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瞪大了雙眼,緊緊地盯著手中那份清單,臉上逐漸浮現出難以掩飾的驚喜之色。隻見那清單上頭一項便是令人矚目的黃金,數量竟然高達三萬三千六百兩之多!按照大明當前的兌換比例,從一比八到一比十不等來計算的話,這三萬多兩黃金最少也能夠兌換三十餘萬兩銀子!這可是一筆極其可觀的財富。
除了黃金之外,還有六萬五千兩紋銀和五萬餘斤銅錠。這些可都是大明市麵上流通的硬通貨,價值不菲。
倭國向來以盛產金銀銅等貴重金屬而聞名,如今這份收獲著實讓人喜出望外。其他方麵的如扇子,屏風,漆器等崇禎就懶得去默算了。
“哈哈哈哈哈……曹伴伴果真是沒讓朕失望啊!來人呐,快給曹伴伴賞賜蟒服玉帶!嗯,用坐蟒”崇禎帝心情大好,竟是如此難得地慷慨大方起來,蟒服都是四爪側蟒服,坐蟒服也隻有王承恩才有資格穿戴。
也難怪大明朝的諸多皇帝都對太監們寵愛有加、委以重任。畢竟對於那些太監而言,他們在宮中唯一可以依靠仰仗的唯有皇帝陛下的恩寵與信任罷了。
正因為此,在太監們的心目當中,皇帝交辦之事永遠都會被擺在首位,竭盡全力去完成。就如同當年鄭和七次率領龐大船隊遠航西洋一樣,不正是謹遵著永樂大帝的意誌行事麽?
曆史上對崇禎褒貶不一,明粉都是說崇禎貫徹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死都沒有丟大明王朝的臉麵,比起瓦剌留學生叫門天子朱祁鎮強無數倍,而清粉則說崇禎優柔寡斷,對文官武官都缺乏管理以及製衡手段,隻會一味的給農民加稅導致大明覆滅。
崇禎帝可能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是除了做皇帝外絕對是一名好的王爺甚至官員,寧可自己穿打補丁的龍袍也不肯加重內宮的開支。
這次試探性貿易宛如一道曙光,為崇禎帝開啟了一扇窗戶。據史書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國家的財政收入實際上高達兩千多萬兩白銀。然而到了崇禎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除了原本的稅收外,又額外增加了多達一千大幾百萬兩的所謂“三響”。如此一來,總的稅收竟然能夠達到令人咋舌的四千萬兩左右!
但值得注意的是,平日裏我們所談論的明朝財政收入僅有區區四百萬兩白銀,這其實僅僅是戶部太倉的收入罷了。由此可見,明朝末年的稅賦負擔之沉重簡直超乎想象。
朝廷就像是一台巨大的吸水機,將窮人兜裏那少得可憐的錢財源源不斷地抽吸上來。可這些好不容易聚攏起來的財富,卻並未真正用之於改善民生,加強軍備。
相反,它們中的絕大部分很有可能最終落入了那些官員士申的口袋裏,成為他們進一步斂財致富的資本。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窮人變得越來越貧窮,而富人則愈發富有。
更為糟糕的是,每逢加稅之時,那所謂的火耗往往數倍於正稅本身。這意味著百姓們實際需要繳納的賦稅遠遠超出了朝廷規定的正稅額。對於本就生活艱難的普通民眾而言,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崇禎帝對此種延續了幾千年之久的火耗現象心知肚明,但他深感自身力量單薄,難以撼動這一由來已久的官場陋習。不過,好在如今有了貿易這條新途徑,可以幫助國家賺取大量的金銀財寶。
既然如此,也就無需再一味地加重賦稅來充實國庫了。不僅如此,就連之前征收的遼餉和繳餉等稅款或許都可以考慮停止征收。
除了黃金之外,還有六萬五千兩紋銀和五萬餘斤銅錠。這些可都是大明市麵上流通的硬通貨,價值不菲。
倭國向來以盛產金銀銅等貴重金屬而聞名,如今這份收獲著實讓人喜出望外。其他方麵的如扇子,屏風,漆器等崇禎就懶得去默算了。
“哈哈哈哈哈……曹伴伴果真是沒讓朕失望啊!來人呐,快給曹伴伴賞賜蟒服玉帶!嗯,用坐蟒”崇禎帝心情大好,竟是如此難得地慷慨大方起來,蟒服都是四爪側蟒服,坐蟒服也隻有王承恩才有資格穿戴。
也難怪大明朝的諸多皇帝都對太監們寵愛有加、委以重任。畢竟對於那些太監而言,他們在宮中唯一可以依靠仰仗的唯有皇帝陛下的恩寵與信任罷了。
正因為此,在太監們的心目當中,皇帝交辦之事永遠都會被擺在首位,竭盡全力去完成。就如同當年鄭和七次率領龐大船隊遠航西洋一樣,不正是謹遵著永樂大帝的意誌行事麽?
曆史上對崇禎褒貶不一,明粉都是說崇禎貫徹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死都沒有丟大明王朝的臉麵,比起瓦剌留學生叫門天子朱祁鎮強無數倍,而清粉則說崇禎優柔寡斷,對文官武官都缺乏管理以及製衡手段,隻會一味的給農民加稅導致大明覆滅。
崇禎帝可能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是除了做皇帝外絕對是一名好的王爺甚至官員,寧可自己穿打補丁的龍袍也不肯加重內宮的開支。
這次試探性貿易宛如一道曙光,為崇禎帝開啟了一扇窗戶。據史書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國家的財政收入實際上高達兩千多萬兩白銀。然而到了崇禎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除了原本的稅收外,又額外增加了多達一千大幾百萬兩的所謂“三響”。如此一來,總的稅收竟然能夠達到令人咋舌的四千萬兩左右!
但值得注意的是,平日裏我們所談論的明朝財政收入僅有區區四百萬兩白銀,這其實僅僅是戶部太倉的收入罷了。由此可見,明朝末年的稅賦負擔之沉重簡直超乎想象。
朝廷就像是一台巨大的吸水機,將窮人兜裏那少得可憐的錢財源源不斷地抽吸上來。可這些好不容易聚攏起來的財富,卻並未真正用之於改善民生,加強軍備。
相反,它們中的絕大部分很有可能最終落入了那些官員士申的口袋裏,成為他們進一步斂財致富的資本。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窮人變得越來越貧窮,而富人則愈發富有。
更為糟糕的是,每逢加稅之時,那所謂的火耗往往數倍於正稅本身。這意味著百姓們實際需要繳納的賦稅遠遠超出了朝廷規定的正稅額。對於本就生活艱難的普通民眾而言,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崇禎帝對此種延續了幾千年之久的火耗現象心知肚明,但他深感自身力量單薄,難以撼動這一由來已久的官場陋習。不過,好在如今有了貿易這條新途徑,可以幫助國家賺取大量的金銀財寶。
既然如此,也就無需再一味地加重賦稅來充實國庫了。不僅如此,就連之前征收的遼餉和繳餉等稅款或許都可以考慮停止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