽要站起來呢?
不能解決問題,那就解決製造問題的人。
但葉羽想解決的不是人,而是問題本身。
是技術。
“我們不應和百姓保持距離,這樣會造成人才的流失。”
民眾都像牛羊一樣被管理,從上至下推崇的都是古時候的那一套,怎麽可能會湧現出如哥白尼、伽利略、安培那樣的傑出理論學者?
這個社會需要創新!
在全民禁槍、禁止持有火藥的現今,在汽油和電力全都由朝廷掌控的現在,民間武裝能夠造反的幾率幾近於零。
已經不是農民一根筋搭錯,糾集一群人拿起鋤頭就能威脅到官府,就能跟朝廷對著幹的時代了。
所以為什麽還要遵循古代的那一套呢?
所以為什麽還要怕……老百姓們,變得聰明起來呢?
“北方五州盡數被收複了?好!好啊!”
“老張,你看到最新的兵部板塊了沒有?”
“看到了!東風一號!好家夥,那威力……”
肉食者鄙,那就讓老百姓也參與到時政的討論中來。
中原廣袤交通不便,那就把報紙派發到千家萬戶的手中!
不顧朝堂之上的反對,不顧楚華裳和夜未央的埋怨,葉羽一意孤行,將近現代的科學技術原理,和朝堂之上的時政內容,全都交由李小玉,讓其出版印刷,刊登在報紙之上!
革除“鬼神”之說,革除封建迷信,讓科學技術廣泛地傳播到全國各地,讓科學的理論深入人心!
“原來我們能在地麵上行走,是因為‘重力’……”
“置換反應、還原反應、氧化反應……”
“當今聖上的智慧深沉,古往今來無人可及!”
葉羽心說當然無人可及,我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一舉措不僅是在向百姓宣告日子越來越好,在群眾之中選取有能力的人才加以培養,更是在各地官員的心裏敲響了一記警鍾。
靠著拉幫結派、欺上瞞下才能上位的投機者,還活在過去,迂腐的讀書人,日子會變得越來越不好過。
真正能夠引領未來的,是科技所造就的先進生產力!
冬去春來,隨著北方五州的徹底收複,將突厥的軍隊徹底趕出了國境之外,趕迴了北方。
倭島的使者送來了美貌的公主請求和親,然而葉羽根本看都不看。
“拿下瀛洲之後,向西洋諸島散布消息,讓有意成為朕大漢子民的主動投降……不要等朕的輪船和火炮打過去。”
一群還拿著木棒生活在原始森林的土著,葉羽是真不放在眼裏。
要不是現在三麵出兵,糧食有點跟不上……葉羽早就發兵把那片島嶼一個個地打下來了。
國號從大梁徹底變成了大漢,每個老百姓都在心中感念新皇的恩德。
生活在漢朝的人民,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不僅是通往各地的“鐵路”和“輪船”,大街小巷的蒸汽機車。
更是民眾的思想得到了啟發,生活越過越好,人民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