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鹹陽城來了一位落魄青年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 作者:九指神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胡亥大興土木,應召參加驪山工程和阿房宮工程的徭役之徒數以十萬計。雖然各地都有逃亡的,但更多的還是按照規定到達了鹹陽。
這一支來自泗水郡淮陰縣的徭役隊伍,已經走了好久,鹹陽城就在眼前了。
這支幾百人的隊伍,照例由兩個軍官,還有一位當地的亭長押送。經過漫長的旅途,這一群人已經不成了人樣。各個麵色黧黑、破衣爛衫的。被發來參加徭役的多是青年,一入鹹陽,這些人可能就要有一輩子的苦工去做,也許不到白首就再也無法迴到家鄉。
很多青年都對這一路的遭遇麻木了,隊伍最末的一個青年卻似乎一路頗有興致,不僅仔細觀察沿途的道路用心記住一路上的地標和風光,努力學習各地人的口音,還特別願意和沿途碰到的人攀談,無論是農夫還是商販,他多多少少都能聊上兩句。
這一路上,他看到了六國地方的荒蕪,也見識到了大秦的強盛,大秦的士兵們鮮衣亮甲,大秦的武器寒光耀目,大秦的城關高大雄奇,比起自己所處的泗水郡,簡直天壤之別。
這青年曾經也想成為大秦的一個官員,去參加官員的考核,卻無法通過。問了當地負責考核的官員,如何才能通過考核,成為一個大秦官吏?官員告訴他,在大秦,人們不是向儒生學習,而是向官吏學習。隻有向官吏學習,熟悉秦法,才有可能考上大秦的官員。
“大秦的官吏是天下最聰明的官吏。”
但是快到了鹹陽,這個青年從商販口中聽到的話又不一樣。
“最聰明睿智的人嗎?在大秦,最聰明睿智的人當然是當朝李斯丞相。但是李斯丞相的兩個師弟,也一樣聰明睿智,就是禦史府的柱下史張蒼大人,和遠在上郡主持一方學校的公孫尼子先生,他們三個都是天下聞名的大儒荀子的高足。”
“哦?還有學校?”
“是的,在上郡高奴縣,有一個叫張村的村子,那裏有大秦規模最大的一所學校。那所學校出來的學生,都是頂尖聰明的青年。其中一個才17歲,就已經做到了寺工的作府佐。那所學校會教授學生機關算術之學和工程造物之術,很多年紀輕輕的學生就擁有了別人一輩子都想不到的財富。”這個商販還特地顯擺了一下自己推的獨輪車:“看,這個獨輪車就是張村出品的,你看這行字,上郡第一車輛廠!牌子貨!”
青年大感興趣。若是年紀輕輕就能坐擁財富,也很不錯啊!“就不知道,外地人能去這個學校學習嗎?”
“張村正在廣募青壯勞力,因為那麵的工坊有好多崗位需要人手,該說不說,張村給的薪俸還是很高的,同樣的崗位,比鹹陽這麵還要高出足足兩倍!而且我聽說,即使是去做工,也有機會在張村上一種叫做夜校的。張村的學校啊……有老大一個校園,據說能裝下足足兩千個學生。鹹陽寺工的很多大佬,都把子女送到張村去學習呢!小哥你要是有機會去張村啊,據說隻要申請,張村是有教無類。據說這是張村的大儒公孫尼子說的!”
“那去張村學習,要花多少錢啊?”
“花錢?一看你就不是本地人。人人都知道,去張村求學不用花錢,一應衣服飲食,都由學校負責,據說品學兼優的學生還能得到一筆不小的獎學金呢。我要不是因為已經和商行簽了契約,我都想留在張村入學了。”
“哦……這麽說來,還請大哥您詳細指點我一下張村學校的位置。”
這一夜,這個青年在臥榻上輾轉反側,心裏想的都是,該去張村見識一下。
半夜時分,青年悄悄解開自己綁手的繩索,收拾了衣著,乘著月色,逃離了徭役的營地。一路向北,去尋找張村。要到第二天清晨隊伍開拔的時候,帶隊的軍官才會知道,昨夜有一個青年逃走了。逃走就逃走吧,這些徭役之徒,半路逃亡或者死傷都是正常,隻要到地點做一個說明,大部分人如期帶到,這樁差事就算合格。
這個無人在乎的青年,循著甘泉直道,一路向北,半乞討著去上郡,一路走的艱難,好在乞討這種事,在他的過往中也經常經曆,倒不覺得怎樣羞恥。
隻不過,路好遠啊!
從淮陰到鹹陽就走了千多裏地,從鹹陽到高奴縣又走了千多裏地,好在這後半程是自己一個人走,沒有隊伍的拖累,走的更快了些。而進入高奴縣以後,發現在這裏討飯好像都更容易一些,人們施舍的雖然也是剩飯剩菜,但是這裏的剩飯給的更多,剩菜中也頗有一些油花。看起來高奴縣果然更加富足一些。
終於找到了傳說中的張村,遠遠望去,張村被木寨牆包圍,隔著寨牆,看到當地的建築可謂是鱗次櫛比,果然好生繁盛!
青年遠遠望向張村,想了很久,就在村外不遠的一條河流裏認真梳洗了一番,又把對著河水的倒影,把自己的衣著仔細檢查整理了一下。這才懷著虔誠的心,一步一步向張村走去。
“那個人,你是哪裏來的,要做什麽?”走近寨門,就被坐在寨門口曬太陽的老者喝住。
“做什麽?”青年喃喃的說。
“是啊,後生,你是來做什麽的?是來做生意的,還是來求做工的?或者是來求學的呢?”
“我求學。我聽說這裏有學校,我遠道慕名而來,想求取學問!”青年想清楚自己的來意,於是朗聲鄭重迴答。
“嗬,這個後生有點意思。那你順著村裏這條路,一直往裏走,在最盡頭,有一個大院子,裏麵是聯排磚拱的房屋,那裏就是學校了。路上要是不清楚就問問村民,會有人給你指路。不要到處跑、不要閑逛、不要去周圍的工坊,那些工坊很危險的!”老者說。
這一路走來,難得遇到這麽和氣的老者。青年鄭重向老者道謝,一步一步的向最深處的學園走去。
“我是來求學的,可以嗎?”青年走近學園,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漢子正在學園門口,拎著個短棒發呆。
“你……多大了啊?”壯漢看著眼前這個衣著襤褸的青年,看起來他走了很遠的路,看起來他挨了很久的餓。
“我……二十一歲了。”
壯漢笑了一聲:“可是我們學校的學生,現在最大的也都不到十八歲,你這個編到哪個班合適呢?你想學什麽?說說看?”
“我想……”青年發了會呆,然後說:“我想學在這個世間生存下來的學問。”
“有意思。”壯漢咧嘴笑了笑,又說:“若是說在這個世間生存的學問,我們剛剛開了一個專業,兵學,你想不想學?”
“兵學,是什麽?”
“領兵作戰、衝鋒陷陣的學問。”
“是做兵卒嗎?”
“兵卒?哈哈哈,兵卒還要學嗎?是做軍官!真正的兵學。”
“兵學也可以學的嗎?”青年總覺得這事兒有點匪夷所思。
“當然,我說可以學就可以學,老子就是兵學係的主任!兵學不挑學生年齡,反倒是小孩子不能學這個,我看你的年齡,正好!”
“要交學費嗎?”青年摸了摸自己空癟的口袋。
“交什麽學費!咱們這兒食宿全免,兵學不光有獎學金,每個月還會發津貼!”
“那就學兵學!”
“好嘞,跟我走,我帶你去教務處登記名冊,對了後生,你是哪裏人,叫什麽名字?”
“我是泗水郡淮陰縣人,我叫韓信。”
秦二世元年,韓信於徭役途中逃亡,一路乞討抵達高奴縣張村,入兵學學習。師從——蒙恬。
秦二世元年,是無數英雄豪傑登場的一年,英雄們在這一年嶄露頭角,在未來的歲月中大放異彩!
這一支來自泗水郡淮陰縣的徭役隊伍,已經走了好久,鹹陽城就在眼前了。
這支幾百人的隊伍,照例由兩個軍官,還有一位當地的亭長押送。經過漫長的旅途,這一群人已經不成了人樣。各個麵色黧黑、破衣爛衫的。被發來參加徭役的多是青年,一入鹹陽,這些人可能就要有一輩子的苦工去做,也許不到白首就再也無法迴到家鄉。
很多青年都對這一路的遭遇麻木了,隊伍最末的一個青年卻似乎一路頗有興致,不僅仔細觀察沿途的道路用心記住一路上的地標和風光,努力學習各地人的口音,還特別願意和沿途碰到的人攀談,無論是農夫還是商販,他多多少少都能聊上兩句。
這一路上,他看到了六國地方的荒蕪,也見識到了大秦的強盛,大秦的士兵們鮮衣亮甲,大秦的武器寒光耀目,大秦的城關高大雄奇,比起自己所處的泗水郡,簡直天壤之別。
這青年曾經也想成為大秦的一個官員,去參加官員的考核,卻無法通過。問了當地負責考核的官員,如何才能通過考核,成為一個大秦官吏?官員告訴他,在大秦,人們不是向儒生學習,而是向官吏學習。隻有向官吏學習,熟悉秦法,才有可能考上大秦的官員。
“大秦的官吏是天下最聰明的官吏。”
但是快到了鹹陽,這個青年從商販口中聽到的話又不一樣。
“最聰明睿智的人嗎?在大秦,最聰明睿智的人當然是當朝李斯丞相。但是李斯丞相的兩個師弟,也一樣聰明睿智,就是禦史府的柱下史張蒼大人,和遠在上郡主持一方學校的公孫尼子先生,他們三個都是天下聞名的大儒荀子的高足。”
“哦?還有學校?”
“是的,在上郡高奴縣,有一個叫張村的村子,那裏有大秦規模最大的一所學校。那所學校出來的學生,都是頂尖聰明的青年。其中一個才17歲,就已經做到了寺工的作府佐。那所學校會教授學生機關算術之學和工程造物之術,很多年紀輕輕的學生就擁有了別人一輩子都想不到的財富。”這個商販還特地顯擺了一下自己推的獨輪車:“看,這個獨輪車就是張村出品的,你看這行字,上郡第一車輛廠!牌子貨!”
青年大感興趣。若是年紀輕輕就能坐擁財富,也很不錯啊!“就不知道,外地人能去這個學校學習嗎?”
“張村正在廣募青壯勞力,因為那麵的工坊有好多崗位需要人手,該說不說,張村給的薪俸還是很高的,同樣的崗位,比鹹陽這麵還要高出足足兩倍!而且我聽說,即使是去做工,也有機會在張村上一種叫做夜校的。張村的學校啊……有老大一個校園,據說能裝下足足兩千個學生。鹹陽寺工的很多大佬,都把子女送到張村去學習呢!小哥你要是有機會去張村啊,據說隻要申請,張村是有教無類。據說這是張村的大儒公孫尼子說的!”
“那去張村學習,要花多少錢啊?”
“花錢?一看你就不是本地人。人人都知道,去張村求學不用花錢,一應衣服飲食,都由學校負責,據說品學兼優的學生還能得到一筆不小的獎學金呢。我要不是因為已經和商行簽了契約,我都想留在張村入學了。”
“哦……這麽說來,還請大哥您詳細指點我一下張村學校的位置。”
這一夜,這個青年在臥榻上輾轉反側,心裏想的都是,該去張村見識一下。
半夜時分,青年悄悄解開自己綁手的繩索,收拾了衣著,乘著月色,逃離了徭役的營地。一路向北,去尋找張村。要到第二天清晨隊伍開拔的時候,帶隊的軍官才會知道,昨夜有一個青年逃走了。逃走就逃走吧,這些徭役之徒,半路逃亡或者死傷都是正常,隻要到地點做一個說明,大部分人如期帶到,這樁差事就算合格。
這個無人在乎的青年,循著甘泉直道,一路向北,半乞討著去上郡,一路走的艱難,好在乞討這種事,在他的過往中也經常經曆,倒不覺得怎樣羞恥。
隻不過,路好遠啊!
從淮陰到鹹陽就走了千多裏地,從鹹陽到高奴縣又走了千多裏地,好在這後半程是自己一個人走,沒有隊伍的拖累,走的更快了些。而進入高奴縣以後,發現在這裏討飯好像都更容易一些,人們施舍的雖然也是剩飯剩菜,但是這裏的剩飯給的更多,剩菜中也頗有一些油花。看起來高奴縣果然更加富足一些。
終於找到了傳說中的張村,遠遠望去,張村被木寨牆包圍,隔著寨牆,看到當地的建築可謂是鱗次櫛比,果然好生繁盛!
青年遠遠望向張村,想了很久,就在村外不遠的一條河流裏認真梳洗了一番,又把對著河水的倒影,把自己的衣著仔細檢查整理了一下。這才懷著虔誠的心,一步一步向張村走去。
“那個人,你是哪裏來的,要做什麽?”走近寨門,就被坐在寨門口曬太陽的老者喝住。
“做什麽?”青年喃喃的說。
“是啊,後生,你是來做什麽的?是來做生意的,還是來求做工的?或者是來求學的呢?”
“我求學。我聽說這裏有學校,我遠道慕名而來,想求取學問!”青年想清楚自己的來意,於是朗聲鄭重迴答。
“嗬,這個後生有點意思。那你順著村裏這條路,一直往裏走,在最盡頭,有一個大院子,裏麵是聯排磚拱的房屋,那裏就是學校了。路上要是不清楚就問問村民,會有人給你指路。不要到處跑、不要閑逛、不要去周圍的工坊,那些工坊很危險的!”老者說。
這一路走來,難得遇到這麽和氣的老者。青年鄭重向老者道謝,一步一步的向最深處的學園走去。
“我是來求學的,可以嗎?”青年走近學園,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漢子正在學園門口,拎著個短棒發呆。
“你……多大了啊?”壯漢看著眼前這個衣著襤褸的青年,看起來他走了很遠的路,看起來他挨了很久的餓。
“我……二十一歲了。”
壯漢笑了一聲:“可是我們學校的學生,現在最大的也都不到十八歲,你這個編到哪個班合適呢?你想學什麽?說說看?”
“我想……”青年發了會呆,然後說:“我想學在這個世間生存下來的學問。”
“有意思。”壯漢咧嘴笑了笑,又說:“若是說在這個世間生存的學問,我們剛剛開了一個專業,兵學,你想不想學?”
“兵學,是什麽?”
“領兵作戰、衝鋒陷陣的學問。”
“是做兵卒嗎?”
“兵卒?哈哈哈,兵卒還要學嗎?是做軍官!真正的兵學。”
“兵學也可以學的嗎?”青年總覺得這事兒有點匪夷所思。
“當然,我說可以學就可以學,老子就是兵學係的主任!兵學不挑學生年齡,反倒是小孩子不能學這個,我看你的年齡,正好!”
“要交學費嗎?”青年摸了摸自己空癟的口袋。
“交什麽學費!咱們這兒食宿全免,兵學不光有獎學金,每個月還會發津貼!”
“那就學兵學!”
“好嘞,跟我走,我帶你去教務處登記名冊,對了後生,你是哪裏人,叫什麽名字?”
“我是泗水郡淮陰縣人,我叫韓信。”
秦二世元年,韓信於徭役途中逃亡,一路乞討抵達高奴縣張村,入兵學學習。師從——蒙恬。
秦二世元年,是無數英雄豪傑登場的一年,英雄們在這一年嶄露頭角,在未來的歲月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