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以迂為直”是商業經營活動中常用的謀略。有時為了達到某項預定的目標,但由於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等條件所限,無法直接實現,於是通過其它途徑,迂迴曲折,同樣可以達到預定目標。這便是間接路線,“以迂為直”的謀略。
“以迂為直”的關鍵在於預定目標的可行性,然後是找出其有關的條件和因素,利用其相互關聯的矛盾,迂迴繞道,達到目標。
□屢敗屢戰邦尼的起家
一個人經曆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倒下。隻要不倒下繼續奮鬥,就有重新站起來的可能。
美國新一代石油大亨邦尼一生的經曆具有傳奇色彩,因為是從一名鄉村報童終成擁有30億美元家產的超級富豪。
1928年,邦尼出生於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荷頓威爾鎮。從12歲起,他像大多數美國少年一樣,開始靠打零工來賺取零用,他給人送報,並給報社做鍾點工。
1949年,邦尼轉入俄克拉荷馬大學,主修地質學,並於1951年以優秀的成績順利畢業。他沒有成為地質學家,進入菲納斯油公司當了一名職員。
1954年,邦尼向公司提出辭職,公司竭力挽留他,但他去意定。
邦尼先找到一位獨立的石油商愛德華,向他吐露了自己的法。愛德華很喜歡這個年輕又聰明的地質學家,有意要幫助。
邦尼用自己的銀行儲蓄,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買下一輛福牌客貨兩用車。白天,車廂作為他的私人辦公室,晚上就成了舍。每天一早他開著車出去工作,到處接洽生意。餓了,買塊堡包,就著汽水當飯;困了,伏在方向盤上打個盹。這種勞累,遠遠超過他在菲納斯公司工作時的幾倍。
沒有幫手,邦尼就一人身兼數職,連文件往來和打字這樣的也得自己動手。他的公司周轉快、成本低,收費當然也低廉。
而且辦事又迅速又可靠,因此,獲得同行們的器重,營業額逐日加,很多大公司都委托邦尼代辦合約轉讓事宜。他介紹的買,平均每宗就可以賺1000美元,業務發展大大超過預定目標,原定隻鑽3口油井,實際卻一口氣鑽了7口。雖然當年美國石油處於低穀,受中東廉價銷售石油的影響,每桶油僅值3美元,邦尼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賺了1萬多美元,比他在菲納斯公工作一年的工資還要多幾倍。
隨著業務的增加,工作量的日益加大,邦尼決定擴大他的一公司規模。
1956年9月,邦尼和約翰·奧伯恩、麥卡特組成一個新公——石油發展機構。
石油發展機構的資金由邦尼投資50%,麥卡特和約翰·奧恩各占投資額的25%。此外,他倆還借給公司10萬美元,由尼在5年內連本帶利一並歸還,否則公司由這兩位股東接。
公司開業後,邦尼任董事經理。他雇了兩名優秀的助手:一是初任公司秘書的施拉芙小姐,後來被提升為經理;另一個是來任加拿大卡加裏分公司經理的羅頓。這兩個人都非常熟悉油業這一行,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
有了助手,他大力宣傳,廣開財路,以種種優惠的條件,吸引界大亨投資鑽井采油。他向他們保證:1.三年內就能收迴成;2.以個別油井為單位,賺錢即可分紅;3.優先償還投資款。這些條件大大吸引了各路投資者。
1958年3月,公司提出開發16口油井的計劃,立即就有51名投資者參加,集資達50萬美元。一年以後,16口井中除7口是幹井外,8口井開始生產石油氣,1口井可供開采石油。這年的生產總值達225萬美元,超過投資基金的4倍。公司和投者都賺錢了。
他們趁熱打鐵,同一年年底又推出馬沙利斯計劃,以醫生馬利斯為主,準備開發13口油井,集資47.5萬美元。結果,又一大獲成功,13口油井中僅有4口幹井,全年生產總值達300萬美元。邦尼的事業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可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會完全一帆風順,邦尼的事業也例外。
前兩次的巨大成功使邦尼雄心大增,他迫切地想大幹一。1959年,一項新的開采計劃又匆匆上馬。由於判斷失誤,公在得克薩斯州曆時4個月所鑽的油井全部是幹井,整整損失50萬美元。
這一沉重打擊,使公司業務開始跌入低穀,不得不大量削減員,最少的時候隻剩下3個人。可是,邦尼並沒有氣餒,他繼續美國和加拿大之間不停地奔波,積極尋找機會,尋找理想的采點,以圖東山再起。
可是,邦尼的努力一次次遭到失敗,在整整3年中,看不見點起色。就在邦尼幾乎要絕望的時候,一個機會姍姍而來。
1962年,邦尼在得克薩斯州一個小郡發現了一塊滿意的油田,可鑽98口油井,每天可保證產油60桶。這時,公司財務狀況已難以維持正常經營了,邦尼隻好以每口井4萬美元的價格批投資者。盡管這樣,還是賺了75萬美元,還清了債務。職工人又增加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股東麥卡特知道公司起死迴生,賺錢,就想獨占公司經營權。他假稱自己患了癌症,將不久於人,要求退股和還清他的債務,否則便要全盤接管。
邦尼及時識破了麥卡特的詭計,與他討價還價,最後決定以期付款、每期5萬美元的形式來還清他索取的35萬美元高,條件是讓麥卡特退出公司。麥卡特隻得同意了。
邦尼將“石油發展機構”改名為“麥沙石油公司”,準備向華街進軍。
1964年2月,他采取了更大膽的行動,上市集資,發行42股票,第一年營業額就達到150萬美元,純利43萬美元。接著,又展開收購活動,收購了吉爾遜石油公司。
1967年,麥沙石油公司的股票每股價值35美元,而在3年,每股的價格僅為6美元。
麥沙石油公司的成就也引起華爾街的注意,人們普遍認為支石油股票有增值潛力,紛紛買進。
1969年,邦尼又開始另一項收購活動:收購得克薩斯州的高頓石油公司。麥沙石油公司發行每股價值約8美元的新股交換赫高頓股票,並向願意交換者贈送認購憑證,在未來的5年內可認購麥沙股票。這一著棋果然走得很妙,年內收購任務滿地完成了。
邦尼在華爾街的風雲變幻中接連獲勝。1971年,他的私人產大約有1000萬美元。
從1973年起,阿拉伯世界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油價漸上漲,每桶石油從3美元漲到13美元,1979年漲到35美,1981年則高達180美元。麥沙石油公司的利潤也扶搖直上,日漸看好,成了美國最大的獨立石油公司,資產總額達20億美。
1982年12月,邦尼一生中最大的收購開始了,目標是當時國排名第六的海灣石油公司。收購行動曆時半年,成交價132億美元。緊接著,邦尼得到華爾街的支持後,又收購了當年他在裏做過小職員的菲納斯石油公司。
在美國,石油大亨不少。但像邦尼一樣,屢敗屢戰,白手起家絕無僅有。邦尼以超人的毅力,贏得了人們的讚譽。
□避銳擊惰卡芬女士大獲成功
有時候,勢單力薄的一方,隻有避開強大對手的優勢,才有可能爭得一定的生存空間;同時,由於外表弱小,選擇方向無人問津,也容易給對手造成錯覺,使對手忽略其真正的實力,從而打敗對手。
法國是世界公認的時裝王國。那裏人才輩出,才華橫溢的裝設計師比比皆是,要想在他們中間嶄露頭角可不是容易的。享譽法國和世界的時裝設計大師卡芬女士便是脫穎而出的運者,她成功的秘訣就在於“避銳擊惰”。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時裝總是為那些個頭高挑的女性設計,而個子不高的婦女常常被忽略和遺忘,事實也大抵如此。當沒有哪一個服裝設計師是專為矮人設計服裝的。卡芬女士生在領導世界時裝潮流的國度裏,對此有自身的感受。她從小對服裝有著濃厚的興趣,並得到名師的指點,一直想開家服裝專賣自己設計的服裝。但巴黎是時裝的天下,競爭激烈,要有發展非常困難。“專賣矮個婦女的時裝”這一靈感激發了她,她決心用自己創造性的勞動,填補時裝設計的空白,在時裝王國獨樹一幟。
“我的身高隻有1.55米,在婦女中身材是比較矮的。”卡芬士坦率地說,“年輕時看著時裝展示會上那些長腿細腰的模特,我總在想,女性都愛美,美並不是高個子婦女的專利,個子不的婦女也希望穿得漂漂亮亮,為什麽沒有人替她們設計時裝?所以我選擇了這一方向。”
1941年,經過精心籌備,卡芬在巴黎金字塔大街開設了自的服裝店。她在設計時根據矮個婦女的特點,注意揚長避短,例如從不過多地袒胸露肩,袖子也避免蓬鬆臃腫。整個時裝的格自然大方,線條明快,富於青春氣息。她開店之時正是德國西斯占領巴黎耀武揚威的時期,占領軍對法國人做生意有許限製,但卡芬服裝店由於具有自己的特色,開業伊始便被許多材不高的婦女光顧。1945年德國投降後,卡芬把服裝店移至榭麗舍大街,並首次掛出“卡芬公司”的牌子。從此她被人稱“卡芬女士”,以至真實姓名反倒被人淡忘了。
由於卡芬專為身材不高的女性設計時裝,做工又十分考究,公司總是門庭若市。就連當時演藝界一些身材不高的女明星,如維拉·克盧佐、索菲·多米埃等人都紛紛要求卡芬女土為她設計演出服裝。
時至今日,卡芬女士迴憶起50年前的往事,仍禁不住情緒動,神采飛揚。她慶幸自己當時沒有卷入同行的競爭當中,避了他們的銳氣,而選擇了這個當時無人競爭的領域。這個正的決策,為她帶來了巨大的成功。
通過卡特女士的成功,不難想象,隻要選擇好市場,創出特色,即使本來很弱小,也有“眉開眼笑”的一天。
□大打心理戰鬆下電器有絕招
如果使員工緊密團結在一起,與公司同唿吸共患難,就能有效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與能動性,這是企業長盛的不二法門。
鬆下電器產業集團,是日本六大獨立企業集團之一,是目前本最大的民用電器公司,是世界上發展迅速的典型企業之一,號稱“家電王國”,有所謂“不知蕭條的企業”和“世界健康兒童”的美稱。
鬆下公司能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作坊發展成為規模龐大的跨國公司,其中的的因固然很多,但與創始人鬆下幸之助縱橫捭的攻心策略有極密切的關係。他強調發揮人的作用,注重維人心。他還采取精神的與物質的刺激辦法,使職工緊密聚集公司周圍。
鬆下幸之助注重營造企業凝聚力,重視精神的作用,他將企的經營意圖、指導思想、觀點、信念灌輸到所屬人員中去,人稱“愛說教的鬆下”。在1933年,鬆下幸之助提出了“鬆下電器公司遵循的精神”,即工業報國精神、光明正大精神、團結一致精、奮鬥向上精神、禮貌謙讓精神、適應形勢精神、感恩報德精。這就是所謂“鬆下七精神”。職工上班前、下班後,都要全體立齊唱社歌,齊聲朗誦“七精神”,最後還要來個“訓詞”。
除在精神上攻心外,鬆下幸之助還巧於運用物質手段實行謂“高福利”政策:他鼓勵職工向公司投資,建立“儲蓄製度”。
在公司改組為有限公司後,開始實行附有獎勵金的“投資儲蓄製”。鬆下公司還建立了新的“職工擁有住房製度”,同時改善了宅分售、貸款製度,又建立了福利養老金製度,根據職工個人願,把退休金改為終身養老金。
鬆下公司從1966年起,建立了工種與工作能力相結合的工體係,按照實力的順序提拔和升級,以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才。鬆下還向職工灌輸所謂“全員經營”、“群智經營”的思想,即下電器的經營,是“用全體職工的精神、肉體和資本集結成一的綜合力量進行經營”。宣傳所謂的“職工自家事”,意在使職覺得“自己是鬆下電器的主人公”。鬆下幸之助建立了提案獎製度,公司不惜重金征求職工的建設性建議。吸取建議,可以善產品質量、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激勵職工的士氣,給人一工人可以參加管理的印象,增強了公司的凝聚力,使公司受益淺。
在鬆下幸之助采取的這些措施和策略的引導下,公司爭取人心,職工對公司產生了親切感,形成了一種與公司命運與共思想,積極投身於公司的生產和經營。
鬆下公司正是采用營造企業凝聚力的方法,迅速崛起,並且長盛不衰。
□苦心經營張裕白蘭地名揚巴拿馬
隻要把握住機會,經過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有可能勝利。
1915年,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上,當主持人隆重宣布:
“中國張裕釀酒公司的白蘭地,榮獲本屆賽會金獎”時,大廳裏頓掌聲雷動。年已古稀的張振勳走上領獎台,伸出滿是皺紋的手,從主持人手中接過金光閃閃的獎章,激動得老淚縱橫,渾顫抖。他無限感慨地說:“我終於如願以償,釀出了世界上最的美酒!”
1840年,著名的張裕釀酒公司創始人張振勳出生在廣東大縣一個鄉村私塾先生的家中。雖然父親在教書之餘,還行醫病,但家中的生活仍然十分貧困。小振勳在私塾中跟著父親了幾年書,十三四歲時,就不得不輟學到姐夫家去放牛。在他16歲那年,家鄉發生了罕見的大旱災,到處都是餓死的人,小振每天和哥哥、弟弟一起上山挖草根,剝樹皮,供一家人充饑。
正在這時,村裏有個姓黃的南洋華僑從印尼雅加達迴鄉探親,見荒嚴重,就慷慨地拿出錢來,送給同村每戶人家一鬥白米。鄉們都非常感激他。張振勳很羨慕,就找到這位華僑打聽,能不帶他到南洋去做工掙錢。姓黃的華僑見他聰明靈活,手腳勤,便答應了。
張振勳到了印尼之後,雖然在姓黃的華僑幫助下有了一個身之處,但接連兩個月都沒有找到工作,最後隻得去做非常危的礦工。
苦熬了3年後,張振勳才在一個福建華僑開設的紙行當上傭工。他深知這工作的來之不易,所以隻要是老板吩咐的事,都認真踏實地去幹好,即使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也從無怨言。
紙行的陳老板因此很看重他,先讓他當推銷員,後來又提拔他當房先生,把全店賬務管理和銀錢進出都托付給他。張振勳也辜負老板的信任,努力經營大小業務,當年紙行就獲得了5萬蘭盾的利潤。這時,有人暗中鼓動他找機會挾帶店裏的款項迴家鄉,去過快活日子。張振勳認為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堅定拒絕了。陳老板知道後,更加器重這個年輕人,覺得這是個靠住的人,所以把自己的獨生女兒也嫁給了張振勳。
陳老板臨終前把身後的事情,都托付給了張振勳。安葬了人以後,張振勳和妻子商量如何發展今後的事業。當地的商狀況,發展前景最好的是酒行。因為,荷蘭殖民主義者花天酒,大肆揮霍,時時離不開酒,而當地的居民中,好酒的人也很。所以他決定把紙行關閉了,改開酒行。
果然,酒行開業後,生意十分興隆。張振勳是個有心人,在待顧客時很注意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結交各方麵的朋友。
連當地的最高長官、荷蘭人亨利都成了他的朋友。後來,在進行城酒稅和典當捐務承辦權的投標競爭時,張振勳得到亨利的助,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勝利。承辦酒稅和典當捐務,利潤很,張振勳的財富也就與日俱增。同時,他又通過亨利的關係,把這種業務逐漸擴大到其它城市和別的商品中。短短幾年中,張振勳成了當地有名的大富翁。
但是,張振勳並不滿足,他一直在尋找更有前途的發展方。1866年,新的創業機會降臨了。當地政府為了開發附近的島,號召華僑投資進行墾殖。張振勳認為,南洋的島嶼土地肥,氣候適宜,開發的前景一定會好,這是一個大顯身手的好機!於是他親自前往同為荷蘭殖民地的葛羅巴埠,創辦了一個裕墾殖公司。公司雇傭了一批華僑工人,開墾出一片荒地,種植啡、椰子、茶葉等經濟作物,並在田間套種雜糧。經過幾年的力,原先的叢林沼澤變成了肥沃的田園。他的收入也隨之不增加。
之後,張振勳又去蘇門答臘經營墾荒事業,開辦了亞齊墾殖司,先後辦起了橡膠園、茶園、魚池和銀行,成為資財累累的“蘇島富翁”。
1891年夏天,應清政府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邀請,張振勳山東煙台商議投資事宜。在談話中,張振勳提起一件舊事:10多年前他曾與一位法國領事同桌就餐,這位法國領事說到,中國津、煙台一帶氣候環境都適宜葡萄生長,用那裏的葡萄可以釀出優質葡萄酒。如今到了煙台,他很想實地考察一下葡萄生的情況。巧的是盛宣懷也早有這個想法,認為煙台一帶葡萄產豐富,售價低廉,很適合建葡萄酒廠。兩人可謂不謀而合!
1894年9月,張振勳籌辦的煙台張裕釀酒公司得到了政府正式批準,並獲得了在直隸(今河北)、奉天(今遼寧)、山東三的15年專利和免稅3年的政策優待。這是我國近代第一家同也是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一家新式釀酒公司。
張振勳邁開了走向釀酒大王之路的第一步。他曾經經營過行,對於各國名酒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他又經營過墾殖公司,對於原料基地葡萄園的生產管理心中有數,這些都是他開辦釀公司的有利條件。然而,對於釀造葡萄酒的工藝技術,他卻完是外行。一開始,他請人從中國古籍記載中尋找有關資料,打自己試驗。然而,我國的釀酒業雖然源遠流長,但始終以糧食為主,關於葡萄酒的記載幾乎是空白。張振勳不得不寄希望外國釀酒師。1892年春天,張振勳以重金聘請英國有名的釀師俄磷來煙台,兩人合作得比較愉快。可惜兩年以後,俄磷因拔牙而突然身亡。正值酒廠籌建的緊要關頭,張振勳隻得急再請新的釀酒師。有人推薦了荷蘭人雷德弗。張振勳讓雷德開始試釀葡萄酒,自己又迴到新加坡去處理南洋的事務。不,雷德弗帶著試製的酒樣,到新加坡來向張振勳報喜,開口就吹自己的酒釀得如何如何好。可是張振勳把酒樣拿到當地的家釀酒公司化驗,結果卻使他大失所望。化驗師對他說:“從驗結果看,貴國的葡萄質量非常好,但你們的釀造技術實在不,可能你的釀酒師根本不懂得釀酒!”張振勳這才知道,雷德弗來是個騙子,便把他趕走了。
不久,友人幫他從奧地利聘請了一位名叫哇務的釀酒師。
張振勳接受了教訓,親自陪這位釀酒師來到煙台,並對他進行了真的觀察和考驗,相信哇務不但釀酒技術精湛,而且為人忠誠實,這才把大局托付給他。
可是,哇務因為年事已高,且又體弱多病,隻工作了很短一時期,就感到自己承擔如此重大的任務實在力不從心,提出辭的要求。
張振勳隻得再一次尋找釀酒師。
1896年,張振勳在與奧地利駐煙台領事撥保爵士談話時,提起三請釀酒師而終於落空的事,十分煩惱。撥保笑了起來說:
“眼前就有一個天才的釀酒專家,你為什麽不請他呢?”
一問之下,張振勳喜出望外。原來,撥保家世代從事釀酒行,他父親是奧地利著名的釀酒師,撥保從小就喜愛釀酒,一直著父親學習釀酒工藝技術,並且在酒廠幹過。張振勳當即邀撥保來主持張裕釀酒公司的技術工作。撥保見張振勳對發展萄酒事業一片癡情,求賢若渴,而且這工作又是自己的興趣所,因此當場表示,願意辭去外交職務,重操舊業,助張振勳一臂力!
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到1908年,經過前後十幾年的苦心經營,煙台張裕釀酒公終於籌備就緒了。公司擁有兩片占地近千畝、具有124個品種葡萄園,作為原料生產基地;有三層樓的廠房,1976平方米的下酒窖和一座玻璃製造廠;並且從國外購進了壓榨機、發酵、白橡木貯酒桶等設備。煙台張裕釀酒公司正式開業了。
1915年4月,擔任中國實業考察團團長的張振勳,率領一陣容強大的代表團,遠涉重洋,到美國考察。他們途經舊金山,適逢三藩市舉辦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張振勳就派人將身攜帶的張裕葡萄酒送去參加比賽。比賽揭曉,張裕白蘭地獲國際金牌獎章,而張裕釀酒公司的味美思和玫瑰香也雙雙得優質獎章。
迴國以後,張振勳就將金獎章圖案縮印在商標上,這就是至仍名揚四海的“金獎白蘭地”的來由。
張振勳把握住了機會,張裕白蘭地贏得了輝煌。
□一切從交朋友開始
如果一個人能從心理上打動對方,就有可能成為知己。
美國著名的柯達公司的創始人伊斯曼,捐贈巨款準備在羅斯特建造一個音樂館、一個紀念館和一座戲院。為了承接這批築物內的座椅,許多製造商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競爭。但是,找斯曼談生意的商人無不高興而來,敗興而去,一無所獲。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優美座位公司經理亞當斯前往會見伊曼,希望能得到這筆生意。
亞當斯被帶到伊斯曼的辦公室後,看到伊斯曼正埋頭於桌上的一堆文件,就靜靜地站在那裏,仔細打量起這間辦公室。
伊斯曼辦完了公,就抬頭問亞當斯:“先生,有何見教?”
這時的亞當斯並沒有急於談生意,他說:“伊斯曼先生,我在待你的時候,仔細觀察了你的這間辦公室。我本人長期從事室的木工裝潢,但從來沒見過裝修得這麽精致的辦公室。”
伊斯曼迴答說:“哎呀!您倒提醒了我差不多忘記了的事情,這間辦公室是我親手設計的。當初剛裝潢好的時候,我喜歡極,但是後來一忙,一連幾個星期都沒有機會仔細欣賞一下這個間。”
亞當斯到牆邊用手在木板上一擦,說:“我想這是英國橡木,是不是?意大利橡木質地不是這樣的。”
伊斯曼高興地站起來迴答說:“正是,那是我一位專門研究內細木的朋友專程去英國為我定的貨。”
伊斯曼情緒極好,便帶著亞當斯仔細地參觀起辦公室來,並辦公室所有的裝飾一件一件地向亞當斯詳細介紹,從木質談比例,又從比例談到顏色的搭配,然後又詳細介紹了他設計裝的經過。與此同時,亞當斯麵帶微笑,饒有興趣地聆聽著。
到了午飯時間,伊斯曼熱情地請亞當斯同他一起進餐。直到時,兩人都未談到生意,隻是仍舊圍繞裝潢大談特談,簡直有見恨晚之感。
此後不久,亞當斯不但得到了大批訂單,還和伊斯曼結下了厚的友誼。亞當斯得到了一個長期的大客戶。
亞當斯從伊斯曼的工作環境入手,大力讚揚其獨具匠心,這大大滿足了伊斯曼的自尊心,從而交上了朋友。順理成章,亞得斯贏得了生意場上的勝利。
</p>
“以迂為直”是商業經營活動中常用的謀略。有時為了達到某項預定的目標,但由於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等條件所限,無法直接實現,於是通過其它途徑,迂迴曲折,同樣可以達到預定目標。這便是間接路線,“以迂為直”的謀略。
“以迂為直”的關鍵在於預定目標的可行性,然後是找出其有關的條件和因素,利用其相互關聯的矛盾,迂迴繞道,達到目標。
□屢敗屢戰邦尼的起家
一個人經曆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倒下。隻要不倒下繼續奮鬥,就有重新站起來的可能。
美國新一代石油大亨邦尼一生的經曆具有傳奇色彩,因為是從一名鄉村報童終成擁有30億美元家產的超級富豪。
1928年,邦尼出生於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荷頓威爾鎮。從12歲起,他像大多數美國少年一樣,開始靠打零工來賺取零用,他給人送報,並給報社做鍾點工。
1949年,邦尼轉入俄克拉荷馬大學,主修地質學,並於1951年以優秀的成績順利畢業。他沒有成為地質學家,進入菲納斯油公司當了一名職員。
1954年,邦尼向公司提出辭職,公司竭力挽留他,但他去意定。
邦尼先找到一位獨立的石油商愛德華,向他吐露了自己的法。愛德華很喜歡這個年輕又聰明的地質學家,有意要幫助。
邦尼用自己的銀行儲蓄,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買下一輛福牌客貨兩用車。白天,車廂作為他的私人辦公室,晚上就成了舍。每天一早他開著車出去工作,到處接洽生意。餓了,買塊堡包,就著汽水當飯;困了,伏在方向盤上打個盹。這種勞累,遠遠超過他在菲納斯公司工作時的幾倍。
沒有幫手,邦尼就一人身兼數職,連文件往來和打字這樣的也得自己動手。他的公司周轉快、成本低,收費當然也低廉。
而且辦事又迅速又可靠,因此,獲得同行們的器重,營業額逐日加,很多大公司都委托邦尼代辦合約轉讓事宜。他介紹的買,平均每宗就可以賺1000美元,業務發展大大超過預定目標,原定隻鑽3口油井,實際卻一口氣鑽了7口。雖然當年美國石油處於低穀,受中東廉價銷售石油的影響,每桶油僅值3美元,邦尼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賺了1萬多美元,比他在菲納斯公工作一年的工資還要多幾倍。
隨著業務的增加,工作量的日益加大,邦尼決定擴大他的一公司規模。
1956年9月,邦尼和約翰·奧伯恩、麥卡特組成一個新公——石油發展機構。
石油發展機構的資金由邦尼投資50%,麥卡特和約翰·奧恩各占投資額的25%。此外,他倆還借給公司10萬美元,由尼在5年內連本帶利一並歸還,否則公司由這兩位股東接。
公司開業後,邦尼任董事經理。他雇了兩名優秀的助手:一是初任公司秘書的施拉芙小姐,後來被提升為經理;另一個是來任加拿大卡加裏分公司經理的羅頓。這兩個人都非常熟悉油業這一行,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
有了助手,他大力宣傳,廣開財路,以種種優惠的條件,吸引界大亨投資鑽井采油。他向他們保證:1.三年內就能收迴成;2.以個別油井為單位,賺錢即可分紅;3.優先償還投資款。這些條件大大吸引了各路投資者。
1958年3月,公司提出開發16口油井的計劃,立即就有51名投資者參加,集資達50萬美元。一年以後,16口井中除7口是幹井外,8口井開始生產石油氣,1口井可供開采石油。這年的生產總值達225萬美元,超過投資基金的4倍。公司和投者都賺錢了。
他們趁熱打鐵,同一年年底又推出馬沙利斯計劃,以醫生馬利斯為主,準備開發13口油井,集資47.5萬美元。結果,又一大獲成功,13口油井中僅有4口幹井,全年生產總值達300萬美元。邦尼的事業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可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會完全一帆風順,邦尼的事業也例外。
前兩次的巨大成功使邦尼雄心大增,他迫切地想大幹一。1959年,一項新的開采計劃又匆匆上馬。由於判斷失誤,公在得克薩斯州曆時4個月所鑽的油井全部是幹井,整整損失50萬美元。
這一沉重打擊,使公司業務開始跌入低穀,不得不大量削減員,最少的時候隻剩下3個人。可是,邦尼並沒有氣餒,他繼續美國和加拿大之間不停地奔波,積極尋找機會,尋找理想的采點,以圖東山再起。
可是,邦尼的努力一次次遭到失敗,在整整3年中,看不見點起色。就在邦尼幾乎要絕望的時候,一個機會姍姍而來。
1962年,邦尼在得克薩斯州一個小郡發現了一塊滿意的油田,可鑽98口油井,每天可保證產油60桶。這時,公司財務狀況已難以維持正常經營了,邦尼隻好以每口井4萬美元的價格批投資者。盡管這樣,還是賺了75萬美元,還清了債務。職工人又增加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股東麥卡特知道公司起死迴生,賺錢,就想獨占公司經營權。他假稱自己患了癌症,將不久於人,要求退股和還清他的債務,否則便要全盤接管。
邦尼及時識破了麥卡特的詭計,與他討價還價,最後決定以期付款、每期5萬美元的形式來還清他索取的35萬美元高,條件是讓麥卡特退出公司。麥卡特隻得同意了。
邦尼將“石油發展機構”改名為“麥沙石油公司”,準備向華街進軍。
1964年2月,他采取了更大膽的行動,上市集資,發行42股票,第一年營業額就達到150萬美元,純利43萬美元。接著,又展開收購活動,收購了吉爾遜石油公司。
1967年,麥沙石油公司的股票每股價值35美元,而在3年,每股的價格僅為6美元。
麥沙石油公司的成就也引起華爾街的注意,人們普遍認為支石油股票有增值潛力,紛紛買進。
1969年,邦尼又開始另一項收購活動:收購得克薩斯州的高頓石油公司。麥沙石油公司發行每股價值約8美元的新股交換赫高頓股票,並向願意交換者贈送認購憑證,在未來的5年內可認購麥沙股票。這一著棋果然走得很妙,年內收購任務滿地完成了。
邦尼在華爾街的風雲變幻中接連獲勝。1971年,他的私人產大約有1000萬美元。
從1973年起,阿拉伯世界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油價漸上漲,每桶石油從3美元漲到13美元,1979年漲到35美,1981年則高達180美元。麥沙石油公司的利潤也扶搖直上,日漸看好,成了美國最大的獨立石油公司,資產總額達20億美。
1982年12月,邦尼一生中最大的收購開始了,目標是當時國排名第六的海灣石油公司。收購行動曆時半年,成交價132億美元。緊接著,邦尼得到華爾街的支持後,又收購了當年他在裏做過小職員的菲納斯石油公司。
在美國,石油大亨不少。但像邦尼一樣,屢敗屢戰,白手起家絕無僅有。邦尼以超人的毅力,贏得了人們的讚譽。
□避銳擊惰卡芬女士大獲成功
有時候,勢單力薄的一方,隻有避開強大對手的優勢,才有可能爭得一定的生存空間;同時,由於外表弱小,選擇方向無人問津,也容易給對手造成錯覺,使對手忽略其真正的實力,從而打敗對手。
法國是世界公認的時裝王國。那裏人才輩出,才華橫溢的裝設計師比比皆是,要想在他們中間嶄露頭角可不是容易的。享譽法國和世界的時裝設計大師卡芬女士便是脫穎而出的運者,她成功的秘訣就在於“避銳擊惰”。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時裝總是為那些個頭高挑的女性設計,而個子不高的婦女常常被忽略和遺忘,事實也大抵如此。當沒有哪一個服裝設計師是專為矮人設計服裝的。卡芬女士生在領導世界時裝潮流的國度裏,對此有自身的感受。她從小對服裝有著濃厚的興趣,並得到名師的指點,一直想開家服裝專賣自己設計的服裝。但巴黎是時裝的天下,競爭激烈,要有發展非常困難。“專賣矮個婦女的時裝”這一靈感激發了她,她決心用自己創造性的勞動,填補時裝設計的空白,在時裝王國獨樹一幟。
“我的身高隻有1.55米,在婦女中身材是比較矮的。”卡芬士坦率地說,“年輕時看著時裝展示會上那些長腿細腰的模特,我總在想,女性都愛美,美並不是高個子婦女的專利,個子不的婦女也希望穿得漂漂亮亮,為什麽沒有人替她們設計時裝?所以我選擇了這一方向。”
1941年,經過精心籌備,卡芬在巴黎金字塔大街開設了自的服裝店。她在設計時根據矮個婦女的特點,注意揚長避短,例如從不過多地袒胸露肩,袖子也避免蓬鬆臃腫。整個時裝的格自然大方,線條明快,富於青春氣息。她開店之時正是德國西斯占領巴黎耀武揚威的時期,占領軍對法國人做生意有許限製,但卡芬服裝店由於具有自己的特色,開業伊始便被許多材不高的婦女光顧。1945年德國投降後,卡芬把服裝店移至榭麗舍大街,並首次掛出“卡芬公司”的牌子。從此她被人稱“卡芬女士”,以至真實姓名反倒被人淡忘了。
由於卡芬專為身材不高的女性設計時裝,做工又十分考究,公司總是門庭若市。就連當時演藝界一些身材不高的女明星,如維拉·克盧佐、索菲·多米埃等人都紛紛要求卡芬女土為她設計演出服裝。
時至今日,卡芬女士迴憶起50年前的往事,仍禁不住情緒動,神采飛揚。她慶幸自己當時沒有卷入同行的競爭當中,避了他們的銳氣,而選擇了這個當時無人競爭的領域。這個正的決策,為她帶來了巨大的成功。
通過卡特女士的成功,不難想象,隻要選擇好市場,創出特色,即使本來很弱小,也有“眉開眼笑”的一天。
□大打心理戰鬆下電器有絕招
如果使員工緊密團結在一起,與公司同唿吸共患難,就能有效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與能動性,這是企業長盛的不二法門。
鬆下電器產業集團,是日本六大獨立企業集團之一,是目前本最大的民用電器公司,是世界上發展迅速的典型企業之一,號稱“家電王國”,有所謂“不知蕭條的企業”和“世界健康兒童”的美稱。
鬆下公司能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作坊發展成為規模龐大的跨國公司,其中的的因固然很多,但與創始人鬆下幸之助縱橫捭的攻心策略有極密切的關係。他強調發揮人的作用,注重維人心。他還采取精神的與物質的刺激辦法,使職工緊密聚集公司周圍。
鬆下幸之助注重營造企業凝聚力,重視精神的作用,他將企的經營意圖、指導思想、觀點、信念灌輸到所屬人員中去,人稱“愛說教的鬆下”。在1933年,鬆下幸之助提出了“鬆下電器公司遵循的精神”,即工業報國精神、光明正大精神、團結一致精、奮鬥向上精神、禮貌謙讓精神、適應形勢精神、感恩報德精。這就是所謂“鬆下七精神”。職工上班前、下班後,都要全體立齊唱社歌,齊聲朗誦“七精神”,最後還要來個“訓詞”。
除在精神上攻心外,鬆下幸之助還巧於運用物質手段實行謂“高福利”政策:他鼓勵職工向公司投資,建立“儲蓄製度”。
在公司改組為有限公司後,開始實行附有獎勵金的“投資儲蓄製”。鬆下公司還建立了新的“職工擁有住房製度”,同時改善了宅分售、貸款製度,又建立了福利養老金製度,根據職工個人願,把退休金改為終身養老金。
鬆下公司從1966年起,建立了工種與工作能力相結合的工體係,按照實力的順序提拔和升級,以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才。鬆下還向職工灌輸所謂“全員經營”、“群智經營”的思想,即下電器的經營,是“用全體職工的精神、肉體和資本集結成一的綜合力量進行經營”。宣傳所謂的“職工自家事”,意在使職覺得“自己是鬆下電器的主人公”。鬆下幸之助建立了提案獎製度,公司不惜重金征求職工的建設性建議。吸取建議,可以善產品質量、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激勵職工的士氣,給人一工人可以參加管理的印象,增強了公司的凝聚力,使公司受益淺。
在鬆下幸之助采取的這些措施和策略的引導下,公司爭取人心,職工對公司產生了親切感,形成了一種與公司命運與共思想,積極投身於公司的生產和經營。
鬆下公司正是采用營造企業凝聚力的方法,迅速崛起,並且長盛不衰。
□苦心經營張裕白蘭地名揚巴拿馬
隻要把握住機會,經過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有可能勝利。
1915年,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上,當主持人隆重宣布:
“中國張裕釀酒公司的白蘭地,榮獲本屆賽會金獎”時,大廳裏頓掌聲雷動。年已古稀的張振勳走上領獎台,伸出滿是皺紋的手,從主持人手中接過金光閃閃的獎章,激動得老淚縱橫,渾顫抖。他無限感慨地說:“我終於如願以償,釀出了世界上最的美酒!”
1840年,著名的張裕釀酒公司創始人張振勳出生在廣東大縣一個鄉村私塾先生的家中。雖然父親在教書之餘,還行醫病,但家中的生活仍然十分貧困。小振勳在私塾中跟著父親了幾年書,十三四歲時,就不得不輟學到姐夫家去放牛。在他16歲那年,家鄉發生了罕見的大旱災,到處都是餓死的人,小振每天和哥哥、弟弟一起上山挖草根,剝樹皮,供一家人充饑。
正在這時,村裏有個姓黃的南洋華僑從印尼雅加達迴鄉探親,見荒嚴重,就慷慨地拿出錢來,送給同村每戶人家一鬥白米。鄉們都非常感激他。張振勳很羨慕,就找到這位華僑打聽,能不帶他到南洋去做工掙錢。姓黃的華僑見他聰明靈活,手腳勤,便答應了。
張振勳到了印尼之後,雖然在姓黃的華僑幫助下有了一個身之處,但接連兩個月都沒有找到工作,最後隻得去做非常危的礦工。
苦熬了3年後,張振勳才在一個福建華僑開設的紙行當上傭工。他深知這工作的來之不易,所以隻要是老板吩咐的事,都認真踏實地去幹好,即使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也從無怨言。
紙行的陳老板因此很看重他,先讓他當推銷員,後來又提拔他當房先生,把全店賬務管理和銀錢進出都托付給他。張振勳也辜負老板的信任,努力經營大小業務,當年紙行就獲得了5萬蘭盾的利潤。這時,有人暗中鼓動他找機會挾帶店裏的款項迴家鄉,去過快活日子。張振勳認為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堅定拒絕了。陳老板知道後,更加器重這個年輕人,覺得這是個靠住的人,所以把自己的獨生女兒也嫁給了張振勳。
陳老板臨終前把身後的事情,都托付給了張振勳。安葬了人以後,張振勳和妻子商量如何發展今後的事業。當地的商狀況,發展前景最好的是酒行。因為,荷蘭殖民主義者花天酒,大肆揮霍,時時離不開酒,而當地的居民中,好酒的人也很。所以他決定把紙行關閉了,改開酒行。
果然,酒行開業後,生意十分興隆。張振勳是個有心人,在待顧客時很注意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結交各方麵的朋友。
連當地的最高長官、荷蘭人亨利都成了他的朋友。後來,在進行城酒稅和典當捐務承辦權的投標競爭時,張振勳得到亨利的助,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勝利。承辦酒稅和典當捐務,利潤很,張振勳的財富也就與日俱增。同時,他又通過亨利的關係,把這種業務逐漸擴大到其它城市和別的商品中。短短幾年中,張振勳成了當地有名的大富翁。
但是,張振勳並不滿足,他一直在尋找更有前途的發展方。1866年,新的創業機會降臨了。當地政府為了開發附近的島,號召華僑投資進行墾殖。張振勳認為,南洋的島嶼土地肥,氣候適宜,開發的前景一定會好,這是一個大顯身手的好機!於是他親自前往同為荷蘭殖民地的葛羅巴埠,創辦了一個裕墾殖公司。公司雇傭了一批華僑工人,開墾出一片荒地,種植啡、椰子、茶葉等經濟作物,並在田間套種雜糧。經過幾年的力,原先的叢林沼澤變成了肥沃的田園。他的收入也隨之不增加。
之後,張振勳又去蘇門答臘經營墾荒事業,開辦了亞齊墾殖司,先後辦起了橡膠園、茶園、魚池和銀行,成為資財累累的“蘇島富翁”。
1891年夏天,應清政府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邀請,張振勳山東煙台商議投資事宜。在談話中,張振勳提起一件舊事:10多年前他曾與一位法國領事同桌就餐,這位法國領事說到,中國津、煙台一帶氣候環境都適宜葡萄生長,用那裏的葡萄可以釀出優質葡萄酒。如今到了煙台,他很想實地考察一下葡萄生的情況。巧的是盛宣懷也早有這個想法,認為煙台一帶葡萄產豐富,售價低廉,很適合建葡萄酒廠。兩人可謂不謀而合!
1894年9月,張振勳籌辦的煙台張裕釀酒公司得到了政府正式批準,並獲得了在直隸(今河北)、奉天(今遼寧)、山東三的15年專利和免稅3年的政策優待。這是我國近代第一家同也是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一家新式釀酒公司。
張振勳邁開了走向釀酒大王之路的第一步。他曾經經營過行,對於各國名酒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他又經營過墾殖公司,對於原料基地葡萄園的生產管理心中有數,這些都是他開辦釀公司的有利條件。然而,對於釀造葡萄酒的工藝技術,他卻完是外行。一開始,他請人從中國古籍記載中尋找有關資料,打自己試驗。然而,我國的釀酒業雖然源遠流長,但始終以糧食為主,關於葡萄酒的記載幾乎是空白。張振勳不得不寄希望外國釀酒師。1892年春天,張振勳以重金聘請英國有名的釀師俄磷來煙台,兩人合作得比較愉快。可惜兩年以後,俄磷因拔牙而突然身亡。正值酒廠籌建的緊要關頭,張振勳隻得急再請新的釀酒師。有人推薦了荷蘭人雷德弗。張振勳讓雷德開始試釀葡萄酒,自己又迴到新加坡去處理南洋的事務。不,雷德弗帶著試製的酒樣,到新加坡來向張振勳報喜,開口就吹自己的酒釀得如何如何好。可是張振勳把酒樣拿到當地的家釀酒公司化驗,結果卻使他大失所望。化驗師對他說:“從驗結果看,貴國的葡萄質量非常好,但你們的釀造技術實在不,可能你的釀酒師根本不懂得釀酒!”張振勳這才知道,雷德弗來是個騙子,便把他趕走了。
不久,友人幫他從奧地利聘請了一位名叫哇務的釀酒師。
張振勳接受了教訓,親自陪這位釀酒師來到煙台,並對他進行了真的觀察和考驗,相信哇務不但釀酒技術精湛,而且為人忠誠實,這才把大局托付給他。
可是,哇務因為年事已高,且又體弱多病,隻工作了很短一時期,就感到自己承擔如此重大的任務實在力不從心,提出辭的要求。
張振勳隻得再一次尋找釀酒師。
1896年,張振勳在與奧地利駐煙台領事撥保爵士談話時,提起三請釀酒師而終於落空的事,十分煩惱。撥保笑了起來說:
“眼前就有一個天才的釀酒專家,你為什麽不請他呢?”
一問之下,張振勳喜出望外。原來,撥保家世代從事釀酒行,他父親是奧地利著名的釀酒師,撥保從小就喜愛釀酒,一直著父親學習釀酒工藝技術,並且在酒廠幹過。張振勳當即邀撥保來主持張裕釀酒公司的技術工作。撥保見張振勳對發展萄酒事業一片癡情,求賢若渴,而且這工作又是自己的興趣所,因此當場表示,願意辭去外交職務,重操舊業,助張振勳一臂力!
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到1908年,經過前後十幾年的苦心經營,煙台張裕釀酒公終於籌備就緒了。公司擁有兩片占地近千畝、具有124個品種葡萄園,作為原料生產基地;有三層樓的廠房,1976平方米的下酒窖和一座玻璃製造廠;並且從國外購進了壓榨機、發酵、白橡木貯酒桶等設備。煙台張裕釀酒公司正式開業了。
1915年4月,擔任中國實業考察團團長的張振勳,率領一陣容強大的代表團,遠涉重洋,到美國考察。他們途經舊金山,適逢三藩市舉辦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張振勳就派人將身攜帶的張裕葡萄酒送去參加比賽。比賽揭曉,張裕白蘭地獲國際金牌獎章,而張裕釀酒公司的味美思和玫瑰香也雙雙得優質獎章。
迴國以後,張振勳就將金獎章圖案縮印在商標上,這就是至仍名揚四海的“金獎白蘭地”的來由。
張振勳把握住了機會,張裕白蘭地贏得了輝煌。
□一切從交朋友開始
如果一個人能從心理上打動對方,就有可能成為知己。
美國著名的柯達公司的創始人伊斯曼,捐贈巨款準備在羅斯特建造一個音樂館、一個紀念館和一座戲院。為了承接這批築物內的座椅,許多製造商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競爭。但是,找斯曼談生意的商人無不高興而來,敗興而去,一無所獲。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優美座位公司經理亞當斯前往會見伊曼,希望能得到這筆生意。
亞當斯被帶到伊斯曼的辦公室後,看到伊斯曼正埋頭於桌上的一堆文件,就靜靜地站在那裏,仔細打量起這間辦公室。
伊斯曼辦完了公,就抬頭問亞當斯:“先生,有何見教?”
這時的亞當斯並沒有急於談生意,他說:“伊斯曼先生,我在待你的時候,仔細觀察了你的這間辦公室。我本人長期從事室的木工裝潢,但從來沒見過裝修得這麽精致的辦公室。”
伊斯曼迴答說:“哎呀!您倒提醒了我差不多忘記了的事情,這間辦公室是我親手設計的。當初剛裝潢好的時候,我喜歡極,但是後來一忙,一連幾個星期都沒有機會仔細欣賞一下這個間。”
亞當斯到牆邊用手在木板上一擦,說:“我想這是英國橡木,是不是?意大利橡木質地不是這樣的。”
伊斯曼高興地站起來迴答說:“正是,那是我一位專門研究內細木的朋友專程去英國為我定的貨。”
伊斯曼情緒極好,便帶著亞當斯仔細地參觀起辦公室來,並辦公室所有的裝飾一件一件地向亞當斯詳細介紹,從木質談比例,又從比例談到顏色的搭配,然後又詳細介紹了他設計裝的經過。與此同時,亞當斯麵帶微笑,饒有興趣地聆聽著。
到了午飯時間,伊斯曼熱情地請亞當斯同他一起進餐。直到時,兩人都未談到生意,隻是仍舊圍繞裝潢大談特談,簡直有見恨晚之感。
此後不久,亞當斯不但得到了大批訂單,還和伊斯曼結下了厚的友誼。亞當斯得到了一個長期的大客戶。
亞當斯從伊斯曼的工作環境入手,大力讚揚其獨具匠心,這大大滿足了伊斯曼的自尊心,從而交上了朋友。順理成章,亞得斯贏得了生意場上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