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陳留郡。
酸棗縣府衙。
並不寬敞的大廳內,擺滿了許多美酒佳肴。
每張桌案都坐著一位身著華麗服飾的官員,他們正互相攀談著。
而他們身後則站立著一群披掛整齊的將領,不經意間凸顯出他們尊貴的身份。
大廳中間的主位上,端坐著一位中年文士,頗有幾分書生氣息,此人正是冀州牧韓馥。
其右側是渤海太守袁紹,姿貌甚偉,頗具威嚴。
其餘的位置依次坐著:後將軍袁術、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
還有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這九人都是手握各郡縣軍政大權的一方諸侯。
前陣子在陳留郡招兵買馬的曹操在張邈麾下混了個校尉,他並沒有落座的資格,正披甲持銳,與衛茲一同站在陳留太守的身後。
至於他那幫兄弟,如曹洪、夏侯惇等人,更是連入府的資格都沒有了。
“請討董詔書!”韓馥見氣氛烘托得差不多了,便對從吏陳琳吩咐道。
“諾!”
陳琳緩緩打開一隻精致的木盒,從其中取出一卷帛書,正是何太後交給韓馥的討董詔書。
“董卓欺天罔地,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朕令冀州牧韓馥,號召天下英雄豪傑,共誅此賊,以安社稷。”
席間眾人聽了陳琳的言辭,頓時也變得群情激憤。紛紛痛斥董卓老賊禍國殃民,場麵一度陷入混亂。
眼見事態失控,韓馥急忙輕咳幾聲,揮手示意眾人安靜下來。
“我等奉太後密詔,舉義兵,興義師,誓要掃清華夏,剿滅群兇,扶持王室,拯救黎民。”
“大將軍不幸身亡,那董卓老賊趁虛而入霸占國都,以此蒙蔽聖聽、隻手遮天。”
“諸位也都是我大漢朝的棟梁之材,理應為國分憂。今日受韓某之邀前來會盟,也正是為了共商對策。”
“不過,在會盟之前,我等急需推選一位名望、才能出眾的盟主,來統一調度。不知諸位心中可有合適的人選?”
隻見他神情肅穆,言語真摯,使得在場諸人紛紛點頭應是。
不過,韓馥話音未落,席間一位劍眉星目、氣度不凡的男子拱手起身:“袁本初家世顯赫,名滿天下,可為盟主。”
說話的男子正是河內太守王匡,他第一個表態,就是要舉薦好友袁紹來擔任這個盟主之位。
昔日,王匡與袁紹同為大將軍何進的府掾,交情匪淺。所以他的這番提議,難免讓人覺得其中夾著私心。
不過,要論起名望和家世,他們之中以袁紹、袁術兩兄弟為最。
袁紹、袁術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其中袁術是嫡出次子,是袁氏正妻所生。
而袁紹是庶子,他的母親甚至連妾還算不上,身份十分卑微。
但庶出的袁紹,其名望為何能遠超嫡出的袁術?
這還要從一件潑天的富貴講起。
袁氏兄弟的生父並非袁氏嫡長子,他們上麵還有一位才華橫溢的伯父。時任左中郎,佩銀印青綬,秩比二千石,官位不小。
可惜天妒英才,就這樣一位人傑,卻因病早逝,沒有留下子嗣。
在漢朝,絕嗣那是非常淒慘的事情,所以袁氏決定將袁紹過繼給他伯父這一脈,以繼承香火。
如此一來,袁紹的身份搖身一變,就由庶子變成了嫡長子,家族地位甚至還要蓋過袁術一頭。
這讓他感到很不爽。
因為袁紹繼任的這一脈,才是袁家真正的嫡係,其背後諸多的政治遺產,就這樣全部讓袁紹繼承了下來。
而且袁紹與袁術,在性格和為人方麵,也有很大的差距。
同為豪門公子,袁術年少時完全就是一位紈絝子弟,整天與一幫公子哥們飛鷹走狗。
但袁紹自小卻有一股俠義之氣,能禮賢下士,又喜歡結交朋友。
尤其經過“救黨人”,“誅宦官”這兩件事之後,袁紹的聲望可謂是馳名天下。
多年的苦心經營,令他一舉成為大漢士族們公認的領袖。
所以,對於王匡那番言辭,眾人也無從反駁,隻好紛紛表示讚同。
但袁術見眾人都偏向袁紹,心裏急了,頓時起身大喝:“我不同意!”
“我才是袁氏嫡長子,這盟主之位非我袁術莫屬。”
對於這位庶出的兄長,他打小就看不起。
看著弟弟袁術這無力的反駁,袁紹心中很是不屑,但表麵上,他仍保持著得體的微笑,盡顯從容之態。
“既然吾弟願意坐這個盟主之位,本初甘願退而讓賢。”
袁紹自然不會傻到直接與袁術爭吵,那樣隻會讓在座的大佬們,看了袁家內訌的笑話。
何況眾人之中,站在他這邊的不在少數。正因如此,他更要表現出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這樣才會收獲中立派的好感。
在這個年頭,德行與名望固然重要,如同光彩奪目的羽毛一般。
但僅僅擁有這些華麗的外表,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得有人替你背書。
這不,袁紹話音剛落,替他背書的人就來了。
身為漢室宗親的兗州刺史劉岱,連忙起身勸道:“本初此言差矣!國事麵前,豈能說讓就讓?”
“本初你無論才學、聲望,都是士人表率,正該擔起大任的時候,又豈能逃避?”
袁紹的妻子,喚作劉氏,是宗室之女。劉岱顯然更加傾向於自己人。
劉岱是已故劉太尉的侄兒,他與袁紹的交情可不僅僅隻是姻親,甚至可以追溯至上一代。
劉岱的話可有份量多了,更何況他這一番話說得無懈可擊,令人不禁為之動容。
見劉刺史都發話了,山陽太守袁遺也徹底放下心來。
在座的眾人之中,他也是袁氏子弟,按輩分來算,他是袁紹、袁術兩人的族兄,不過他卻也是支持袁紹的。
昔日,他能從一介縣令直接升任為太守,堂弟袁紹可是幫了不少的忙。
至於張邈、張超兩兄弟,都是袁紹的好友。鮑信與袁紹曾是同僚。
那東郡太守橋瑁,雖然保持著中立,但他曾與袁紹一同並肩作戰,誅殺宦官,自然也更傾向於袁紹。
酸棗縣府衙。
並不寬敞的大廳內,擺滿了許多美酒佳肴。
每張桌案都坐著一位身著華麗服飾的官員,他們正互相攀談著。
而他們身後則站立著一群披掛整齊的將領,不經意間凸顯出他們尊貴的身份。
大廳中間的主位上,端坐著一位中年文士,頗有幾分書生氣息,此人正是冀州牧韓馥。
其右側是渤海太守袁紹,姿貌甚偉,頗具威嚴。
其餘的位置依次坐著:後將軍袁術、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
還有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這九人都是手握各郡縣軍政大權的一方諸侯。
前陣子在陳留郡招兵買馬的曹操在張邈麾下混了個校尉,他並沒有落座的資格,正披甲持銳,與衛茲一同站在陳留太守的身後。
至於他那幫兄弟,如曹洪、夏侯惇等人,更是連入府的資格都沒有了。
“請討董詔書!”韓馥見氣氛烘托得差不多了,便對從吏陳琳吩咐道。
“諾!”
陳琳緩緩打開一隻精致的木盒,從其中取出一卷帛書,正是何太後交給韓馥的討董詔書。
“董卓欺天罔地,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朕令冀州牧韓馥,號召天下英雄豪傑,共誅此賊,以安社稷。”
席間眾人聽了陳琳的言辭,頓時也變得群情激憤。紛紛痛斥董卓老賊禍國殃民,場麵一度陷入混亂。
眼見事態失控,韓馥急忙輕咳幾聲,揮手示意眾人安靜下來。
“我等奉太後密詔,舉義兵,興義師,誓要掃清華夏,剿滅群兇,扶持王室,拯救黎民。”
“大將軍不幸身亡,那董卓老賊趁虛而入霸占國都,以此蒙蔽聖聽、隻手遮天。”
“諸位也都是我大漢朝的棟梁之材,理應為國分憂。今日受韓某之邀前來會盟,也正是為了共商對策。”
“不過,在會盟之前,我等急需推選一位名望、才能出眾的盟主,來統一調度。不知諸位心中可有合適的人選?”
隻見他神情肅穆,言語真摯,使得在場諸人紛紛點頭應是。
不過,韓馥話音未落,席間一位劍眉星目、氣度不凡的男子拱手起身:“袁本初家世顯赫,名滿天下,可為盟主。”
說話的男子正是河內太守王匡,他第一個表態,就是要舉薦好友袁紹來擔任這個盟主之位。
昔日,王匡與袁紹同為大將軍何進的府掾,交情匪淺。所以他的這番提議,難免讓人覺得其中夾著私心。
不過,要論起名望和家世,他們之中以袁紹、袁術兩兄弟為最。
袁紹、袁術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其中袁術是嫡出次子,是袁氏正妻所生。
而袁紹是庶子,他的母親甚至連妾還算不上,身份十分卑微。
但庶出的袁紹,其名望為何能遠超嫡出的袁術?
這還要從一件潑天的富貴講起。
袁氏兄弟的生父並非袁氏嫡長子,他們上麵還有一位才華橫溢的伯父。時任左中郎,佩銀印青綬,秩比二千石,官位不小。
可惜天妒英才,就這樣一位人傑,卻因病早逝,沒有留下子嗣。
在漢朝,絕嗣那是非常淒慘的事情,所以袁氏決定將袁紹過繼給他伯父這一脈,以繼承香火。
如此一來,袁紹的身份搖身一變,就由庶子變成了嫡長子,家族地位甚至還要蓋過袁術一頭。
這讓他感到很不爽。
因為袁紹繼任的這一脈,才是袁家真正的嫡係,其背後諸多的政治遺產,就這樣全部讓袁紹繼承了下來。
而且袁紹與袁術,在性格和為人方麵,也有很大的差距。
同為豪門公子,袁術年少時完全就是一位紈絝子弟,整天與一幫公子哥們飛鷹走狗。
但袁紹自小卻有一股俠義之氣,能禮賢下士,又喜歡結交朋友。
尤其經過“救黨人”,“誅宦官”這兩件事之後,袁紹的聲望可謂是馳名天下。
多年的苦心經營,令他一舉成為大漢士族們公認的領袖。
所以,對於王匡那番言辭,眾人也無從反駁,隻好紛紛表示讚同。
但袁術見眾人都偏向袁紹,心裏急了,頓時起身大喝:“我不同意!”
“我才是袁氏嫡長子,這盟主之位非我袁術莫屬。”
對於這位庶出的兄長,他打小就看不起。
看著弟弟袁術這無力的反駁,袁紹心中很是不屑,但表麵上,他仍保持著得體的微笑,盡顯從容之態。
“既然吾弟願意坐這個盟主之位,本初甘願退而讓賢。”
袁紹自然不會傻到直接與袁術爭吵,那樣隻會讓在座的大佬們,看了袁家內訌的笑話。
何況眾人之中,站在他這邊的不在少數。正因如此,他更要表現出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這樣才會收獲中立派的好感。
在這個年頭,德行與名望固然重要,如同光彩奪目的羽毛一般。
但僅僅擁有這些華麗的外表,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得有人替你背書。
這不,袁紹話音剛落,替他背書的人就來了。
身為漢室宗親的兗州刺史劉岱,連忙起身勸道:“本初此言差矣!國事麵前,豈能說讓就讓?”
“本初你無論才學、聲望,都是士人表率,正該擔起大任的時候,又豈能逃避?”
袁紹的妻子,喚作劉氏,是宗室之女。劉岱顯然更加傾向於自己人。
劉岱是已故劉太尉的侄兒,他與袁紹的交情可不僅僅隻是姻親,甚至可以追溯至上一代。
劉岱的話可有份量多了,更何況他這一番話說得無懈可擊,令人不禁為之動容。
見劉刺史都發話了,山陽太守袁遺也徹底放下心來。
在座的眾人之中,他也是袁氏子弟,按輩分來算,他是袁紹、袁術兩人的族兄,不過他卻也是支持袁紹的。
昔日,他能從一介縣令直接升任為太守,堂弟袁紹可是幫了不少的忙。
至於張邈、張超兩兄弟,都是袁紹的好友。鮑信與袁紹曾是同僚。
那東郡太守橋瑁,雖然保持著中立,但他曾與袁紹一同並肩作戰,誅殺宦官,自然也更傾向於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