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趙芃的理念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 作者:九指神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進入中學的趙芃,學業很快趕上了一幹同學。
但是老一班的中學同學都是從直道工程曆練出來,作風粗樸硬朗,按公孫尼子的說法,這些弟子身上都有墨家的味道。趙芃的味道和這些學長大不相同。
不是說趙芃身上有什麽少女的清香。而是說趙芃始終不能如其他學長一樣,投入到機械、工程的工作中去,說數學和力學知識也都有,製圖之類的也都學了,但是在機械和工程方麵,能力就是欠缺很多,這種差別就差一個直道工程處的幾年曆練。
既然在工程機械方麵才幹平平,趙芃就轉而找到自己興趣與專長方向,就是繼續在時尚女工服裝和包裝設計方麵擴展自己的才能。張村素來也缺少這方麵教學,也並無這方麵課程,趙芃差不多全要靠向上郡的女子學習相關生產,和迴憶自己在鹹陽所見,憑著記憶一點點積攢這方麵的素材。
所以當其他同學用大幅的白麻紙描繪機械圖的時候,趙芃用白麻紙描繪各種紡織紋樣和漆器圖樣。當其他同學描繪建築結構圖的時候,趙芃用白麻紙描繪花草和小鳥蝴蝶的圖案。從各個方麵看,趙芃都是張村子弟中學的一個異類。
對於努力貫徹張誠教育方針的趙杏兒來說,趙芃的這些興趣愛好是個難題。但是公孫尼子不這麽看——這世界並不唯有工程師,華美服飾本身也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在專業發展方麵,公孫尼子堅持要給學生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根據每個人的才能和專長發展個人的學識能力。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公孫尼子身上來自東方齊國的氣質,和扶蘇、趙芃更為接近。
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趙芃大包大攬了張村對外產品包裝的設計,琉璃油燈的設計全程是趙芃來主導的,而正在研究的煤油桶生產,小油桶的外包裝,也是趙芃親自設計。
這款被標記為“誠記光明”的煤油,油桶上有一個大大的火焰紋樣,火焰旁邊是篆字“誠記光明”,下麵密密麻麻書寫了這種煤油的用法和注意事項。
張誠建議這款油桶采用蠟紙油印機的印刷工藝,但是因為要印在立體表麵,蠟紙印刷機很難處理,而且油桶印刷量非常之大,蠟紙容易損壞,重複刻製蠟紙又會導致每一批次印刷差異過大,失去了統一外觀防止偽造的作用。
所以趙芃帶了一組人研究油桶的表麵印刷技術。
模仿朝廷泥封的方法,趙芃用木塊製作了幾塊印章,刻畫了文字和圖案,一塊一塊印製在油桶表麵。隻能說這個方法差強人意,印章在油桶表麵印字並不容易,不夠均勻。字跡也有一點點漫漶。許記的掌櫃從來沒見過這種在容器表麵印字的工藝,神乎其技。但在趙芃的眼中,這個印刷還是太粗糙了。
好處是,這個印刷可以使用不同的顏色,小罐子花花綠綠的。很好看。白色的底子上,紅色的火焰標誌和漆黑的文字,格外醒目。
到現在,趙芃手中已經有了兩個標誌,一個是屬於自己的四葉草的服裝標誌,另一個是屬於煉油坊的火焰標誌。在一次校內的研討會上,趙芃發言講述了自己對標誌的看法:
“人對自己熟悉的東西有親切感和信任感。一個圖案就如同一張臉,如果反複出現,你就會覺得他是熟人。
平民百姓是不識字的,隻能通過圖形來分辨不同的東西,用標記代替文字,標記甚至可以代表產品本身。
比如上郡第一車輛廠的標記,就讓我們張村的獨輪車成為最可靠的獨輪車,賣得比別人的貴、還賣得永遠比別人的多。
比如誠記手套上的閃電標記,成為正品識別的印記,如果沒有這個閃電標記,佩戴手套的人就會覺得自己戴了一件假貨。
而且圖案標記不像文字一樣,有那麽清晰的限製,因為圖形標記的非文字屬性,它可以有更多的解讀,會衍生一些標記本身之外的故事,這些故事就會形成產品的另外一種寓意,形成一種高於產品之上的印象感,甚至成為信仰。
比如饕餮是貪婪的,我們就在食器酒具上雕琢了饕餮的紋樣,警告大家不要貪吃貪飲,但是到了後來,如果食器酒具上沒有這個紋樣,一些人就覺得吃的不盡興或者酒會寡淡。
比如這個四葉草標記,這種草本來是三葉草,隻有少數長成4片葉子的形狀,因此就被認為是稀有、珍貴和幸運,在一些鹹陽流行的奢侈品上使用這個紋樣,相關產品就被認為是更高級的,因此賣得就更貴一些,其實技術和成本,與其它商家並沒有本質區別。
所以我認為,我們不要忽略標記在普通平民中的影響力。我認為隨著一些商品流行起來,圖形標記會成為一種趨勢,對居民有越來越多的影響……”
趙杏兒問坐在自己旁邊的許記掌櫃許拙:“你能聽懂她說的是什麽嗎?”
籌備中的張村大學的客座教習許拙苦笑了一下,說:“我完全不知道她說的是啥,但是我覺得她說的好有道理。”
公孫尼子和蒙恬都一邊聽一邊點頭。趙杏兒好奇,問:“你們聽懂了?”
“士兵們不識字,所以我們軍中旗幟多數用顏色和圖樣來區別,飛虎旗飛龍旗飛鳳旗,紅的黑的白的,這樣士兵們按照顏色和圖樣區分方位、聽從命令,很簡單啊!小姑娘在想的是如何和不識字的黔首進行交流。這個方法很有效。”蒙恬咧嘴笑著說。
“雖然我也聽不太懂她要說些什麽,但是我覺得她思考的很多,是前所未有人闡述的道理,而且你看,同學們似乎都聽懂了!”
果然,聽這次報告的同學們交頭接耳,當趙芃講完的時候,大家就開始鼓起掌來。
“我聽不懂,大概是因為我老了,或者我不像這些孩子們那麽單純了!”公孫尼子說,看了一眼趙杏兒,“你思慮太多,一切都想控製住、都想條分理析,可能就不太容易理解這種模糊的東西,多放鬆些,不要老這麽板著,你畢竟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個。”
趙杏兒若有所思。
張村開始流行起自作標誌的風氣。木工坊就畫了一個木字,鐵作坊本來想寫一個金字,被大家噴說不好,就畫了一個山紋,意思是煉石為鐵。這種風氣愈演愈烈,直到有一天,有學生在學園的大門上捆綁了一些事物,作為學園的標記。
因為這件事不是什麽大事兒,公孫尼子就默許了同學們的胡鬧。但是學園大門上的這組標記卻似乎激發了同學們的熱情,熊孩子們說這個好。甚至開始在自己的衣服和書本上複刻這個標記,一時成為風尚。
但是老一班的中學同學都是從直道工程曆練出來,作風粗樸硬朗,按公孫尼子的說法,這些弟子身上都有墨家的味道。趙芃的味道和這些學長大不相同。
不是說趙芃身上有什麽少女的清香。而是說趙芃始終不能如其他學長一樣,投入到機械、工程的工作中去,說數學和力學知識也都有,製圖之類的也都學了,但是在機械和工程方麵,能力就是欠缺很多,這種差別就差一個直道工程處的幾年曆練。
既然在工程機械方麵才幹平平,趙芃就轉而找到自己興趣與專長方向,就是繼續在時尚女工服裝和包裝設計方麵擴展自己的才能。張村素來也缺少這方麵教學,也並無這方麵課程,趙芃差不多全要靠向上郡的女子學習相關生產,和迴憶自己在鹹陽所見,憑著記憶一點點積攢這方麵的素材。
所以當其他同學用大幅的白麻紙描繪機械圖的時候,趙芃用白麻紙描繪各種紡織紋樣和漆器圖樣。當其他同學描繪建築結構圖的時候,趙芃用白麻紙描繪花草和小鳥蝴蝶的圖案。從各個方麵看,趙芃都是張村子弟中學的一個異類。
對於努力貫徹張誠教育方針的趙杏兒來說,趙芃的這些興趣愛好是個難題。但是公孫尼子不這麽看——這世界並不唯有工程師,華美服飾本身也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在專業發展方麵,公孫尼子堅持要給學生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根據每個人的才能和專長發展個人的學識能力。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公孫尼子身上來自東方齊國的氣質,和扶蘇、趙芃更為接近。
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趙芃大包大攬了張村對外產品包裝的設計,琉璃油燈的設計全程是趙芃來主導的,而正在研究的煤油桶生產,小油桶的外包裝,也是趙芃親自設計。
這款被標記為“誠記光明”的煤油,油桶上有一個大大的火焰紋樣,火焰旁邊是篆字“誠記光明”,下麵密密麻麻書寫了這種煤油的用法和注意事項。
張誠建議這款油桶采用蠟紙油印機的印刷工藝,但是因為要印在立體表麵,蠟紙印刷機很難處理,而且油桶印刷量非常之大,蠟紙容易損壞,重複刻製蠟紙又會導致每一批次印刷差異過大,失去了統一外觀防止偽造的作用。
所以趙芃帶了一組人研究油桶的表麵印刷技術。
模仿朝廷泥封的方法,趙芃用木塊製作了幾塊印章,刻畫了文字和圖案,一塊一塊印製在油桶表麵。隻能說這個方法差強人意,印章在油桶表麵印字並不容易,不夠均勻。字跡也有一點點漫漶。許記的掌櫃從來沒見過這種在容器表麵印字的工藝,神乎其技。但在趙芃的眼中,這個印刷還是太粗糙了。
好處是,這個印刷可以使用不同的顏色,小罐子花花綠綠的。很好看。白色的底子上,紅色的火焰標誌和漆黑的文字,格外醒目。
到現在,趙芃手中已經有了兩個標誌,一個是屬於自己的四葉草的服裝標誌,另一個是屬於煉油坊的火焰標誌。在一次校內的研討會上,趙芃發言講述了自己對標誌的看法:
“人對自己熟悉的東西有親切感和信任感。一個圖案就如同一張臉,如果反複出現,你就會覺得他是熟人。
平民百姓是不識字的,隻能通過圖形來分辨不同的東西,用標記代替文字,標記甚至可以代表產品本身。
比如上郡第一車輛廠的標記,就讓我們張村的獨輪車成為最可靠的獨輪車,賣得比別人的貴、還賣得永遠比別人的多。
比如誠記手套上的閃電標記,成為正品識別的印記,如果沒有這個閃電標記,佩戴手套的人就會覺得自己戴了一件假貨。
而且圖案標記不像文字一樣,有那麽清晰的限製,因為圖形標記的非文字屬性,它可以有更多的解讀,會衍生一些標記本身之外的故事,這些故事就會形成產品的另外一種寓意,形成一種高於產品之上的印象感,甚至成為信仰。
比如饕餮是貪婪的,我們就在食器酒具上雕琢了饕餮的紋樣,警告大家不要貪吃貪飲,但是到了後來,如果食器酒具上沒有這個紋樣,一些人就覺得吃的不盡興或者酒會寡淡。
比如這個四葉草標記,這種草本來是三葉草,隻有少數長成4片葉子的形狀,因此就被認為是稀有、珍貴和幸運,在一些鹹陽流行的奢侈品上使用這個紋樣,相關產品就被認為是更高級的,因此賣得就更貴一些,其實技術和成本,與其它商家並沒有本質區別。
所以我認為,我們不要忽略標記在普通平民中的影響力。我認為隨著一些商品流行起來,圖形標記會成為一種趨勢,對居民有越來越多的影響……”
趙杏兒問坐在自己旁邊的許記掌櫃許拙:“你能聽懂她說的是什麽嗎?”
籌備中的張村大學的客座教習許拙苦笑了一下,說:“我完全不知道她說的是啥,但是我覺得她說的好有道理。”
公孫尼子和蒙恬都一邊聽一邊點頭。趙杏兒好奇,問:“你們聽懂了?”
“士兵們不識字,所以我們軍中旗幟多數用顏色和圖樣來區別,飛虎旗飛龍旗飛鳳旗,紅的黑的白的,這樣士兵們按照顏色和圖樣區分方位、聽從命令,很簡單啊!小姑娘在想的是如何和不識字的黔首進行交流。這個方法很有效。”蒙恬咧嘴笑著說。
“雖然我也聽不太懂她要說些什麽,但是我覺得她思考的很多,是前所未有人闡述的道理,而且你看,同學們似乎都聽懂了!”
果然,聽這次報告的同學們交頭接耳,當趙芃講完的時候,大家就開始鼓起掌來。
“我聽不懂,大概是因為我老了,或者我不像這些孩子們那麽單純了!”公孫尼子說,看了一眼趙杏兒,“你思慮太多,一切都想控製住、都想條分理析,可能就不太容易理解這種模糊的東西,多放鬆些,不要老這麽板著,你畢竟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個。”
趙杏兒若有所思。
張村開始流行起自作標誌的風氣。木工坊就畫了一個木字,鐵作坊本來想寫一個金字,被大家噴說不好,就畫了一個山紋,意思是煉石為鐵。這種風氣愈演愈烈,直到有一天,有學生在學園的大門上捆綁了一些事物,作為學園的標記。
因為這件事不是什麽大事兒,公孫尼子就默許了同學們的胡鬧。但是學園大門上的這組標記卻似乎激發了同學們的熱情,熊孩子們說這個好。甚至開始在自己的衣服和書本上複刻這個標記,一時成為風尚。