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事先已經猜想過洛陽形勢惡劣,但局勢的複雜還是出乎了劉羨的預料。
劉羨很早就明白,後黨與太子黨的爭鬥並不會隨著一方的落敗而結束。在十數年前,老師李密就預言過,由於政治道德的衰敗,晉室各方政治勢力之間並不存在真正的互信,因此,他們之間的鬥爭會無休無止,也會愈演愈烈。可能隻有到亡國的那一刻才會徹底結束,甚至不會結束。
但到具體的政治鬥爭中,劉羨還是以為,眾人至少會等到皇後與太子之間徹底分個勝負,然後再開啟新的鬥爭。
事實證明,劉羨還是想得太樂觀了。
按照劉羨原本的想法,他這次迴京,主要是幫助太子扳倒後黨。一來是為了報八年前的楚王黨血仇,二來也是向太子報恩,三來也是為了再見自己的家人。
隻要扳倒後黨,幫太子複位,他就可以向太子求一個外放的刺史之位。就像當年關羽辭別曹操一樣,他和太子之間就兩清了,可以專心去完成自己的複國大業。至於之後,無論自己成敗如何,太子成敗如何,就由上天裁決吧,沒有人能對他指手劃腳。
可沒想到,司馬遹僅僅才獲得了政治上的上風,甚至還沒有獲得決定性的監國之權,齊王和趙王已經先後表態,透露出想要借機獨立出來的想法。這無疑是後黨的喜訊,因為這意味著太子黨從內部就出現了巨大的裂痕。
從趙王府歸來後的當夜,劉羨拉著李盛分析政局,李盛直白地說道:
“宗室中懷有二心的,肯定不隻有齊王與趙王,成都王與淮南王就可信嗎?我看也未必,諸王聚集在太子身邊,不過是因為皇後才短暫聯合罷了。現在皇後主動示弱,諸王認為皇後可欺,而太子難欺,立馬就會調轉過來,試圖孤立太子。”
劉羨讚同李盛的看法,他感慨說:“怪不得太子不願意推行政變,若他下定這個決心,恐怕第二天就會被密報到皇後那,是絕不可能成功的。”
李盛嘲諷道:“這就是祖宗不積德。太子雖然是個有智慧的人,但想坐穩天下,智慧並非唯一的要素。器量、根骨、膽魄都缺一不可……不,更重要的是,還有祖上積累的功德……人生的勝敗榮辱都基於此。可惜,凡夫俗子的眼睛卻看不到這些……”
劉羨陷入了沉默,他聆聽了一會兒秋蟬的鳴叫,內心則陷入了困惑。他想起了祖逖的話,“太子注定會去死,皇後也注定會去死”,這一句話是何等的簡單,但是卻讓他對以後的目標產生了困惑。
這困惑並非是對於人生道路的困惑,劉羨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一個怎樣的人,可在這種情況下,原則與是非觀卻不能幫他做出選擇。原有的計劃已經作廢了,無論他幫不幫太子,似乎擺在麵前的都隻有壞的結果,和一個更壞的結果。
如果繼續與太子站在一起,在沒有其餘宗室的支持下,毫無疑問,太子會失敗,那他作為一個太子黨,也將會隨之同落。
可如果不與太子站在一起,轉投到別的宗王陣營裏,不僅違背了自己的原則,同時也將更深入地牽扯進洛陽的鬥爭漩渦中,難以脫身。
難道現在就想辦法脫身去巴蜀嗎?後黨仍然把持著朝政,後黨黨羽趙廞就在益州任益州刺史,也不可能。
劉羨感到自己現在陷入了一個死局,似乎怎麽走都看不清出路。相比之下,孫秀提出的招攬建議,似乎真的已經是最好的提議了。可難道真要與孫秀為伍嗎?那與自殺有什麽分別?
想到這裏,劉羨感覺自己被一片空前的黑暗籠罩了,比八年前在詔獄內更加黑暗,因為在詔獄裏,他還能想象黑暗是什麽,思考一條推翻它的出路。
但在此時此刻,他卻覺得走到了盡頭,似乎黑暗中從來就沒有過道路一樣,如何才能見到光明呢?
他問李盛道:“賓碩,你說接下來我該怎麽做?”
李盛也啞然了,他雖然分析政局頭頭是道,但眼下這個局麵,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或者說,他能想到的辦法,劉羨基本都不會采用。
劉羨想,或許隻有問問太子司馬遹的想法了,之前聽他的話語,應該不至於對現狀毫無預料,隻有先看他到底有何準備,自己才能做一些針對性地布置。
若他沒有,那自己也隻能設法另謀出路了。
於是次日天一亮,他就吩咐下屬,安排去東宮的車馬,隻等辰時就動身。可令人沒有預料的是,剛剛用完早膳,府前竟然就來了一名不速之客。
在近百名甲士的簇擁下,一輛青蓋王車停在了蕩寇將軍府前,一名身材高大的青年男子信步走下。他負手而立,稍稍環顧四周,對看門的府吏說:
“你去通報劉羨一聲,就說淮南王司馬允來訪。”
淮南王來訪的消息很快驚動了整個將軍府。劉羨愕然之餘,自然不敢怠慢。他連忙領幕僚們出迎,李盛、郗鑒、傅暢等人按官秩排成左右兩列,由於聽說過司馬允為人剛烈,所以都下意識繃緊了身體,打扮得一絲不苟,唯恐給這位親王留下什麽糟糕印象,畢竟他是敢當眾頂撞皇後的。
司馬允確實是一個極有威嚴的人,他早年就與司馬瑋一般高大,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眉骨愈發高聳,眼神變得深邃,而在短須的掩飾下,嘴唇也變得刻薄,加上常年不苟言笑,給他帶來一分鋒利感。乍一看上去,就像一頭準備狩獵的獅子,不需要任何多餘的動作,就讓人畏懼。
說是來見劉羨的,可司馬允並沒有立刻和他敘話的意思,而是說:“先帶我四處走走吧。”
說罷,他也不等劉羨迴話,就自顧自踏進了府門。
劉羨無奈,隻好走在司馬允旁邊,陪他在府院裏閑逛起來。
蕩寇將軍府也沒有什麽好看的,此前已經說過,除去住人的幾個院子和辦公的館閣外,隻有一間庫房,以及一座靶場。由於接管衛率未久,庫房內還沒有囤積多少東西,隻有靶場剛剛修繕完成,可以正常試用。
司馬允見靶場非常幹淨,弓箭與箭靶都是新的,一時有些手癢,當即就以淮南王的名義,要求劉羨與他比射。
自周代以來,比射算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士族遊戲了。不過又不同於後世那種純粹地射術較量,哪怕經過幾次簡化,程序和禮儀仍然比較複雜。
簡單來說,一次正常的比射分為三輪,每一輪射四箭。第一輪是熱身試射,第二輪、第三輪才是正式的較量。射出的箭矢,不僅要射中,還要貫穿箭靶才能算作成績。射中箭靶算下射,射中箭靶的靶心算上射。下射算一籌,上射算三籌。比射結束後,籌少的就要當眾罰酒,並向勝者表示敬意。
對於劉羨而言,他的射術遠不如劍術,隻能說還不錯而已。兩輪射罷,雖然箭箭中靶,但隻有一箭射中了靶心,一共得了十籌。
而司馬允的射術則要高明許多,他連發八箭,有五箭連中靶心,一共得了十八籌。雖然還比不上李矩和孟觀,但也稱得上難得的射術好手了。
劉羨也不推脫,當眾罰酒三杯。
但這並不是結束,司馬允似乎存了考校的心思,又令劉羨府上的幕僚們也來試射。劉羨的幕僚大多是苦讀經書的寒士,會射箭的不多,成績往往在兩三籌之間。諸葛延常年在山林裏狩獵,射術倒是很好,他八箭全中,還有四箭是上射,隻比司馬允少兩籌。出乎意料的是,郗鑒與桓彝的射術也都不錯,分別中了十籌與九籌。
司馬允見狀很是驚奇,就問郗鑒他們的名字,又稱讚說:“現在朝局不定,國家多難,正需要諸君這樣的人才來匡扶正義,勉之!”
郗鑒等人得了親王的誇獎,自然是喜不自勝,但劉羨卻從中注意到了一些非比尋常的意味。
在比射結束後,時間就將近中午了,司馬允這才以用膳的名義與劉羨走進館閣。劉羨大概已經猜到司馬允的來意,他讓閑雜人等都退開,等膳食傳上來後,房內就隻剩下司馬允和劉羨兩人。
劉羨平時的飲食很樸素,隻是由於這一次來得是淮南王,他便叮囑阿蘿,弄了兩條燉鯉魚來。
司馬允吃了兩口,便放下竹箸,對劉羨笑道:“洛陽的鯉魚腥氣太重,在揚州待久了,竟有些吃不慣了。”
劉羨便說:“殿下,要不要換道菜肴?”
司馬允搖首說:“沒有必要,先帝在世的時候,就經常教導我,國家艱辛的時候,我們宗室要體恤民情,不要奢侈浪費。我五兄也是這麽以身作則,才得到了大家擁護。”
劉羨聞言沉默,他頓時記起了許多往事,說起來,當時司馬瑋的簡樸作風,也與自己的建議有關。他隻是沒想到,司馬瑋居然能真的堅持下去。
司馬允又吃了一口魚肉,看著劉羨說:“說起來,五兄死前,是和你在一起吧?”
“是。”
“你是講義氣的人,朝中像你這樣的人不多了。”
“殿下過獎了。”
“也並非過獎,別人都不敢擔的責任,你卻敢挑起來。”
他說到這裏,露出刻骨的冷笑道:
“不像有的人,名義上叫我迴來,是要為五兄報仇,可實際上稍微得了些權柄,就想與賊子苟合了。”
劉羨一愣,隨即明白過來,淮南王說的是太子。他忍不住為司馬遹辯解說:
“殿下,現在形勢複雜,京畿內居心叵測的人太多,太子小心一些也是正常的。”
淮南王卻怒斥說:“我帶兵返迴京師,可不是來小心的,讓皇後這群人騎在司馬氏頭上,我還不如去死!”
說到這裏,他再次放下手中的竹箸,目光炯炯地看向劉羨道:
“八年了,當時我在揚州,聽說五兄的死訊,心中真是憤恨。這八年來,妖後還天天設法逼迫我的幾個兄弟,天子也被她玩弄。司馬氏的男兒,在她麵前,隻能像犬馬一樣卑躬屈膝,我絕不能容忍這些!眼下我既然迴來了,就一定要殺了她!”
“隻是,我已多年不在京師。說實話,這裏能信任的人並不多,但是我想,當年五兄以你為友,那你是一個可以信任的人。你來我府上,我們一起為五兄報仇,怎麽樣?我也可以用以國士之禮待你。”
劉羨聽罷有些感動,因為司馬允的話語很誠摯。但他同時又感到憂心,因為他敏銳地察覺到,這也意味著淮南王與太子的裂痕越來越大了。
他忍不住問道:“殿下,您的意思是,您要拋開太子,單獨與皇後作對嗎?”
淮南王頷首說:“妖後無道,人人得而誅之,太子既然不願意幹,我就來幹。更何況,像他這麽懦弱的人,又哪裏坐得穩皇位?”
說到這,他突然加了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前些日子,趙王來找我,突然嚎啕大哭,說這些年為妖後逼迫,做了很多不情願的事情,他很後悔。然後說,宗室裏需要有個人出來主持公道,可太子平日裏卻恍若無事。”
“這一切都在五兄被害!太子懦弱!我現在必須站出來,為我們司馬氏的宗室們站出來,為一家人討個公道!”
劉羨不知道怎麽插話,就像淮南王說的,這完全是他們司馬家的家事。但司馬允又分明表露出,他想要搶奪皇位的想法,這怎麽得了?現在這麽一個局麵,淮南王如果再做激化,立馬便會是一場大戰。
他作勢就要勸淮南王,剛一開口,司馬允就聽出了劉羨的心思,揮手打斷說:
“我還沒有那麽傻,太子既然給妖後五個月時間,我也會給他五個月時間,這點時間我還是等得了的。”
“我也不要求你立刻做迴答,你好好想想,怎麽做才對得起五兄的在天之靈。”
“你就算不願意隨我,我也當欠你一個人情,這東西你拿著,有什麽事情,去淮南王府隨時可以見我。”
司馬允給劉羨留了一隻象牙製成的手環,然後就站起身告辭離去。劉羨本想送送他,但司馬允擺擺手就作罷了。
隨著淮南王車駕的離去,劉羨一時心亂如麻,他發現到了現在,洛陽的暗流已然澎湃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步。而自己這一次的抉擇,恐怕也將是一生以來最重要的幾個抉擇之一。
劉羨很早就明白,後黨與太子黨的爭鬥並不會隨著一方的落敗而結束。在十數年前,老師李密就預言過,由於政治道德的衰敗,晉室各方政治勢力之間並不存在真正的互信,因此,他們之間的鬥爭會無休無止,也會愈演愈烈。可能隻有到亡國的那一刻才會徹底結束,甚至不會結束。
但到具體的政治鬥爭中,劉羨還是以為,眾人至少會等到皇後與太子之間徹底分個勝負,然後再開啟新的鬥爭。
事實證明,劉羨還是想得太樂觀了。
按照劉羨原本的想法,他這次迴京,主要是幫助太子扳倒後黨。一來是為了報八年前的楚王黨血仇,二來也是向太子報恩,三來也是為了再見自己的家人。
隻要扳倒後黨,幫太子複位,他就可以向太子求一個外放的刺史之位。就像當年關羽辭別曹操一樣,他和太子之間就兩清了,可以專心去完成自己的複國大業。至於之後,無論自己成敗如何,太子成敗如何,就由上天裁決吧,沒有人能對他指手劃腳。
可沒想到,司馬遹僅僅才獲得了政治上的上風,甚至還沒有獲得決定性的監國之權,齊王和趙王已經先後表態,透露出想要借機獨立出來的想法。這無疑是後黨的喜訊,因為這意味著太子黨從內部就出現了巨大的裂痕。
從趙王府歸來後的當夜,劉羨拉著李盛分析政局,李盛直白地說道:
“宗室中懷有二心的,肯定不隻有齊王與趙王,成都王與淮南王就可信嗎?我看也未必,諸王聚集在太子身邊,不過是因為皇後才短暫聯合罷了。現在皇後主動示弱,諸王認為皇後可欺,而太子難欺,立馬就會調轉過來,試圖孤立太子。”
劉羨讚同李盛的看法,他感慨說:“怪不得太子不願意推行政變,若他下定這個決心,恐怕第二天就會被密報到皇後那,是絕不可能成功的。”
李盛嘲諷道:“這就是祖宗不積德。太子雖然是個有智慧的人,但想坐穩天下,智慧並非唯一的要素。器量、根骨、膽魄都缺一不可……不,更重要的是,還有祖上積累的功德……人生的勝敗榮辱都基於此。可惜,凡夫俗子的眼睛卻看不到這些……”
劉羨陷入了沉默,他聆聽了一會兒秋蟬的鳴叫,內心則陷入了困惑。他想起了祖逖的話,“太子注定會去死,皇後也注定會去死”,這一句話是何等的簡單,但是卻讓他對以後的目標產生了困惑。
這困惑並非是對於人生道路的困惑,劉羨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一個怎樣的人,可在這種情況下,原則與是非觀卻不能幫他做出選擇。原有的計劃已經作廢了,無論他幫不幫太子,似乎擺在麵前的都隻有壞的結果,和一個更壞的結果。
如果繼續與太子站在一起,在沒有其餘宗室的支持下,毫無疑問,太子會失敗,那他作為一個太子黨,也將會隨之同落。
可如果不與太子站在一起,轉投到別的宗王陣營裏,不僅違背了自己的原則,同時也將更深入地牽扯進洛陽的鬥爭漩渦中,難以脫身。
難道現在就想辦法脫身去巴蜀嗎?後黨仍然把持著朝政,後黨黨羽趙廞就在益州任益州刺史,也不可能。
劉羨感到自己現在陷入了一個死局,似乎怎麽走都看不清出路。相比之下,孫秀提出的招攬建議,似乎真的已經是最好的提議了。可難道真要與孫秀為伍嗎?那與自殺有什麽分別?
想到這裏,劉羨感覺自己被一片空前的黑暗籠罩了,比八年前在詔獄內更加黑暗,因為在詔獄裏,他還能想象黑暗是什麽,思考一條推翻它的出路。
但在此時此刻,他卻覺得走到了盡頭,似乎黑暗中從來就沒有過道路一樣,如何才能見到光明呢?
他問李盛道:“賓碩,你說接下來我該怎麽做?”
李盛也啞然了,他雖然分析政局頭頭是道,但眼下這個局麵,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或者說,他能想到的辦法,劉羨基本都不會采用。
劉羨想,或許隻有問問太子司馬遹的想法了,之前聽他的話語,應該不至於對現狀毫無預料,隻有先看他到底有何準備,自己才能做一些針對性地布置。
若他沒有,那自己也隻能設法另謀出路了。
於是次日天一亮,他就吩咐下屬,安排去東宮的車馬,隻等辰時就動身。可令人沒有預料的是,剛剛用完早膳,府前竟然就來了一名不速之客。
在近百名甲士的簇擁下,一輛青蓋王車停在了蕩寇將軍府前,一名身材高大的青年男子信步走下。他負手而立,稍稍環顧四周,對看門的府吏說:
“你去通報劉羨一聲,就說淮南王司馬允來訪。”
淮南王來訪的消息很快驚動了整個將軍府。劉羨愕然之餘,自然不敢怠慢。他連忙領幕僚們出迎,李盛、郗鑒、傅暢等人按官秩排成左右兩列,由於聽說過司馬允為人剛烈,所以都下意識繃緊了身體,打扮得一絲不苟,唯恐給這位親王留下什麽糟糕印象,畢竟他是敢當眾頂撞皇後的。
司馬允確實是一個極有威嚴的人,他早年就與司馬瑋一般高大,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眉骨愈發高聳,眼神變得深邃,而在短須的掩飾下,嘴唇也變得刻薄,加上常年不苟言笑,給他帶來一分鋒利感。乍一看上去,就像一頭準備狩獵的獅子,不需要任何多餘的動作,就讓人畏懼。
說是來見劉羨的,可司馬允並沒有立刻和他敘話的意思,而是說:“先帶我四處走走吧。”
說罷,他也不等劉羨迴話,就自顧自踏進了府門。
劉羨無奈,隻好走在司馬允旁邊,陪他在府院裏閑逛起來。
蕩寇將軍府也沒有什麽好看的,此前已經說過,除去住人的幾個院子和辦公的館閣外,隻有一間庫房,以及一座靶場。由於接管衛率未久,庫房內還沒有囤積多少東西,隻有靶場剛剛修繕完成,可以正常試用。
司馬允見靶場非常幹淨,弓箭與箭靶都是新的,一時有些手癢,當即就以淮南王的名義,要求劉羨與他比射。
自周代以來,比射算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士族遊戲了。不過又不同於後世那種純粹地射術較量,哪怕經過幾次簡化,程序和禮儀仍然比較複雜。
簡單來說,一次正常的比射分為三輪,每一輪射四箭。第一輪是熱身試射,第二輪、第三輪才是正式的較量。射出的箭矢,不僅要射中,還要貫穿箭靶才能算作成績。射中箭靶算下射,射中箭靶的靶心算上射。下射算一籌,上射算三籌。比射結束後,籌少的就要當眾罰酒,並向勝者表示敬意。
對於劉羨而言,他的射術遠不如劍術,隻能說還不錯而已。兩輪射罷,雖然箭箭中靶,但隻有一箭射中了靶心,一共得了十籌。
而司馬允的射術則要高明許多,他連發八箭,有五箭連中靶心,一共得了十八籌。雖然還比不上李矩和孟觀,但也稱得上難得的射術好手了。
劉羨也不推脫,當眾罰酒三杯。
但這並不是結束,司馬允似乎存了考校的心思,又令劉羨府上的幕僚們也來試射。劉羨的幕僚大多是苦讀經書的寒士,會射箭的不多,成績往往在兩三籌之間。諸葛延常年在山林裏狩獵,射術倒是很好,他八箭全中,還有四箭是上射,隻比司馬允少兩籌。出乎意料的是,郗鑒與桓彝的射術也都不錯,分別中了十籌與九籌。
司馬允見狀很是驚奇,就問郗鑒他們的名字,又稱讚說:“現在朝局不定,國家多難,正需要諸君這樣的人才來匡扶正義,勉之!”
郗鑒等人得了親王的誇獎,自然是喜不自勝,但劉羨卻從中注意到了一些非比尋常的意味。
在比射結束後,時間就將近中午了,司馬允這才以用膳的名義與劉羨走進館閣。劉羨大概已經猜到司馬允的來意,他讓閑雜人等都退開,等膳食傳上來後,房內就隻剩下司馬允和劉羨兩人。
劉羨平時的飲食很樸素,隻是由於這一次來得是淮南王,他便叮囑阿蘿,弄了兩條燉鯉魚來。
司馬允吃了兩口,便放下竹箸,對劉羨笑道:“洛陽的鯉魚腥氣太重,在揚州待久了,竟有些吃不慣了。”
劉羨便說:“殿下,要不要換道菜肴?”
司馬允搖首說:“沒有必要,先帝在世的時候,就經常教導我,國家艱辛的時候,我們宗室要體恤民情,不要奢侈浪費。我五兄也是這麽以身作則,才得到了大家擁護。”
劉羨聞言沉默,他頓時記起了許多往事,說起來,當時司馬瑋的簡樸作風,也與自己的建議有關。他隻是沒想到,司馬瑋居然能真的堅持下去。
司馬允又吃了一口魚肉,看著劉羨說:“說起來,五兄死前,是和你在一起吧?”
“是。”
“你是講義氣的人,朝中像你這樣的人不多了。”
“殿下過獎了。”
“也並非過獎,別人都不敢擔的責任,你卻敢挑起來。”
他說到這裏,露出刻骨的冷笑道:
“不像有的人,名義上叫我迴來,是要為五兄報仇,可實際上稍微得了些權柄,就想與賊子苟合了。”
劉羨一愣,隨即明白過來,淮南王說的是太子。他忍不住為司馬遹辯解說:
“殿下,現在形勢複雜,京畿內居心叵測的人太多,太子小心一些也是正常的。”
淮南王卻怒斥說:“我帶兵返迴京師,可不是來小心的,讓皇後這群人騎在司馬氏頭上,我還不如去死!”
說到這裏,他再次放下手中的竹箸,目光炯炯地看向劉羨道:
“八年了,當時我在揚州,聽說五兄的死訊,心中真是憤恨。這八年來,妖後還天天設法逼迫我的幾個兄弟,天子也被她玩弄。司馬氏的男兒,在她麵前,隻能像犬馬一樣卑躬屈膝,我絕不能容忍這些!眼下我既然迴來了,就一定要殺了她!”
“隻是,我已多年不在京師。說實話,這裏能信任的人並不多,但是我想,當年五兄以你為友,那你是一個可以信任的人。你來我府上,我們一起為五兄報仇,怎麽樣?我也可以用以國士之禮待你。”
劉羨聽罷有些感動,因為司馬允的話語很誠摯。但他同時又感到憂心,因為他敏銳地察覺到,這也意味著淮南王與太子的裂痕越來越大了。
他忍不住問道:“殿下,您的意思是,您要拋開太子,單獨與皇後作對嗎?”
淮南王頷首說:“妖後無道,人人得而誅之,太子既然不願意幹,我就來幹。更何況,像他這麽懦弱的人,又哪裏坐得穩皇位?”
說到這,他突然加了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前些日子,趙王來找我,突然嚎啕大哭,說這些年為妖後逼迫,做了很多不情願的事情,他很後悔。然後說,宗室裏需要有個人出來主持公道,可太子平日裏卻恍若無事。”
“這一切都在五兄被害!太子懦弱!我現在必須站出來,為我們司馬氏的宗室們站出來,為一家人討個公道!”
劉羨不知道怎麽插話,就像淮南王說的,這完全是他們司馬家的家事。但司馬允又分明表露出,他想要搶奪皇位的想法,這怎麽得了?現在這麽一個局麵,淮南王如果再做激化,立馬便會是一場大戰。
他作勢就要勸淮南王,剛一開口,司馬允就聽出了劉羨的心思,揮手打斷說:
“我還沒有那麽傻,太子既然給妖後五個月時間,我也會給他五個月時間,這點時間我還是等得了的。”
“我也不要求你立刻做迴答,你好好想想,怎麽做才對得起五兄的在天之靈。”
“你就算不願意隨我,我也當欠你一個人情,這東西你拿著,有什麽事情,去淮南王府隨時可以見我。”
司馬允給劉羨留了一隻象牙製成的手環,然後就站起身告辭離去。劉羨本想送送他,但司馬允擺擺手就作罷了。
隨著淮南王車駕的離去,劉羨一時心亂如麻,他發現到了現在,洛陽的暗流已然澎湃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步。而自己這一次的抉擇,恐怕也將是一生以來最重要的幾個抉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